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卢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

硕士毕业论文卢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
论点:目的,教育,卢梭
论文概述:

教育目的,顾名思义就是解释教育要干什么的问题。在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历史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这两种观点。其中,以“个人本位论”为代表的这类学者,他们强

论文正文:

导言
顾名思义,教育的目的是解释教育应该做什么。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问题,历史上有两种观点:“个人本位理论”和“社会本位理论”。其中,以“个人本位理论”为代表的这类学者强调个人利益最为重要,主张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进步。“社会本位理论”的学者将个人利益视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主张教育应促进社会发展。关于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发展个人还是发展社会的问题,人们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一目标一直存在争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教育的目的有了更多的时代主题。
本文基于对教育目的内涵和教育目的标准理论的理解。以我国不同时期教育目的的发展演变和卢梭的教育思想为例。它基于以前的研究,旨在探索当今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学生们很愚蠢。以下是我的拙见。请批评和纠正它们。
教育目的和教育目的取向理论
(1)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理论家对教育目的的内涵有不同的定义。例如,教育的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一定社会需求的人的一般要求”,“所谓教育的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创造的社会个体的素质规格的一般假设或规定”。“所谓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开展教育活动之前预先想到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要达到的结果。它指出了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解释了什么是教育,以及培训人员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简而言之,它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结果的想法和思想的设计,是通过某种教育方式通过某种教育手段达到某种结果的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总体目标,这与受教育者将被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素质的基本性质有关”。
简单明了地说,教育的目的实际上是解释教育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它关系到受教育者应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受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应该根据社会的共同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来制定。
(2)教育目的的个人取向理论和社会取向理论
在选择教育目的时,必须讨论教育的价值取向。人们总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教育目标,从而形成了一把关于教育目标的个人和社会标准的长矛。历史上,关于十大教育目标应该遵循个人标准还是社会标准的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

参考
中国文学:
[1]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冯凭。卢梭《埃米尔说“我”的教育过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3]卢梭。埃米尔。《论教育(上和下)》[。李·冯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吴士英,TT中音。《外国教育思想史》(第6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摘要4-5
摘要5
目录6-7
引言7-8
一、教育目的和教育目的定向理论8-11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8
(二)个人定向理论和社会定向理论8-11
1。教育目的的个人主义8-9
2。教育目的的社会取向9-11
2。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11-16
(1)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演变11-12
1。新中国成立前的教育目标11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标11-12
(2)当前中国教育目标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2-15
1。过分强调知识学习,制约学生个性发展12-13
2。学校教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13-15
(3)对中国教育目标的理解和评价15-16
3。卢梭及其重要思想16-27
(1)社会历史背景16
(2)卢梭重要思想16-22
1。卢梭的政治思想16-17
2。卢梭的哲学思想17-18
3。卢梭的教育思想18-22
(3)卢梭的教育方法和手段22-25
1。适应儿童个性发展22
2。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22-24
3。在实践中注意学习24-25
(4)卢梭教育思想评价25-27
4。当今社会教育目的的定位
(a)教育首先应着眼于培养“人”27-29
。培养“人”更符合客观现实27-28
2。培养“人”更加普遍和富有28
3。培养“人”更符合时代的内涵28-29
(2)教育最终应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29-30
结论30-31
结论31-32
参考32-35
后记35卢梭。《忏悔[》。李星,范希衡,翻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6]卢梭。社会契约理论“M”。何兆武,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陈桂生。教育原则“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8]厄-中国平,方莉,张洪钧。现代教育学“硕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厄立特里亚-中国平,刘朝晖。挑战与回应:20世纪“M”教育日观。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10]厄立特里亚和中国。教育日理论(修订版)[。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黄吉,图克二世。现代教育理论“米”。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2]袁振国边边边。对抗与整合:20世纪的教育改革。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