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毕业论文 > 36850字博士毕业论文从短语的词序看汉语和法语的特点

36850字博士毕业论文从短语的词序看汉语和法语的特点

论文类型:博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6850字
论点:语言,语序,共性
论文概述:

汉语中形容词都位于名词前。而法语中只有少量形容词位于名词前,位于名词前的形容词在语音上,形态上都比较轻。

论文正文:

介绍

 本论文试图运用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汉语和法语的语言进行对比。汉语和法语的语言结构从表面上看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力图在这种表面上的个性之中找到语言的共性。我们相信,人类语言在深层次上是具备普遍共性的,只不过共性落实的具体方式不同而已。另外,语言类型学的终极目标是发掘隐藏在千变万化的语言表象背后的深刻共性,并对人类语言现象作出统一性解释。因此,我们还需要探究共性背后起着支配作用的动因,我们相信,语言现象背后一定有相关的功能的推动,是诸个功能理据相互竞争的结果。找出这些功能动因甚至比归纳共性更为重要、更为复杂。正如吕叔湘所说:“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
 第 1 章 语言类型学研究概况 1.1 语言类型学研究的历史 自 18 世纪起,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与探险,随着贸易的全球化,观察世界上不同语言的相似点开始越来越多的吸引人们的注意。旅行家、传教士、商人尝试着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概念,例如性数的变化等,来描述他们所接触到的陌生语言。这种描述方法虽然有其狭隘性,但是也包含了语言类型学的某些基本的概念,例如语言的可比较性等,所以我们认为这可以算是语言类型学的雏形,虽然只是直觉性质的。1901 年在  的语言学著作中首次出现了“类型学”这个术语。对语言类型学的真正研究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施莱格尔兄弟语言进行分类的人,他们把语言分为:加缀语、屈折语和无结构语言。值得注意的是,A. 施莱格尔在定义最后一种语言类型,也就是无结构语言时所举的例子正是汉语。其后,洪堡特普及了这个分类,并在这个分类的基础上加上了合成语(或叫多式综合语)。A. 施莱希尔将施莱格尔兄弟的三个分类分别总结为:粘着语、屈折语和孤立语。至此,传统意义上根据形态对语言的分类就大体确定了下来。这部分内容的具体介绍我们放在第 3 章。现代语言类型学的奠基人是格林伯格。格林伯格将语言类型学定义为:对不同语言的结构类型进行分类,研究系统性的跨语言结构模式,在类型学概括中发现的模式即语言共性。类型学概括的一个经典情形即蕴涵共性。他通过调查 30 种语言,在 1963 年发表了(《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共性》)。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 45 条语言共性。随后,语言类型学在格林伯格所奠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首先是所调查的语料库的不断扩大。 在 1999 年进行了大规模的语言统计,总共调查了 900多种语言。从 30 种语言到 900 多种语言,直至现在的 1000 多种,随着语言调查样本的扩大,更多的语言共性被发掘出来。 1.2 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 谈到语言类型学,就不得不谈到语言共性。语言共性研究和语言类型研究,是一对看起来矛盾,实则统一的研究。“典型的情形是,那些从研究广泛语言的观点对语言共性感兴趣的语言学家也对语言类型感兴趣,而且常常很难把这一领域的某一项研究专门划归语言共性研究而不是对立的语言类型研究,或者相反:书名和论文标题在使用‘类型’或‘共性’时似乎往往是任意的,因此,在使用时我们不强调共性和类型这两个词的区别,但是还是有必要在理论上将这两种研究的关系阐述一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是概念上的。语言共性研究和语言类型研究实际是对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语言共性研究强调的是人类语言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分为形式共性和实质共性、蕴涵共性和非蕴涵共性、绝对共性和倾向性;语言类型研究的是考察各种语言类型的可能性,并将具体的某种语言归类到某种类型中,它所依据的正是人类语言特性在各种语言中的表现和变异可能。其次是方法论的。在方法论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清共性和类型的关系。当我们在根据某一种类型参项将语言分类时,我们首先考虑在逻辑上有多少种可能,然后将各种语言分配到各种类型中。