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害 > 玉米叶斑病的常见类型、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如何识别和防治玉米叶斑病

玉米叶斑病的常见类型、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如何识别和防治玉米叶斑病

玉米叶斑病的常见类型、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如何识别和控制玉米叶斑病的症状:玉米叶斑病和玉米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会感染叶鞘和苞片,叶斑病除上述部位外还会危害耳朵。这两种疾病通常被称为玉米叶斑病。玉米斑点的典型症状是小斑点迅速扩展成菱形斑点,严重程度长达10-30cm,有些斑点甚至超过30cm。

玉米叶斑病的常见类型、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玉米叶斑病怎样防治效果最好?

玉米叶片有大小斑、灰斑和圆斑病或弯孢菌叶斑病等。我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一种,不同疾病所用的具体药物是不同的,所以如何预防和控制最佳效果无法准确判断。 但是可以灵活选择不同的药剂,如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百菌清、代森锰锌、抗病毒明矾、苯醚甲环唑、甲霜灵等交替使用。建议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次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次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次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次,40%以上硫悬浮剂500次,50%复方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次,每10天左右连续防治1-2次 该病又称为条纹叶枯病、叶斑病、叶枯病、煤条锈病等。 该病主要损害叶鞘、叶片和包裹叶片。 受影响植物的叶子显示出被水浸泡过的绿松石斑点,这些斑点向后向两侧扩散,形成深棕色边缘和中间的大绿松石斑点。 一般20-25度,湿度高,密度高,容易防治疾病。它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针对玉米叶斑病,喷洒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烯唑醇、嘧菌酯、醚菌酯、噻虫嗪铜、噻虫嗪铜、喹啉铜等。可以控制疾病,恢复患病植物的正常生长。 加入磷酸二氢钾,

如何识别和防治玉米叶斑病

如何识别和控制玉米叶斑病的症状:玉米叶斑病和玉米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会感染叶鞘和苞片,叶斑病除上述部位外还会危害耳朵。这两种疾病通常被称为玉米叶斑病。玉米斑点的典型症状是小斑点迅速扩展成菱形斑点,严重程度长达10-30cm,有些斑点甚至超过30cm。

玉米叶斑病的常见类型、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玉米叶斑病怎样防治效果最好?

玉米叶斑病的常见类型、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范文

摘要

中国是主要的粮食生产国,而安徽省是主要的农业省。农业生产是安徽省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皖北,玉米是主要的农作物。玉米生产质量直接关系到安徽省的经济收入。

在玉米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危害会影响玉米的品质,降低玉米的产量和生产效益。玉米病虫害种类繁多,其中一些具有相似的危害症状,农业生产者难以区分。因此,准确识别、确定病虫害种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是提高玉米生产效率的有效措施。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对玉米主要叶斑病进行了比较和鉴定,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旨在为进一步促进安徽省玉米生产的发展提供参考。

1。安徽省玉米主要叶斑病的有害症状

1.1、玉米叶斑病

玉米叶斑病是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由两种真菌引起,两种真菌经常混合,难以区分。玉米叶斑病主要对叶子有害。第一个病斑是椭圆形和红棕色,然后变成不规则的斑点,中间为灰白色,边缘为浅棕色,导致叶子局部死亡。

1.2、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但也感染叶鞘和苞片。易感品种上的病斑呈矩形。早期坏死点非常小,呈浅棕色,带有褪色的晕圈,然后扩散到整个病变。扩展的病斑开始时是棕色的。当病原体开始在叶片背面形成孢子时,病斑变成平行于静脉的灰色长病斑。湿度高时,叶斑病斑的两侧(尤其是背面),即病原体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都会产生灰黑色霉菌。

玉米灰斑成熟病斑边缘明显平行,病斑不透明。这是因为病原体不能通过叶片主脉的厚壁组织,这限制了病斑的扩散,所以出现了平行的边缘。病变的不透明性是由于细菌形成了由黑色硬菌丝组成的基质组织,填充了气孔的下腔。

