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400字硕士毕业论文电子音乐与声音合成概念下的创造性思维

38400字硕士毕业论文电子音乐与声音合成概念下的创造性思维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400字
论点:合成,声音,电子音乐
论文概述:

频谱音乐以表现声音的生命历程—“诞生、伸展与死亡”为目的,以声音构成的本质属性作为音乐创作的立足点,在对声音对象的客观物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声音合成的电子仪器或借用基于电

论文正文:

介绍

从宏观历史的角度来看,电子音乐作为一种新型音乐,其起源和发展有赖于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作曲家对新声音的渴求及其在当时的表现。一方面,早在1948年,谢弗(P .谢弗,1911-1992)就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子音乐作品《练习曲》。在海明威之前),记录技术已经成熟。留声机、电磁麦克风、放大器、扬声器、电子振荡器等现代电子技术产品使改变和创新声音的录制、处理、编辑和回放成为可能,为电子音乐的兴起提供了科技支持。另一方面,20世纪初新音乐的蓬勃发展,如序曲、音色音乐和偶发性音乐,颠覆了传统的音乐概念和技巧,激发了作曲家寻找新声音(或新声音概念)和探索新技术的热情。以使用新声音为标志的电子音乐的出现顺应了当时音乐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在半个多世纪的电子音乐发展过程中,两条互补的线索贯穿于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的多元化创作思维之中。从电子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以傅立叶变换理论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已经逐渐引入到电子音乐声学的合成中,为作曲家“创造”新声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效途径。在工具方面,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电子音乐创作依靠电子乐器逐渐从“模拟”走向“数字”。许多具有复杂原理和电路的电子处理工具已经成为简单而有效的数字软件,为作曲家“创造”新的声音表达提供了便利。前卫作曲家通过在电子音乐实验室的长期声音探索和实验,将许多基于声音信号生成或声音物理模拟生成的声音合成原理融入到他们的创作思维中,赋予纯音“合成”作曲的含义,从而不断更新电子音乐的表达形式,拓展电子音乐的边界。这表明电子技术对电子音乐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要研究电子音乐创作的技术和概念,首先需要深入探索电子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本文在探索信号模拟合成原理的基础上,从音乐创作的角度,对比传统音乐创作技巧,总结出一种具有电子音乐特色的创作思维。讨论对象主要是带有前卫印记的电子声学音乐。
从音乐作品的角度来看,电子音乐和传统音乐最大的区别是使用新的声音材料。然而,早期电子音乐中新声音的来源是不同的。德国的“纯电子音乐”坚持通过录音室中的电子振荡器产生正弦波,这是声音的基本元素,然后通过其他技术手段进一步修改和改变,合成新的声音。法国的“具体音乐”坚持从外界采集具体声音,通过各种磁带编辑方法进行处理和改变,形成新的声音。虽然两者在获得新声音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组织声音的思维和技巧并没有超出传统(或前卫)作曲的范围。德国“纯电子音乐”的代表人物斯托克豪森(Stockhausen)通常通过结合整个序列技术来组织新的声音。在他早期的电子音乐作品《练习曲一》(Etude I))(Etudel)中,振荡器产生的正弦波第一次被用作声音材料,作品的音高、持续时间、强度、音色和强度都是根据预制序列的原理来组织的。然而,早期法国电子音乐的代表人物埃德加瓦雷兹(1883-1965)并没有以超越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中已经确立的基本复调技术的方式来处理声学,例如模仿、移位、扩张和收缩、反射和倒退。相反,他将这些作曲技术“映射”到磁带编辑技术中的速度变化和反转技术,并将声学组织成一个原则。因此,就音乐创作思维而言,虽然复杂的电子乐器或电声理论已经成为重要的创作方法或演化为典型的创作形式,但早期电子音乐并没有完全偏离传统音乐创作的固有模式。可以说,早期电子音乐创作过程的意义远远大于结果。
通过在实验室积累的合成和处理声音以及操作电子乐器的长期经验,电子音乐创作领域的作曲家们受到了一些声音合成和处理原理的启发,并结合相关的声音合成理论,拓展了电子音乐的概念和思维。电子仪器的设计是基于为声音的基本物理元素设置参数。使用电子仪器处理声音的本质是强调或改变声音的某些物理属性。声音的某些物理属性被艺术地夸大或改变,这进一步扩大了声音在时间和空两个维度上延伸和变形的可能性,也扩展了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同时,斯托克豪森在1956年写的《青春之歌》中提出了“音乐介于空之间”的概念。瓦尔迪兹在1958年的处女作《电子音乐诗》中使用了425个扬声器,强调声场已经成为音乐实现过程中独立表达的一个元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频谱音乐(Spectrum Musi)进一步提出了“回归声音本质”的口号,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从声音的物理属性中提取音乐创作元素的重要性。此后,先锋派作曲家逐渐开始从新声音合成的角度探索突破传统音乐创作思维的可能性。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声音构图的原理、过程和构图

