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 >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协同建设路径探析,到2020年,国家农村发展计划的目标是什么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协同建设路径探析,到2020年,国家农村发展计划的目标是什么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协同建设路径探析

到2020年,国家农村发展计划的目标是什么?到202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与2008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又有所下降。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协同建设路径探析

如何提高农村经济建设

1.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同时,要坚持面向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力量,着力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础,全方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和质量。[注:文章很长,参见全文参考地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和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这是党中央对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和中国农业发展现状的准确分析。总之,现代科技和现代经济管理手段是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和表达权的武装。它们不是完全可比的,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用现代管理科学管理农业。党的十七大和一大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1)“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发展历史上非同寻常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问题,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问题。 事实上,这是一个生活领域、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这三个测量点是不同的,必须综合考虑上述三个问题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到2020年,国家农村发展计划的目标是什么

到2020年,国家农村发展计划的目标是什么?到202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与2008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又有所下降。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协同建设路径探析

如何提高农村经济建设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协同建设路径探析范文

摘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发展中“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两翼,需要农村经济领域的创新驱动和协调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保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离不开协调与创新,需要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管理的协调发展,必须优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树立全面科学发展观,为优秀人才服务和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机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协同建设路径探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只有实现农业的振兴和发展,才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给予多种政策支持,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发展和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为国家农业和农村事业指明了新的道路和方向。每年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安排下一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部署,对农村发展形势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还积极协调推进农业发展新形势,要求全国各地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构建农业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和谐关系。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协调好“三农”发展关系,使农村发展带动农业产业优化,最终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进步是实现广大农民“中国梦”的两翼。通过优化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管理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推进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协调调整,已逐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管理的内涵

1.1。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农业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农业国家的阶段。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作物和畜产品,特别是谷物的生产一直面临巨大压力。只有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中国的粮食安全才能得到保障,农业生产才能迈上新台阶,农业发展才能摆脱传统落后的粗放型模式,促进农业科学管理、农业集约化生产、农村组织社会化和农产品商品化[1]。在当今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其优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也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的新概念也被纳入农村管理。一些有长远眼光的农民已经开始发展规模管理,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并学会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日益突出,为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农业现代化作为农村发展的“硬实力”,为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1.2。建设新农村需要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腾飞,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机械不断更新,农业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新时期,农村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改善物质资源的同时,还必须提高农村经济的管理水平,以保持和增加农村经济的价值。长期以来,小农和传统宗族思想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主流。农业生产资料的流动、农产品的分配和农业合作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思想的影响。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多方面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生产经营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提高农民决策能力和管理行为的科学性,完善金融体系和资产管理体系,使农民能够明确界定自己的资产、 学会理财,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把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转化为经营,与市场接轨,优化经营权流转。 农村经济管理作为农村发展的“软实力”,为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优化和制度保障。其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农村生产经营效率,优化[农村经济生态环境。

1.3。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离不开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家庭经济是世界范围内的主流形式,长期以来也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主流形式。长期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我国家庭农业生产经营需要长期维持,但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家庭经营模式也需要相应调整和创新。在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土地经营权转让和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等灵活的合作管理形式得到了推广和尝试,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成果[3]。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农村,而应该融入社会发展的大局。实现农业现代化,重视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协调全面发展。一方面,我们应该增强我们的“硬实力”,即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增强“软实力”,即经营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现代农业中农村经济管理的特点

2.1。小农意识形态仍然主导着

经济发展和国家对教育和人口素质的重视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教育水平,他们的就业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农民希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他们对经济发展和生活的需求与过去不同。然而,经济发展并没有显著改变农民的管理意识,小农意识仍然是当前农村意识形态的主流。农民想变得富有并达到城市的生活水平。然而,他们一直在保护自己的土地,甚至不愿意将土地转让给效率更高的承包商。他们仍然缺乏对农产品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面长远眼光,只关心眼前利益。这在农村造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和完善。

2.2。

农民集体财产管理意识和自身财产管理意识有待加强。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历史原因,许多农民对村集体决策和集体财产处置行动漠不关心或无法参与,导致自身利益受损。农业生产经营也将受到农村集体因素的影响。然而,许多农民对自己的财务管理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往往依靠宗族势力和暴力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忽视证据的保存,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当农业生产缺乏资金或想在管理上合作时,他们往往通过个人关系和感情来保持合作,而不是通过股份融资、债务融资和合作管理模式等正式渠道。

2.3。

目前,我国仍然以独立和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难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虽然国家已经明确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但土地整理的步伐仍然缓慢,农业生产规模仍然很小。分散管理导致机械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科技进步带来的现金生产技术无法得到彻底和广泛的应用,科技无法普及,广大农民在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中没有获得更多的利益。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农业生产等方面仍然以手工方式和传统手工方式为主。

2.4。经济管理水平与技术应用水平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建设是农村基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在许多领域,虽然科学技术有所提高,但很难应用它们,也很难建立农村工业优势体系,这导致这些领域空拥有技术但难以产生效益,经济管理水平与[的科学技术应用水平不匹配4]。农业产业化还应提高管理水平,利用管理技术的推广实现科学技术的真正有效应用。大多数农民应该重视农村经济管理的推广,摒弃传统落后的观念,使产品能够融入市场,农民才能真正受益。