1.3 .玉米矮花叶病

玉米矮花叶病可以发生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在病害早期,幼苗心叶基部细脉之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点,呈虚线排列。随着疾病的发展,这些虚线逐渐发展成实线。这种疾病继续不规则地扩展,不像玉米灰斑,玉米灰斑受静脉限制,在粗静脉和健康部位的马赛克症状之间形成许多黄色条纹。患病部位可以围绕健康部位,形成许多大小稍圆的绿色斑点,叶子变黄、棕色、紫色或干燥。玉米幼苗从抽雄前就可能受到感染。夏玉米幼苗生长到第7叶期,发病最重。发病初期,幼嫩叶基部细脉之间出现不规则的褪绿斑点,这些斑点以点状花和叶状叶的形式间断排列。叶脉的后边缘延伸到整片叶子,叶脉保持绿色,叶肉失去绿色而变黄,形成明显的黄绿色相间条纹,重病变黄,最后叶尖和边缘变红、变紫、变干。对苗期易感者,患病植株明显短于健康植株,雄穗分枝减少甚至退化,雄穗变小,秃顶严重或不牢固,植株甚至早逝。对于那些从拔节期到抽穗期易受影响的植物,患病植物略短。抽穗前后感病植株高度接近正常,只有植株最上部叶片失绿症状,产量基本没有损失。

1.4、玉米叶斑病

玉米在整个生长期都会感染大斑病。在自然条件下,由于阶段抗病性的存在,该病很少发生在苗期,在玉米生长后期,尤其是雄株提取后逐渐增加。病原菌主要伤害叶子,严重时还会伤害叶鞘、苞片和种子。叶病发病后,发病部位出现水渍(室内)或灰绿色(田间)的小斑点,然后沿静脉方向迅速扩展,在中部和较深边缘形成黄褐色或灰棕色纺锤形大斑点,颜色较浅。病斑一般长5~10厘米,宽1~2厘米,有时长达20厘米以上,宽3厘米以上。

当疾病严重时,多个病斑相互融合,导致植物过早死亡。死去植物的根腐烂了,耳朵柔软,倒挂着,谷物枯萎了,变小了。当田间湿度相对较高或大雨后或有露水时,病斑表面往往被一层灰黑色霉菌(病原体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密集覆盖。叶鞘、苞片和谷粒受到影响,病斑大多呈纺锤形、灰棕色或黄褐色。

2。安徽省玉米主要叶斑病发生规律

2.1、玉米叶斑病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通过菌丝和分生孢子在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次年的主要传染源。一般来说,分生孢子梗吸水后,分生孢子梗中的胶溶解,分生孢子梗逃逸,被风、雨或溅到植物上,从气孔侵入,然后在患病部位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梗,扩大危害。寒冷、凉爽和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其发病。

2.2、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主要侵染抽穗后的植株叶片。玉米灰斑的发生程度与品种抗性、气候条件、栽培措施等有关。(1)品种抗性。抗灰斑病自交系通常表现出水平抗性。杂交品种中抗性品种很少。(2)气候条件。玉米灰斑病更适合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发生,其中湿度是关键,相对湿度90%以上维持12~13 h,叶面湿度为11~13h,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该病大多发生在温暖潮湿的山区和沿海地区。(3)栽培及栽培措施。国外的免耕或少耕田地受到严重影响,主要是因为田地表面残留的病体是疾病最初入侵的主要来源。植物叶片的生理年龄影响疾病的发展,通常从下部叶片开始。氮肥用量少、落叶晚、管理粗放的地块抗性减弱,病害严重。

2.3 .玉米矮花叶病

蚜虫主要被用作传播病毒的载体。玉米蚜虫、禾谷缢管蚜、燕麦蚜、麦长管蚜、棉蚜、桃蚜、苜蓿蚜和豌豆蚜都能传播病毒。手动搓果汁。春玉米发病率较低,而夏玉米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夏玉米播种时间越晚,播种量越大。地面上有许多杂草,这有利于毒虫的生存和繁殖,并提供了一个毒源,所以疾病是严重的。从六月到七月,降雨量更多,降雨更频繁。玉米长得很快,可以更快地度过敏感期。同时,现阶段降雨量较多,不利于蚜虫的迁移和病毒的传播,发病率较低。它也可以传播给受感染的玉米。它可以在生长期感染,但敏感期主要在早期生长阶段,大多数品种在5叶期前最敏感。春玉米通常处于小麦蚜虫增殖期,大量蚜虫介体迁移以取食和传播病毒。玉米经常有峰值发病率。

该病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宿主抗性。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2)环境。冬季高温有利于蚜虫安全越冬,发病率高。春季干旱较为严重,有利于蚜虫的爆发,而干旱使玉米幼苗生长缓慢,抗病性下降,从而加重病害。③培养。在越冬寄主附近,介体蚜虫的引入较早,大量玉米的发生早且重。邻近地区和小麦间作地区发病率较高。邻近长满草的海滩、运河和道路的土地受到严重影响;地面的边缘病得很重,而地面的中心受到轻微影响。浅山、洼地、遮荫和阳光充足的地区发病率较高。沙地、荒地、粗放经营和杂草丛生的土地受到严重影响。晚播的发生率很高。适时早播可使植株避开蚜虫迁徙和虫媒病毒的高峰期,发病率较低。地膜覆盖的发生率较低,而露地覆盖的发生率较高。夏播区发病率高于春播区。

