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职硕士毕业论文 > 30494字在职硕士毕业论文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30494字在职硕士毕业论文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论文类型:在职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0494字
论点:新能源,汽车,发展
论文概述:

本文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文献分析与理论归纳整理的方法,在管理学理论下,实践方面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

论文正文: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Research on the path 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in China

摘要

21世纪以来,世界汽车进入稳步提升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市场由需求的不断扩成而形成的消费支撑,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从当前世界汽车产业格局的发展来看,新能源企业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因为,当前能源的紧张局势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显然能够在汽车产业的激烈竞争上谋求一席之位,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刺激我国还尚处于幼稚阶段的汽车生产行业,从技术上跨越式发展以谋取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与销售“蛋糕”上的竞争地位,并进一步实现对国际市场的冲击。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对整个汽车行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普及,能降低我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取得明显的节能与环保效益。我国汽车产业若能积极把握机遇,大力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掌握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关键技术,进行自主品牌的创造,就有望摆脱汽车技术相对落后、过度依赖跨国公司的局面,提升自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汽车产业在国际领域的弯道超车,实现我国汽车产业一次飞跃。同时还能推进下游行业的转型,带动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经济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文献分析与理论归纳整理的方法,在管理学理论下,实践方面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运用例证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对日本、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和产业政策体系进行了综合研究。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面,通过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的经验总结,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特点、产业化发展水平和产业政策进行评估,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和相关产业政策的科学制定,并以路径方式清晰呈现。研究的主体部分首先通过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分析和路径综述;其次,着重进行全面性产业发展现状与环境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出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量化指标;而后,以AHP层次分析实证研究,进一步探索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因素;最后,通过动力学系统仿真模拟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关键词:新能源汽车;路径;SWOT ;AHP;动力学系统仿真

ABSTRACT

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 world car into the steady phase of ascension,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auto market by expanding demand and form consumption support, there is great development space. From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automobile industry point of view, the new energy business is the future of the automobile, direction and focus. Because, the double pressure of tension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der the current energy, new energy vehicles apparently able to seek a position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can also b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timulate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its infant stage in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a technical leap forward development, to seek new energy automotive R & D, production and sales of \"cake\" competitive position, and further realization of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for the whole car industry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source-saving,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of great significance. Can also be used to 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fundamentally, to safeguard China\'s energy securit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and popularity, can reduce our dependence on oil, reduc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chieve energy saving and obvio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nefit. China\'s auto industry can actively grasp the opportunity, vigorously improve the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of development, grasp the key technology of automobile industry of new energy, creating the independent brand, is expected to get rid of automobile technology is relatively backward, the situation of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self industry, realizes the auto indus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fields corner overtaking,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leap. At the same time ca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ownstream industry,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 large number of related industries, and promote the economy as a whole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mode,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This thesis mainly uses the method is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theory of consolidation, in management theory, practice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normativ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analysis,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ccess to a large number of related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using the method of example analysis, comparison and so on, in Japan, America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olicy system to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study. I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rough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features, the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and industrial policy evaluation, reasonable layou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w energy automotive industry and related industrial policy to develop the science, and to clearly show the path. The main part of the study firstly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ath summarization of new energy vehicles in China; secondly, emphatically carries on comb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nvironmental comprehensive industry, draw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new energy vehicl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index SWOT; the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AHP hierarchy analysi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automotive industry trends through dynamic system simulation.Key Words:  vehicle of new energy,path,SWOT ,AHP ,Simulation of dynamic system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1 选题的背景 71.1.2 选题的意义 71.2研究的方法 11.3研究思路及框架 11.3.1 研究思路 111.3.2 研究框架 121.3.3 研究逻辑 12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3第2章 新能源汽车的概述 22.1 新能源汽车概念 142.2 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及特性 142.3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52.3.1 国外的发展研究现状 152.3.2 国内的发展研究现状 17第3章 国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概况及路径分析 193.1 美国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概况 193.1.1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程及趋势 193.1.2 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对技术推动 203.1.3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拓展 213.2 日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概况 223.2.1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 223.2.2 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措施 233.2.3 日本各车企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推动 24第4章 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 SWOT 分析 264.1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要性 264.2 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SWOT分析 264.3 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路径分析 28第5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的实证分析 30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05.2 评价指标体系的预处理 31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35.4 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供给系统评价分析 345.5 基于动力学仿真模拟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355.5.1 新能源汽车仿真模拟公式 355.5.2 新能源汽车需求与成本的预测结果 36第6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及对策 386.1 主要工作 386.2 主要结论 386.3 展望 39致谢 6参考文献: 40附录一、调查问卷 42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 选题的背景21世纪以来,世界汽车进入稳步提升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市场由需求的不断扩成而形成的消费支撑,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从当前世界汽车产业格局的发展来看,新能源企业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因为,当前能源的紧张局势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显然能够在汽车产业的激烈竞争上谋求一席之位,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刺激我国还尚处于幼稚阶段的汽车生产行业,从技术上跨越式发展以谋取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与销售“蛋糕”上的竞争地位,并进一步实现对国际市场的冲击 。

