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9361字开题报告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对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9361字开题报告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对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论文类型:开题报告
论文字数:9361字
论点:研究,内部管理,学校
论文概述:

本文是硕士开题报告范文,以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若干思考为例对硕士开题报告的格式进行了阐述。

论文正文:

我选择这样一个题目作为我硕士论文的题目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

学校内部管理的有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校内部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学校的正常运作离不开管理的各个方面。良好的管理机制为管理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然而,在现实中,学校管理是低效和无效的。当越来越多的“低效管理”和“低效管理”问题出现在人们面前,当越来越多的学校因内部管理问题导致办学效率下降而引起学生家长的不满和全社会的批评时,这一令人震惊的现实图景所警示的问题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焦虑和思考。学校内部管理问题不仅影响着我国学校管理的发展进程,也直接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注这个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是当今教育管理研究者的责任,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在责任上。

第二,学校内部管理及其有效性应一并讨论的原因主要是:

1.学校内部管理有很多方面,如人力管理、物质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时间管理等。然而,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衡量管理成败的是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本主题的有效性集中在管理的好处上。将学校内部管理问题与有效性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探索学校内部管理发展的内在机制,也有助于我们从更全面、更综合的角度为学校内部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

2。就目前对学校内部管理发展的研究而言,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局部轻整体、重事实轻价值、重现在轻历史、重应该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往往与“管理对管理”这一狭窄的研究领域有关。笔者试图通过这种尝试,共同探讨学校内部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性,希望能进一步拓展当前学校内部管理发展研究的视野,并借鉴中国的地方经验,为学校内部管理的理论发展和政策制定做出一点贡献。

3。在研究方法上,笔者拟采取实地研究的方法,通过参与观察和非结构性访谈来探讨这一课题。一方面,这种研究方法关系到作者的研究兴趣和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者认为目前的教育研究仍然缺乏坚持科学真理精神的研究。虽然实地研究不一定等同于科学研究,但面对学校管理有效性这样的现实问题,以“脚踏实地”为生命的实地研究比“踩高跷研究”更可靠。

4。概念定义:

(1)学校内部管理
学校内部管理是指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学校范围内有效组织和控制学校的人、钱、物、物、时间和信息的活动。学校管理过程包括五个环节:规划与决策、组织与实施、监督与检查、指导与调整、总结与评价。学校管理的内容包括教育目标管理、师生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

(2)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完成计划的活动并取得计划的结果”的程度,即“做正确的事情”的程度。

(3)、学校内部管理的有效性
学校内部管理的有效性是学校按照一定的程序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并优化这些资源的配置。通过组织和领导他人有效工作,可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学校里的每个组织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自己的管理职能,所以很容易从自己部门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因此,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摩擦甚至争吵。尤其有必要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以确保各机构在管理活动中的协调与合作,并优化学校各种资源的配置。

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据我所知,作者已经梳理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文献。以下是梳理结果的简要介绍:

1。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类下的学校内部管理研究

以“学校内部管理”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1980-2008),共检索到2659条记录。在中等教育类别下,还准确搜索了\"学校内部管理\"这一主题(1980-2008年),检索了360条记录。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对“学校内部管理”(1999-2008)这一主题进行了准确的检索,结果为58篇文章。在中等教育类别下,“学校内部管理”这一主题也得到准确搜索,结果是10条记录。
目前,对学校内部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上。
这方面的研究是学校内部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文献分析了学校内部管理的现状和原因。例如,王志强(2000)、王志旗(2005)、孙金铭(2005)、刘秀萍(2007)等都对学校内部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文中,一些研究已经注意到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对学校管理效率的影响。例如,高振强(2001)、张军(2003)、丁启发(2006)等人分析了内部管理与学校效能的关系。这些研究将学校内部管理与其有效性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研究。

