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毕业论文 > 120810字博士毕业论文中国金融去配对综述

120810字博士毕业论文中国金融去配对综述

论文类型:博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20810字
论点:金融,融资,影响
论文概述:

本文是金融学博士论文,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金融脱媒进行了论证,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和金融脱媒差异了深入研究,并重点分析了金融脱媒对银行业和企业

论文正文:

前面提到的第一章

金融脱媒通过直接和间接影响与各种经济变量有着广泛的联系。可以认为,金融脱媒在一定程度上是商业银行、商业实体、社会居民和其他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脱媒现象,逐步了解了我国金融脱媒的原因、背景和特点。在深入分析金融脱媒对银行业和企业影响的基础上,指出作为金融业核心的商业银行首先受到脱媒的冲击,影响是长期的,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从宏观角度来看,面板数据被用来证明金融脱媒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金融脱媒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因地区而异,因为每个地区的经济环境非常不同。就货币政策而言,金融脱媒程度越深,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就越大。因此,应该深入研究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方向和强度。货币政策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必须考虑金融脱媒的实际影响。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脱媒的关系。金融脱媒促进了金融机构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但也给监管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保障金融业的稳定是现实的。从国内外学者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金融脱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金融脱媒的定义、成因和计量。二是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具体影响,也有关于融资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讨论。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我国金融脱媒现象,但研究角度仍然有限。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金融实际提出自己的论点并加以深化,为决策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金融资产规模和结构相关文献
谢平(1992)指出,中国经历了金融深化的快速过程。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资产总量增长迅速,但金融资产结构存在固有缺陷,可在二级市场交易的金融资产比例较低,市场化整体程度有待大幅提高。易纲和王松(2008)认为,落后的金融资产结构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国加快了金融建设的步伐。1990年和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一系列促进货币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为改善国内融资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课题组(2012)系统分析了社会融资规模的测算及其合理性研究。结论是,衡量社会融资规模不仅是统计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和运用这一指标来促进社会保持合理的融资规模,这不仅有利于社会资本供求平衡,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2。2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文献
随着开放条件下中国金融脱媒融资模式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对资本市场效率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刘伟和王如芳(2006)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他们的结论是,中国资本市场间接融资(中长期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的增加对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但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其负面影响逐渐减小。相对而言,资本市场中直接融资与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的提高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这种积极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为此,建议在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尽快建立多层次、多产品的市场体系。佘运九(2001)试图通过研究资本市场中股权市场和债务市场的协调及其内部协调,来解释中国资本市场如何提高企业融资效率,以及如何防止资本市场因发展不协调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章中国金融解约环境及现状分析..............................20
3.1金融去匹配指标的构建和测量..............................20
3.2社会融资规模和金融资产结构分析.............................23
第四章金融抑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47
4.1区域融资和区域卸载的绩效.........................................47
4.2区域卸载差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50
4.3结论和对策.........................................54
第五章金融去中介对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56
5.1银行业在去中介中面临的外部环境.........................................56

第八章金融去中介背景下的金融监管分析

8.1金融监管的含义和内容
在金融监管方面,国际金融界普遍遵守的协议主要是1988年的巴塞尔一号协议、2004年的巴塞尔二号协议和2012年的巴塞尔三号协议。这些协议已成为当前金融监管的主要框架,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指导性。起源于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一已经成为全球银行监管的基本标准。然而,从那时起,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直到2004年,《巴塞尔新协议》才得以修订、完善和通过。该协议明确提出了三个开创性的支柱,并为信用风险评估提供了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标准法、内部评级法和高级评级法。其目的是通过这些方法计算的资本比率能够更符合银行面临的实际经济风险,坚持促进信息披露,确保市场对银行的约束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监管主要集中在资本监管上,而中国银行业监管部门也利用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进行风险监控。因此,监管资本套利是中外银行监管套利的主要内容。

8.2中国金融监管的演变、现状及问题
由于商业银行距离完全实现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在经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资产负债业务的强烈趋同,如金融产品发行速度过快,同时房地产信贷大幅扩张或收缩,这可能导致更大的潜在风险。此外,在金融管理、信托或资产管理的金融创新中,秩序相对混乱,金融业的资产规模容易扩大,导致风险机制更加复杂,风险积累不可避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关金融监管体系可能存在漏洞,甚至可能存在real 空。随着银行间竞争的加剧,银行间的相关性将进一步提高,“组合谬误”将在更大程度和更广范围内得到反映。信贷资产证券化既是机遇,也是潜在的风险来源。如果设计不好,去杠杆化的初衷就不会实现,而是可能成为各种风险的诱因。
……

第九章结论与对策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论证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金融脱媒,深入研究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金融脱媒的差异,重点探讨了金融脱媒对银行和企业的直接影响。金融脱媒过程中存在一些特点和规律,基本可以概括为:
1。金融脱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金融脱媒只能在适应经济发展的方向上进行,也就是说,直接融资的影响应该通过引导来扩大,而不是采取超越当前约束的先进行动。总的来说,金融脱媒是一个曲折而不断上升的发展过程。在一个阶段,直接融资的比例将显著增加,而在另一个阶段,这一比例可能会下降。金融脱媒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下,大部分呈现稳步前进的特征,因此更像是“S”型趋势。
2。金融脱媒的最终模式
直接融资的最佳比例应该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固定值。这个范围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经济发展周期、经济体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是一个动态过程,并不存在完美的静态比例。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最佳比例在50%至60%之间,即直接融资应占社会融资总量的40%左右,围绕这一平均值波动是最佳选择。根据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营状况,这一比例在中国应该是合理可行的。
……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