2.4、玉米叶斑病

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玉米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耕作制度。

2.4.1。抗病玉稻品种对大斑病菌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种植易感品种是该病流行的主要原因。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可分为4种类型:数量抗性、褪绿斑抗性、褪绿斑抗性和无病斑抗性。

2.4.2。气候条件当有足够的细菌和一定面积的易感品种时,大斑病的发病率主要由温度和降雨量决定。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25℃,28℃以上可抑制疾病。适合发病的湿度条件是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有利于孢子的形成、萌发和入侵。因此,从七月到八月,如果气温低,多雨潮湿,阳光不足,就有利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在我国北方玉米产区,6月至8月的气温最适合发病,因此降雨量成为决定病情严重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2.4.3。玉米重茬重、轮作轻的耕作栽培措施;单作病害非常严重,间作病害很轻。合理间作和适时轮作可以改变田间小气候,促进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田间细菌来源,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无论春玉米还是夏玉米,晚播比早播更严重。原因是玉米在生育后期抗病性下降,雨季来临,有利于发病。此外,种植过多的玉米地比种植较少的玉米地病重。远离村庄的玉米地或玉米秸秆病轻,而低洼地病重。

3。安徽省玉米主要叶斑病防治方法

3.1、玉米叶斑病

玉米叶枯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重点,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化学防治。

3.2、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重点,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化学防治。开花授粉后或病害早期,化学防治主要在玉米的三个关键时期进行,即大穗期、雄穗期和灌浆初期。喷洒时,最好先从玉米的下叶喷洒到上叶,然后喷洒到每片叶子上。通常在发病率为10%时,连续服用2-3次,间隔时间为7-10天,常用的化学药剂有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和25%地尔弗乳油(丙环唑和噻嗪酮)。

3.3 .玉米矮花叶病

目前,还没有理想的防治玉米矮花叶病的药物,应以预防为主。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率主要通过选择抗病品种、采取科学栽培措施、提高植物抗病性、积极防治蚜虫等传播媒介来降低。农业防治措施:选择无病种子和抗病品种;选择抗病自交系组合;如果在病区种植,应采取地膜覆盖和早播措施,错开玉米蚜虫高峰期和敏感生长期。加强种苗管理,培育壮苗;杂草,尤其是多年生杂草,应在冬季或春季前及时清除,以减少蚜虫的数量。化学防治措施:种子可与系统杀虫剂混合,减少苗期矮花叶病的传播;拌种剂也可用于拌种,既能防止蚜虫,又有利于培育壮苗。从苗期开始,可通过喷洒3%烯啶虫胺乳油2000次和其他合适的农药来控制蚜虫。喷洒时,不仅要喷洒玉米植株,还要喷洒玉米田周围的杂草。在疾病初期,选用5%细菌毒素水剂300倍液、1.5%朱冰灵乳剂1 000倍液等药物进行防治,并交替使用各种药物,防止药物损伤的发生。每7~10 d喷一次,连续喷3~4次;同时,施用叶面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补偿能力。

3.4、玉米叶斑病

玉米叶斑病的防治应以抗病品种的推广利用为重点,加强栽培管理,及时补充必要的化学防治。首先,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如选择抗病品种,适时播种,提前玉米生育期,缩短玉米生育后期高湿多雨环境时期,降低大斑病发生率。加强肥水管理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使其强壮健康,提高抗病能力。

枯萎病是一种兼性寄生虫,生长不良的植物易受感染。即使是抗病品种,在缺乏肥料和水分的情况下,也不能表现出抗病潜力。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在底部4片叶子患病之前,下部患病的叶子被打掉。作物轮作和灭茬,此外,玉米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田间病残,并及时深翻。化学防治措施:40%克文散乳剂500-1000倍,50%结露可湿性粉剂800倍,50%穗文婧1000倍,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50%甲基硫菌灵500-800倍等。可以从心叶的末端喷洒到抽雄期或疾病开始时。

参考

王小明,金祁鸣,石杰,等。玉米病害发生现状及推广品种抗性对未来病害发展的影响[。植物病理学杂志,2006 (1): 1-11。

黄内华,谢郑伟,兰琪等。[达州市常见玉米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措施。《农业发展与设备》,2016(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