第6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及对策 

6.1 主要工作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出发,梳理了美日两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背景与路径,归纳出其发展路径过程中特点,并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景与紧迫性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为进一步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影响因素做出了铺垫;在归纳总结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评价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评分法实现对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的评价,以第三方专家视角提炼出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以动力学仿真从市场保有量与成本角度模拟出新能源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与基于定性分析的影响因素一一对应。结合模型因素设置与模拟结果,我们实际上是从理论上架构了分析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分析模式,相对来说比较模糊且仅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大致的发展趋势与预测值。基于这样一个模拟的发展轨迹,我们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周期引入进来,结合新能源技术的使用情况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再次进行一个梳理,并基于路径提出大致的发展对策。6.2 主要结论结合模拟阶段的第一个周期0-10年,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逐渐从起步走向相对成熟,新能源技术的使用主要是基于混合动力与替代燃料技术的应用,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逐渐成熟,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保有量逐渐增加且其他类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也随之而增大。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从最初的引进国外技术到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对于自主创新新能源技术应该加大力度的支持与推广,充分发挥将新能源汽车推向朝阳产业的政府主导作用。第二个阶段是仿真模拟路径中的10-40年,实际上提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持续期,也称之为扩散中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生命周期中,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保有量增速达到最大,且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面临着剧变,即已经成熟的氢燃料技术的大范围推广。这一推广也决定了新能源汽车更是新能源动力完全提到传统能源的过程,人类的发展进入了更高效的现代化周期,因为清洁能源的使用,将缓解甚至扭转制约产业发展的环境问题,成熟的清洁能源同样也将改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构造甚至是外观,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届时主要的汽车类型。诚然,模拟路径的第三个时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成熟期,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已经趋近于饱和。但同样我们要思考进一步的问题,日新月异的技术发生的动态变化,新能源的形式或许已经不可预测,但已经经历了现代化技术支持下的技术革命已然并不足以畏惧,而是顺其自然继续探寻新能源的形态与技术载体,从而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再次革命或是被新新能源所替代。政府的主导作用已经在厂商成熟技术步入经营正规的过程中,慢慢淡化,不少最初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制造商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继续促进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发展。6.3 展望在进行本文结构的设定中,首先通过国际比较找出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经验,提取先进国家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关键因子,如技术、国家政策方面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变量,作为进一步建立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评价的探索式因素设定。在梳理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经验的过程中发现,创新式技术的研发是拉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创新技术的研发费用投入巨大,各国经验有所差异。其中,美国是通过政府牵头带动企业厂商与研发机构进行大规模研发,另外辅助性机制如鼓励教育机构广泛开展研发竞赛鼓励创新,则为长期的创新性研发准备了充足的人力;日本新能源汽车研发主要依靠汽车生产厂商的自发研发,研发重点也与美国模式有很大差异,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都强调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过程中的短期的切入点与长远的全面目标相结合。实际上,建立在国际经验SWOT基础上,这给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路线图,短期以混合动力为主,长远以替代性燃料与纯电动汽车为目标,并最终实现干净能源的以零排放终极目标。关于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法,较为有特色地使用了SWOT分析以找出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将影响因素直接呈现,并以专家打分的定性经验判断量化为直观的分数与权重,以判断出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基于此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径规划与对策建议。进一步,我们根据行业发展的规律,利用数理函数的设定建立仿真模拟预测公式,预测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保有量与成本,从需求拐点与成本餍足点的时间阶段印证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与路线规划。诚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本文采用了研究成本相对较小的专家打分法,通过走访院系以及相关行业专家并进行面谈的方式,一方面对通过文献梳理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评价指标进行了反馈式修改;另一方面则对评价指标进行经验上的量化打分,以此作为判断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另外,由于数据的获取难度,本文并没有就模拟仿真进行全套使用,即没有建立因果关系图而是使用AHP层次分析作为了SD因果关系流图的替代,实际上SD因果关系图与AHP层次分析有共同的作用,不过建立在模拟仿真基础上的SD因果分析在统计领域是便重于非参结构;而AHP层次分析更偏重的是定性设定。因此,通过函数设定基础上的模拟仿真预测实际上减少了水平变量的初始需求而进行了实质上的简化,本文也通过预测函数的设定对新能源汽车需求与成本的走势进行了预测,这一预测结果从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上与分析是吻合的,因此作为了本文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的仿真结果论据。

参考文献

[1]黄睿. 我国新能源汽车公司—比亚迪投资价值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2]许鹏飞.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3]方晓龙. 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分析[D].吉林大学,2014.[4]顾瑞兰. 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5]韩怀玉.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6]王慧妍.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7]赵亮. BYD公司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3.[8]张敏. 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环境[J]. 安徽科技,2011,01:4-6.[9]李大元.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 经济纵横,2011,02:72-75.[10]陈柳钦.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其困境摆脱的探讨[J]. 能源工程,2011,03:1-8+13.[11]薛震.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风险研究[D].复旦大学,2009.[12]Yoichi Kaya,Hydrogen and FCV in the Future[J].Research Institute of Innovative Technology for the Earth,2006Hasishi Ishitani, Overview of Japan\'s Efforts on Plug-in Hybrid Vehicle,EVS-23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workshop[J].California USA, December 2007Andre Maritin Hansen, Hydrogen Safety and Hydrogen Highway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umon Clean Vehicle Technology IFCVT Beijing October 2007.Volker Blandow & Ludwig Boelkow,European Demonstration Projects on Hydrogen for Transport[J]., Sustainable Energy week, Brussels 30 January 2008[15]王秀杰,陈轶嵩,徐建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袁华智,蹇小平,袁华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7).蒋俐俐,杨亚平.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制度安排及有效性分析:基于制度创新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2).邵继红,辛明亮.探析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因素[J].企业导报.2012(2).缪小明,王海啸.基于破坏性创新视角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J].情报杂志.2013(2).庚晋.汽车电子市场现状及促进措施[J].汽车与社会.2003(Z3).盛德浩,李洪. 浅析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总体布局和趋势[J]. 商场现代化,2009,11:266-267.曾鹏.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问题[J].上海汽车.2009(8).李玲.介于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之间 增程式:新能源客车的平衡点[J].商用汽车新闻.2010(44).姚占辉.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困境分析及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