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6850字硕士毕业论文转型分析与中国研究

36850字硕士毕业论文转型分析与中国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6850字
论点:变换,结构,关系
论文概述:

变换分析法是一种符合当前语言研究发展方向的方法,它对于现代汉语研究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道路将起到推进作用。但是,变换分析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论文正文:

第一部分是转化分析的理论阐述

 一、变换分析法的产生、发展及概念的界定 1.1海里斯的变换理论变换分析 作为句法分析的一种方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已经广为使用了。目前我们所运用的变换分析来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家海里斯。海里斯在1957年就发表了《语言结构中的共现和变换》,1965年又撰写《变换理论》,对变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海里斯的“变换”一词,最早是从数学的集合论里直接借鉴过来的。在数学里,“变换”又称为映射,主要用于对两个集合进行比较。假设有两个集合A和B,若存在一个法则f,对于集A中任一元素a,在集B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b与之对应,则法则f叫做集A到集B内的一个映射,也称变换。记作:f:A一B。将集A中的a称为集B中的b的原象,b称为a的映象。海里斯将数学概念应用到了语言研究当中。他在1957年提出的“变换分析”,主要是根据一种句子结构能否变换成另一种句子结构来规定句子间的形式关系。他认为,在两个不同的结构里,如果有共同的同现成分,这两个结构就可以相互变换。海里斯将变换与共现联系在一起,以两个不同的结构是否含有相同的同现成分为可否变换的标准。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解释,海里斯的变换是指存在于相同词类构成的相关句式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A和B分别为相同词类构成的相关句式,如果按照某个对应法则f,在句式A当中的每一个句例a,在句式B中都能够找到一个句例b与之对应,那么这个对应法则f就叫做由A到B的变换。反过来,如果句式B里的每一个句例b,在句式A里也有一个确定的句例a与它对应,那么这种变换便是可逆的,即A幼B。变换前的句法结构是原式,变换后的句法结构是变换式,原式和变换式存在着变换关系。根据海里斯的理论,我们知道,变换、变换关系、变换分析,并不是相同的概念。变换关系是指相同词类构成的相关句式间可能的联系,它是客观存在的:变换是指由句式A到句式B的推导过程;变换分析则是指语言研究者利用句式间的变换关系,采取变换手段进行语法分析的方法,即把同一组实词构成的句法结构变换成另一种结构形式,以此进行推导或验证分析。正如朱德熙先生后来在他的《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指出的那样:“本文是把变换(transforlnation)作为一种语法分析手段来看待的”。 1.2海里斯、乔姆斯墓与吕叔湘三者的转换

海里斯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后期代表人物,乔姆斯是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二人是师生关系。在似门各自的语言学著作中,都使用了“transforlnation”这一术语,但是含义不同。今天,洲门把海里斯的“transformation”译为“变换”,将乔姆斯基的“transformation”译为“转换”。吕叔湘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在他1942年发表的著作《中国文法要略》中,也提到了“转换”的概念。 二、变换分析法产生的基础和工作原理 2.1理论基础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曾精确地指出:语言是一个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系统中的各个符号之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不是孤立存在的。他说:“按常规,我们不是通过孤立的符号说话的,而是通过符号的组合,通过本身就是符号的有组织的集合体说话的。在语言里,一切都归属于差别,但是也归属于集合。这个由连续要素的作用构成的机构很像一部机器的运行,它的机件虽然安装在单个的向度上,但彼此间却有一种相互作用。”②索绪尔将这种相互作用用两种关系来概括,即句段和联想关系,也称组合和聚合关系。所谓句段关系是指语言符号在横向上形成的线性排列关系:所谓联想关系是指贮存在人的记忆中的语言符号在纵向上形成的可替换关系。如:妈妈很善良。其中,“妈妈”“很”“善良”这三个符号,一个挨着一个排列,顺序有先有后,它们之间形成的关系就是句段关系。另外,由“善良”我们还可以联想到“正直”“坚强”“聪明”“美丽”等其他一些词语,这些词语是贮存在我们头脑之中的,和“善良”形成了一个纵向的可替换的关系。它们之间形成的关系就是联想关系。因此索绪尔指出:“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③语法是语言的抽象表达。根据索绪尔的组合与聚合理论,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语言中的变换关系。从语法上讲,相同符号构成的不同的组合关系代表了相同词类构成的相关句式,它们之间形成的聚合关系就是变换关系。变换分析就决定于语言中这种变换关系的存在,同时,又可以揭示这种关系的实质。

