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 > 《道德经》中的存在主义教育观探析,存在主义“自由”观的教学意义是什么

《道德经》中的存在主义教育观探析,存在主义“自由”观的教学意义是什么

《道德经》中的存在主义教育观探析

存在主义“自由”观的教学意义是什么?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传统中,上帝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的观念被认为是真理和不可动摇的。因此,上帝作为唯一的主人存在于人们的心中。然而,存在主义者强烈否认这一观点,他们不同意上帝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他们认为自从尼泊尔

《道德经》中的存在主义教育观探析

存在主义关于自由的观点有何教育上的意义

人类有绝对选择自由的权利,这是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 这一观点源于“存在先于本质” 人们的绝对选择自由不一定导致个人主义的传播,因为存在主义强调人们的绝对自由,并赋予他们承担责任的义务。 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观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存在主义“自由”观的教学意义是什么

存在主义“自由”观的教学意义是什么?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传统中,上帝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的观念被认为是真理和不可动摇的。因此,上帝作为唯一的主人存在于人们的心中。然而,存在主义者强烈否认这一观点,他们不同意上帝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他们认为自从尼泊尔

《道德经》中的存在主义教育观探析

存在主义关于自由的观点有何教育上的意义

《道德经》中的存在主义教育观探析范文

摘要

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是时代选择的精品。老子的《道德经》是其代表作之一。对老子的生活知之甚少。据说他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比享有“存在主义之父”称号的克尔凯郭尔早2000多年。

《道德经》一书的起源有不同的版本:一是老子离开了西方的汉沽关隐居,被守卫汉沽关的官员拦住了。他认为自己很有学问,必须留下几句话。因此,老子一夜之间写了5000字的《道德经》,暗指“老子骑着一头绿牛出关”。有些人认为《道德经》大多是短句,像日常用语一样,可能是由一群学者或隐士收集的,如老子,并由老子[综合而成。甚至《道德经》是否是老子写的也有争议。然而,这里没有评论,让我们把它放在一边。本文的重点是探索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痕迹。

1。教育的本质——实现个人的完整和生活。

《道德经》一开始就指出:“道可以是道,而不是道。名字可以被称为名字,而不是真正的名字。不,天地的开始;是的,万物之母。”[2]1在老子的思想中,教育实际上相当于一种道。本质上,教育也是难以形容的,可以说是很容易改变的。这是《道德经》中独特的观点。

另一方面,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之一雅斯贝尔斯(Jaspers)认为,教育意味着老一辈通过知识和真理以及意志和行为规范的传递,将文化遗产传递给年轻一代,并使他们能够自由成长。《道德经》也有类似的观点,即“人教,我也教”[2]95。一般来说,教师实际上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但也经历了学生时代,教师学到的知识又要转移,这是教学活动循环的过程,也是教育的本质。与此同时,“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存在,什么也不存在”[2]91。存在包括存在和不存在。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还在于“素质”的传递。

此外,存在主义教育家也强调人性的完整性和生活。教育是为了促进个人完整性和生活的实现。“歌是完整的,浪费是直的,沮丧是满的,我们是新的,少的是,多的是困惑。这是一种基于圣人拥抱的世界性风格。不见,所以明;不是自然的,因此阿基拉;如果你不割伤自己,你会成功的。他不为自己骄傲,所以他很长。丈夫只是不争论,所以世界不能和他争论。”[2]50《道德经》所体现的教育本质也在于其完整性。有时,看似成功的教育实际上意味着失败的教育因素。例如,为什么看似聪明听话的学生向老师举起一把刀?为什么学业成绩最后的学生现在比成绩第一的学生做得更好?事实上,这背后有一个隐藏的原因,那就是教育是整体的。大多数时候,老师只看到一面,他们教的只是一面和一个角度。然而,只有重视教育的整体性,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实效,实现真正的成功教育。

“生而无,为而不靠,长而不宰。它指的是刘备。”[2]114生命的意义在于让生命自由成长,而无需太多的干预、控制和占领。个人本身就是他自己生活中的剧作家和明星,而不是被别人操纵的木偶。

二。教育目的——培养好人。

在存在主义教育家看来,作为教育对象的人基本上也不例外,他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自己。可见,存在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实现“自我生成”或“自我创造”。具体来说,存在主义教育就是发展对自由选择以及选择的意义和责任的理解过程。教育应该使学生通过“自我表达”和“自我肯定”来实现自我的存在,并能更好地以自由人的身份面对未来生活,实现“自我完善”。

然而,在《道德经》中,这种自由的选择和行动体现在一种善中,即善就像水。水对一切都有好处,但没有争议。这对所有人都是邪恶的。因此,它更像道。生活在一个好地方,有一颗善良的心,善良仁慈,说好话,善于治理,善于做事,善于做事”[2]18。教育的目的是善待自己和外部世界。具体的解释是: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你都必须关心他人。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内心深处。以善维护正义;说话要诚实。关注并热爱这个国家。用智慧做事;行为应该随着时间、事件和人而改变。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学生就像水一样,不仅具有自我净化的功能,而且有利于他们遇到的一切,不管他们自己的得失。水总是往下流,从不争夺任何东西。教育个人要像水一样谦虚,不要挣扎、愤怒或鲁莽。教育就是培养像水一样有感情的人。

