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7600字硕士毕业论文生产性服务组织发展与经济促进的关系研究

37600字硕士毕业论文生产性服务组织发展与经济促进的关系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7600字
论点:服务业,生产者,莫尔
论文概述:

以往的文献大都研究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国家或地区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考察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其经济是否会出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1提出的问题
金融服务、商业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国际外汇管制、金融监管的放松和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金融服务业呈现出集群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产值从2000年到2004年翻了一番。伦敦、纽约和东京作为重要的金融集聚地,甚至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已经形成了由金融业和与金融业密切相关的服务业组成的生产性服务体系。这三个城市银行、保险、消防和商业服务的总体就业水平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985年,东京银行、金融和保险业的就业水平约为4.2%,而日本为3%。1997年,纽约为7.7%,美国为3.4%(沙宣,2005年);近40%的生产性服务业工作集中在伦敦大都市地区。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是,这些城市内不同行业的区位分布也不同:消防行业和商业服务是中央商务区的主要行业;中部地区的外围主要由信息技术、批发和其他以交通运输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组成。作为纽约的中心商业区,消防行业的就业率超过了其他行业。商业服务的集中度约为80%。随着服务业的集聚推高了城市土地、劳动力工资和租金的价格,那些对成本敏感的制造业开始向国内外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制造业的就业比例已经下降。以纽约为例,1996年纽约制造业的就业率为9.0%,消防业为17.0%,第三产业为80.3%。
根据鲍莫尔的观点,当劳动力转移到生产率水平较低的服务部门时,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会增加,低效率会拖累整体经济增长率。因此,服务业的发展将制约经济增长。甚至与生产率较高的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也不例外(baumol,2001年)。鲍莫尔的结论与世界三大城市经济增长的现实相矛盾:2007年伦敦的总增加值为2510亿英镑,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21%,领先于其他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英国平均水平高66%?从1997年到2007年,伦敦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3%(英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是5。3%),成为该国增长最快的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纽约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呈上升趋势。2004年,纽约大都市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013亿美元,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排名第一。如果以世界城市为观察对象,东京大都市区的经济实力超过纽约和伦敦,居世界首位(无论大都市区的地理覆盖范围如何)。在过去十年中,东京都市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左右,高于其他城市。与三大金融城市相比,上海在生产性服务业产值比重和金融繁荣程度上仍存在差距。然而,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专业化程度来看,上海与三大金融城市的差距将大大缩小。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在信息技术产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区位商明显高于上海的相关产业。北京拥有大量国有资源,政策法规对这些行业的影响大于市场力量。制度因素导致北京在这两个产业中拥有更高的区位商。与北京相比,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商接近三大金融城市。由此可见,上海虽然与其他三个金融城市相比在经济实力和辐射影响上存在差异,但已经成为我国先进服务业的集聚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一些学者用“工业空(范刚,2003)的概念表达了对服务城市发展前景的担忧。产业空中心化是指某些产业在一定时间空范围内消失,导致经济结构和总量失衡。这种现象有两个直接原因:一是与行业自身周期相关的自然灭绝;二是指定区域以外的产业转移。第二个原因值得研究。产业外向转移不会导致产业集中空如果这是低成本和新技术产业驱动的自然趋势。随之而来的是产业结构的软化和产业升级。对于伦敦、纽约和东京这三个城市来说,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是“工业空集中化”还是“产业结构软化”的表现?问题的结论对研究城市经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新兴服务型城市上海的规划建设具有指导意义。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了上海在国家中长期发展中的重要使命,推动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已经升级为金融中心,必将成为国内外顶尖机构总部进入的目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会不会带来“成本病”?服务型城市一定会面临“工业化/[/k0/”的危机吗?服务型城市的建设是产业结构失衡的先兆还是产业升级的结果?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服务业阻碍经济增长文献
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1967)认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是服务业的本质特征。他从“城市公共服务投入成本高导致金融危机”的现象分析了城市金融危机的症结所在,因为与制造业相比,公共服务行业生产率较低,相对成本较高。公共服务的高成本带来财政赤字,阻碍经济增长,这就是所谓的“成本病”。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服务业的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公共服务业为研究对象不足以解释整个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阻滞作用。对于这个问题,鲍莫尔在以下研究中进一步扩展,将经济中的部门划分为三类:进步部门、停滞部门和进步停滞部门。进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迅速,而停滞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中间逐渐停滞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最初保持快速增长,但后来停滞不前。如果这三个劳动生产率不同的部门在实际产出方面保持均衡增长,劳动力将转向停滞部门和逐渐停滞的部门。在全社会统一工资率的情况下,停滞和逐渐停滞行业的相对成本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限期上升,而“成本病”仍将发生。
在实证检验方面,美国经济学家特里利特(Triplett)(2000)通过整理国家经济统计局的原始数据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在1960-1973年和1973-1997年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金融服务业从1。3%对0。5%,从3。2%对0。9%,通信从5。0%至3.9%。不同服务部门的人均劳动产出也有很大差异。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人均劳动产出明显高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同期,除零售业外,其他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变化趋势相同:金融服务业从-0.66%降至-0.9%;运输业从3。3%比1。3%。通信行业从2。7%比1。实证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鲍莫尔的结论。此外,范·阿克(2001年)通过比较经合组织国家的数据发现了类似的情况。虽然各国增加了对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资本投资,使用这种技术的服务类型也在增加,但金融和商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的生产率并没有显著提高。从1990年到1995年,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使用使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1%。1%,而使用相同技术的服务部门的附加值仅为1。1%。

