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地质统计学的油茶林土壤养分空变化分析

4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地质统计学的油茶林土壤养分空变化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0000字
论点:油茶,土壤,养分
论文概述:

近年来,随着精准农业的快速发展和水肥流失现象的加剧,对我国土壤养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多,油茶(CamellialeraAbel)作为优良的木本油料树种,近年来,开发和经营强度非常迅猛,其林地地

论文正文:

1研究总结

天赐中国油茶被专家誉为“国宝特色资源”。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不足,油茶的产量效益相对较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随着油茶价值“面纱”的逐渐揭开,对油茶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研究土壤养分的异质性空可以为油茶施肥、防止土壤侵蚀、维持林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1油茶的价值优势

1.1.1经济价值
油茶果实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其仁油含量约为55%,生产的山茶油含有90%以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高于花生油和菜籽油。大豆油和花生油中不含黄曲霉毒素,菜籽油中不含芥酸,动物油中不含高胆固醇,易于人体吸收。属于一种优质高档食用油。茶油含有17种氨基酸和6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含量分别为5112.55毫克/10吨和20.28毫克/1009。它的营养成分与橄榄油相当,所以被称为“东方橄榄油”。阿木成熟油茶林品种优良,如果加强管理,一般可产油25-30公斤,甚至40公斤。按照目前每公斤纯茶油40元的计算,亩产在1000-2000元之间,劳动少,成本低。

1.2国内外油茶研究现状

1.2.1中国油茶栽培研究现状
自南宋以来的2300年栽培历史中,油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油茶产业发展良好。它在时间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恢复阶段(1949-196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油茶生产处于半贫瘠状态。解放后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广大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了粮、棉、油生产。1958年,中国油茶产量达到高峰。虽然现阶段油茶经营仍较为广泛,属于低水平生产时期,但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缓解了食用油的短缺。第二阶段:流浪阶段(1960-1975)。在此期间,该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和三年的自然灾害。农业和林业受到了影响。油茶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油茶年平均产量已降至7.5万吨。第三阶段:调整阶段(1975-1985年)政治动荡后,国家开始将油茶产业的发展再次提上议事日程。相关部门召开了三次全国油茶生产现场会议,重点研究部署如何加快油茶生产发展。1976年至1979年,国家共拨款1亿多元用于新森林建设和旧林改造,建立了以木本油料为主的生产基地。油茶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第四阶段:工业化的初级阶段。1985年后,国家颁布的农民政策得到进一步实施。许多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已经推广应用。油茶产业化指日可待。企业和农民基地的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工企业的建立和技术改革,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油茶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山茶油的年产量已经增加到一万多吨。

1.2.1.1中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历史与成就
200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商界人士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油茶产业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摘要:就油茶与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关系,油茶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油茶生产现状和未来前景,以及我国油茶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促进了我国油茶产业的发展。截至2007年,我国油茶籽产量为919,947吨,其中湖南、江西、广西三省(区)产量超过100,000吨。中国现有油茶林4531.3万亩,但油茶产量水平仍然很低。据估计,我国油茶亩产量只有20公斤,亩产量只有100元左右。此外,为了提高油茶的品质,我国开展了油茶良种鉴定。根据国家林业局2008年第12号公告,岑软2号等29个油茶品种和湘临51号等3个油茶品种被批准为良种。

2土壤养分变化研究方法空

2.1传统统计分析
传统统计分析是研究空之间差异的最早和最广泛使用的分析方法。这是FISher提出的。英国统计学家和遗传学家RA在1925年出版的《研究人员统计方法》一书中写道。这种方法的统计原理是假设所研究的变量是纯随机变量,并且样本是完全独立的并且服从已知的概率分布。统计方法是根据质地将土壤分为平面上几个相对均匀的区域和深度上不同的土层。通过计算样本的平均值、标准差、方差、变异系数和显著性检验,描述了土壤特性和养分在空之间的变化。长期以来,这种方法被认为是研究土壤空非均质性的唯一统计分析方法,并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随着各国科学家的不断研究,发现许多土壤性质在空中是相关的。然而,FISher统计方法基本上是定性描述,只能概括土壤性质变化的全貌,而不能反映局部变化特征集合。因此,在许多情况下,这一统计原理很难准确描述土壤性质的分布空,这就迫切需要土壤工作者寻找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2.2地质统计学方法

2.2.1地质统计学概念
地质统计学,又称地质统计学,是南非地质学家丁克瑞格(D.GKrige)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新的统计理论,由法国著名统计学家格哈特·奥伦在大量理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形成。地质统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区域变量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它以瓦斯图为基本工具来研究分布在空之间并呈现一定随机性和结构的自然现象。这一理论首次应用于勘探和采矿。经过20年的应用和发展,它已经扩展到分析空之间的异质性和空之间各种自然现象的模式,并成为空在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等许多领域分析的研究工具。土壤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将地质统计学分析引入土壤科学领域,以定量分析土壤性质空之间的变化特征。

3研究内容.................................................21
4材料和方法.................................................21-24
4.1试验场地概述.................................................21-22[/比尔/] 4.2土壤样品的收集和处理.................................................22-23
4.3土壤样品分析方法.................................................23
4.4数据分析方法.................................................23
4.5数据处理.................................................23-24
5结果和分析.................................................24-44
5.1油茶林土壤养分元素特征.................................................24-28
5.1.1土壤养分含量统计特征分析.................................................24-26
5.1.2土壤养分分级状况.................................................26-28[/比尔/] 5.2土壤养分空之间的变化特征.................................................28-38
5.2.1土壤养分含量频率分布图.................................................28-32
5.2.2油茶林土壤养分的半方差分析.................................................32-38[/比尔/] 5.3 空内部分布格局.................................................38-44[/比尔/] 5.3.1 空内部分布.................................................38-40
5.3.2 空土壤质量元素分布.................................................40-41 [/BR/] 5.3.3 空土壤质量元素间分布.................................................41-42 [/BR/] 5.3.4 空内部分布.................................................42-44

结论

采用
普通克里金法对永丰油茶林的14个土壤特征和养分含量数据进行了最佳拟合模型插值,并绘制了其空分布图。结果表明,土壤酸碱度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一般呈酸性,其含量有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交换酸变化规律好,东部含量最高,表明试验场地保肥能力强。土壤有机质呈块状分布,含量变化不大,但总体水平较低,受施肥、耕作等因素影响。
土壤总养分的分布是不同的空。实验区氨氮含量高值区集中在主要植被分布于西北部的区域,而东部区域的含量仅为10毫克/升左右;大面积磷处于严重短缺状态,而中部小面积受微地形影响,有效磷含量变化很大:有效钾受后期人工施肥影响,分布相对混乱。土壤中有效钙和有效镁一般分布在大块中,在空之间分布明显,但总体含量较低,均低于临界水平。然而,由于土壤类型的影响,有效硫含量极其丰富,整个试验场地处于高肥力水平。
五种微量元素分布相对分散,特别是有效硼、有效锰和有效锌的变化相对严重。其中,有效铁的丰度最高,有效铜、有效锰、有效锌和有效硼的含量在低、中、高和极高四个等级的分布中相对平衡,但总体上仍然缺乏。在森林管理的具体管理中,应更多地关注内容较低和缺乏的要素。不仅要加强氮、磷、钾的施肥,还要适当施用有机肥,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
为了在该试验区进行准确的施肥和管理,应大量施用氮、磷、钾、钙、镁肥,在有选择的地区施用硼、铜、锰肥,适当控制硫、铁的增加,避免养分浪费和土壤污染,以保持土壤肥力和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