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657字硕士毕业论文复旦大学内外学生新闻写作实践活动研究

38657字硕士毕业论文复旦大学内外学生新闻写作实践活动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657字
论点: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
论文概述:

改革开放初期,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学生极富理论热情,针对当时的社会热点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其中就有关于新闻业是否该立法,以及如何立法的讨论。这些讨论甚至早于国内很多学者在该

论文正文:

导言

本选题研究还涉及复旦大学新闻系内外具体的新闻教育工作者,将对他们的新闻教育思想进行分析提炼,揭示其精神内涵,充实新闻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也使该领域的理论思想能为指导实践服务。复旦大学新闻教育的开始在中国新闻教育史中并不是最早的,但却是唯一一个自始至终都没有间断的。在近百年的中国新闻教育史中,有很多特定的历史时期使新闻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在这些艰难的时候,很多新闻院校因战乱、师资不足、政策限制等因素纷纷停办,唯有复ii大学保留有这些特殊、艰难时期的中国新闻教育资料。因此,对复旦大学新闻教育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对整个中国新闻教育史资料的补充与建设具有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改革开放初期复旦大学新闻教育发展概述 一、 改革开放前复旦大学新闻教育的发展历程 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复旦大学新闻系已经有了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五十年中,复旦新闻系奠定了自己在全国新闻教育界领先的位置,树立了光荣而又绵延深厚的教育传统。远在复旦大学开展新闻教育之前,复i大学学子就已从投身于新闻事业之中。清季,陕西三原举人于右任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集》,触怒清廷,遂被通缉。于右任逃亡至上海,入复旦大学的前身震旦公学,后肄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起,于右任先后创办《神州F1报》、《民呼F!报》、《民吁円报》、《民立报》等资产阶级报刊,蔵为传奇。复大学新闻教育的开端,与其学制改革密不可分。1924年,复旦大学实行学分制。时任国文部主任的邵力子倡设“新闻学讲座”,聘请知名主笔、编辑、记者前来讲授,大受学生欢迎。1926年,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增设新闻学组,谢六逸掌之,同年9月,招收了第一批新闻学本科生。一些新闻界的专家加入到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教学之中,如报学史研究专家戈公振,《时事新报》编辑黄天鹏,《新闻报》编辑郭步陶,《民报》编辑、中央通讯社记者陈万里,《新闻报》印刷部]任章先梅,《文化述设》月刊主编樊仲云。1929年,新闻学组扩建为新闻系,谢六逸为系主任,1935年复M建校三十周年,谢六逸主持筹备了世界报纸展览会。这次展览会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为报界所重视。抗战时期,复旦大学西迁重庆,1939年,《中央报》重庆总社社长程沧波兼任新闻系主任,1942年陈望道接任,并于1945年在各界人士的帮助下,建复M大学“新闻馆”于嘉陵江畔。1946年,新闻系随校返沪。 二、 从新闻系到新闻学院 1977年到1988年的十年间,复M大学新闻系历经一系列的发展与革新,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最终成为全国第一个新闻学院,可谓是走到了新闻教育改革的前列。高考恢复与教学招生秩序的正常化1977年底,高考恢复,复大学新闻系的招生秩序恢复正常。1978年一年之间,复旦大学新闻系迎来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第二批本科生和第一批(共四名)硕士研究生。恢复高考初期,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招生情况可以在潘玉鹏的经历中管窥一二。潘玉鹏1966年高中毕业,毕业这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1966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跟文革学校领导小组发布通告,推迟半年高考,到1967年的2月诉高考,但其后因文革开始两无下文。1975年的时候,潘玉鹏参加了当时的江苏知青慰M团,到新制建设兵团去做社会调查,历时2年半时间。1977年以后在上海育才中学任教,成为年级组长。当时静安区准备培养潘玉鹏,让他到位于崇明岛星海农场的党校学习。潘玉鹏的一个好朋友用时断时续的手摇长途电话通知在崇明的他,说上海恢复高考了,问潘玉鹏是否参加?潘玉鹏有这个意向。可是报名就要截止了,他还在崇明岛,和上海一江之隔。于是便请那个朋友帮忙填报高考志愿。当时可以填9个志愿,朋友问填哪个学校,潘玉鹏说填复旦大学,三个志愿:国际政治、新闻系、中文系,后面六个志愿没填,考进就进,不进算了,于是便完成了报名。因为时间很短,只有半个月,來不及复习物理化学这些课程,所以没法报考理科。文科平时相对容易积累,潘玉鹏在慰问团里面写总结一类的文稿,接触文字不少,看的书也不少,当时兴趣也在这里面。当初在高中时候已经填过的志愿,潘玉鹏原本是考清华建筑的,过了 10年,没办法再复习理科,阴差阳错之下就进了复旦大学新闻系。 第二章科研先行:王中与复旦大学新闻系对新闻学重要问题的探索 十年“文革”中,新闻事业仅仅成为政治的工具甚至附庸,新闻学被贴上了“语录体”的标签,以致新闻工作一度被视为仅仅是一种“术”,新闻学也因此被否定是一门科学。这样,从新闻工作到新闻教育都面临存在“合法性”的拷问。这种力之下,不但新闻学研究难以深入,而且业界的实践也逐渐趋于僵化。1983年,国家丌始了苜轮职称评定工作,记者、编辑竟差点被排除在外,甚至连当时新闻高级职称评选委员会的一位副主任也认为“新闻无学”。