第三章模型建立和统计分析……16-28
3.1鲍莫尔不平衡增长模型.........16-17
3.2鲍莫尔不平衡增长模型的扩展.........17-20
3.3伦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增长.........3.4纽约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增长.........3.5东京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增长.........3.6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26-28
第四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增长.........28-43
4.1伦敦模型数据的实证检验.........28-30
4.2纽约模型数据的实证检验.........30-33
4.3东京模型数据的实证检验.........33-34
4.4上海数据模型实证检验.........34-36
4.5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协会分析.........36-40
4.6工业空心理问题研究.........40-43
第5章结论和建议.........43-48
5.1本条的结论.........43
5.2政策建议.........43-48

结论

通过前一章的实证分析,发现现阶段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相对提高与经济增长率呈负相关,这表明当前优先投资制造业的经济资源能够比投资生产性服务业更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从发展阶段来看,上海正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技术溢出的影响较低,与三大金融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在上海当前的经济发展结构中,制造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生产性服务业比其他行业更依赖制造业,但对制造业的投资较少,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型和技术型生产性服务业。在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高于其他部门,经济增长率将下降。然而,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具有补偿作用。然而,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较弱,补偿效应较小,经济增长率最终趋于下降。根据鲍莫尔对“成本疾病”的定义,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是“成本疾病”。
然而,将上海建设成为金融中心城市是中国提升国际地位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上海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从伦敦和纽约的经验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这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从东京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东京成为全球金融城市后,制造业仍然是主导产业,但这并不影响东京作为金融中心的全球控制。上海应在“两个中心”建设中扬长避短,借鉴三大金融中心的发展经验。在金融城市建设的初始阶段,它必然会牺牲经济增长率。

参考
1。陈宝琪,李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 (11): 86-90
2。陈文锋,平颖。上海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统计观察。2008 (20): 93-95
3。程大中。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技术进步[。《2003年世界经济》(7): 35-42
4。王蕊成大忠。服务消费偏好、人力资本积累与“服务业之谜”解决方案[。《2006年世界经济》(10): 49-58
5。奇·任勇。周思庭。分析伦敦金融服务集群的形成[。《2008年全球展望》(12):60-63[/比尔/] 6。段君山。国际金融中心增长因素的理论分析及在上海的实证检验[[]。上海金融,2005 (7): 16-197。[/比尔/] 7。冯德莲、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增长机制新理论:轮式模型[。金融与贸易研究。2004年(1):80-85[/比尔/] 8。洪银星。城市功能意义上的城市化及其产业支持[。经济学家,2003(2):29-36[/比尔/] 9。李东阳。外国直接投资和国内产业空中心化[。《金融问题研究》,2000年(1):56-59[/比尔/] 10。梁若冰的思考。索洛的哀悼理论:服务业生产率的困惑[。《2002年世界经济》(9): 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