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护 > 知识创新怎样驱动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知识产权对创新驱动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知识创新怎样驱动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知识产权对创新驱动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知识创新怎样驱动经济发展方式变革

知识产权对创新驱动的发展有什么意义?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科技创新成果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手段,创新者的市场利润得到严格保护,从而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产业转移和市场转型创新成果的法律机制。通过法律手段,可以严格保护创新者的成果交流,从而促进创新成果。

知识创新怎样驱动经济发展方式变革

运用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加快转变经...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其报告中指出,“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放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核心位置。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创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符合时代的迫切要求。 在全球环境下,材料1: 2012龚浩神舟九号交接任务我们的航母项目是一个三步走的战略。第二步是关键战役。20名承运人工作人员踏实、勤奋、努力、勤奋,以实现机载飞行、飞行测试模块稳定运行、单船飞行组合稳定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我们的航母已经完全掌握了太空连接技术。它是不断改进过程,无范围地满足需求,使顾客能够改变他们对商品的认知([唯一的负功能),并方便地确定供应商为不同顾客消除同一商品[购买力的价格差异的原因]以通过人们对数据的占有实现创新力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是生产要素的体现,第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二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加强技术整合和商业模式创新。 三是利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

知识产权对创新驱动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知识产权对创新驱动的发展有什么意义?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科技创新成果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手段,创新者的市场利润得到严格保护,从而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产业转移和市场转型创新成果的法律机制。通过法律手段,可以严格保护创新者的成果交流,从而促进创新成果。

知识创新怎样驱动经济发展方式变革

运用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加快转变经...

知识创新怎样驱动经济发展方式变革范文

摘要

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来,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创造了 9%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使综合国力、居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但中国也与世界上主要工业化国家一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主线,创新驱动发展是核心环节。

一、相关文献概述

1912年,熊彼特率先提出创新理论,将“创新”的概念引入经济学,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和新的生产函数,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根据熊彼特的观点,创新不是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个概念,而是具有经济意义和经济价值的。

20世纪60年代,在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沃尔特·罗斯托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概念,认为“技术创新”在“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弗里曼认为技术创新是新产品、新工艺、新系统和新服务的第一次商业化(克里斯·弗里曼和罗克·苏特,2004)。穆勒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不连续的事件,其特点是构思新颖,实现成功(陈清松等,2007)。创新行为根据其对象可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由于技术创新在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它总是比其他类型的创新更容易被学术界所关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融合,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些学者主张用“技术创新”取代“技术创新”的新概念。

近年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因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逐渐成为中国学者研究的热点。但是,对现有文献的综合考察表明,目前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制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时间不长、研究内容不全面等。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学者从国民经济的宏观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自主创新从要素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或者科技创新通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基于微观和中观视角的研究相对缺乏。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看,更常见的是将所有创新类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或者单独对技术创新或技术创新进行专门研究,而将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其他类型创新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却很少见到(方峰,唐龙,2014;任保平,郭涵,2013)。

现代技术进步和创新实践的经验表明,新的科学发现正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知识创新能够提供其他创新活动所需的知识,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源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主线。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创新驱动的发展是核心环节。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因素。对一个国家来说,它越能有效地生产和交流更多的知识,其经济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然而,现有的知识创新研究是对知识创新系统在区域或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宏观研究(陈丽娜,胡书华,2004;张伟,杨宣璐,2006),关于知识创新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专门研究很少。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深入研究,无疑将对中国推动经济转型,通过知识创新应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在分析知识创新影响企业生产功能微观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知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过程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经济增长而发生的变化。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它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营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和现代化进程。显然,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比经济增长模式的内容更广、更深。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概念已经很久没有提出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黄泰岩(2007)指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指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或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的转变,还包括发展目标的多样化、从物质发展向人类发展核心的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1]。钱进(2008)提出,经济发展的本质是劳动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注重扩大非必需品的消费,全方位推进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现代化,在此基础上优先发展教育。李玲玲和张姚辉(2011)认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运行行为、发展动机、发展约束的适应和发展成果的共享的变化[2]。