三。教育过程与内容——精神素质的培养。

关注人的生活状况,促进人的精神成长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因此,教育的过程也是“自我发展”的过程,教育的内容在于精神素质的培养。也就是说,教育过程就是唤醒学生潜能和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这与老子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道德经》中的“持与盈,不如其已;如果你随身携带,它就不能保存很久。快乐从此以后,莫能守;富贵傲慢,从左至右责备”[2]20,也就是说,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过于自负和自满,要谦虚谨慎,言行谨慎。“五色盲人;五音使人耳聋。这五种味道令人耳目一新。奔跑狩猎让人疯狂。稀有商品是一个障碍。”[2]27面对选择时,学生不应该过分追求外部物质刺激,而应该选择他们真正需要和能够真正满足的东西。你不应该选择超过你需要的东西,这是有害身心发展的,也就是说,感官刺激很容易减损人性,而外部事物的诱惑很容易改变自然。

“就是这么非常爱会花很多钱,更隐藏会浓浓的死亡。知道自己的脚不丢脸,知道自己的终点不危险,可以活很长时间。”[99个人不应该有太多的选择。他们应该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满意,不应该失去本性。

老子还强调“厚此薄彼,大不幸如身”[2]29,也就是说,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不应该被暂时的恩惠或屈辱所吓倒,而应该有自己的良好品格修养,这是由内而外的,不会因外部世界的变化而改变。“他们不应该太在意外部评估,也不应该因为自然和人为的灾难而责怪他人,也不应该害怕危及自己的灾难。他们应该有一颗真诚的心,不受外界的控制。在这种状态下所做的选择是完全符合自身的。在教育过程中,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采取主动。”因此,有东西是有益的,但有东西是无用的。“[2]25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教授看似有益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知识。事实上,对学生真正有用的往往是看不见的部分。不仅要传授有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传授无形的精神和道德修养,这对学生的成长既有益又有益。

另一方面,“不用担心辍学。”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你想对善与恶做些什么?老子认为,知识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一个人不应该追求太多,顺其自然。善与恶之间没有完全固定的标准,这需要仔细的判断。然而,社会上仍然有一定的标准。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在进行精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因此,在制定教育内容时,除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外,还应考虑到一定的社会标准。

“企业不立,横不立,自知未知,天生不彰,自我切割被动,自怜不长”[2]54,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个人在做出选择时,不要过于偏执,过于激进,渴望快速成功和立竿见影的好处,这将导致相反的效果。江海因他的善行,可以作万谷之王,也可以作万谷之王[2]147要谦虚,谨慎行事。“灾难大于不满,责备大于渴望。因此,当一个人满意时,他总是快乐的。”[2]103知足常乐。此外,“见不到它的头,它就看不到它的背。”坚持古代方式抵制现在的“[2]32,即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吸取古今教训,吸收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做出更好的判断。

最重要的是,“我对好人好,对坏人好,对坏人好。我相信那些相信的人,我相信那些不相信的人,并且相信道德”[2]109。当培养精神品质时,一个人应该遵循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的内心信仰。“人知道智慧,自知之明。赢的人是好的,赢的人是强的。”[2]74个人的一切言行都在于自己,而不是与他人相比。

教育过程强调一种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检查。

4。教学方法-无字教学。

存在主义教育家致力于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他们认为教育方法的选择应该让学生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和自我意志的表现。因此,他们高度赞扬苏格拉底的提问和回答方法。《道德经》认为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什么也不说就教。虽然方法似乎不同于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但教学原则都旨在促进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的学习。老子哀叹,“无为而教,无为而治,天下皆有望达到”[2]97,也就是说,教育者应该注意教育的微妙影响。

“世界都知道美就是美,邪恶。众所周知,善是善,恶是恶。因此,不管有没有相互生成,难度和难度是相辅相成的,长度和长度是不同的,程度和程度是不同的,声音和声音是相同的,前后是齐头并进的。圣人无为而教,一言不发。”[2]4教育的最大作用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积极吸收和消化知识,而教学不仅仅是说教。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学生,他们有自己的审美观、自己的行动意愿和自己的判断。

美与善的标准是不固定的,这要求教师恰当地引导和评判学生,但教师不能代替学生选择自己的美、善和好恶。相反,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当说得太多而数得太少时,最好保持中立”[2]11。事实是无穷无尽的,解释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应该保持他们的行为标准,而不是说教。这样,即使老师自己什么都不教,这种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改变学生。“我什么也不做,人民是自治的。我很安静,人民自治。我一无所有,人们都很富有。我没有欲望,人民是自以为是的。”[2]127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以无形的方式教学。“抱着大象,世界来了。安平太太,请不要伤害我。”[2]79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个人魅力,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而不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和服从的地位。

