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宗教在政治中的渗透——薇姿寿国寺的历史变迁

4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宗教在政治中的渗透——薇姿寿国寺的历史变迁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8000字
论点:迪庆,西藏,藏族
论文概述:

本文以维西叶枝镇和康普乡盆枝村为立足点,通过对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寺院在不同时期与政权交流的梳理,分析其历史发展变迁的历程。

论文正文:

一、导言

(一)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藏传佛教以西藏为中心,融合了印度佛教、汉族佛教和藏族固有的苯教,主要分布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云南与西藏、四川、云南接壤的丽江地区,被藏族、纳西族、普米族和部分怒族信仰。?西藏赤松德赞藏普统治时期,佛教和苯的消除,佛教和苯随吐蕃势力进入滇西北迪庆藏区,并被引入重洋地区。公元752年,南诏反叛唐朝,加入吐蕃。这一时期,除了藏传佛教的密宗广泛传播到云南迪庆藏区,然后再传播到环海地区外,西藏的苯教也传播到迪庆藏区,即今天的德钦县、香格里拉县的大部分、维西县的一小部分、四川盐源县、木里县和罗宁县位于川滇交界处的永宁乡。(2)从7世纪到8世纪,云南迪庆藏区和扎海地区有许多佛教密宗。9世纪中叶,佛陀因扎姆巴拉法和苯而被摧毁。西藏处于前殖民时期?佛教的终结;10世纪末,佛教在西藏地区复兴,那是后繁荣时期?佛教始于11世纪中期,藏传佛教的各种教派也开始形成。为了赢得更多的追随者和扩大他们的势力范围,各种教派传播到了云南西北部与西藏接壤的藏族、纳西族和普米族地区。(5)11世纪中叶以后,藏传佛教教派先后从西藏和四川藏区传入云南迪庆和丽江地区。结果,尼玛、明举、萨会等各种教派在云南相继出现。
迪庆藏区在历史上曾是吐蕃王朝的统治领土。在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中,噶举派(白教)和马宁派(红教)最先传入该地区。11世纪末,噶举派和尼玛派分别从西藏和四川藏区传入中甸、未夕和德钦。⑦何炬教在宋末元初从西藏传入迪庆,略晚于红色宗教。明代,它从西康德格(今四川)传入丽江。⑧噶举派开创了藏传佛教各派活佛转世制度,形成了以活佛为核心的寺院组织结构。噶举派由两个体系组成,即香坝噶举派和塔布噶举派。塔布·卡尔久又分为四个分支,即:...................
……

2、实地调查

康普乡,隶属迪庆藏族自治州未夕傈僳族自治县,位于距县城70公里的保和镇北部未夕县澜沧江中上游。未夕县塔城乡东邻德钦县下箬乡,南邻未夕县白家村乡。西面是罗比雪山,与怒江福贡县普拉提乡相连,北面是未夕县叶芝镇。全镇总面积49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175米,最低海拔1700米。这是一种典型的三维气候。镇政府位于康普茶村,距离县城74公里。该镇有9个村民委员会和95个村民小组,其中42个住在寒冷的山区,35个住在半山区,只有18个住在河边。该镇有2,539户家庭和10,127人,其中9,783人为农业家庭,占96人。占总人口的6%。傈僳族共有9个民族,其中傈僳族人口为7,392人,占总人口的73%。汉族人口1215人,占总人口的12%;纳西族人口为638人,占总人口的6.3%。①明朝中叶以后,在丽江县令入贵(今卫西)的条件下,任命土化工项下不姓为管峻管理卫西县。他的衙门位于康普茶村。清雍正五年,康普成立了政府妇女办公室。今天,仍然有网站可以找到。?清代,康普、叶芝和昌河被称为“康业”。在中华民国,它们曾被设立为康普区,后来并入叶芝区。自1972年以来,它就被建成康普之乡。
寿国寺所在的康普乡彭芝村行政村属于未夕杰西自治县康普乡。现在是11点。距离镇政府00公里。乡道铺砌,交通便利,距县城75公里。东临潘天阁镇,南临农都村,西临康普村,北邻叶芝镇。它管辖包括襄阳和丁洁在内的11个村民团体。农村人口1001人,共有244户农户,其中农民996户,男性337户,女性283户,劳动者620户。该村的民族结构由杰博、藏族、纳西族和汉族组成,其中傈僳族606人,汉族237人,藏族115人,纳西族43人。(3)全村土地面积43。43平方公里,海拔2100。00米,年平均气温14。00℃,年降水量为937。00毫米,适合种植谷物等作物。整个村子有1500人。00亩耕地,人均耕地1.7亩,51001亩。00亩林地。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2.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7万元。这个村庄属于一个贫穷的村庄,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和畜牧业。...
……

三。夫子庙的历史发展.........................................13
(一)这座寺庙是由..................................................................................13
(2)............................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沉默...............................................17
(4)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18
(5)活佛的传承与僧侣组织.......................................................................20
4。历史变迁:宗教与政治互动的历史回顾..............................24
(1)寿国寺土司制度下..................................................................................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庙与政权的互动..............................32
(3)自1980年代以来受宗教政策影响的修道院的修复……37
五.历史变迁中修道院与政治的互动分析.............................................52
(1)寺庙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式方法.................................................52
(2)不同时期与国家权力沟通的特点.................................................56

结论

纵观历史,就政治意义而言,诞生于纳西族土司政权表达民族意志基础上的寿国寺的历史变迁过程,是国家政权在不同时期对多民族边境文化偏远地区的政治延伸和管理的体现。这是中央王朝在地方傀儡政权中加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选择的历史缩影。从土司政权时期寿国寺与统治精英的互补互动到社会主义制度下与政权的调整互动,寿国寺在不同的社会政权变迁历史场景中展现了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寿国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与国家政权的交流充分显示了寺院顺应社会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在国家权力的不同时期,寺院可以与国家权力建立联系,并在整体发展过程中与国家权力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良性互动的前提是寺庙价值取向的选择符合国家权力的利益,并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使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相适应。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寿国寺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社会功能上。首先,发挥社区中心的作用。宗教寺庙具有社区交流中心的功能,收集和传播社区居民的社会交流行为,向社区外传递各种信息,并在人们之间交流思想和感情。?在日常宗教活动和节日中,寿国寺为信教者履行入寺诵经、拜佛、焚香等宗教义务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机会。
当法律会议在寿国寺举行时,泗湘八村的信徒会在寺庙附近扎营,并在寺庙中一直呆到活动结束。这使得与日常生活中机会有限的信徒见面和交流成为可能。在此过程中,社会活动的范围扩大了,同时,寺庙影响范围内的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