1.1作曲概念的定义
在电子音乐相关技术和概念中,作曲技术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地说,合成是指声音合成和产生的过程。然而,窄合成技术根据不同的信号处理方法有更详细的分类。大多数讨论声音合成理论和技术的文献都集中在基于某种声音合成原理的合成技术上。从源头上讲,客观声音本身与声音合成技术的联系主要是基于电声转换的原理。爱迪生发明了电话来实现电声转换。1895年,美国科学家卡西尔(Cahill)测试用电压变化的电脉冲信号驱动原始声音发生器,开创了基于电声转换技术的新型声源的生产。电声转换原理提供了将声音信号转换成电子信号的可能性。在电声领域,转换后的电信号通常被描述为一系列整数倍数字码。正是因为数字维度的这种一致性,我们可以合成和操作电子信号,这大约等于最终的声音合成。所谓近似等效是指电信号和原始声音信号之间的一对一等效,这并不完全准确。电子信号的转换必须经过两个级别的量化:第一,原始声音采样精度的量化。根据奈奎斯特定理(奈奎斯特定理),采样频率高于原始声音信息中包含的最高频率的两倍,可以建立采样。然而,被采样的所选声音对象是固定时域中的声音信号。换句话说,电声转换的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没有办法完全跟踪原始声音本身从启动声音到衰减的整个过程。这意味着电子信号并不完全等同于原始声音信号。第二,原始声音信号整数倍的数字量化。电子信号中包含的数字序列必须经过整数倍量化处理,才能最终被记录下来。也就是说,小于整数倍的数字化信号将被“近似”为整数倍,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电子信号都可以在数字化维度上对应于原始声音信号,这就是所谓的不准确对应。然而,从人类听觉现象的一般规律来看,人耳无法准确区分信号转换的数字序列是否以整数倍量化,因此这种量化程度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采样意义上的静态声音信号转换可以根据需要分段进行,因此这种不完全量化不会干扰电声信号的理论前提。
因此,电声转换通过数字表达和记录实现了电子信号到原始声音信号的模拟。任何可听的声音,在电声转换的前提下,经过进一步的信号处理,最终都会产生一种新的声音,即模拟合成技术,即本文提到的合成。模拟合成技术可分为两类:信号模拟合成和物理模拟合成。信号建模(SignalModeling)是指通过信号处理技术,如振荡器技术、滤波技术,即放大器技术等,对各种波形进行集成。,针对一些原始声音的声学结构,最后模拟与其一致或基本一致的电子信号结构。信号仿真技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随着电子音乐的兴起和发展,所使用的大多数声音合成技术和方法都可以归为信号模拟。Physi。阿尔莫灵(AlModeling),基于物理模拟的综合理论,通过分析传统乐器发声的各种方式(包括吹气、共振、弓弦摩擦和强度等),建立乐器模拟的结构。),并使用功能齐全、速度快的数学计算方法来计算并最终合成所需的声音。物理模拟合成的优点在于合成的声音结果更加人性化,具有一定的真实演奏感。它们主要用于合成乐器的音色,并不广泛用于音乐创作。因此,本文仍然选择广泛使用的信号模拟合成作为主要讨论对象。

第二章声音合成技术和概念在作品中的应用.........31-48
2.1格里塞《离别之声》综合分析...31-40
2.1.1添加剂合成........31-33
2.1.2《分音》中基于加法合成的构图....33-39[/BR/]2 . 1 . 2-1“分音”第一段的音高材料....34[/BR/]2 . 1 . 2-二“分音”第一段节奏材料....34-36[/BR/]2 . 1 . 2-ⅲ“分阴”第一段强度采用的匹配方法为........36-37[/BR/]2 . 1 . 2-ⅳ“分音”第一段........37-39 [/BR/] 2.1.3摘要........39-40 [/BR/] 2.2利盖蒂工作氛围综合分析........40-48
2.2.1减法合成........40-42
2.2.2基于大气b部分减法合成的成分映射........42-47
2 . 2 . 2-1“大气”部分的沥青来源........42-44[/比尔/]2 . 2 . 2-2节奏在“大气”部分的应用........44-45[/比尔/]2 . 2 . 2-三在“大气”中结扎和加强的应用........45-47 [/BR/] 2.2.3摘要........47-48

