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 > 关于中国生态农业的研究,中国的土壤和肥料与《中国生态农业杂志》相比怎么样,哪个更好

关于中国生态农业的研究,中国的土壤和肥料与《中国生态农业杂志》相比怎么样,哪个更好

关于中国生态农业的研究

中国的土壤和肥料与《中国生态农业杂志》相比怎么样?哪个更好?《中国生态农业杂志》,原名《生态农业研究》,创办于1993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期刊矩阵的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出版物,万方数据库统计源出版物,中国科学引文数据。

关于中国生态农业的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在原理与技术上的区别...

生态农业起源于中国,理论研究发展于欧洲。生态农业的发展最早主要以有机农业和其他替代农业为生产形式。 20世纪30年代,英国农学家霍华德(A.Howard)访问中国,同意中国农民使用有机残渣和废物、垃圾等制成的堆肥的新做法。保持土壤肥力。他还将时任北京大兴县村长的中国农民张占林列入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7年颁发的“全球500强环境奖”。 张占林在北京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等相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带领全村农民。根据生态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总结国内外发展农业经济的正反经验,5.1创新中国农业生态理论和模式,开展理论和模式创新研究,深化中国生态农业的科学研究,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开展中国生态农业理论和模式创新研究,不仅是推进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探索和技术进步,也是在近一个月未予回应后转向投资。 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有1000多个各级生态农业试点项目,41010个试验场。 到1997年,中国将在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协调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湖南桃园县是中国首批建立“蚕桑沼气”现代化试点县,

中国的土壤和肥料与《中国生态农业杂志》相比怎么样,哪个更好

中国的土壤和肥料与《中国生态农业杂志》相比怎么样?哪个更好?《中国生态农业杂志》,原名《生态农业研究》,创办于1993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期刊矩阵的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出版物,万方数据库统计源出版物,中国科学引文数据。

关于中国生态农业的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在原理与技术上的区别...

关于中国生态农业的研究范文

摘要: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代人口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在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农业发展道路的关注和思考。中国依托悠久的农业历史、多样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积淀,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理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总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各种成功模式,开展了各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和好评。然而,我国生态农业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在理论、技术、管理、政策、能力建设和评价指标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多功能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文化遗产;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土地的集约利用,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一些农业生态和环境问题也由此产生。面对这种形势,人们开始反思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模式和技术,纷纷提出农业发展新概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农业不仅可以增加粮食和农产品的数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发挥生态系统功能,维护和恢复生态环境。20世纪末,中国的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概念,即生态农业是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出发,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工具,结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而产生的系统思想。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本质包含一系列概念,如整合、协调、循环和再生。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我国生态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即:1)建立了理论体系,总结了成功经验;2)在县级试点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取得显著成效;3)中国的生态农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重视,成为首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之一。然而,由于以下因素,目前的生态农业发展并不完善:1)仍然缺乏对各种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和核算;2)传统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缺乏市场导向、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推广,难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的发展目前呈现出一种新形势,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科学的进步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为了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生态农业的认真思考将导致对中国循环农业、多功能农业、优质农业和文化农业的新认识。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多功能农业;农业现代化;文化农业;

