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乐死 > 大中专护生对安乐死的认知调查研究,护士能通过他们的同意对他们的家人实施安乐死吗

大中专护生对安乐死的认知调查研究,护士能通过他们的同意对他们的家人实施安乐死吗

大中专护生对安乐死的认知调查研究

护士能在家人同意的情况下为家人实施安乐死吗?我国现在不承认安乐死,这种行为也是犯罪。

大中专护生对安乐死的认知调查研究

有部外国电影里面护士给别人打安乐死的针

男性患者说不要注射 那个人说他生于鲍鱼,死于鲍鱼,所以护士用她的下半身闷死了他。

护士能通过他们的同意对他们的家人实施安乐死吗

护士能在家人同意的情况下为家人实施安乐死吗?我国现在不承认安乐死,这种行为也是犯罪。

大中专护生对安乐死的认知调查研究

有部外国电影里面护士给别人打安乐死的针

大中专护生对安乐死的认知调查研究范文

摘要
安乐死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美丽的死亡”,最初的意思是“无痛的死亡”。自诞生以来,安乐死一直是国内外伦理学、社会学和医学等许多学科的热门话题[1]。对安乐死的态度、认知和意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但对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未来护理事业的主力军的研究却很少,也没有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和中学生对安乐死的态度和意向进行比较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大、中专护生对安乐死的态度和意向,并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为护理伦理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 2014年5月,长沙市某高职院校的231名二年级护生和200名二年级护生被整群抽取,共抽取431名受试者。

1.2本研究方法参照[2-3]相关文献,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安乐死的态度和意图分为3个选择题,包括你是否同意安乐死;如果你患有不治之症,你愿意选择安乐死吗?如果你的亲戚要求安乐死,你会同意吗?每个选择题有三个选项,即同意(同意)、中立(不确定)和不同意(不同意)。问卷是匿名进行的。问卷在相同的环境中并在统一的指导下完成。发放问卷431份,回收有效问卷43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1.3统计方法SPSS19。0统计软件包用于数据处理。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和X2检验。结果

护理专业大学生和中学生对安乐死的态度和意向的数量和构成比例见表1。护理大学生和中学生对安乐死的态度和意图的比较见表2。

3.讨论

3.1 .大专护生对安乐死的态度和意向

调查结果显示,67.1%的大中学生护生同意安乐死,这表明大中学生护生对安乐死的态度更加积极,理解更加科学。李九红等人调查了350名护理大学生对安乐死的态度和意图。结果显示64。9%的学生同意安乐死,这与这项研究的结果相似。然而,张五礼等人对护理和医学本科生的调查显示,约90%的护生支持安乐死。调查结果低于类似文献报道的结果。原因可能是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大学和中学的护生,他们不了解安乐死的伦理问题和安乐死的相关概念。护理本科生和医学本科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对安乐死有更全面的理解。大学生有更多的死亡教育,更多的临床见习,对垂死病人的状态有一些了解,所以他们更支持安乐死。建议大、中专护生加强死亡教育,客观、正确对待死亡,并提供更多临床见习机会,使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促进死亡观念的更新和安乐死在中国的发展。

3.2护生和中学生对安乐死态度和意向的比较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护理本科生比护生更赞成安乐死,更愿意选择安乐死,更同意亲属安乐死。78%和73%的护理大学生同意安乐死,并愿意在患有不治之症时选择安乐死。护理本科生的答案是57。6%的人同意安乐死,56%的人同意安乐死。3%的人愿意自己选择安乐死。专科护生的态度比专科护生更支持。可能的原因是专科护生更了解垂死病人的痛苦,接受更多与学校有关的死亡教育课程,更好地理解生活质量的意义。然而,中等学校的护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安乐死的含义。另一方面,中等护生对是否同意为其亲人安乐死的问题持中立态度,而高等护生则更积极地赞同安乐死。原因可能是他们关心和依赖他们的亲人,害怕失去亲人的痛苦。他们不能忍受看到他们所爱的人轻易地死去。他们也希望有治疗的可能性来维持他们的生命。特别是,中等护理学校的学生不成熟,不能离开他们所爱的人。他们更依赖他们所爱的人。因此,中专护生是中立的,视情况而定。

3.3 .加强死亡教育,提高大中学生对安乐死的科学认识

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本科生肩负着未来医疗卫生发展和临终关怀的任务,包括对病人的临终关怀、对临终病人的死亡教育,以及帮助病人解除对死亡的恐惧。帮助家庭成员接受死亡的事实,减少悲伤的过程。这首先要求大专院校的护生正确对待死亡,理解死亡的本质,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死亡。本研究结果显示,大专护生对安乐死持积极态度,并有明确的选择安乐死的意向。安乐死在我国仍然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和保护。应加强对大、中专护生的护理伦理教育,加强死亡教育,积极正确引导,使护生对安乐死有科学的认识,重视生命质量和对最佳死亡的认识,更加关注临终病人的需求,这对我国安乐死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

[1]安吉尔·安乐死[。英国医学杂志,1989,321( 2) :120 -128。

[2]何农、郑博英、何梅玮。大学生安乐死意向调查及其立法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 6) :9 -11。

[3]杨红,肖水原,董群辉,等.临床医务人员对安乐死及相关问题的态度研究[.中国精神卫生杂志,2000,14( 2): 125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