如果每一个类型中的语言数量基本相当,那么可能就这一类型参项来说,并不具有明显的语言共性;但是如果每一个类型中的语言数量占优势或占劣势,那么就这一类型参项来说具有明显的语言共性。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就元音这个参项来进行类型分类,那么在逻辑上就存在两种可能:有元音的语言和没有元音的语言。在把各种语言分配到这两种类型后(实际上,在操作上只是把各个样本语言分配到这两种类型),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有元音的语言这种类型中的语言数量占绝对优势,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一条绝对语言共性:世界上的所有语言都具有元音。因此,从研究方法来看,语言类型研究是总结语言共性的有效途径。 第 2 章 功能解释及在汉语和法语上的一些表现 语言类型学除了描述语言类型,归纳语言共性以外,更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对语言共性进行解释。语言类型学试图对人类语言做出普遍解释:语言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同时认为对语言共性的解释应该是外部性的,也就是应该采用功能解释的方式。本章将会通过对汉语和法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的解释,从两个方面来介绍语言类型学中的功能理据:第一个方面是最深层次的功能理据:象似性经济性;第二个方面是语言的和谐和优势表现。 2.1 象似性和经济性及在汉语和法语上的一些表现 2.1.1 象似性和经济性的定义 我们相信语言现象背后一定有相关的功能的推动。而功能主义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两个元原理,也就是最主要的理据就是:象似性和经济性。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我们说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它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的外在化。象似性原理就是指“语言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验结构。这里需要说明需要说明一个问题:人类的语言结构应该与物理现实结构做比较,还是与人类对现实的概念化结构做比较?答案是明确的,应该与人类概念化了的客观现实做比较。因此,持象似性观点的类型学家有必要关心心理学。问题在于,对于人类心理学的研究缺乏语言自身之外的关于经验结构的确定证据。事实上,关于世界和经验的心理学,在很多程度上都受到了语言结构的影响。尽管我们有很多关于心理学的直觉证据,但是并不能让功能语言学家从中得出关于认知的确实理论,我们缺乏那些被证明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心理学证据。因此,我们陷入了一个窘境,如果我们假设语言结构应该反映人类对客观现实的概念化,但是同时对人类心理学的研究目前是需要语言结构作为证据的,结果是我们仍然没有得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除非获取心理学证据的非语言学方法能够发展和完善起来,象似性原理才能得到真正的证明。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认为,象似性原理的正确性,最终它会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而得到确认。 2.1.2 象似性的具体落实 因为象似性的原理看上去比较抽象,因此Haiman总结了三条比较具体的象似性语序动因1.观念上靠近的成分在结构上也靠近。2.在一句话中,旧信息前置于新消息。3.说话者脑子里最凸显的先说出来。17这三条语序动因,就其本质而言,第一条是语义性的,第二、第三条都是语用的。比较而言,语义性的语序动因可以作为分析描写的起点,原因如下:语义关系是句法结构中最不可省缺的因素。不了解语义关系,根本就无法了解句子内容。2.语义关系反应人类稳定的认知模式,最稳定;也是反映基本命题的意义关系。3.语用意义是添加到语义成分上的附加意义,语用因素是对主要由语义动因决定的基本语序进行重新调整的动因。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符合第一条语义性动因的语序应该是基本语序,而由语用性动因造成的语序变体应该是对基本语序的偏离。 2.2 和谐和优势及在汉语和法语上的一些表现 在类型学上,我们还经常提到和谐和优势这两个概念。格林伯格认为:“如果某一参项的语序只和与它有交叉的另一种语序一起出现,那么这个参项的语序就和与它有交叉的参项的语序相和谐”“一种优势语序总是能存在,而其反面,即劣势语序,却只能在与该语序和谐的结构也存在的情况下存在”57,实际上这就提出了,不和谐并且劣势的语序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通过上表得出结论,性前缀和VO或者前置词和谐,性后缀和OV或者后置词和谐;而性后缀是优势语序;性前缀和OV或者后置词不和谐,并且性前缀不是优势语序,因此不存在。