生态农业

0导言农业是社会发展和繁荣的基础[1]。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个体农业到现代农业,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以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弊端,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征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壤侵蚀、土地退化和环境污染[2-3]。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成为人们思考的焦点。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农业的目标不仅是增加产量,而且是提高产品质量和确保食品安全。[4]不仅要提高土地产出率,获得经济效益,还要发挥生态系统的各种环境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有机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生态农业、复合农业、循环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概念。虽然它们的名称和内涵不同,但都反映了适应时代变化、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5】。1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简评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传统积累阶段、初步发展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4]。1.1在传统积累阶段,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相互生成、相互制约”等简单生态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发展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6]。如以稻鱼共生和桑园鱼塘为代表的综合农业模式,以都江堰和坎儿井为代表的传统农业项目等。并且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简单丰富的经验,丰富了人与自然共存的生态哲学理念,蕴含了值得今天借鉴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1.2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将简单的传统经验提升到科学和理论的水平是一件现代的事情,[7]。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一些农业现代化的弊端,学术界在深入广泛的实践调查中,广泛探讨了国内农业的发展道路,明确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初步阐述了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并在一些地方进行了生态农业试验。1981年,马世军先生在[农业生态工程研讨会上提出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工程建设原则。1982年,叶钱骥教授在银川农业生态经济研讨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生态农业——中国农业的绿色革命”的文章,正式提出“生态农业”一词在中国[10。从那以后,一些农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始探索[的生态农业。1.3稳定发展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从物质与能源、结构与功能、系统设计和效益评价等方面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理论体系[3,15]。生态农业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入,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1991年5月,马世军与边疆共同制定了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生态农业是指基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中的生物与物质循环利用原则、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运用生态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的农业生产合理安排的优化模式,以及因地制宜的[1】。1993年,李文华在瑞士出版了《中国农业综合体系》(Integrated Farm System in China),建立了适合中国的分类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2001年,李文华主编的《中国农业经济耕作制度》全面阐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传统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它被列为一系列生态学书籍,出版了《传播和检验中国在不同生态地理区域的可持续农业领域开展的重要开拓性工作》。同时,以朱有勇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在《自然》和《PNA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文章,揭示和验证了中国传统生态农业模式[17-19]可持续性的重要生态机制。与此同时,一个接一个地公布了一些总结结果。1994年,《中国农林管理》出版,全面阐述了国内农林领域的传统经验和研究成果,[20]。2003年,由近百名科研人员共同编撰的《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正式出版。它从发展、原则、模式、技术、地域、管理和前景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生态农业,获得了中国图书奖。在此期间,国内生态农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1993年,农业部等7个部委成立了“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首批51个生态农业县在[22日启动。2000年,国家启动了第二批全国50个生态农业县([21个),同时提出了在全国大力推进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任务。2002年,农业部从全国收集了370个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选择了10个有代表性的生态模式类型,包括北方的“四合一”模式、南方的“猪-沼-果(米、蔬菜、鱼)”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 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模式、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和观光生态农业模式[21]。 1.4中国生态农业在创新发展阶段的研究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2003年至2017年,中国连续14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中国生态农业进入新阶段。目前,生态农业的研发强调系统化和绿色化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重视农业生产中积累的传统知识和文化。2002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起了保护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giahs) [23-24]。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并从生态学、文化学、农业史、农业学、法学等学科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推动了[25-26工作的顺利进行。迄今为止,来自世界17个国家的38个传统农业系统已被列入全球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清单,其中11个在中国。2012年3月,农业部正式发布文件,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目前,中国已有四批91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获得批准。可以说,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的生态农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它进一步将农村发展、农民财富和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纳入一个新的综合农业体系。它已进入与区域经济、工业化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的新阶段。2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2007年,当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他写道:“中国人口多、资源短缺、城市化水平低,决定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既不能照搬美国和加拿大的大规模经营和机械经营模式,也不能采用日韩依靠补贴维持小农户高收入和农产品高价格的方式[27”。”中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科学理论和方法的角度来看,它要求应用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科学方法,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则,要求跨学科、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合作,[20-21,28]。从发展目标来看,它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需要多目标综合决策,从而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0-21]。从技术特点来看,不仅需要继承和发展传统农业技术的精髓,注重吸收现代科学技术,还需要整个农业技术体系的生态优化和技术整合,注重现有技术的推广[20-21]。从生产结构系统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以生物成分为核心,具有多种生产功能的生物-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强调农林牧副渔大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对接”强化,形成相互促进、生态经济优化的综合农业体系[20-21]。从生产管理的特点来看,它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它不仅注重各专业和行业部门特殊职能的充分发挥,而且强调不同层次、专业和行业部门之间的全面合作,从而建立一个协调、全面的[20-21管理体系。从发展前景来看,它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它可以在现有农民、农田、流域和地区一级实现。这是一条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20-21]。3中国生态农业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由于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农民的积极参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定位研究、工程模式、技术整合、生产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立了中国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生态学会,创办了《中国生态农业杂志》,并在国内外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和学术专著。特别是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建立了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项目。此外,每个试点单位都大大改善和加强了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这些成果充分证明了生态农业理论的正确性、可行性、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们体现了农民、科技人员和领导干部的创造力,代表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29]。但是,也应该指出,在国内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农业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发展。例如,生态农业的定义至今还没有统一,导致了一些误解[21,30]。(2)生态农业发展缺乏坚实的技术支撑。过去,生态农业的发展并没有与具有推广价值的生态农业技术相匹配。特别是,应注意利用新技术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21,31]。(3)生态农业的发展仍需重视品牌培育和市场拓展。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重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概念根深蒂固。