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 > 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与发展策略,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与发展策略,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与发展策略

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制定发展规划。组织开展林下经济研究与发展座谈会或研讨会,从调查研究入手,了解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形势和需要解决的政策机制问题。在充分挖掘现有林下经济发展潜力的同时,林下经济和林业工程项目应同时规划。

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与发展策略

林下经济的具体模式是什么?

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有:一是林下种植 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草、林花、林菜、林真菌、林药等模式。 例如,森林花卉图案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不仅对饮食满意,而且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1)林下经济的意义 简而言之,是指依靠森林资源,依靠科技支撑,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阴空间,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和动植物物种,进行合理的种植和繁殖,从而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实现林地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成为农村经济。林下经济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阴空间,实行林下农林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管理。 它使林地成为生态保护区和综合经济区。它可以将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林地的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林下经济主要是指在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和森林旅游。它不仅包括林下工业,还包括林下工业和林下工业。 林下经济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发展林下经济应注意的问题。农民充分利用林地,实现不砍伐树木。第一章林下经济发展概述。第一节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第二节发展林下经济的原则。第三节发展林下经济作物的主要方式。第四节发展林下经济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制定发展规划。组织开展林下经济研究与发展座谈会或研讨会,从调查研究入手,了解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形势和需要解决的政策机制问题。在充分挖掘现有林下经济发展潜力的同时,林下经济和林业工程项目应同时规划。

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与发展策略

林下经济的具体模式是什么?

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与发展策略范文

摘要:林下经济是一种高效的林业循环经济,是进一步拓宽林业经济领域、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必由之路。在总结国内外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林下经济的主要经营模式,分析了我国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对策,为促进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林下经济;商业模式;工业;对策;

摘要:林下种植经济作物是林业循环经济的有效管理模式,是拓宽林业经济领域、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唯一途径。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林下经济作物发展的总结,总结了几种主要的管理模式,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林下经济作物发展的对策。这将为促进我国林下经济作物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林下种植经济作物;管理模式;工业;对策;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林业发展战略。十七大号召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林下经济是高效的林业循环经济,是进一步拓展林业经济领域、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2007年2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辽宁抚顺考察期间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下经济十分重要”。2007年8月,国家林业局贾志邦局长在“全国林业产业会议暨中国林业产业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突破林下经济发展”的要求。2010年,中央政府第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农业,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积极发展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扩大农村非农就业空”,肯定了林下经济在刺激就业,特别是“非农”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带来了新机遇[3]。2010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安徽省池州市视察期间,再次指示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林下经济不仅有经济效益,还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林下经济体系建设,做好发展林下经济的技术指导“[四号”。

近年来,各地出台了促进地方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2007年11月,吉林省发布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鼓励商品林资源综合开发,促进林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森林资源配置5]。海南省农垦总局于2008年发布了《海南农垦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08 ~ 2012)》[5 ~ 6。甘肃省《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到“十二五”末,全省将有28万农民从事林下经济发展,形成林下经济产值50亿元以上的主要目标,实现农民收入和森林资源“双增长”,[6]。湖北省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林下产业。神农架林区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林下经济产业。仅在2010年,它就发展了67,700 hm2的林下种植、17,900个林下养蜂箱、55,100头猪、14,300只山羊和213,300只林下鸡。截至2011年底,宜昌市共有林下农户8万户,林下加工企业100多家。全市林下经济年产值达到40亿元,林农收入增加10亿元。武汉市新洲区林下经济发展2010年达到240hm2,平均收入8 250元hm2。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中国林下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初步成效。

1林下经济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过程

1.1林下经济的内涵

刘美丽(2007)认为,林下经济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食用菌、林下动植物,进行合理的种植和养殖。在构建稳定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充分发挥森林和其他经济生物综合效益的目标7]。顾晓军等人(2008)认为,林下经济是在林地生态环境和林地资源利用的帮助下,对林冠下的森林、农业、畜牧业等项目进行复合管理的[8]。有人还表示,林下经济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发展林业生产,充分利用林下独特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种植和培育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构建和谐稳定的复合林农业体系,或开展其他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9]。