上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概念的定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解释应与研究对象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经济发展转型意味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实现经济总量和速度稳步增长、经济质量进一步提高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真正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2.知识创新的内涵和知识创造的过程

德鲁克认为知识创新是“赋予知识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的行为”。显然,知识创新不仅仅是创造新知识,还在于新知识的商业转化能力,即知识创新具有经济价值。阿米顿(1913)提出,知识创新是“为企业的成功、国民经济的活力和社会进步创造、进化、交流和应用新思想,从而将它们转化为面向市场的产品和服务”[3。阿米顿对知识创新的定义也明确指出了知识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以卢永祥为代表的国内学者认为,“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新知识的过程”。这个定义基本上等同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并不反映知识创新的经济价值。自从熊彼特提出“创新”这个术语以来,它就是一个经济概念。作为创新的一种形式,知识创新的定义也应该体现经济意义。因此,文章认为,知识创新是知识资源的增值过程,是为了促进企业的成功以及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

知识创新的主体包括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关系,知识的流动伴随着合作创新的全过程。各创新单元通过合作创新和知识库共享,充分发挥知识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实现知识升级和增值的目标。大学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建立在创新资源和科研能力互补的基础上,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产品的转化。企业通过知识共享平台不断从大学和科研机构吸收隐性知识,使用专业工具或方法对隐性知识进行分类和处理,并将其送回知识库,与知识库中的原始知识整合,生成新的显性知识。所有创新主体都根据自己的创新目标,将新添加的显性知识消化、吸收和升华为新的隐性知识,并通过知识转移、渗透和扩散,最终提升到创新网络中普遍适用的知识资源。通过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知识经过反复螺旋进化,最终实现系统、复杂、全面的发展。协同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见图1。

三。知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系统模型

1.知识创新对企业生产功能的影响

创新是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陈进,郑刚,2009)。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品的产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生产函数来表示。经典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一般形式是:

Y=A(t)LαKβμ (1),其中y为输出,l和K分别为劳动力和资本的输入,A(t)代表综合技术水平。α是劳动产出的弹性,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μ代表随机干扰的影响,μ≤1。根据α和β之和,可以判断出三种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知识创新对企业生产功能的影响在于提高综合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

(1)改善管理状况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

企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用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也就是说,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知识是与人力资源和资产并列的重要资源。知识创新活动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一起发生。除了实现知识增值,还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持续的知识创新使接近客户需求的产品能够不断开发和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在销售和服务环节,可以以顾客价值为中心,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组合。在组织管理方面,可以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创造和发挥资源的竞争优势,将管理理念转化为创新思维、激励、支持和信任,将组织、过程、人员和知识与知识管理和团队合作紧密结合,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效率。

(2)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工人

知识创新将提高工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研发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生产人才。首先,知识创新为人才成长提供新知识。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工人有能力通过学习新知识从事各种职能工作,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第二,知识创新为组织人员提供了学习环境和创新氛围。知识创新活动将不同专业的人员聚集在一起,为所有成员之间的知识学习、共享和交流搭建平台,从而不断转化和提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断改善企业的人才结构,不断增强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人才素质。第三,对知识创新的需求促使工人发展创新的品格和技能。知识创新要求相关人员具备创新性,即创新概念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同时,知识创新需要专业技能。只有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够合理预测创新风险,制定适当的创新目标和计划,突破创新过程中的困难,完成突破,实现从概念到市场的商业化过程。

(3)提高技术水平

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前提。知识创新可以转化为技术创新。新知识的创造和发现将促进新产业的出现和高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一方面,知识创新是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基础研究领域的知识创新通常没有特定的商业目的,但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开辟了全新的市场机遇和产业发展空。科学理论为生产、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加快了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从计算机、互联网、无线通信、光伏发电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生和发展历史来看,一个产业是在一个或一组重大科学突破的基础上依附于一个巨大的技术集群的。另一方面,知识创新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界限逐渐模糊,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开发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提高。高科技的发展与知识的生产和创新密切相关。知识创新的基础研究成果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研究成果催生了一大批知识企业家和知识型企业。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2.知识创新驱动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

