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900字硕士毕业论文税收论文参考资料:地方税体系中税收执法的风险防范分析

38900字硕士毕业论文税收论文参考资料:地方税体系中税收执法的风险防范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900字
论点:执法,风险,税收
论文概述:

本文运用风险管理理论,以地税系统基层税收执法人员的角度,在分析地税机关税收执法工作流程的基础上,揭示地税基层执法岗位风险动因、影响因素及可能承担的后果,识别、评价地税基层

论文正文:

绪方理论

1。主题的目的和意义
我从事地方税工作已有五年,并担任过不同的地方税工作职位。在工作实践中,我一直非常重视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我在单位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工作,掌握了地方税收执法的实际情况。我很清楚,无论在地方税制的基层单位中是哪个职位或个人,一旦触及风险,后果都会对税务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并会严重伤害企业、组织、个人和家庭。因此,做好基层地税税收执法风险研究,不仅是税务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地方税务队伍建设的要求,也是税务干部最有效的保障。

2。思想的主要目标和框架
思想的主要目标和框架是根据风险管理理论探索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披露风险领域、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分析基层税收执法风险的动因,绘制风险动因分析图。过程分析法用于识别地方税收制度中的基层税收执法风险。然后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地方税收制度中的基层税收执法风险进行评估,并绘制风险坐标图。最后,提出了防范地方税收制度中基层税收执法风险的针对性措施。本文主要研究地方税制中一线税收执法人员的税收执法风险。

3。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地方税务机关依法行政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越权执法、执法侵权、程序违法、执法依据适用不当、执法廉洁、自由裁量权滥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税务行政执法行为,形成了执法风险。在分析地方税务机关税收执法工作流程的基础上,运用风险管理理论揭示地方税收执法岗位的风险驱动因素、影响因素和可能后果,识别和评价地方税收基层一线人员的税收执法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4。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通过查阅风险管理理论和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找到理论依据,从而把握税收执法风险防范研究的理论和前沿趋势。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是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调查人员征求对相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获取相关材料和信息的方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四平市地方税务局基层执法人员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的风险状况、风险表现和风险点进行了全面调查,为基层税收执法风险防范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3)实证分析。实证分析是通过实例和理论推理的经验来关注当前的社会或学科现实。本文在探讨税收执法的具体风险和评价分析税收执法风险时,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一、税收执法风险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1)税收执法风险的相关概念
1。风险概念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中外学者对风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代表性观点:第一,风险是未来损失的可能性;第二,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1895年,美国学者梅斯认为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第三,风险是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概率。芝加哥学派代表奈特(F h knight)指出,风险是“概率估计的可靠性,因此有可能将其视为可保成本”。第四,风险是指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之间的偏差。美国学者威廉姆斯指出,风险是在特定状态和特定时间可能发生的结果变化。结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风险是指一项活动或事件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最终损失的可能性。它的本质在于不确定性和损失。

2。税收执法风险概述
税收风险是与税收相关的风险。从宏观角度来看,税收风险是指税收制度运行过程中因宏观政策调整不当而产生的相关风险。从微观角度来看,它指的是税收征管机构(执法主体)不当执行税收制度所造成的风险。从微观执法主体的角度来看,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收执法主体在实施税务登记、票证管理、申报征收管理、税源管理、税务检查、税务行政处罚等税收执法过程中,可能受到税收执法不当、执法失误或主观故意或疏忽造成的行政不作为等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和不良后果。 从而导致行政诉讼损失和行政赔偿,导致国家税收损失,并被追究刑事、行政或执法过错责任。 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收执法人员因依法行政意识淡薄、执法不公、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等主观因素,或者过失、疏忽等非主观过失而违法或不违法造成不良后果和不良影响的可能性。税收执法风险是税收执法与风险的结合。风险伴随着执法行为而存在,最终表现为责任风险。