2.2现实基础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存在着大量的句法同义与句法多义的现象。所谓句法同义是指不同的句法结构可以表达相同的语义内容。所谓句法多义,是指一个句法结构可以表达多个语义内容。如:山上架着炮,既可以表示山上正在架着炮,也可以表示山上有炮在那架着,一个结构表达了两个语义内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歧义结构。同样的结构还有:鸡不吃了、鲁迅的书、考研究生、咬死了猎人的狗等等。变换分析的基础是同义变换,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或同义的格式,为变换分析的成功运用提供了现实基础。变换分析法的运用,是语言研究的需要。“语法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语法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①语法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为显性语法关系,语义结构关系又可以称为隐性语法关系。层次分析法只能揭示显性的语法关系,而不能揭示隐性的语法关系,如:吃香焦、吃食堂、吃老本。他们显性语法关系相同,即都是动宾关系,但其隐性语法关系不同:香焦表示吃的对象:食堂表示吃的处所:老本表示吃的工具。对这些,层次分析显然无能为力,变换分析法便应运而生。如上面的三个结构,其变换式分别是:把香焦吃了;在食堂里吃;用老本吃。通过他们的变换式,揭示出其隐性语法关系的不同。陆俭明指出:“层次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内部的分析,通过分析使我们了解到一个句法结构内部所包含的若干个词是怎样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一层一层地组合起来的。而变换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外部分析,即着眼于考察所分析的句法结构(一般称之为原句式)跟与之有内在结构关系的句法结构(一般称之为变换式)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变换分析法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一、分化歧义句式 汉语中存在着许多歧义结构。造成歧义的原因多种多样,吕叔湘先生在他的文章《歧义类例》里指出,这些歧义结构的产生,有的是因为结构切分不同造成歧义,如:我们/三个/一组;有的是结构切分相同,关系不同造成歧义,如:(补充)材料/补充材料;有的是由限定的方向不定造成歧义,如含“的”的结构:新建的工厂的大门。究竟大门是新的,还是工厂是新的,就有了歧义。在分化这些歧义结构的时候,针对不同的结构,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用层次切分法,可以分化那些因结构切分不同而造成的歧义结构;用成分定性法,解决那些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结构。但是对那些层次相同,结构也相同的歧义问题,上述两种方法就无能为力了。变换分析法却可以将隐藏在表层结构下面的深层结构清晰的揭示出来,从而达到分化歧义的目的。如:会场上摆着花一花摆在会场上~会场上正在摆花台上挂着幕一幕挂在台上一台上正在挂幕反对的是少数人~少数人反对一所反对的是少数人扮演的是一个有名的演员一一个有名的演员扮演的~所扮演的是一个有名的演员他学习的方法一他所学习的方法一他进行学习的方法他研究的工具一他所研究的工具一他进行研究的工具对这些层次相同,结构也相同,但深层结构不同的歧义句进行分化,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促进语法研究的深入。
二、给相关句式分类定性

变换分析法是句式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变换找出相关句式间的相同和不同,达到给句式分类的目的。如:聂文龙在《存在和存在句的分类》一文中,就通过变换的方式将存在句分为动态存在句和静态存在句两类。下面的例句,全是存在句。适合(1)的是静态句,适合(2)的是动态句。因此依据存在句内部变换式的不同,可以将v着存在句分为两大类。实质上,这种分类结果与存在句中主要动词的语义特征是互相吻合的。静态句中,动词表示主体在处所中的存在状态;而动态句中,动词表示主体在处所中的动作。可见,依据句式间的变换关系,利用变换分析法,是可以对句式加以分类的。 三、解决汉语研究中的疑难问题,推进语言研究的新进展 在“的”字研究的历史上,对“的”的问题阐述得最详细、最明白的是朱德熙先生。1961年,朱先生发表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说“的”,而后又陆续发表了《关于说“的”》及其(’’的”字结构和判断句》,对“的”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朱先生将“的”称为“后附成分”并据其功能分为三类:的,是副词性语法单位的后附成分,的2是形容词性语法单位的后附成分,的3是名词性语法单位的后附成分。在《说的,》中,朱先生利用变换分析法证明通常认为是语气词的“的”也是“的3”。在《关于说“的”》一文中,朱先生指出:“《说‘的’》把通常解释为语气词的‘的’也看成‘的,’。这个说法在某些类型的句子里确实会碰到困难。不过承认有语气词‘的’存在,也同样会碰到困难,因为语气词‘的’和‘的,’的界限实在不容易划清楚。”①然而,在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以及其他的一些语法著作中都提到了“的”做语气词的情况。黄、廖本《现代汉语》呢、吧、吗、啊。”其中中明确指出:“普通话里最基本的语气词实际上只有六个:“的”排在了第一位,表示陈述语实如此的、了、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中句末的“的”。那么,“的”变换分析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到底有没有做语气?通过以上的转换,我们认为,“的”具有做语气词的功能。在现代汉语中,它常常出现在句尾,多数是和助动词或其他的语气词连用。语言的研究表明,句末的位置往往是确定全句语气的最合理的位置,所以语气词通常出现在句尾。因此,“的”出现在句尾,“可以明确地起到对整个命题加以确认的作用”。①在形式上,语气词“的”可以从全句中脱离出去,而句子的意思不发生变化,只是语气上有所不同,因而表达效果也不同。在语义上,语气词“的”表示的主要是一种确认的语气,这一点,吕叔湘先生早有说明:“‘的’字表示的是一种确认的语气,就是表示确确实实有这件事,没有错儿。”②“的3”是名词性语法单位的后附成分,在形式上,它紧紧同它前边的语法单位粘附在一起,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名词。而语气词“的”不是粘附在某一语法单位之后,而是属于全句的一个独立的单位。因此,“的”和语气词“的”应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第二部分变换分析法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8一、分化歧义句式..........8二、给相关句式分类定性..........8三、解决汉语研究中的疑难问顾.........93.1“的”字新论..........93.2关于动词后面的动量、时量词的定性问题..........163.3单句和复句的划界问题..........22结语..........30
结论
 变换分析法是一种符合当前语言研究发展方向的方法,它对于现代汉语研究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道路将起到推进作用。但是,变换分析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变化分析无力解释两类语法现象之异同,正如陆俭明指出:“变换分析也有它的局限性。它能用来更好地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育创眸释造成歧义句式的原因。”①所以,变换分析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希望随着语法研究的深入发展,将变换分析法与语义特征分析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必会推进汉语研究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乔姆斯基1979《句法结构》,商务印一书馆2.索绪尔1999《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1弓馆3.刘润清1997《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4.龚千炎1997《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
5.房玉清1998《实用汉语语法)),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6.黄伯荣、廖序东1996《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7.黎锦熙1998《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
8.李子云1989《句子结构的变换分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第二期
9.邱丽君1997《评变换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营口师专学报》第一期10.聂文龙1989《存在和存在句的分类》,《中国语文》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