知识创新能否健康持续地进行,能否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本身的特征

在创新过程中,知识被创造、转化、转移和扩散。知识的特征将贯穿知识创新的全过程,尤其是知识转移,从而影响知识转移和知识欣赏的效果。第一个特点是知识的隐性,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用诸如单词、图形、符号等代码来表达。文档易于实现,知识的传递和交流可以通过传递文档来实现。隐性知识通常表现为技能、技巧、经验等。知识所有者。很难用编码形式和文档管理来表达。因此,很难转移、分享和传播。第二个特点是知识的粘性,即知识不易流动和转移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复杂性、理解难度和专业水平上。知识本身的粘性使得知识难以转移,从而影响知识的转移,特别是从大学和科研机构向企业的转移,进而影响生产、教学和研究的合作创新效果(吴祥,杨洪涛,2009);第三个特点是知识的私有性,即知识对传播知识的知识来源的依赖性。私人使用能力强的知识在知识来源处显示出很高的价值,但当它离开知识来源并向外传播时,其价值会大大降低,从而降低知识创新的整体效果(王毅,吴桂生,2009)。

(2)组织内部因素

无论是企业、大学还是科研机构,都有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组织内部的知识创新。其中,主要因素是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组织结构是指工作任务的分工、分组、协调与合作。组织结构对知识创新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信息交流和组织学习。扁平化组织结构具有更好的灵活性、敏捷性和适应性。组织成员之间的空距离和沟通障碍很小,使得知识的交流、共享和转移变得容易,这有利于组织学习过程和知识创新的发展。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独特的文化形象,由价值观、信仰、仪式、符号、做事方式等组成。对于创新型组织来说,知识创新的力量并不来自既定的结构规则,而是取决于组织成员内心的创新冲动。组织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合作创新共赢”的组织文化可以引导组织成员自发开展知识创新活动,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使组织领导者积极促进知识的传播和交流,从而对组织知识创新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影响。

(3)外部创新环境

知识创新活动依赖于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可以限制创新主体的行为取向和范围,为创新主体的行为提供条件和工具。在创新环境中,影响知识创新的因素包括政策体系环境、支持服务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其中主要因素是知识产权制度和人才管理制度。

知识创新的所有阶段都离不开知识产权体系。在创新概念阶段,从专利文献中获取专业技术信息有利于制定实际的研发目标,避免研发重复,对知识创新具有指导和引导作用。在研发阶段,现有专利文献是专利申请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可以为创新者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研发效率。在创新产品的生产和商业化阶段,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保证创新者可以通过生产和销售知识产权商品或转让专利获得高额利润,补偿他们在知识创新过程中的智力、物质和风险,为下一次知识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财务保障。在创新成果的扩散阶段,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了发明内容的披露,促进了知识的扩散、共享和交流,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了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创新竞争,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高素质人才是构成知识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环境决定了创新主体吸引和留住流动人才的粘性。一个宽松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和一个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机制也有利于协同创新等创新活动的开展。知识创新参与者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创新活动的效果,也直接决定着知识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强弱。良好的人才引进、薪酬和培训机制有利于提高创新团队的整体水平,鼓励科技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知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系统模型

知识创新,通过知识的创造、传播和扩散,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为企业提供创新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等高素质劳动。它还可以促进技术升级。这三个方面的综合作用提高了生产功能的综合技术水平,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了行业、地区乃至国家的竞争优势,最终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机制的运用受到知识本身特征、组织内部因素和外部创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系统模型见图2。

四。知识创新驱动的政策转变和措施

知识创新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创新目标的选择、启动和运作离不开整体政策环境的支持和保障。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结合知识创新的主体和知识创造过程的特点,考虑知识本身的特点,改善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条件,促进创新组织内部环境的良性转变。

1.知识创新驱动的政策转变

(1)就知识创新的重点而言,从应用研究向基础研究的转变既涉及基础研究,也涉及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高校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创新主体。加强基础技术研发,提高高校基础研究能力,是我国知识创新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重视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高技术和基础技术研究工作,加强高校创新,加强高校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加大基础研究在研发资金中的比重,对重要基础研究领域或方向进行前瞻性安排,注重研究目标的规划和研究方向的引导,把研究方向放在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领域和行业。同时,应把知识和智力资本相对集中的国家研究机构或一些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单位作为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补充,在理论体系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原创性研究。