ii。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研究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类下,以“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1980-2008)为主题进行了精确搜索,共检索到25条记录。在中等教育类别下,还准确搜索了“学校内部管理的有效性”这一主题(1980-2008年),检索了3条记录。在我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为主题,准确检索了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类别(1999-2008年),结果为9。在中等教育类别下,对“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这一主题也进行了准确的搜索,结果为8条记录。就作品而言,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找到了讨论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作品,如古德莱德的《一个叫学校的地方》(A Place Called School),萨乔瓦尼的《校长——实践的反思观》,道德领导力:到达学校改进的核心》,杜宇宏的《学校管理的经济学分析》,富兰的《学校领导者的道德使命》,以及《变革的力量》三部曲。在美国,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在探索学校内部管理的有效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齐·常征教授在一篇题为《美国学校质量管理理念的变化——以“美国国家教育质量奖”为例》的文章中对此进行了阐述:美国国家教育质量奖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卓越绩效教育标准》作为学校开展质量管理和评价的相对完善的标准,其核心理念、价值和绩效模型为评价和提高学校绩效提供了一套质量管理框架。该标准的全面系统发展反映了美国学校质量管理理念的变化趋势。华东师范大学赵钟健教授在《近年来美国学校管理改革述评》一文中论述了近年来美国学校管理的改革。

内蒙古心理学会冯会昌教授是我国第一个研究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人。他在1994年1月发表的文章《论学校管理的有效性》(On the Effectivity of School Management)中分析和讨论了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五个问题:第一个是目标的有效性。冯教授的文章认为,学校管理目标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它是否以正确的教育目标为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学校管理组织必须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服务”如果管理目标符合教育政策和“三个方向”的要求,并致力于大规模提高教育质量,那么就可以确定其方向是正确的,因此其管理可能是有效的。否则,它可能被认为是错误和无效的。其次,学校管理目标的有效性也应该体现在目标的特殊性和明确性上。管理目标应该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确定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要求。这些要求应该是可操作和可检测的。最后,学校管理目标的有效性也应该反映在学校所有成员对目标的接受程度上。形成一致的目标观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指导教师参与目标的制定。所谓参与并不是指认可装腔作势和走过场,而是“真正的自我投入”。它是“思想和感情的输入”。这种投入将鼓励每个成员分担责任,为实现学校目标做出贡献。这种参与或投入不仅对设定目标同样重要,对决策也同样重要。此外,还分别讨论了决策、工作安排、人力管理和时间管理的有效性。其他关于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研究包括李政涛(2004)、熊燕(2008)、李雨(2008)、罗杨佳(2008)等。这些研究对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从现有研究来看,目前我国管理有效性的概念相对模糊,主要是“校长管理有效性”。研究视角相对狭窄,关注的焦点是校长的个人管理效率,这种效率停留在单一的有效性定点分析上,与校长的管理效率、校长的工作效率、校长的领导能力等术语没有明显区别。虽然“管理有效性”一词在国内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使用越来越多,但研究方法主要是推测性和实证性的,缺乏对具体组织状况的深入实地研究,忽视了具体环境和与环境相关的人为因素。学校管理有效性的研究几乎完全移植了企业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研究,缺乏基于学校教育特殊性的研究。它更多关注校长个人管理效能对学校发展的影响,而较少关注领导小组在学校组织中的作用。鉴于这些特点,研究者拟通过对领导班子管理行为有效性的描述来研究学校,并试图超越描述层面,通过实地调研的理论建构,为当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解释。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试图调查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现状。通过研究不同学校内部管理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揭示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内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建议。

Ii .研究内容

(a)一些学校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在深入研究学校管理有效性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对部分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进行了调查。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拟对部分学校内部管理中的低效和无效现象进行分类和分析,得出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现状。

(2)学校管理有效性的机制设计。这一部分主要回答了如何实现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分析和比较不同学校实现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策略和措施。从学校管理发展的角度,分析哪些理念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并在一个基于中国实际的分析框架内阐明学校内部管理有效发展的理念。
2。对学校内部管理的有效性提出建议。基于以上分析,完成了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机制设计。

基于以上研究内容,作者初步拟定了以下提纲:

