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712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公平发展不平衡分析

3712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公平发展不平衡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7120字
论点:社会保障,公平,城乡
论文概述:

本文将按照某种逻辑框架对社会保障中的经济福利,在城乡和不同省份等行政区划之间的分配平等进行研究。定义经济公平不是指结果的均等、平均,不是取决于社会特权,而是取决于简化人本

论文正文:

介绍

1.1问题提出
自1883年德国《病态社会保险法》颁布以来,世界上第一个以社会保险为主题的完整的新型劳动者社会保险体系逐渐建立起来,随后社会保险体系在各个工业国家蔓延开来。到1935年,当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时,社会保障这个词正式进入历史阶段。20世纪末,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制度。各国学者也通过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证明,社会保障对经济运行具有“减震器”、“社会稳定器”和实现社会公平具有“调节器”的功能。各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支出越来越大,社会保障自我发展也导致了地区和群体分配的不公平,迫切需要自我发展和完善。

1.1.1改革和调整经济公平是各国社会保障的发展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为穷人、士兵、工人和其他群体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以愈合战争创伤,消除社会贫困,缓解阶级和阶层冲突。随着经济财富的快速增长和积累,社会保障群体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导致城乡、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保障制度和水平不公平。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对社会保障的公平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扩大。僵化的支出面临支付困难。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开始出现“福利危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使社会保障体系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促使各国重新考虑社会保障体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新的共识是,社会保障体系是危机期间保护社会的稳定器,能够恢复和增强公众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此后,2009年美国医疗体系改革和2011年英国等福利国家“缩减”社会保障支出,实质上都包括调整和修正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公平分配,同时进一步完善制度,消除社会保障发展的“过度”和“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一直从全球角度探索和研究社会保障的发展和规律。如何实现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保障相辅相成,如何通过公平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保障研究的重要方向。

1.1.2社会保障资源的公平分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保障的最终目标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建立到完善,从国家保障到社会保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不公平发展。中国于1950年颁布了《失业人员救助暂行办法》,于1951年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此后,建立了政府主导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职工享受政府和企业提供的社会福利待遇。农村社会保障只有少数农村五保供养、传统合作医疗和救灾。这种双重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没有考虑公平和正义问题。
改革开放后,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原则上规定了工人福利、养老、疾病治疗或丧失劳动能力的物质援助,以及残疾军人和烈士家属的生活保障等。自1986年以来,社会保障改革步伐加快。其核心内容是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缓解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们已经开始承担某些社会保障责任。然而,还决定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配套改革的实施重点放在城镇。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调整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几乎丧失。虽然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也在不断探索,如1991年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办法》,1992年出台《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规划(试行)》(民政发〔1992〕2号),但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在此期间,城乡收入差距也进一步扩大。城乡收入比从1986年的2.1上升到2001年的2.9。社会保障在缓解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方面没有发挥作用。直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才提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随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力度加大。2003年,民政部开始部署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3号)启动了农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建设”。同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86.2%。根据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实施的指导意见》([〔2007〕20号)精神,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逐步实施。2009年5月2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胡锦涛提出“坚持覆盖面广、基本保障、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弥补了城乡社会保障的最大不足。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因此,一个城乡一体化、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形成。

2理论基础和评论

随着公平正义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学术界和理论界对公平的成果展开了百家争鸣,研究不断深入。公平已经成为政府、学者和公众衡量公共政策的基本标准。然而,社会保障是保障社会成员,特别是有特殊困难的公民基本生活权利的社会保障体系。它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功能。公平是它必须具备的概念,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章从社会保障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出发,对国内外研究文献中关于公共物品理论、公平理论、社会保障发展模式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对以往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将为深入系统地研究社会保障经济的公平与非均衡发展提供依据,以客观评价、发现不足、完善研究。

2.1公共品理论
公共品也叫公共品、公共品、公共品、公共品、公共财产等。根据①(萨缪尔森(Samuelson,1954)首次提出并严格规定的公共品定义,纯公共品是指每个消费这种商品的人不会导致其他人消费更少的产品。阿特金森和斯蒂格·格里斯(Stig Gerriets,1980)将公共物品定义为一种物品,在该物品的总支出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个人消费的增加不会使其他人的消费减少相同的数量。

3社会保障经济公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3
3.1过程系统的内涵及应用……33
3.2……34
3.3……36
3.4社会保障经济公平与非均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43
4城乡社会保障经济公平与非均衡发展评价……51
4.1文献综述和评论……51
4.2索引选择和数据描述……52
4.3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56
4.4结论……63
5省际社会保障经济公平与非均衡发展评估……65
5.1文献综述和评论……65
5.2索引选择和数据描述……66
5.2.1指数选择……66
5.2.2研究期,区域描述……67
5.2.3数据和来源说明……68
5.3省际非均衡发展的实证分析……69
5.4……73
5.5三大区域不平衡发展评价……75
5.6结论……77

结论

保险资助的社会保障的重要特征是其收入依赖性。因此,个人收入因素对社会保障的制度覆盖和覆盖后的融资有着重大影响,这与社会保障起点和过程的公平性相对应,进而影响结果的公平性。缩小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可以自动降低城乡和地区社会保障的经济不公平程度。因此,缩小初次分配的不公平程度将直接影响社会保障的经济公平程度。2013年2月3日,国务院批准了《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13〕6号),重点关注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等问题,提出了初步分配调整目标,如:2020年城乡居民实际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努力实现中低收入者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地区和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扶贫目标数量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逐步形成“橄榄”分配结构。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大幅增加。初始收入不平等的减少和社会保障不平等的减少之间将有积极的互动。
社会保障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机构的处理能力是促进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重要辅助手段。卫生行政体制改革对医疗保障的公平性有积极影响。此外,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也是促进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经济领导的绩效评估标准有可能鼓励地方政府忽视社会保障事业。如果不加以重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将不可避免地不协调。如果改变地方官员的晋升评价标准,社会保障事业对其不作为承担责任,当前社会保障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可能会有所改变。

参考
[1]阿德·艾伯特·伊尔纳。“西德http://sblunwen.com/jjfzlw/的社会主义”。波恩金融研究所。我是2002年5月,死于IFST-施里夫第396号,
[2]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耶鲁大学出版社,1961年.
[3]亚历山大·w .,卡皮伦·奥莱,弗里斯乔夫·诺海姆,2006,卫生保健中的责任、公平与发展,卫生政策,76:312~319 .
[4]安德斯·永贝里。过程测量[。国际物理分配与物流管理杂志,2002,32(4):254~287。[/比尔/][5]巴罗,萨拉-马丁十世。纽约:麦格劳·希尔,1995 .
[6]贝克尔,G.S .,墨菲,K.M .,田村,r .,《人力资本,生育率和经济增长》,《政治经济学杂志》,第98卷,第5期,(1990年10月),S12~S37 .
[7]贝莱蒂尼,G &塞罗尼,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社会保障真的对增长有害吗?”《经济动力学评论》,第2卷(1999),796~819页.
[8]贝莱蒂尼,G & Ceroni,C.B .,\"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精神评估\"[J .经济学研究,第54卷(2000),249~275页.
[9]布莱恩·巴里,《正义理论》,加州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9页。
[10]布坎南,法学硕士,《俱乐部的经济理论》,经济学,第32卷(1965年2月),第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