3。合作发展机制的创新构建

3.1。管理理念创新

在“大众创业、大众创新”时代,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始于经营管理理念。只有优化经营管理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其他制度和机制的创新。随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重视,国家根据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实施农村创新的细则。然而,许多地方还没有完全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他们仍然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管理农村,从社会其他商品市场的角度理解农产品市场。这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只有通过对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经营特点的创新探索,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2,基础设施建设创新

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容忽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增加相关基础设施,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在协调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也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不仅要加强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加强生产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引进高科技农业、高科技灌溉等产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条件限制造成的生产损失。

3.3,农村科技信息创新

在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信息渠道保存信息简单快捷,不易丢失或更改。业务技术数据、地籍信息、股票信息等。可以通过信息手段保存。同时,通过沟通和信息渠道,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获取的不平衡性,使农村管理更加理性和科学。建立农产品信息平台和农业产业化管理共享平台,不仅可以向社会公布农产品信息,增加销售收入,还可以降低农业管理集体的财务和行政成本,优化农业产业化管理。

4。对策

4.1。优化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石。无序的基层组织会导致政治失败、经济失控和农民丧失信心。因此,各级政府部门更加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只有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广大农民才能和谐处理内部事务,团结起来,表达自己的各种需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基层政治生态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行政村都开始改进党组织建设和选举过渡工作。政府为基层自治组织提供了规范的指导,如[5]村居委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管理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推进农村“两委”等政治组织建设,还要推进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既是满足农民自我管理的追求,也是逐步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经济发展和物质条件改善的需求。积极引导农民权利意识和农村经济发展,鼓励农民积极提高农业技能水平,保护技能知识产权,通过自主经营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民,鼓励和引导他们到工商部门办理相应许可证,实现业务标准化,提升其规模瓶颈。积极发挥农村集体合作优势,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运行,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有条件的农村经济组织可以与社会资本对接,促进规模化经营,实现农村经济与全国市场的融合,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4.2,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根据我国农产品管理的不同情况进行差异化分析,根据不同的管理特点探索更加科学的农村管理模式。国家对粮食生产购销和经济作物、畜牧产品产销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在粮食购销方面,国家保护价格,将战略粮食储备和政策性粮食储备与市场化的粮食流通管理分开,在保证国家战略粮食储备的基础上,允许对生产的剩余粮食进行商业购销。这不仅保证了国家战略安全,而且不损害[农民的利益。对经济作物和畜产品,国家主要实行市场导向机制,商品自由流通,政府部门监督和引导市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必须从根本上发展农村经济,培育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的过程中,农民逐渐意识到规范管理和优化管理,从而逐渐增强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内生动力。只有实现一定的规模效应,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和品牌,社会资本和各种资源才能逐步聚集在农村生产领域,农业产业化才有物质基础[7]。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农业。在充分发挥农民智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依靠规模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利益。

4.3。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促进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了党章,弘扬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繁荣、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广大农民工必须树立农村全面科学发展的意识,牢记和践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在许多农村地区,传统的宗族意识和片面的个人主义盛行。许多人只追求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对整个村集体的长远发展视而不见。一些农民也意识到了长期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对商业发展模式的不信任以及对农村政策和农产品市场稳定性的担忧,他们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持保守立场。政府应加强农民大局意识和长远意识的培养,加大知识和信息的普及力度,使广大农民摆脱对土地的心理依赖,做好政策解释和法律保障工作,解除他们对土地经营权流转、专业合作社股份转让等现代农业管理方式的担忧。

4.4。为优秀人才创造更多为农村服务的机会

农村发展的关键是农村人才的激励。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努力和提升。需要为杰出人才创造更多的机会。一方面,应该为农村培养更多的人才。大多数农民,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许多年轻人,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他们的农业技能和农产品管理知识相对丰富,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摆脱地区和宗族的限制,使他们的技能能够为更多的农民服务。同时,鼓励和发展农村技能认证,普及农业技能知识的宣传,让广大农民树立学习有用、知识财富的观念。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条件把人才引进农村。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引进农村人才提出了“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诸多优惠政策,但确实吸引了大批人才扎根基层,为农村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许多地区却是“吸纳而非留住”。服务期满后,大学生村官和辅助医疗教育人员通过各种渠道离开了农村基层岗位。因此,应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机制,不仅要“吸纳”,而且要“停留”,使农村经济真正得到充分发展。可持续的人才流动机制可以把农村变成一潭活水,实现城市回馈农村,农村产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仅可以促进农民致富,还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

[1]刘晓茹。中国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知识经济,2017 (15) :36-37。

[2]王学丰。基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开发与培养[。《农业经济》,2015 (12) :120-121。

[3]张海鹏,曲婷婷。农业现代化与农户经营模式创新[。经济学家,2014 (8) :83-89。

[4]孙文怡。《关于如何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的组织建设的探讨》,[。农业与技术,2014,34 (4) :234。

[5]李翠霞,黄凤,余志刚。基于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13,31 (11) :135-137。

[6]顾宁,俞孟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金融支持路径的识别[。《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34 (9) :58-64。

曾傅生、高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现代农业的视角[。中国农村经济,2013 (1) :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