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3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过度社会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43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过度社会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3000字
论点:社会化,小学生,过度
论文概述:

我国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认为要把儿童的教育放在首位也是这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论文正文:

导言

1.1研究起源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对社会规范体系产生强烈影响,这种影响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甚至重塑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活、发展和成长。小学生的“过度社会化”就是这一过程的典型例子。
2011年5月,武汉一名13岁的小学生黄艺博突然“爆”入互联网和电视媒体,并被戏称为“五线谱男孩”。当时,黄艺博是武汉滑坡路小学六年级学生。他是中国少先队武汉总队的副队长,肩上戴着五通臂章,因此得名。据他的父母说,黄艺博两岁或三岁时开始看“新闻广播”,七岁时开始每天看“人民日报”和“参考新闻”。现在,他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了100多篇文章,用他近3000元的会费和平时卖废品积累的闲钱补贴老人。现在黄艺博已经读了《历史评论》(白话版),他只在网上看新闻,不玩游戏。许多关于政治和历史的观点甚至超出了他父母的理解。黄艺博的父母还表示,黄艺博是“中国100名杰出青年”和武汉首批“十佳孝星”的得主,这样的荣誉称号仍然很多。
“五线谱少年”是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一个极端例子。然而,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另一个现象与手机的使用有关。2011年重庆的一项调查显示,72。230名学生中有5%的人有手机,而且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很明显。根据2011年对287名小学生的调查,41。8%的人使用手机。当然,小学生使用手机不一定是过度社会化的表现。出于安全考虑,大多数父母会给孩子买手机。然而,如果手机的价格太高,可能会无意中促进孩子的奢侈消费观念,并为孩子相互竞争提供条件。重庆的调查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当父母买了一部二手手机时,孩子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并告诉父母其他学生正在使用某某品牌的手机。
在城市的一所学校,一个班40多名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穿着耐克运动鞋。这个班被称为“耐克班”。一名刚转到这个班的学生也恳求父母给他买双价值600多元的耐克鞋,以获得其他学生的认可。为了照顾孩子的自尊,一些不富裕的父母也咬紧牙关满足孩子的要求(高魏莹,2006)。

1.2研究现状
本节简要回顾了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研究现状。评注分为国内外两部分。每一部分首先回顾社会化的研究现状,然后回顾过度社会化的研究现状。采用本综述的顺序是因为社会化研究是过度社会化研究的必要基础。

1.2.1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不同侧重点,国内社会化研究可分为三类。
首先,研究侧重于“社会化”的定义。马敏(2002,P382)认为,“社会化”是“自然人学习社会行为模式、社会规范和各种社会道德知识,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社会化、持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郑杭生(2002,第120-122页)认为社会化的内涵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独特的行为模式和个性特征,从生物学向社会学转变,并通过社会文化的自我内化和角色扮演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冯小田(2005)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终身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表现出“积极”社会化的特征——例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而且还表现出反向社会化的特征——例如孩子对父母的影响——并且这个过程贯穿于人们的生活。
其次,研究侧重于“社会化”社会环境的作用。金盛华(2005)认为,对“社会化”的研究应该关注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社会训练机制,这是角色引导机制、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和次社会认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陈庐生(2005)强调了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化的可能影响。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价值观的社会变迁的基础上,他提出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应更加重视社会化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过度社会化的文献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涂尔干的社会化研究。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是第一个系统讨论社会化的人。他的思想对社会化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他认为社会的性质不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它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即社会大于群体和个人的总和,社会影响制约着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赵孟赢,2006)。在他看来,“所谓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事实对人们行为的强制性影响,也就是说,“只有接受社会事实并在行动中展示社会事实的过程才是社会化”(辛丽舟,1988)。涂尔干认为社会化的关键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他说:“所谓的社会不是个人和个人的并列,个人进入社会并没有一种内在的道德。个人变得有道德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社会中。事实证明,个人的道德关心与群体的共同关系,这种共同变化也随之而来。他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社会在上面强行画出各种痕迹,使儿童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预期要求。他把几乎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归因于道德现象。社会化意味着年轻人被打上社会规范的烙印,社会规范以社会现象特有的强迫性成为他们个性的一部分。涂尔干社会化理论的实质是将教育视为社会化的最有效手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中的人。教育的作用是将儿童从具有非社会特征的人转变为具有社会需要的个人素质的人,他们能够通过最有效的手段,即个人社会化的过程,过集体生活。
第二,米尔斯和库利的社会化研究。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了“重要他人”的概念。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人社会化过程有重要影响的特定人物。个体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重要他人的类型和特征。根据库利的“窥镜”理论,个人将他人视为“参照系”。每个人都从他人对自己的评论、表达和态度中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帮助个人了解自己,获得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个人的社会化是脱离自我中心的状态,以他人的地位和客观态度要求自己并控制自己的行为。库里的“镜像我”思想与其初级群体理论密不可分。他特别提到父母或家庭等“初级群体”在未成年人个性发展和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认为初级群体是每个儿童自我发展的摇篮。
第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侧重于生物学,将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它的基本构成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自我”不同于“本我”,它遵循现实的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完美的道德理想部分,遵循的原则是道德原则(贾春增,1994)。他的“超我”分析理论和他对人的早期经历的强调对社会化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弗洛伊德强调生理基础和情感力量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这是一种关注个体内心世界的社会化理论。他认为自我和超我体现了人类的社会性。它们从对父母的认可开始,然后扩展到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的内化,使人们能够社会化,实现不需要外部社会力量约束和自我调节的行为,从而达到与社会保持一致的状态。弗洛伊德强调服从社会规范的社会化,但同时他认为频繁的抑制往往会使社会化无法正常进行。过度的负罪感可能会导致痛苦的精神疾病或异常行为。这不同于涂尔干片面强调遵守社会规范。