结论

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的抽象艺术。在传统观念中,音乐声学是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音高、强度、节奏和音色——与音乐理性的组织手段——和声、复调、旋律和配器——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电子音乐的兴起和发展,大量作曲家已经深入到电子音乐创作领域。在复杂的电子乐器或计算机音频处理软件中,他们反复探索基于声音物理性质的变化和发展的可能性,并进一步扩展了对音乐声学感性材料的理解。在电子音乐的创作中,尤其是带有前卫印记的电子声学音乐,声音合成是创造新的电声音乐声学的核心手段。合成技术的工作原理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同时发声,通过各种算法仪器的运算处理,产生交互式的“编织”结果,最终输出成为一种新的声音。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流程中,虽然声音合成的变化是基于一些物理参数的变化,但它包含了音乐声音合成最基本的处理方法。例如,两个以上的声音同时发声意味着某种和声的特征。不同的声音,或者从微观角度看不同声音波形的相互作用,暗示了复调纹理的特征。不同声音的状态,在被合成后,最终成为新声音形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意味着某种结构意义的产生。然而,音色方面不同声音的组合更直接地反映了某种编排原则。虽然声音合成技术的不同方面不能直接对应于传统合成技术的理论,但在一定程度上,内在的相关性使得两者能够相互映射。本文的讨论首先基于科学声音合成技术与艺术创作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音乐作为一种抽象艺术,必须包含一种表现特征。在传统音乐中,特别是浪漫音乐中,对音乐表达的讨论基本上可以分为场景或表达。斯特拉文斯基对新古典美学的描述提醒我们注意一种基于音乐本体论的表达。音乐本体论将音乐视为声音本体论的艺术,并从声音的角度拓展或探索其美学意义。电子音乐的创造性特征30符合讨论声音本体艺术的上下文。特别是在频谱音乐中,基于声音本体来表达声音“生命历程”的音乐创作理念已经达到了极致。在音乐本体论的前提下,声学逐渐从音乐表达的载体转变为音乐表达的对象。然而,以声学为表现对象的音乐创作必然需要相应的音乐语言。
本文以音乐本体论为前提,映射电子音乐中的科学合成技术和艺术创作技术。首先,从电子音乐中信号模拟合成的概念(狭义)和工作原理(广义)的讨论出发,总结了电子音乐中常见的声音合成或音色合成技术。此外,从合成技术的概念扩展出发,提出了科学合成与艺术创作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界定了“声音合成”的概念,从而将声音合成概念的外延从科学合成技术转化为具有艺术创作价值的合成创作技术。以频谱音乐为例,具体讨论了声音合成技术与传统作曲技术在音高、节奏等维度上的映射关系,进一步总结和规范了电子音乐中基于声音合成的表现对象、表现技术和最终结果的综合合成特征。在本文的下一部分,通过对《芬茵》和《大气》两部经典作品中各个段落的分析,以原型合成技术和作曲技术的映射为主要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电子音乐中基于声音合成技术和概念的综合创作特征。本文认为,首先,电子音乐中基于声音合成的创作技巧和概念不是一种有严格规则的特定作曲方法(如十二音序列作曲法),而是源于电子音乐创作特点的音乐语言和音乐思维。这种音乐语言不是一种封闭的形而上的音乐概念,而是基于一个开放的平台——科技创新——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特征。

参考
1钟子林:《20世纪的西方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尚银内部油印教材,2006年12月版
2陈洪铎:《利盖蒂思维结构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N版
3程伊兵:《做你自己的声音——声音合成与制作的基础》,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8月版
4黄振宇:《电子音乐与计算机音乐基础理论》,中国出版社,2005年9月版
5雷金纳德·史密斯·布林德:《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黄振宇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版
6苏聪:《斯托克豪森及其音乐创作》,上海:《音乐研究》。1984年第3期
7陶昕:《计算机音乐思维研究》,上海:《音乐艺术》,2001年第4期
8沃尔特·基·泽勒:《二十世纪音乐中的和声技巧》(杨立青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9吴贝约:《前卫音乐的尼亮——基于算法的频谱合成技术研究》,上海:博士论文
10肖武雄:《频谱音乐的组织结构》,上海: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