1.2林下经济的特征

林下经济不是林业和农业的简单结合。能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系统中太阳能及相关物质的多重循环利用,实现空和时间[4]中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行。林下经济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生产方式的三维性。一般来说,下层经济系统的上层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枝叶,在森林中种植适宜高效的经济作物,地上可以培育出一群群院子整齐的鸡、鸭、鹅或食用菌。第二是产业结构的复杂性。林下经济是集森林、农业、畜牧业等产业链于一体,共同发展的复杂高效的产业结构。第三,管理服务的广泛性。林下经济涉及林业、农业、畜牧业、医药等多个相关部门的管理,数十种专业技术的技术,数十个家庭的生产,以及三个主要服务阶段: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

总之,与简单的农林相比,林下经济具有综合经济和生态优势。林下种植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展林下经济可以通过形成上层树木、中层灌木、下层草本动物和地下微生物的复合结构,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稳定性。林下经济可以延伸“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产业经济链,形成“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可再生产品”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模式,实现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封闭循环,最终实现“零排放”的理想目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10]。

1.3国外林下经济的发展

目前,国外还没有“林下经济”的概念。相应的概念是农林业、农林业系统、多用途林业、非木材林业产品、社会林业和生态林业,[11]。

“农林复合系统”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的出现,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开始重新审视林业发展对策,将注意力转向农林探索横向农业发展的新模式[12]。1977年,国际农林系统研究委员会(农林研究委员会)的成立使农林系统管理被正式承认为农林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学科,关于农林系统社会效益评估的国际研究也得到加强,[13]。

多用途林业是指对一定面积的森林进行管理,使其能够提供两种或多种功能,如野生动物保护、木材和非木材产品生产、休闲、美学、湿地保护、历史或科学价值[14]。多功能森林的理念源于19世纪的可持续森林理念。现代多功能森林模式,特别是在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已经发展成为[的永久性森林。

根据LY/T1714-2007《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管理》中的定义,非木质林产品是除木材以外的林产品,如树脂、蘑菇、野生蔬菜、其他动植物产品和生态景观服务[17】。

1.4中国林下经济的发展

1986年,中国相关研究人员在“全国农林生态系统研讨会”[18上探讨了农林生态系统的各种理论问题。此后,[对农林复合系统的分类、管理与实践、生态效益和生物化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林下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第一期《林业勘测设计》的“关于发展林下经济和发展北方药材种植的探讨”一文中。总的来说,中国林下经济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21]。

第一阶段:启蒙阶段,从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到本世纪末。这一时期,中国林业相关理论研究和探索最为活跃。

第二阶段:发展的初始阶段,即1998~2003年。林业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在“南北洪灾”后受到重视的。过去,林区“以木求生存”的理念和“以单木求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林区发展的要求。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林下经济发展重点集中,林下多元化经营和林下经济发展迅速。

阶段3: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以2003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为标志,基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现代林业思想日益完善和成熟。国家林业“六大工程”全面实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实施。林业种植产业化和规模化步伐加快。许多典型的模型相继出现。

2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林下经济势在必行。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择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尤为重要。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生产经验和市场前景,林下经济发展有几种模式。

2.1森林真菌模式

本发明利用阴荫树空下湿度高、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不占用耕地,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利用森林废弃枝条作为营养源的一部分,在密林下生长食用菌。平菇、木耳、香菇、草菇等名贵食用菌人工和半人工栽培模式的开发。

林下食用菌栽培净收入预计达到75000 ~ 112500元/hm2。2009年,山西省灵川县利用林下经济技术建立了专业食用菌合作社,建成了1.34hm2食用菌栽培基地[22]。2010年,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陈新庄村利用杨树速生林培育林木真菌67.00hm2,销售各类食用菌4000万元,净收入200万元[4】。

2.2森林医学模型

在开阔的森林之间种植更多耐阴性的药用植物,形成森林医学模式。一般来说,根据当地的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将芍药、金银花、丹参、沙参、党参、柴胡等药材套种在森林空地上,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北京市延庆县九仙镇长家营村利用杨树空发展了23.33hm2的林药产业,产值15万元/hm2。板兰根种植在河南省新乡市小韩村的林下,每公顷增产10,000元以上,产值300,000元以上,[23]。