1.导言
1.1研究的起源和目的
1.2相关研究概述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2。Zm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现状
2.1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概念定义
2.2 Zm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调查的原则和方法
2.3绘制Zm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现状图
★本部分的核心任务是描述Zm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现状并获取其现状图。这是后面章节的分析基础。
3。有效和无效的学校内部管理
3.1 Zm学校内部管理现状:强调立即发展而忽视发展
3.2学校内部管理现状与中国教育体系
3.3导致学校内部管理低效和无效的主要因素
★这一部分首先指出了一些学校内部管理中“强调立即发展而忽视发展”的问题,然后分析了它们与中国教育体系的关系,最后总结了导致低效和无效的主要因素
4。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机制设计
4.1目前存在的一些误区
4.2实现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学校内部管理发展的总体思路
4.3
★本章主要针对前几章讨论的学校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在开始这项工作之前,笔者将首先分析当前学校内部管理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以期通过“突破”为下一节的“建立”提供依据。第二节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学校内部管理发展的总体思路。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讨论的思想的具体化,并提出建议。
5,摘要

三.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绘制部分学校内部管理(存在问题)现状图;
(2)实现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机制设计。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和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研究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要求研究者参与研究对象的现实生活,并把自己放在研究对象的思想、思想和行动中。[·张新平教授,《教育管理实践案例研究:实地研究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0页]本研究以淮安Zm学校为研究对象。

第二,实地研究中的具体方法
第一,观察。这是研究者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在人种学研究中,观察是一种连续而全面的方法。在t学校的实地研究学期中,研究者以“特权观察者”的身份出现,即观察者不具备参与者的身份,但可以进入与研究相关的活动。[美国]威廉·威尔斯曼著,袁振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312页。不管观察者以什么身份出现,他们都应该尽力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免干扰正常生活。与观察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境化,也就是说,为了理解行为,观察者必须理解思想和行为被执行的情况。观察者有权详细描述事件,所以观察不仅仅是事件的客观记录。参与的观察者应该尽力扮演被观察者的角色,研究和体验他们的思想、感觉和行为。[美国]威廉·威尔斯曼著,袁振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312页。]在不断观察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记录。有随机记录和目标记录。随机记录的重点是获得被观察个体的概念。目标记录围绕确定的目标进行。所有记录都被及时整理和总结,以获得研究线索。
第二,面试方法。访谈的互动性可以让研究人员直接了解不同受试者对学校的看法、情绪和倾向。研究人员采用了个人非正式访谈和结构化访谈。在观察过程中,当偶然因素使访谈成为必要时,可以进行随机和非正式的访谈。为了区分发生了什么或者捕捉观察小组的感觉。威廉·威尔斯曼译自《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315页。当与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深入访谈时,研究人员使用正式和结构化的访谈来回答一系列事先拟定的问题。在访谈过程中,录音可以减轻现场录音的负担,并且可以完整再现受访者的语调表达,从而获得一些微秒级的信息。根据过去的经验,受访者通常不喜欢被录音。研究人员精心选择录音工具,采用“隐藏录音”的方法,确保采访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对录音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第三,收集物品的方法。任何实物都是某种文化的产物,是某些人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事物看法的体现。[·陈相明,《定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57页。]在实地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在校长的批准下,在学校收集了相关资料。校长机智地告诉研究人员,最好不要在电脑里复印文件,而要复印。这是为了保护网上学校的资料。所以研究人员复制了大量的材料。收集到的资料主要涉及学校规章制度、目前正在执行的规章制度、学校向高等教育当局提交的报告文件、校长办公室的工作计划和总结报告,他们从中寻找与研究有关的线索。
第四,问卷调查法。研究者在使用问卷时总是非常小心。设计良好的问卷需要从确定研究问题到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几个步骤,还需要考虑发放问卷的地点和时间等因素。威廉·威尔斯曼译自《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247页。因此,调查问卷调查并未参与研究的早期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学校不同学科的观点也越来越清晰。在学校的同意下,研究人员于2007年11月向学校教师发出了一份问卷。
尽管在我国的教育管理研究领域,实地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包括实地研究中涉及的一些理论和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然而,作者的导师,张新平教授,是实地研究的一贯倡导者和有成就的专家。我相信,在导师的指导和他自己的努力下,本研究方法的应用不会出现太多问题,研究是可行的。

本主题的创新和预期创新成果:

首先,提出“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概念;
2。绘制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地图;
3。从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角度分析学校内部管理的发展,将形成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
论文工作量、年度研究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首先,论文的主要工作量包括:
阅读相关文件;进行理论分析;收集有关这一主题的观点和数据,并建立研究所需的数据库;写论文。

第二,年度研究计划:2008年8月至2008年11月,
选择课题,收集初步文件,撰写开幕报告;
从2008年11月至12月,听取了教师的意见,调整了研究计划。
从2009年1月到2009年2月,收集了数据并建立了数据库,以完成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现状。
从2009年3月到2009年4月,我们进一步组织了我们的思考,并形成了撰写论文的大纲。
文件初稿于2009年5月至8月完成。
从2009年8月至2009年12月,对该文件进行了修订和定稿。

三.可能的困难、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理论高度不够,可能难以解释论文中的相关问题。我会花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专注于阅读专业理论书籍、出版物和论文,以提高我的理论水平。

(2)“学校内部管理低效”作为一种教育管理现象,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低效低效学校内部管理”的出现既有时代背景,也有社会原因。在分析“学校内部管理低效和低效”的原因和问题时,很难找到合适的理论视角。

(3)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进入研究现场进行实地研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解决办法包括:加强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向老师和朋友寻求建议,从他们的经历中学习,等等。