(2)在创新激励政策的结构上,知识创新的主体由知识提供者和知识需求者组成,政府发布的政策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激励。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以需求为导向。鼓励创新需求的政策更符合市场经济的特点。通过需求引导供应商的创新和生产活动,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避免创新资源的浪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小组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的需求激励政策在促进创新方面的作用比供给促进政策更为显著。

过去,中国的知识创新激励措施过于依赖供给促进政策,忽视需求激励政策。现在,为了促进知识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应该逐步调整创新政策结构,增加创新需求激励政策,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税收优惠政策。购买特定创新产品的个人或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第二,直接补贴政策。购买创新产品的消费者将获得补贴。第三,政府采购政策。

政府直接购买创新产品来促进知识创新。第四,标准制定。制定高标准的能源和环境保护,迫使消费者升级产品,促进生产企业开发和应用高新技术。第五,差别定价。通过政府对产品价格的强制,帮助知识创新部门缩短研发成本回收周期。

2.知识创新驱动的政策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行政职能,组织关键共性技术解决关键问题

关键通用技术是处于研发阶段并可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行业的关键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产业化前景。它具有大量潜在的市场应用和显著的经济效益预期,并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当产业集群竞争逐渐饱和时,关键共性技术瓶颈的突破将带来更多的产业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目前正处于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时期。政府应采取行政措施,支持和组织重点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应组织在资金、人才、设备、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共同解决关键问题,形成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共同研究解决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的共性和核心技术问题。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授予知识产权和提供专项资金支持,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主管部门主动参与进来。它还可以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并通过购买常用技术研究成果的产品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

(2)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知识的创新和传播。政府应积极创造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和保护创新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以保护知识创新。一方面,我们应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首先,要加强立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改变现行三部立法(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分离的分散局面。在统一的知识产权法中,对某些特殊知识产权既有一般原则,也有具体要求。其次,应建立统一的执法机构,统一的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应对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进行统一管理。最后,要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增强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营造一个知法守法的法律环境。另一方面,要调整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趋势,同等重视创业新人才的创造,提供注册、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盈利水平。

五.结论和前景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重大转型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企业是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之一。基于知识创新影响企业生产功能的微观机制,研究了知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首先,知识是与人力资源和资产并列的重要资源。知识创新活动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一起发生。除了实现知识增值,还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知识创新将提高工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研发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生产人才。最后,知识创新可以转化为技术创新。新知识的创造和发现将促进新产业的出现和高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知识创新通过三个途径影响企业的生产功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员工素质,提升技术水平。它直接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了行业、地区和国家的竞争优势,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角色的发挥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知识的特性,包括隐性知识、知识粘性和知识的私人使用;二是组织内部因素,主要是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三是外部创新环境,包括政策体系环境、支持服务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其中知识产权制度和人才管理制度是主要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知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系统模型。知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系统模型研究旨在为政府提供决策建议。政府在制定知识创新政策时,应在分析知识创新主要特征和知识创新过程的基础上,从影响知识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入手,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就中国经济发展现状而言,政策转型有两个方面:在知识创新的关键方面,从应用研究向基础研究的转型;在创新激励政策结构方面,从供给促进到需求激励。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职能,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诚然,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在分析知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时,本文仅从整体上研究知识创新体系,而没有对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三类创新主体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进行差异描述和比较分析。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行详细的分解,并通过实证的方法检验分析结论。

[参考文献]

[1]黄泰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和实现机制[。丘石,2007 (18): 6-8。

[2]李玲玲,张姚辉。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初步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11 (4): 54-63。

[3]黛布拉·米顿。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唤醒[。波士顿:巴特沃斯·海涅曼,1997年。

[4]克里斯·弗里曼,罗克·萨特。工业创新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8。

[5]陈清松等。创新路径——技术创新战略、过程和案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2。

[6]白薛飞。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的实证研究[。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12。

[7]彼得·德鲁克。知识管理[硕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陈进,郑刚。创新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李玲玲,张姚辉。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初步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11 (4): 54-63。

[10]张来武。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软科学,20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