2.3林禽模式

林禽模式是充分利用森林空与森林之间透光率高、空气流通性好、湿度低的环境。林下饲养肉鸭、鹅、肉鸡、乌骨鸡、木鸡等。放养、圈养和舍饲相结合可以有效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和杂草资源。森林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氧气也能促进鸟类的生长。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林下鸡鸭鹅等蛋禽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鸡粪也可以为树木提供肥料。家禽的存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可以增强树木的光合作用,促进树木的生长,实现“养鸡”和“在森林里养鸡”。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投入900到1500只鸡,净收入估计为每年45000到75000元/hm2。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于2009年以“林禽模式”在枸杞园推广生态放养养鸡立体栽培,占地66.67hm2,放养鸡10万只,产值约400万元。

2.4森林和牲畜模型

在生长4年以上、造林密度小、活动范围大的林地空下,有肉牛、奶牛、绵羊、肉兔或野兔等。可以放养或圈养,有效利用林下杂草多的资源,林下草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同时放养有利于增强牛羊体质。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为树木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促进了树木的生长,形成了循环的生物产业链。

林畜模型年净收入估计为3万~ 6.75万元/hm2。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韩苗镇依靠约13,000 hm2速生杨树发展25个獭兔养殖小区,建设8个标准化养殖基地。它有2000多个獭兔饲养户和15万只獭兔库存。它每年生产70万只商业兔子。獭兔养殖已经成为韩苗乡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2.5林粮(油)模型

在开阔地种植豆类作物和油料作物可以固氮、提高土壤肥力、覆盖地表、有效防止土壤侵蚀。一般来说,大豆、绿豆、豌豆等杂粮是主要作物。在幼林或低密度森林中,小麦、棉花、甘薯和其他小杂粮和经济作物可以套种。为了避免对幼树根系造成太大伤害和争夺土壤水分,间作作物应与树木保持一定距离,一般超过50厘米[24]。

河北省高邑县选择了一批市场前景好、树冠形状小的经济树种,如悬铃木、银杏、白蜡等。和粮食作物合理间作,实现“林粮”生产。平均幼苗种植5年后上市,收入在9万元/hm2以上。2009年6月,该县以“林粮间作”的方式种植了55万棵树。森林网控制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量的80%,森林覆盖率从2004年的1.8%提高到12.8%。

2.6森林和蔬菜模式

根据森林中的光照强度和各种蔬菜不同的光照特性,可以科学选择种植类型和品种,也可以根据两者生长季节的差异选择品种,开发耐阴性蔬菜。

有许多种蔬菜可以种植在森林下,主要是冬春季节的大蒜和洋葱,冬瓜和南瓜套种时的冬秋季节,效益可观。平原地区实行杨葱、大蒜、油菜、西瓜等间作系统,平均效益12000-22500元/hm2。湿地松林用作南瓜时,按15000-22500公斤/hm2和1元/公斤计算,收入可达15000-22500元/hm2。

2.7森林和草地模式

在郁闭度低于0.8的林地中,种植一些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白三叶、黑麦草等。,是交叉的。他们每年收获3-4种作物,可以出售新鲜牧草或家畜家禽。草能增加地表覆盖,有效抑制幼林地土壤侵蚀和扬尘,改善树木生长环境。

树木的生长对牧草几乎没有影响。林地可收获90万公斤/hm2牧草,经济增加值约为4 500元/hm2 [26]。

2.8森林花卉模式

森林花卉模式是在森林下种植耐荫花卉和观赏植物,充分利用森林空土地和资源的模式。《湖北林下经济模式与建议》一书中提到的常见造林树种有樟树、桂花、紫薇、广玉兰、悬铃木×槭树等。石蒜、百合、水仙等。可以种植在森林下面。常见配置模式:樟树-吉祥草、桂花-南天竹、悬铃木-萱草、泡桐-垂盆草等。

