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750字硕士毕业论文从尧尧的“911后”看中国女摄影师的形象精神

38750字硕士毕业论文从尧尧的“911后”看中国女摄影师的形象精神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750字
论点:摄影,摄影师,女性
论文概述:

对于女性来说,摄影似乎更多地适合表现一种幻想或是一种细腻的情感,而不是严谨逼真的写实,然而事实上,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在女性摄影中却是大有人在,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揉入了女性特

论文正文:

1导言

什么是摄影?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扔给男人和女人,答案可能会大不相同。对于不同的摄影师来说,他们自己的性格元素和生活轨迹的结合形成了他们自己不同的摄影观点,同时也产生了不同的图像风格。对许多女摄影师来说,她们不仅是靠摄影谋生的人,也是靠摄影谋生的人。他们把摄影视为自我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并利用它与世界交流。在这些女摄影师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希望、温暖和孤独。作为一名中国女摄影师,尧尧作为中国摄影领域的模范人物,他的影像作品《911后》,以及他独特的视觉语言,深深地融入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许我们可以进一步解读尧尧和“911后”中国女摄影师的形象精神。

 2 王瑶的文化艺术背景
2.1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从现实生活出发,具有实用体征的内容与形式,同时更融和贯通的哲学思辨体系,更注重艺术理应遵循于特定的伦理学和美学的价值规范。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潜质,也是华夏审美文化艺术精神流变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始终渗透于中国传统艺术——诸如绘画、戏曲、建筑等等艺术形式的诸多时空之中。王瑶作为典型的新一代中国女性摄影师,其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观和价值观,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的人文精神和思维模式对王瑶的摄影行为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就其生命性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着极为强盛的延续性和渗透力,从而深刻地影响到摄影师的感知形式。偏好“意向”的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和谐不同,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本土文化的东西南北之争,互相渗透和集体无意识的大融化合,才出现了较为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反映到艺术论中即表现为“中和”。对于 5 岁开始学习摄影,11 岁获全国好新闻奖,17 岁当选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社长,18 岁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6 岁成为我国采访奥运的首位女记者,29 岁获得第 43 届荷赛艺术类一等奖的中国女摄影师王瑶来说,摄影在她的生命中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从王瑶的作品中不难看出,王瑶的拍摄有“三重门”:一重来自和被拍摄者的交流,他们向王瑶敞开心扉;第二重是快门;还有一重是拍摄者自己的心灵之门。作为一个摄影艺术家和新闻工作者,她认为,摄影分为几个层面:一是用手拍,是指技术上很到位,可以拍出很漂亮的照片。还有一个就是用脑子拍,这样的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有思想深度、有内涵。最高层次就是用心去拍,调动个人很多的感情因素来拍,将摄影者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的感悟,通过拍摄反映出来。王瑶喜欢套用一句话“演员有大小,角色无大小”,即使很日常的事情,好记者也能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好的照片都有自己情感的介入。所以我每次都是用心采访,平等对待,换位思考,打动自己再打动别人。”在王瑶刚加入中新社拍摄桂林空难时,三天的时间她都是和遇难家属一起哭过来的,也许就因为她这种感同身受,那些遇难家属不让其他记者拍只让她拍。从那时起,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你有被摄者的感受,你才有权利用镜头对着他们。摄影大师卡帕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站得不够近。”在王瑶看来,他说的“近”绝对不是你拿着相机和被拍摄者贴得越近越好,而是你与他,是人与人心的距离,所以她认为摄影是面镜子,同样的瞬间一百个人拍出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它能体现出你思想的深度和你生命的温度,是功力还是猎奇,都能纤毫毕现。 2.2 东西方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差异对摄影所产生的影响
众所周知,东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上存在着各自的差异,而毫无疑问,这些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在对于摄影师的创作行为从本质上产生了一个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2.2.1 东西方思维文化差异
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由此可见,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王瑶认为,“摄像是面,而摄影是点,摄影就是要学会“凝固这个瞬间”,调动所有摄影语言因素,以一个画面讲述摄像所有镜头要讲述的故事,要把握好这个瞬间,王瑶认为比多拍更重要的是拍摄后的总结和反思,甚至跳出摄影学习摄影以外的东西。技术是实在的,技术外的东西则要靠感悟,“有些像武侠里的‘人剑合一’。王瑶不敢说自己已达到这种境界,但她在努力争取。”王瑶为自己心爱的摄影事业感到骄傲,她说:“我们是世界的眼睛。用心灵感受生活。对我来说摄影不仅是养家糊口的工具,更是一个全心全力投入的事业,甚至是一种信仰,是呼吸,是生命……是什么都行。”透过她许许多多的摄影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她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带有感情的,每一张图片都具有生命,她把摄影视为生活,摄影就像呼吸空气。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王瑶看来,摄影是一种欣赏的过程,要找到那些感人的瞬间,给被拍者找到最直通心灵的角度,摄影教给了她如何换位思考,如何去理解,如何去珍爱。由此可见,作为中国摄影师的王瑶强调“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合”,而西方人则强调万物万事的“分”,故在思维方式上,中国摄影师重整合,西方摄影师重分析,又重实证。许多女性摄影师本身也具有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当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遇到摄影时,会让所表达出的影像叠加上思想的厚度和深度,也更能够用视觉的语言来打动人心。 2.2.2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摄影所产生的影响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人强调人的人格修养,西方人强调人的张扬。由于生命意识和思维方式上的这些主要差异,中西方就各自生成和发展出了不同特点、不同形态的审美文化和艺术思想。就王瑶的影像作品而言,其作品总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叠印着中华民族内向性格的自我平衡和文化保守,这种民族的性格内向感在摄影上表现出的是一种极为内敛和沉静的影像气质。而强调个性张扬的西方女性摄影师,会将自己的个人感受在影像的创作和表现上透露出强烈的个人印迹,以美国女摄影师黛安·阿勃丝为例,1959 年 36 岁的她参加了莉赛特·莫德尔在新学校举办的摄影班,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在莫德尔这个良师益友的鼓励和帮助下,黛安拥有了巨大的摄影能量和前进动力,她将自己对于那些畸形人的好奇和敏感一一用自己的“行为艺术”将他们幻化成一张张充满神秘意味的人类影像。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与其说黛安将莫德尔那种叛逆的摄影“行为艺术”发挥到了淋漓极致的地步,不如说莫德尔是黛安在摄影探索之路上真正遇见的一位灵魂导师,正是莫德尔在黛安摄影精神和创作上给予的循循善诱和无限肯定,才让黛安在不断的自我挑战和影像“行为艺术”的创作之路上越走越远。可以说,一贯强调张扬个性的西方式思维方式造就了黛安·阿勃丝和其前所未有充满震撼质感影像作品的横空出世。而在温文尔雅的传统东方文化意境中,无论是摄影师本身还是其传递出的作品都显得更为含蓄与平和。王瑶作为典型的新一代女性摄影师和国外女性摄影师这两者之间在影像感上所表达出的不同质感也正是东西文化从古到今所存在的差异所造成的。东方美学思想是在东方各民族独立自存的文化背景下形成,这种东方美学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和谐的精神,以及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宗教性格和伦理性格。在东方,由于个人是以血缘为基础的群体的个体,个人只有作为群体的一员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是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的。正因为这样,古代东方的艺术和美学精神有着中庸和谐的终极指向。一百多年来,自摄影在中国流传起,无论我们怎样阐释摄影的特性,都无法否认其由摄影术这一物质基础所规定的自身特质——瞬间性和写真性。在其归根到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也就是它对客观对象的直接依附性。这就是说,摄影者无论怎样表现自我体验或创造理想的物化形态,他都必须而且只有以对客观对象的直接摄取为体验和创造的物质基础,它规定着摄影与生活发生关系的全过程和物化形态,也制约、规定着主体反映生活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一方面,作为审美对象的生活,不但是摄影创作的源泉,更是其直接感兴趣和物化的对象。具体地说,生活不仅是灵感的触发媒介,而且是形象生成的直接物象。另一方面,作为反映生活的主体,他必须以照相机为物化中介才能产生属于摄影的形象。因此,摄影内在地规定着主体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摄影也内在地规定着摄影者的摄影观念。[31]从王瑶的影像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对王瑶来说,摄影不再只是爱好和职业,而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哲学和宗教。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当摄影成为一个摄影者生命里一种最高信仰的时候,那么在这个摄影师所按下的快门早已不会是世界表象的记录和复写,也不会只是为了出于一种职业的需要去完成所谓的拍摄任务,此时摄影师手中的照相机已经完全成为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载体,而最终的影像作品成为创作者自身内心的映像,而我们在王瑶的影像作品中正是看到了这样的映像——视觉语言温柔和微妙,却让观者能够有自己勾画故事和想象的空间——或许这正是王瑶内心所最希望每个观看她影像作品的人感受到的。 2 王瑶的文化艺术背景............22.1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背景............22.2 文化背景差异对摄影所产生的影响............23 从《后 911》看王瑶的创作心理和工作方式............63.1 从《后 911》看王瑶的创作心理状态............63.1.1 好奇.............64 国外女性摄影师的创作心理和思想深度............144.1 国外女性摄影师的多元化心理状态............144.1.1 心理体验者:黛安 阿勃丝 、南 戈尔丁............14
 

