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大学生范畴形成和可能性思维理论研究

3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大学生范畴形成和可能性思维理论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2000字
论点:类别,样例,原型
论文概述:

本文认为,人们更多地是关注物体表面的、知觉方面的信息来对物体进行归类的,主要强调感知特征的相似性,包括经典观、原型观和样例观。

论文正文: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1引言

范畴研究源于概念研究。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辨别物体和了解世界。本质上,范畴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概念习得的过程。这是一个通过持续的类别学习来学习如何对类别刺激进行分类的过程。简而言之,范畴和概念的研究目的都是关于知识在人脑中是如何组织的。由于梅丁和史密斯讨论了人工概念和自然概念之间的几个区别,很少有研究者使用“概念”这个术语来研究,并转向了“范畴”这个术语。兰伯特和施恩克认为,概念或范畴等事物的心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范畴研究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的主题之一。以往对范畴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范畴形成(主要包括范畴学习和范畴建构),主要讨论范畴形成的信息处理过程和机制以及范畴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样本的呈现、范畴成员的相似性、年龄因素和知识背景)。类别学习(category learning)的研究范式是将样本逐一呈现给受试者,要求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样本进行分类,受试者需要及时对受试者的每个反应给出反馈,直到受试者形成明确的分类策略。然而,由于需要及时提供反馈信息,类别学习很难反映实验室外人们的分类活动。因此,更贴近现实、不需要反馈信息的范畴研究(即范畴建构研究)已经发展起来。类别构建是让受试者在没有受试者反馈信息的情况下对实验材料进行分类。受试者在分类材料时使用的标准或策略通常可以反映出他们是如何构建类别的。安德森、帕克(Chin-Parker)和罗斯(Ross)此前曾提出,类别的分类任务和类别的推理任务有不同的信息处理策略。关于类别表征的研究结论是,类别的分类任务更加关注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信息,表现出样本记忆学习;类别推理任务更加关注样本之间的共同信息,表现为原型学习。然而,类别学习和类别构建都对类别样本进行分类,这是指对已知的现有类别样本进行分类和判断的研究,而不涉及类别是如何生成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探讨类别样本的生成问题。……
......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在本研究中,作者使用了知觉情境任务。实验一要采用感性情境下的可能性生成任务,重点研究大学生类别样本的可能性生成过程的机制,即大学生是基于原型、样本还是原型+样本生成各种可能性;实验2是对实验1中原型+样本实验条件的进一步研究,重点是样本典型性对可能性思维的影响。因为在实验1中,原型+样本组给出的样本都是具有4个原型特征的非典型样本,不考虑具有6/6原型特征和5/6原型特征的典型样本,所以本实验是为了研究不同样本典型性对可能性思维的影响。
实验1和实验2都使用了感性情境下的可能性生成任务,每个任务包含3种实验任务,都是3种(类别原型任务、类别样本任务、类别原型+样本任务)X2 (A类昆虫、B类昆虫)因子的混合设计。实验1要求受试者完成基于类别原型生成类别的可能样本的任务(即让受试者根据实验条件中给出的原型图理解并生成属于类别A和类别B的可能样本),基于类别原型生成类别的可能样本的任务(即让受试者生成实验条件中给出的三个代表性样本图, 生成各种类型的可能样本)和基于类别原型+样本生成类别可能样本的任务(即允许受试者根据原型图+实验条件中给出的3个代表性样本图生成属于类别a和类别b的可能样本)是研究大学生类别样本的可能生成机制的三种可能生成任务。 实验2要求受试者完成具有6/6原型特征的原型+样本(实验中给出了类别的原型和一个具有6个原型特征的样本,受试者需要根据对原型+样本的理解生成类别的可能样本,实验条件称为实验条件组),原型+具有原型特征的样本(实验中给出了类别的原型和一个具有5/6原型特征的样本)。要求受试者根据原型+样本理解生成可能的类别样本,实验条件称为5/6实验条件组)和具有4/6原型特征的原型+样本(给出类别的原型和具有4/6原型特征的样本,要求受试者根据原型+样本理解生成可能的类别样本,实验条件称为4/6实验条件组),这三种可能性生成任务来研究样本典型性对可能思维的影响。……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1简介....................................................................1
1。2可能性思维研究综述.............................................3
1。3...............................................4
1.3.1可能性思维理论……..............................4
1.3.2理论.........................................6
1。4问题的提出和假设........................................................9
1.4.1以前研究的不足.............................................9
1.4.2研究假设..........................................................10
1.4.3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0
1.4.4研究意义...........................................11
第2部分实验研究.............................................13
2。1实验1......................................................14
2.1.1实验目的........................................................14
2.1.2实验方法..........................................................14
2.1.3结果和分析…….............................20
2.1.4讨论....................................................................22
2。2实验2............................................................25
2.1.1实验目的..................................................25
2.2.2实验方法...............................................25
2.2.3结果和分析...........................................30
2.2.4讨论........................................................33
第3部分讨论.........................................35
第4部分结论........................................................39

结论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着重探讨大学生可能产生类别样本的机制及影响因素。实验一采用感知情境下的可能性生成任务,主要研究大学生类别样本可能性的生成机制。本实验进一步考察了实验1中的第三个实验条件,以探索样本典型性对可能性思维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首先,受试者在生成可能性的过程中更有可能基于原型生成各种可能性;其次,样本典型性是影响可能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样本越不典型,与类别原型的差异就越大,向受试者提供的变异提示就越多,受试者产生的样本也就越多。样本越典型,它与类别原型越相似,它能提供给受试者的线索和信息就越少,所以受试者产生的可能样本就越少。第三,受试者产生的两个相反类别的可能样本数量大致相同。第四,受试者能想到的可能性远远少于理论上的可能性。
最后,结合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作者进一步认为大学生在生成可能类别的过程中更有可能基于原型生成各种可能类别状态。样本的典型性是影响类别样本可能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样本的典型性越低,被试产生的样本越多。然而,由于本研究中的实验材料都是感性图形材料,属于感性情境下的可能性生成任务,实验结果只能代表感性情境下的可能性生成结果。因此,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可能性思维的任务范式转变为抽象命题下的可能性生成任务,将需要进一步研究哪些结果,并为以后的研究者指出一些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