“深沉的xi,像一切事物一样;挫败它的锐气,用它的尘埃解决它的争端和光明;看来仍有改进的余地。”[2]9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他们有一种隐藏的智慧,这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理解。学生应该因材施教。例如,对于一个为自己的敏锐而自豪的学生,他应该适当地气馁,而对于一个行为有问题的学生,他应该看到自己的优点。即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差,问题行为更严重,他仍然有一些亮点,但这种光并不明显,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所有的老师所要做的就是挖掘出这道光并给学生以指导。“圣人往往是好救人的,所以没有嫌弃人;他总是善于保存东西,所以他没有什么可放弃的。”[2]61教师应该尊重和关心每个人,充分调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每个人。

五、师生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越大越低。

在《道德经》中,老师分为四个年级,即“太高了,我不知道该有什么;第二次,亲吻和名誉;第二,害怕它;第二,侮辱”[2]39。一流的教师,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让学生表现自己,学会学习;作为二等老师,学生们尊敬和赞扬他。三等教师、学生害怕他;最底层的老师、学生侮辱甚至辱骂他。

一方面,对教师来说,《道德经》强调,“天地可以长而长,因为他们不能独立生活,所以他们可以永远活着”[2]16。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应该总是自称是自己地位的权威,不应该有教师的尊严,不应该自满,因为他们培养了许多所谓的成功人士。在与学生打交道时,不要过分强调知识、分数、性格等的重要性。因为越重视它,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教育效果就会适得其反。《道德经》在讨论中,“一切都靠生活而不在乎,成功而不成功,衣着而不重视一切”[2]77。教师在交流时,不要试图控制学生,让学生服从。同时,“不尚贤,使人不争;不贵的稀有商品,使人不偷;没有欲望,使心灵不乱”[2]6。在师生交流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有明显的偏好或厌烦倾向,即对所谓的优秀学生表现出特别的关心,对所谓的差生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在课堂上不要过分强调分数意识。分数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切。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而不是挣扎求生。“夫或事或行或同,或Xi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Xi”[2]66,也就是说,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外表和内在素质,教师在与不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处理不同学生的问题。

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教书对他们来说并不昂贵,他们也不热爱自己的才能;不爱自己的资本,尽管智慧是大迷”[2]62,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尊重对教师的态度,尊重教师作为教师所拥有的资本,并且不要低估教师的作用。“一个大国既想成为野兽又想成为人,而一个小国想成为人。夫妻有各自的欲望,越大应该越低”[2]136。在师生关系中,强势的一方应该谦虚而不是假装强势,这使得师生关系处于不平衡甚至不平等的状态。

6。总结——存在主义教育与《道德经》的观点。

克尔凯郭尔认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自我选择、自我完善和自我责任的结果。一个人如何成为自己是他的选择,而不是他的外在收获。雅斯贝尔斯非常重视个人的存在。他把存在分为现实存在、自我存在和自由存在。认为人是孤独的,但可以互相陪伴。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他还认为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是世界存在的意义,而不是理性展示,并强调个人选择的意义。总之,存在主义教育家强调一种选择和行动的自由,并在此基础上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生活的意义在于过个人真正想要的生活。

虽然《道德经》中没有明显的个人选择表述,但个人选择仍有许多原则。例如,“谁能安静下来,徐青,谁能安静下来,徐升。”。那些以这种方式保护的人不想获得“[2”[34],也就是说,在做出选择时,要小心不要被外界混淆和轻易阻挠重为轻根,静为躁王”[2]26,要稳重,静它走得很远,它知道的很少“[2]105,也就是说,个人应该更多地注意自己的内在修养,而不是对外在事物的贪婪。知道你真正想要什么,做出正确的选择。”把它固定在身体上,它的美德是真实的;如果你在家修理它,你会有更多的美德。如果你在家乡培育它,你的美德是长久的。如果你把它固定在一个州,你会有很多美德。要在世界上培养它,它的道德是普遍的”[2]120,也强调个人的选择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在存在的定义上,《道德经》说“开端系统是著名的”。

名字也有,丈夫也将知止、知止如此不危”[2]72。也就是说,存在的开始在于一切开始有了名字;同时,存在的开始也意味着争端的开始。因此,在做出选择时,个人应该得到满足,而不是超出自己的需求。在《道德经》中,存在可以理解为“道”,存在主义教育是一种“道”教育。

作为古代经典的代表,《道德经》远不如存在主义教育作品系统化、逻辑性强,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难以流行的原因之一。然而,即使这些分散的单词和短语仍然包含一般的力量。因此,我们在与国际社会交往的同时,也应该向先贤致敬,吸收真正植根于中国土地的教育思想,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参考:

[1]傅佩荣。真相:傅佩荣谈老子[。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2]老子。《道德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