它没有足够重视产品质量、市场开发和营销,甚至缺乏统一的产品评价标准[32】。(4)生态农业的发展仍需重视其多功能性和产业整合性。目前的统计系统忽视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许多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的价值。与此同时,国内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以农业为中心,忽略了包括[工商在内的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发展生态农业应重视产业整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实现其多功能价值。4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与展望4.1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农业不仅要坚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还要充分考虑农业系统中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农业[28]的可持续发展目标。4.2完善基本概念,建立评价体系,要统一认识,明确生态农业体系的边界和目标,完善我国生态农业的定义和内涵,明确生态农业与非农部门的关系。建立适合多维、多目标、多层次生态系统的综合分类体系;探索生态农业建设的评价体系、检验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生态农业及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为发展和推广生态农业奠定基础。4.3传统精华与现代高科技的融合首先,要注意挖掘[的传统农业模式。例如,对具有生命力的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其次,要重视总结和推广沼气和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病虫害生物防治、立体种植养殖技术等多种生态农业技术。同时,应重视高新技术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生态农业的合理布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实现农业科技发展、智能化、信息化等。4.4实现产业整合,现代生态农业应逐步从传统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大农业体系”发展,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农林经营模式。第二,逐步转变自给自足的生产理念,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实施以农产品加工为环节,集生产与营销为一体的第一、二、三产业网络链。此外,依托生态农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农业,构建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现代产业体系。4.5拓展多功能农业的功能不仅是为人类提供食物,而且在继承人类文化和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4,33-37]。发展生态农业应重视农业的多重功能。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和自然资产评估等新的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应逐步认识到农业非生产性职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发展健康水产养殖、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可以实现多种农业功能的经济价值。4.6重视组织管理和政策激励。随着市场的发展,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有效组织分散的农民,满足市场多元化的要求。建立科学、健全、公平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26];建立生态农产品认证机制和监管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实现生态农产品无害化和市场化发展([38),形成各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经营机制。4.7深入开展生态学中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的科学研究,如整体观、系统方法、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原理、生态位理论、多样性理论、稳定性理论和可持续性理论等。,在以前的生态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39]。对不同类型生态农业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长期的生态定位观测,采用定量分析和模拟的方法对结果进行了验证。提出了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优化设计方案。4.8加强能力建设(1)决策层面的能力建设,以制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适当政策。(2)业务人员能力建设使生态农业管理人员逐步掌握生态农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管理技能和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3)技术人员的能力建设使广大技术人员能够快速获取生态农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和知识。(4)农民的能力建设,通过示范、培训和经验交流,促进生态农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播,[20]。4.9应进一步促进国际合作,从信息和人员交流到培训和讨论、研究和发展方面的合作。许多政府和国际组织(如粮农组织、开发署、环境署、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大学、国际林研联、农林中心等)。)已经并将继续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5结论中国的生态农业植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长期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符合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面对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农业只有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融合传统精华和新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才能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精准扶贫和农民就业增收做出新贡献,为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参考[1]李文华,刘牟成,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资源科学,2010。32 (6) :1015-1021。[2]李文华。中国农业生态农业系统[。纽约:帕台农神庙出版集团,2001.1-6。[3]罗世明。传统农业本质与现代生态农业[。地理研究,2007,26 (3) :609-61。[4]李文华。农业生态问题与综合治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6。[5]李文华。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生态农业杂志。2004年(1) :6-8。[6]程序,曾小光,王二达。[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10。[7]熊文宇。[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类型和效益。[森林-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研讨会论文集。长春: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88:1-5。[8]李文华,闵庆文。张仁武。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10[9]李颂华马世军。中国农业生态工程[硕士]。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9。[10]叶·钱骥。[生态农业。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1-8。[11]王兆乾。中国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2-4。[12]钟公富、汪曾祺、吴厚水。[唐吉体系中的水-陆相互作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10。[13]蒋建平。泡桐栽培[。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年:1-10岁。[14]冯宗伟。[农林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6。[15]武文良。论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与保障体系建设。《中国农业科技先驱报》,2001年。3(5):13-16[16]李文华。中国综合农业系统[。苏黎世:苏黎世大学,1993年。[17]朱有勇,陈海如,范京华,等.水稻遗传多样性与病害防治[.自然,2000,406:718-722。[18]谢健,胡亮亮,唐鉴军,等.农业遗产稻鱼共养系统可持续性的生态机制[.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2011,108 (50) :1381-1387。[19]李白,李玉英,吴华茂,等.根系分泌物通过增强结瘤和固氮来促进种间便利化.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2016,113 (23) :6496-6501。[20]李文华,赖登势。中国农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10。[21]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1-11。[22]石山。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1-10。[23]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的世界遗产类型[。资源科学,2006,28 (4) :206-208。[24]李文华,刘谋成。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遇[。中国生态农业杂志,2012,20 (6) :663-667。[25]孙叶弘,闵庆文,程胜奎。“稻鱼共生系统价值研究”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生态农业杂志,2008,16 (4) :991-994。[26]刘茂成,费伦,张灿强,等.传统地区稻田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以云南哈尼梯田为例[.中国生态农业杂志,2012,20 (6) :703-709。[27]习近平。走高效生态农业现代化的新路[。人民日报,2007-03-21 (009)。[28]李文华。卢炳友。中国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县建设[。水土保持研究,2001,8 (4) :17-20。[29]李文华。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武器[。《世界环境》,2011年(1) :16-17页。[30]李文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11。[31]罗世明。[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8。[32]张宇,林慧峰,李文华。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2015 (7) :95-99。[33]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21世纪议程——下个世纪的行动计划》,[。纽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1992年。《农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多重作用》,[。《持续农业和农村环境治理、政策和多功能性》,[。埃德华·埃尔加,切尔滕纳姆,英国,2004。[35]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农业促进发展》,[共和国。[36]出租房屋,罗辛·华,格鲁特·金,等。探索多功能农业。综合过渡框架的概念方法和前景回顾[环境管理杂志,2009,90 (S2): S112。[37]孙张馨。新中国60年农业多功能演变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 (1) :71-75。[38]李文华、程胜奎、梅徐戎。中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16,18 (1) :56-64。[39]李文华,孙仲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李文华·[院士访谈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 (1)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