森林花卉模式经济效益显著,收入约3万~ 4.5万元/hm2。

2.9森林茶模型

林茶模式是在森林下种植茶叶,以改善茶园的光照条件,具有防风、降温、加湿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同时,还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根据“湖北林下经济模式及建议”,可以选择板栗、樟树、桂花、湿地松、泡桐等林下种植茶叶。以栗茶模型为例,栗林种植距离为4.0m×6.0m,林下种植茶叶的床间距为1.2m,床间距为1.2m..可以采集两季茶(春茶和秋茶),年收入约为3万元/hm2。

2.1-0森林捕鱼模式

森林捕捞模式是一种利用池塘空形成水、地和空立体生产模式,实施生态养殖,提高渔业生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养殖模式。可以在待开发的湖滩上开沟造垄,在垄面植树,在沟里养鱼,种植水生作物;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也可以在常规鱼塘周围的河岸上设置林带。《湖北林下经济模式与建议》指出,湖北省常见的三维生态模式包括池杉-鱼-鹅、杨树-鱼等模式,形成了“沙滩植树、树下种草、水中养鱼(用鸟粪喂鱼)、水上养鹅”的生态养殖链。平均年收入为1.5 ~ 3万元/hm2。

2.1 1复合模式

几种模式的组合,如林草放牧模式,利用林下种植的草作为牛羊等食草动物的饲料,利用树木的短枝作为种植食用菌的袋料,利用食用菌产生的袋料废弃物作为林下饲料或林木生长的营养,也可作为水产饲料的来源。

据统计,由于林下经济的发展,中国林地直接产出率从2003年的5.6元/hm2增加到2010年的13.2元/hm2。在中国2550多个县,农民林业收入占人均年收入的比重从2009年的12.96%上升到20.00%以上,重点林区农民林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0%,[27]。一般来说,森林细菌,森林谷物,森林蔬菜,森林油,森林草和森林花卉可以在平原地区发展。丘陵山区将发展林木细菌、林木药物、林木花卉、林木油料、林木茶叶和林禽栽培,形成立体种植复合经营,将大大提高林地生产力和农民收入。

3林下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1林下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林下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林农的收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生产规模小,工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林下经济基本上是由各地区单独发展起来的,没有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缺乏行业协会的组织和标准,导致生产经营不合理,产量低,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显著。

(2)技术瓶颈制约了其快速发展。例如,如何在森林真菌模式下对菌棒进行灭菌,如何在林禽模式下做好散养鸡的家禽病害防治,如何在森林下选择和驯化合适的动植物物种,如何回收有机废弃物,如何在复合模式下配置食物链等。

(3)科研工作仍需深化。对林下经济的研究只是总结了实践经验,缺乏科学、系统、深入的研究。物种选择、种植育种技术、林分类型、密度、郁闭度、树木生长率、林下小气候形成、土壤理化性质、能量流动和物流路线、对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只有获得相关指标和定量研究数据,才能提出推广应用的技术规范。

(4)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支持。虽然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07年联合发布了《林业产业政策要点》,进一步明确国家将继续实施林业长期低息信贷支持政策,但林下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偏远地区,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各种业户的个体经营、自营和扩张、自营和自营不利于林下经济的健康和大规模发展。

3.2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对策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根据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常见问题,提出了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以下4条对策和建议。

(1)加强领导和服务。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逐步建立林业发展领导机构,加强市场调研,建立预警机制,规避市场风险。各涉农部门要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工作,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积极争取财政和林业上级部门的支持,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帮助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补贴农民和林地基础设施建设。 为林下农民提供生产前、生产中和生产后的全方位服务,解决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机制、资金和技术问题,有效促进林下经济发展。

(2)科学规划和规模发展。根据各地区的地方特点,对不同地区的林下经济模式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总结,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延伸林下产业链,加快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的配套,形成产销协调的产业管理体系,提高林下产品附加值。鼓励育种者和育种者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在量取胜的同时,打造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以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制定工作措施和奖惩措施,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将林下经济发展目标分解为相应的种植农户和饲养农户,层层签订责任书,目标明确,考核严格。林业、农牧等涉农部门对境内有林地资源的乡镇实行分包监管,帮助各省建立3-5个示范基地,培育和扶持大农户,为湖北省发展林业经济提供参考。