3。税收执法风险的特征
税收执法风险是一种税收风险。税收执法风险既有风险的共同特征,又有税收风险的独特性。税收执法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观存在。在税收执法过程中,执法风险不能完全避免或消除,但是随着人们对税收执法风险规律性认识的提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第二是危害性。税务执法风险事故往往会造成一定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包括国家税收损失、行政赔偿责任、纳税人财产损失和税务执法人员个人声誉损失、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同时,它们也对税收执法的公信力和税务机关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第三,风险来源的多样性。税收执法风险的影响因素和驱动因素包括纳税人和执法主体。既有制度因素,也有执法和管理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并存。第四是不确定性。税收执法风险在时间、空、损失金额和程度上是不确定的,并且随着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第五是隐藏。税收执法风险存在于税收执法主体特定的税收执法过程中,往往不被人们重视,甚至难以被人们认识,具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性。第六是可控性。虽然税收执法风险客观存在,但并非不可能防范。税务执法主体通过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规范执法行为,加大风险意识教育,可以大大降低执法风险的概率和损失。7.法律的明确性。法律表现力是税收执法风险不同于其他风险的独特特征。一方面,税收执法工作是按照税收法律原则进行的,所有税收执法行为都需要法律依据;另一方面,税收执法主体要追究执法责任,这也需要严格的法律依据。因此,税收执法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正是由于其明确的法律特征,才有可能识别、评估和预防税收执法风险。

第三章地税网上报税系统安全解决方案……26-34
3.1总体安全政策……26
3.2税务在线税务应用安全解决方案……26-31
3.2.1方案概述……26-27 [/BR/] 3.2.2交易安全体系建设原则……27 [/BR/] 3.2.3交易安全系统的总体逻辑框架……27-29
3.2.4建造……29-31
3.3应用安全支持平台实现……31-34
3.3.1系统架构……31
3.3.2申请流程……31-32 [/BR/] 3.3.3发展基于SSL的安全服务……32 [/BR/] 3.3.4 SVS答案验证服务……32-34
第四章税务安全应用平台设计规范……34-45
4.1标准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设计……34-41
4.1.1应用安全目标……34-35
4.1.2身份认证和传输安全的功能设计……35-37 [/BR/] 4.1.3身份认证和传输安全的实施……37-38 [/BR/] 4.1.4电子签名系统的功能设计……38-39
4.1.5电子签名系统的流程设计……39-41
4.2在线税务系统的安全设计……41-43
4.2.1网上税务申请的安全实施流程……41-42
4.2.2加密和认证安全客户端……42-43 [/BR/] 4.3关键数据签名系统……43-45 [/BR/] 4.3.1客户密钥数据签名实施……44
4.3.2服务器端验证签名的实现……44-45
第五章加密算法江苏认证中心工作原理……45-49
5.1江苏CA简介……45
5.2江苏认证机构信任等级体系结构介绍……45-49

结论

基层税务执法人员肩负着为国家聚集财富、为人民执法的光荣使命。税收执法活动与国家和群众息息相关。在税收执法风险事故中,影响不仅是对执法人员本身,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税收执法风险无处不在,特别是对于处在执法前沿的基层税收执法人员来说,每一个执法人员都将面临可控或不可控的执法风险。如何在税收执法活动中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已经成为税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要防范地方税收系统基层税收执法风险,首先要增强税收执法人员的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依法治税,不断加强专业素质和执法能力的提高,增强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能力。税务机关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系统性风险防范措施,规范税收执法风险防范工作流程,结合本单位情况建立严格的内部风险防范监督约束机制体系。虽然税收执法风险无法完全规避,但通过税务机关和个人的有效努力,地方税收系统基层税收执法风险的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将会比以前大大降低。

参考
1。刘军。[风险管理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宋明哲。风险管理[硕士]。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3。王小群。风险管理[硕士]。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刘新利。风险管理[硕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加拉赫。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http://sblunwen.com/sslw/阶段[。《哈佛商业评论》,1956年,
6。罗伯特·欧文·梅尔,罗伯特·阿特金森·赫奇斯。商业企业中的风险管理[m】。有限责任公司:文学许可,2012年。
7。[·美国]威廉,阿瑟),〔[·美国〕汉斯(海因斯,理查德·m .);陈伟等人翻译。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8蔡畅。税收风险:预防、解决和控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比尔/] 9。段广林。风险管理理论对降低税收执法风险的启示[。税收研究,2008 (5)。[/比尔/] 10。郑文敏。税收筹划与依法治税的关系[。税收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