摘要

纵观尧尧及其摄影作品《911后》,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名具有传统东方文化背景的女性专业摄影师,尧尧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创作心态和工作风格。传统的东方美学和思想观念已经悄悄地融入到她的形象作品中。同时,她的摄影理念和影像作品的思想深度与外国女摄影师也有不同的特点。与此同时,在先天性格特征方面,虽然女性摄影师与男性相比有一些缺点,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摄影固有的优势所带来的卓越。摄影的发明刚刚过去171年。世界摄影史上的明星们空也在等待更多中国女摄影师的名字闪耀。无论女性摄影师是游走于新闻、时尚、艺术还是儿童摄影师的角色之间,女性摄影师的许多特殊特征,如她们自身的细腻和感性,都会赋予她们的图像独特的视觉表现。在尧尧和他的作品《911后》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女性摄影师通过运用她们娴熟的视觉语言和工作方法,已经能够传达出一种冷静独立的东方审美温柔形象精神。我相信,只要她们坚持这种独特的审美精神和在艺术领域不断超越自己的理想,更多的中国女摄影师一定会在世界摄影师的明星空中找到真正的一天空。

参考文献 [1] 苏珊·布朗米勒.女性的情感[J].校园心理,2007,(5):16-18.[2] 孟昭兰.体验是情绪的心理——个体情绪发展的理论探讨[J].应用心理学, 2000,(2):48-52.[3] 杨莉莉.摄影的性别和女性主义[J].中国摄影,2008,(10):16-19.[4] 陈晓任.后现代思潮中的女性主义摄影[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94-95. 林路. 自恋·自觉·自信——女性摄影的三重奏[J].人民摄影报.2006,(3) 凌飞文. 王瑶:单纯的悖论[J].大众摄影.2006,(7):16. 王瑶. 后 911[J].大众摄影.2006,(7):17. 杨思杰.女性艺术家辛迪·舍曼[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140-141. 刘瑞琪.莎莉 曼恩儿童摄影中的母性拜物主义[J].美术史研究,2004,(9):191-226. 戴艳萍.浅谈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J].美术观察,2007(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