和谐和优势都是用来进行功能解释语言现象的常见方法,例如,通过上表得出的优势可以用来部分解释法语中所使用的性后缀。但是,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和谐和优势只是元原理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和谐和优势的背后有着象似性和经济性在起作用。例如,性前缀和 VO 或者前置词和谐,性后缀和 OV 或者后置词和谐,这是最符合语言整体上的经济性,也就是象似性的。当然,和谐和优势并不是只像一张四分表那么简单,它主要还是一系列的蕴涵关系,而且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可以说和谐和优势是较为复杂的蕴涵关系。关于和 VO 语序和 OV 语序相和谐的内容在语序类型学中被讨论得最多。格林伯格采用了 30 多种语言的抽样语料归纳了 45 条共性原则,其中就有多条共性是和 S/V/O 这三个要素的顺序相关的。“在相似的结构中,对应的成分倾向于出现在同样的语序中”58是这对这种和谐性的最好解释,事实上也就是核心-从属语配位的一致性,分为核心居首和核心居尾两种情况。第一个语法等级都是核心居首的,第二个语法等级都是核心居尾的。继格林伯格之后,Vennemann和Lehmann建立了和谐性模型。格林伯格所提出的和谐概念的适用范围被大大扩大了,几乎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和谐被看成了解释语言现象的万能药。但同时他们也确实深化了关于和谐性的讨论,并且将S、V、O三个参项简化成了V、O两个参项。在Vennemann和Lehmann之后,Hawkins开始修正前二人对绝对和谐的追求,而是更相信量化研究,并且将前后置词也作为了和谐的出发点,同时认为从SVO出发很难预测其它语序参项。 第 2 章 功能解释及在汉语和法语上的一些表现............1721 象似性和经济性及在汉语和法语上的一些表现............17211 象似性和经济性的定义............1722 和谐和优势及在汉语和法语上的一些表现............382.2.2 和谐和优势的涵义............38第 3 章 从形态看汉语和法语的特点............463.1 主要的语素划分及共性表现............493.1.1 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49第 4 章 从小句语序看汉语和法语的特点............844.1 汉语和法语的基本语序............854.1.1语序的排列和跨语言的现状及动因............85 结论 想要具体解释语言接触中汉语和法语所受的影响,我们就必须从历时的角度来看 O/V 两个参项次序的改变。作为典型 VO 型语言的法语,其疑问代词受到凸显原则的影响是可以居首的,而代词宾语在否定句时是需要前置的。而同样作为典型 VO 型语言的先秦古汉语有着和法语几乎一样的语言现象,但是后来疑问代词和代词宾语都发生了后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后移发生的时间,包括“把”字句出现的时间都标明了这么几个时间点:东汉、南北朝、唐五代、元清。这几个时期正是汉语和北方阿尔泰语系语言激烈接触的时期。我们不难想象汉语 TV句的发展和语言接触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曹聪孙,1996,《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的 SVO 和 SOV 之争》,天津师大学报(2)。(2)曹德明,1994,现代法语词汇学,上海教育出版社。(3)李英哲,2005,《汉语语序和数量在空间同事物中的分配》,徐杰主编,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角,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4)崔希亮,2002,《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汉语学习(1)。(5)戴庆夏、傅爱兰,2001,《藏缅语的述宾结构-兼与汉语比较》,方言(4)。(6)傅京起,徐丹,2009,《SVO 语言里的宾语前置》,民族语文(3)。(7)郭德润,1981,汉语常见句型的用法,新华出版社。(8)郭锡良,1997,《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语文(2)。(9)何乐士,1992,《史记语法特点研究》,程湘清主编,两汉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敦煌变文与世说新语若干语法特点的比较》,程湘清主编,隋唐五代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0)荆贵生,1997,古代汉语,黄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