与该主题相关的研究工作的积累和在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1.1993年,他在《人民教育》第三期发表了一篇学校管理论文《校长如何传达学生对教师的意见》。
2。自1993年以来,他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了10多篇关于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论文。
3。我负责省教育学院“十五”和“十一五”两个项目,其中一个已经通过省专家组评审,另一个正在研究中。
4。“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学校科学管理中的应用”这一论文在硕士期间受到了教师们的好评。
现有研究条件、研究条件的缺乏及解决途径
当前研究条件包括:导师支持选题,并在研究思路、理论分析、文献收集等方面给予充分指导。;学校及其周边图书馆学术资料丰富,网络信息渠道畅通,资料获取更加方便。我在一所学校工作,熟悉每所学校的情况。我可以很容易地获得不同学校关于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我主持或参与过一些科研项目,并能获得一些科研经费的支持。
仍然缺乏的研究条件包括:我是在职硕士研究生,所以我的工作和学习时间不可避免地会相互偏离,时间问题是本研究课题面临的最大问题。这项研究中需要的一些分析技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需要进一步研究。需要购买一些国外文件和数据,资金可能相对紧张。
要解决的途径包括:合理安排时间,尽一切可能“挤出”时间,保证研究精力和时间投入;进一步加强学习,征求老师和朋友的意见,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积极申报与本课题相关的科研项目,确保科研经费投入。
乐毅:美国基于标准的学区整体教育质量管理实践[J >,上海:上海教育研究,2006。
肖明等:《管理哲学纲要》,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年。
武志红:教育行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冯大明: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理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张新平:《教育管理导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程晋宽:《教育革命的历史回顾》(1966-1976),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杜玉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郭付长与吴德刚:教育改革与发展理论[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吴德刚:《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
吴德刚:《中国全民教育研究:也谈教育机会均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朱家村:《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袁振国:对抗与整合:20世纪教育改革中的教育[硕士学位,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中国重点高中平等与效率的个案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美国]阿马蒂亚·森:《在自由中看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日本]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日本]青木昌彦,冈野正和,冈崎贤二:市场的作用和国家[的作用,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美国]H·佩顿·杨:个人战略与社会结构——制度演化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国]斯蒂芬·霍尔姆斯,基思·r·桑斯坦:《权利的代价——为什么自由取决于税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国]丹尼尔·伊拉萨(Daniel j . iraza:federalist exploration[M),译自彭丽萍,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美国]沃勒斯坦等著《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M》,北京:生活。阅读。新知识联合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美国]罗杰·迈尔森:博弈论:矛盾与冲突分析[,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1。
傅勇和张艳:中国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差:增长竞争的成本[,管理世界,2007(3)。
杨东平:《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
胡鞍钢: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本大国:1980 ~ 2000[,中国人口科学,2002(5)。
王善迈,杜玉红,刘元新: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教育研究,1998(6)。
吴德刚:《中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研究——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教育研究,1999(7)。
张长征,易志坚,李怀祖:中国教育公平实证研究:1978-2004——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度与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
李春玲:社会和政治变革与不平等的教育机会——家庭背景和制度因素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1940-2001)[,中国社会科学,2003 (3)。
李宇: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机制——中国城市儿童受教育机会(1966-2003)[,中国社会科学,2006 (4)。
李实与丁赛:中国城镇教育回报的长期趋势[J >,中国社会科学,2003(6)。
岳昌军:《教育对个人收入差距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研究(电子季刊),2004(3)。
岳昌俊与刘艳萍:《教育对不同群体收入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
袁振国:建立教育发展均衡系数,有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人民教育,2003 (6)。
周金燕:中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建立[期刊,教育科学,2006(1)。
翟波等人:深化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书面形式),[,教育研究,2002(2)。
王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上海教育研究,2003(10)。
贾晓京: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教育指南,2007(2)。
老凯生:《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改革趋势——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老凯生:教育的社会转型与重新定位[,教育研究,2002(2)。
老凯生: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教育研究,2002(2)。
徐明与胡晓颖:西方国家当前教育市场化述评[,教育研究,1998(3)。
姜国华:西方教育市场化:理论、政策与实践[,全球教育展望,2001(9)。
瞿郑伟:中国义务教育的多中心治理与政府责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7)。
巴罗,罗伯特·j .和李钟华(1993)。教育成就的国际比较[。货币经济学杂志,第32卷(3):363-94
卡罗琳·霍克斯比(2003)。学校选择和学校竞争:来自美国的证据[。《瑞典经济政策评论》,10:11-67,
卡罗琳·霍克斯比(1995年)。学校财务中有公平-效率的权衡吗?蒂布特和地方公共产品生产者理论。NBER工作文件5265
卡尔柏森,J. A .:一个世纪对知识库的探索。新泽西州伯颜。)。教育管理研究手册。纽约:朗曼公司,1988年。
埃普尔、丹尼斯和理查德·罗马诺(1998年)。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之间的竞争,代金券和同辈群体效应[。《美国经济评论》,第88卷(1): 33-62页。
艾夫斯,C. W. &拉科姆斯基,g .:教育管理中的科学:后实证主义概念[,教育管理季刊,第32卷,第3期,1996年。第379- 402页。
费尔南德斯、拉克尔和理查德·罗格森(2001年)。排序和长期不平等[。经济学季刊,11月:1305-1339。
胡雪泰、李清照(1999),《中国国民收入[》,1952-1995,西视出版社。
凯文·米利根、恩里科·莫雷蒂和菲利普·奥利奥普洛斯(2004年)。教育能提高公民身份吗?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证据[。公共经济学杂志,第88卷:1667-1695。
劳拉茵·韦斯特和克里斯蒂娜·黄佩雯(1995年)。中国农村的财政分权与日益扩大的地区差距:提供社会服务的一些证据[。牛津经济政策评论,第11卷(4):70-84
卢卡斯,罗伯特(2003)。《论经济发展的机制》,[。货币经济学杂志,第22卷:2-42页。
莫伊雷尔-法齐奥,硕士(1999年)。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收入和教育——来自1989年和1992年[的调查证据。《中国经济评论》,第10卷(1):17-40
奥德·伽罗和奥马尔·莫阿夫(2004)。从物质资本积累到人力资本积累:不平等与发展过程[。经济研究评论,第71卷(4): 1001-1026。
Oded Galor和Omer Moav(2006年)。《资本论:阶级结构消亡的理论》,[。经济研究评论,第73卷(1): 85-117。
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和安德鲁·施莱弗(2001),《有无政治集权的联邦制:中国对俄罗斯》。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文件,第48卷(4): 8。
钱、颖一和巴里·温加斯特(1997)。联邦主义是对维护市场激励的承诺[。经济展望杂志,第11卷(4): 83-92。
罗默(1986),《增加回报和长期增长》,政治经济学杂志,第94卷:71-102页。
史密斯,弗农·勒:《理论、实验和经济学[》,经济展望杂志,第3卷,第1期(温特,1989年),第151-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