1.3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观察现实中的典型案例,结合现有的理论文献,总结提炼出“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核心概念并进行分析。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收集整理了287名小学生的相关数据样本,并对现实中“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现象的严重程度进行了基本的统计描述和分析。本文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相对重要性。
“学生过度社会化”是对学生许多行为特征的归纳和概括,是一个“总体”特征。这些个人行为特征可以被视为这种“总体”特征的“组成部分”,如“打扮成成人”、“高消费”、“过于注重人际关系”等等。这些组件可能高度相关,因此很难区分“总”功能中有多少属于一个“组件”,有多少属于另一个“组件”。例如,高消费的小学生很可能打扮成成年人,所以很难区分他们过度社会化有多少是由于“高消费”,有多少是由于“打扮成成年人”。然而,我们可以将小学生过度社会化归因于这两个“成分”或因素的某种组合,这被称为“主成分”。
当“总体”特征有许多“组成部分”时,情况变得极其复杂,几乎不可能区分这些组成部分对“总体”特征有多重要。然而,“总体”特征仍然可以类似地归因于“主要成分”。因为有多种成分的许多组合,所以也有许多这样的“主要成分”。主成分分析”是根据重要程度对众多主成分进行分类,并分析最重要的主成分,以确定“总体”特征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来自哪些方面。

1.4研究框架
本文第一章从现实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入手,提出了本文要研究的主题。本文第二章从“社会化”的定义入手,提出了“过度社会化”的概念,最后提出了什么是“小学生过度社会化”。在对“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两个核心概念的界定上,本文借鉴了国内外现有的一些研究内容,同时根据本文所研究的小学生的特点采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因此,本文对“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定义是:小学生未来继续社会化甚至再社会化的任务将在他们早期社会化阶段之前完成。
第三章首先通过实际调查分析,介绍了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现状,得出“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程度在现实中一般与相对严重之间”的基本判断。其次,深入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得出结论:“在影响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第一,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第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最小。“
第四章从提高家庭教育观念、扭转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丰富学校教育内涵、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反思独生子女政策五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应对和解决策略

2................18-22
2.1“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社会化定义................18-19
2.1.1社会化定义.........................................18
2.1.2社会化特征..............................18-19
2.2“过度社会化”的定义..............................19-20
2.2.1“过度社会化”............................19
2.2.2“过度社会化”专题..............................19-20
2.3................................20-22
2.3.1..............................20
2.3.2“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特困生过度社会化现状调查..............................20-22
3..............................22-51
3.1小学生过度社会化...................22-24
3.1.1调查目的............................22
3.1.2调查对象..............................22
3.1.3调查内容............................22-23
3.1.4调查方法..............................23-24
3.2调查结果.........................................24-42
3.2.1............................24-31
3.2.2..............................31-38
3.2.3................................38-41[/ Br/]3.2.4调查结果..............................41-42
3.3...................42-51
3.3.1..............................42-45[/比尔/] 3.3.2“主成分分析”包括..............................45-51
4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解决方案..............................51-62
......................................................................................

结论
目前,中国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加大。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和家长都认为儿童教育应该放在第一位,这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儿童过度社会化不仅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社会不稳定的隐患。因此,应该得到相关部门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如何有效解决“小学生过度社会化”问题,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