> 硕士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再分配机制及效应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再分配机制及效应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
论点:低保,再分,我国
论文概述: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社会转型中,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而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化解和缓和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和谐,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低生活保

论文正文:

导言
1 .1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
中国的社会救助历史悠久。早在西周的李周,就有“关爱青年、关爱老人、出卖穷人、关爱穷人、关爱穷人、关爱病人、关爱富人”的记载。《春秋礼记》也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老有所终,强有所用,幼有所长,腮少而孤独,病者被遗弃”秦汉以来,中国将免役、贩卖、仓储、粮食调配、保障和养老等社会救助事业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并对其进行严格部署和监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大量露宿街头的难民、灾民和失业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济。与此同时,针对具体目标,实施了以解决贫困老人和残疾人、贫困老归国华侨、归国知青和精简退休老工人的粮食问题为重点的定期定量社会救济制度。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系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相继出台,如:打破国有企业的铁饭碗和大饭碗;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在经营社会中的职能逐渐分离,等等。这些改革措施直接导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部分员工下岗失业。与此同时,大量竞争力差的企业被关闭、破产或停产或半停产,使得城市隐性失业显而易见。根据唐骏等人(2003年)的统计,1986年中国登记的失业人数为264万,1990年上升至383万,1996年为553万,2001年为680万。为了分流富余职工,实现减员增效,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普遍采取下岗失业的做法,即不终止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只支付少量生活费交换失业休息。吴邦国(1998)在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国有企业(不含集体企业)下岗职工1274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7%。除分流再就业人员外,下岗职工634万人,占80%。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9%,其中309万人没有基本生活保障,占下岗职工的49%。这些新下岗失业人员及其家庭构成了中国城市新的贫困群体,规模约为1500万至3000万人(唐军等人,2003年)。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由于其援助范围窄、援助标准低和工作不规范,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社会援助要求。因此,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运而生。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化解和缓解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实现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同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因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所有资金都来自财政支出,其本质属于政府转移支付。同时,社会救助制度通常被视为纯粹的政府行为,是完全由社会运作的最基本的再分配或转移制度。政府预算中的社会保障基金(即财政社会保障基金)主要用于改善各地区的社会保障服务,可以反映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程度。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于1993年首次在上海试行,随后扩展到其他主要城市,然后逐步扩展到全国,最后以政府社会救助的形式基本建立起来。2002年7月,民政部宣布,它已经实现了全国城镇的所有保障,因此城市贫困人口的完整统计可以追溯到2002年。在实施城市低保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农村低保。2007年底,民政部宣布,它已经在该国农村地区实现了所有保障。因此,到2007年底,全国普遍建立了最低生活津贴制度。这一年,共有1046.3万城镇居民和2272.1万城镇居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各级政府全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277.4亿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82。4元。农村地区共有1680.5万户和3566.3万人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09.1亿元,平均每人每月70元。截至2009年底,全国城乡低保覆盖691人。根据上述数据,中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建立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在我们肯定我们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不能不认识到现存的问题和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本文主要从最低生活保障的再分配机制和最低生活保障对收入的再分配效应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用《中国统计年鉴》、《农村家庭调查年鉴》、《民政部年度统计报告》、《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数据》,加深对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理解。

参考
61mi,z和chen,j. (2001)\"差距扩大原因的实证分析。莫斯科会议录,2001年8月18-20日。
62 moohe qiao ee,D and Shorrocks,A. (1982)“英国收入不平等趋势的分解分析”,《经济杂志》,第92卷。
63森,A. (1997)《论经济不平等》,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
64肖洛克,f .和万,G. (2005)“不平等的空间分解”,《经济地理学杂志》,第1.5卷。
65姚,S. (1997)“按收入因素分解基尼系数:一种新的方法和应用”,《应用经济学杂志》,第4卷

摘要4-8
摘要8
1。前言11-15
1.1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11-13
1.2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13
1.3基本思想和逻辑结构13
1.4主要创新和不足13-15[/ Br/]2。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研究综述15-29
2.1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15-18
2.1.1探索与创新阶段(1993-1997) 15-16[/ br/] 2.1.2完善与推广阶段(1997-1999) 16 [/ Br/] 2.1.3全覆盖阶段(1999-2002)16-16 18-19[/比尔/] 2.2.2税费改革启动后(2003-2006年),19-20[/比尔/] 2.2.3全面启动阶段(2007-2008年)20[/比尔/] 2.3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内外研究综述20-29[/比尔/] 2.3.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介及其意义20-22[/比尔/]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分配机制概述29-40[/比尔/] 3.1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概述29-30[/比尔/] 3.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分配法律程序概述30-35[/比尔/] 3.3现行再分配程序存在的问题35-40[/比尔/] 3.3.1收入核算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受到质疑36-37[/比尔/] 3.3.2社区的“行政能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中国居民收入再分配的影响40-48
4.1研究方法41-43
4.2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对中国居民收入再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43-48
4.2.1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再分配的影响43-46
4.2.2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再分配和全体居民收入再分配的影响46-48[/结论和政策建议48-54
5.1准确了解申请人的收入和资产状况是实现全额保险和全额退休目标的关键48-49
5.2改进贫困家庭收入核算方法,提高低保资金使用效率49-50
5.3加强基层社区组织建设,完善低保动态管理机制50
5.4推广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方式50-50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的动态调整机制51
5.6适当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51-52
5.7借鉴国外经验,增加转移支付,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大力发展落后地区经济52-54
54-59
后记59-60
感谢60-62
阅读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