于是,新闻i己者应否评职称,新闻学是否能列入学术序列”成为当时的一个讨论热点。为此,新闻学界与业界进行了不懈努力,至讨论结束,人们基本认同了新闻不仅有学,而是一门具有特殊规律的科学。在1977至1988年的新闻教fTi\'践过程中,复旦人学新闻系不仅仅坫异出了一大批:今活跃在新闻岗位上的编辑、和管理荇,更加重要的是系师同致力于新闻理论的研究,使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复旦大学新系多领时风之论。 一、 老骥重行千里路:王中在改革开放后的理论创建 文革之后,复旦新闻理论研究起飞的一个标志是对王中历史问题的澄清和学术思想再评价,解放了困扰学术研究的政治束缚,让学者们敢于发言。早在二十年前,1957年6月16Fi《解放R报》头版头条发表《办报要有立场》的社论,指名道姓地批判王中的学术观点是“资产阶级”的。一夜之间,王中成了全国新闻界最大的“右派”。“文革”结束之后,不少人多次找组织要求为王中平反,有的领导认为王中是被报纸点过名的,得等等再说。1978年,王中收到新闻工作者、人民大学新闻系首任系主任安岗从北京的來信,说中央对右派政策将有重大改变,钉可能平反,王巾矜了后很高兴。安岗给屮宣部写倍说:王中在“反右”甜后没有任何反党言论,而目.他的理论观点也已被实践证明是TH确的。复旦大学原党委书k!、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杨西光签证明:“完全同意安岗同志总见”。1979年“新闻理论教学座谈会”上,有人提出对于王中问题不了解,希望介绍一点有关情况。李龙牧请丁淦林准备一个发概括地介绍王中的主要新闻观点及有关的历史背景。但是,却有个别的与会者提出反对意见,声称“如果要用王中的观点來统一我们的人识,我马上退出会议”。龙牧、余家宏等复旦大学教授深感意外,立即撤销了丁淦林的发言安排。会后,复旦大学新闻系深感对于王中新闻理论有重新评价的必要,在一系列的努力下,1979年1月,复旦大学党委认定王中的“极右分子”问题属于错划,决定予以改正,恢复王中的党籍、职称与行政职务。5月。新闻系内油印刊物《新闻学研究》问世。在第一期上重新发表王中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以及对王中新闻思想高度评价的五篇文章。7月,《复旦大学学报》第4期发表文章《重新评价王中的新闻理论》,为王中新闻思想平反。在政治和学术双重平反下,1979年9月,王中复出担任系主任,后又兼任复旦大学分校校长。1984年,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现改名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复旦大学新闻系当选为副会长单位,王中任副会长。 二、 复旦大学新闻系师生有关新闻理论研究旳探索与创新 文屯结束以后,釔乜大学新闻系不断为师生搭建理论平台,进行学术探讨。1977年,新闻系编印《读报?用报?评报》内部教学材料。1978年7月,“文革”结束后国内编印的第一份新闻学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季刊)22创刊,郑北渭担任主编。1979年5月,内刊《新闻学研究》出版,先后由余家宏、徐培汀主编,1981年5月,创办大型学术季刊《新闻大学》,王中担任主编,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82年3月,系内刊物《新闻学术情报》2:5问世,徐培汀任主编。在1977年之后创办的几份新闻学术刊物中,《新闻学研究》是内部刊物的重要代表,为复旦大学师生,特别是本科生提供了一个束缚较少的发言空间,《新闻大学》则是公丌发行刊物的典型,虽然以外来稿件居多,但是经过了复旦大学新闻系的评审之后,其观点也可以算作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声音。《新闻学研究》创办于1979年9月’ 21终刊于1985年3月,1979年时为半月刊,1980年7月改为双月刊,1984年9月又成为月刊,不过期间出版亦有变化之处,共出50期。有110位作者曾为《新闻学研究》撰稿,发稿数量最多的为徐培汀,王中以10篇居于其后。 第二章王中与复旦大学新闻系对新闻学重要问题的探索............16一、王中在改革幵放后的理论创建............16二、复旦大学新闻系师生有关新闻理论研究的探索与创新............18第三章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的复旦大学新闻教育理念与实践............32一、从“好学力行”到“两典一笔” ............32二、逐渐完善的机构建制与学分制改革............33三、课程设置的三大模块与教材建设............37 结论 1977年至1988年IH好是中国新时期改革丌放以来一段思想最自山,发展最激情的阶段。新闻专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大,借助于改革的浪潮,新闻系的发展极为迅猛。十年间,复旦大学新闻系建立起一系三专业的学科体系,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位体系,设置了新闻研究所、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机构,并组建升级为全国第一个新闻学院,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新闻人才,在《复旦大学校志.新闻系分志》屮有6位党政领导、18位报社领导、5位兄弟院校新闻领导。“ 参考文献 [1]别敦荣.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M].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人江书铺,1931. T淦林.丁淦林回忆录.未刊稿.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83 中国大学教存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7J吹兵.取兵自选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五中文集[M]. 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周全华.“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