(3)增加R&D和科技投入。区域政府应积极搭建企业、农民和高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加强实用技术研究,消除影响其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强林下循环经济系统应用基础研究,探索适合当地情况的林下经济新模式,为不同模式编制技术法规,指导生产实践,以科技链延伸产业链。

(4)加强对林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国家应对林下经济产业提出长期低息信贷支持政策。相关金融机构应适当放宽个人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贷款条件,扩大对农民和林农的小额信贷和联合担保贷款,经营者可以依法申请以森林或林下经济产业资产为抵押的银行贷款,确保林下经济顺利发展。

参考

[1]王梁欢、王月花、顾振斌。搞好林下经济发展——山东省林下经济发展调查报告。林业经济,2011,(1): 30 ~ 35。

[2]贾志邦。坚持兴林富民,加快发展,努力建设中国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在全国林业产业会议和中国林业产业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林业,2007,(9): 12 ~ 29。

[3]谢德蒂。发展林下经济应重视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中国工业,2011,(4): 25 ~ 26。

[4]王虎。北京市林下经济复杂性评价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11。

[5]李进。强势林下经济亟待突破的四大瓶颈。中国林业,2010,(12): 24 ~ 27。

[6]林云平,陈冰,朱志强,等。海南农垦发展林下经济的探索与思考。《中国热带农业》,2008,(6): 13 ~ 15。

[7]刘美丽。林下经济模式与综合效益。实用林业技术,2007,(4): 37 ~ 38。

[8]顾晓军,曹立明,叶郑文,等。林下经济模式与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上海农业学报,2008,(3): 21 ~ 24。

[9]翟明普。对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林业,2011,38 (3): 47 ~ 52。

[10]李进海、胡军、袁鼎昌。发展林下经济加快首都新农村建设——关于发展城郊林下经济的探讨。《林业经济》,2008,(7): 20 ~ 23。

[11]斯捷普勒·哈,奈尔·P·K·R·农林业:十年发展。肯尼亚:国际农林研究理事会,1987,(1) :9~13。

[12]康克林·H C,《民族学和民族志:韩努诺农业:关于菲律宾整体转移耕作制度的报告》。美国人类学家,1958,60 (5) :968~969。

《农林社会经济研究:十年回顾》,[13页。农业耕作制度,2005,65:151~161。

[14]霍佩恩。诱导型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多种功能。《植物科学趋势》,2004,9 (11) :529~533。

[15]超越木材:使多用途森林管理在中部非洲成为现实:为满足不同需求的多用途会议撰写主旨论文:不能以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社会经济效益。《非洲可持续森林管理会议》,斯泰伦博斯,2008,(11) :3~7。

[16]侯赵玉安,曾魏翔。多功能森林。世界林业研究,2010,23 (3): 7 ~ 13。

[17]李超、刘赵刚、李凤日。中国非木材林产品现状及分类体系研究。林业工程,2011,27 (5): 1 ~ 7。

[18]谢静香,余汝元,胡勇。农林生态系统研究综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10 (1): 104 ~ 108。

[19]陈长青、何元秋、卞新民。东南红壤区农林生态系统分类体系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通报,2005,21 (9): 385 ~ 387。

[20]彭奎、欧阳华、朱波。农林生态系统氮平衡及其评价——以中国科学院盐亭农业生态实验站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 (3): 252 ~ 257。

[21]李赵琪。农林系统经济评价方法探讨。《世界林业研究》,1991,(2): 75 ~ 80。

[22]赵俊宏,灵川县林下经济模式及产业发展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2,(9): 239 ~ 240。

[23]姚子美,刘宝玲,高戈文等.新乡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河南农业科技,2012,(2): 64 ~ 65。

[24]曲红艳。论林下经济的科学发展。河北林业科技,2012,(2): 76 ~ 77。

[25]尹那威。森林经济发展模式分析。现代农村科技,2011,24 (1): 66 ~ 67。

[26]李二军,鲁鲍云。发展林下经济的五种模式。土地绿化,2007,15 (2): 23 ~ 24。

[27]荣博。发展西部林业特色产业任重道远。《中国特色新闻》,2012,(4):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