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毕业论文 > 172547字博士毕业论文政治精英培养与政党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体系研究

172547字博士毕业论文政治精英培养与政党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体系研究

论文类型:博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72547字
论点:政党,政治,精英
论文概述:

本文是政治论文,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将中共政治精英培训制度这个子制度系统放在中共和中国这个更宏大的语境中去考察其所处的环境、具体的制度安排以及所产生的制度绩效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第一节问题提出和选题意义1。问题提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决定着中国目前的前途和命运。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工作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依靠干部培训整合政党、提高政党素质的途径,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精英培养机制和体系。 这一机制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不同时期,对整合党的思想、提高党的能力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海外学者称之为中国共产党获胜的“秘密武器”。 事实上,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精英培养机制一直在逐步探索。 这不仅是列宁党建思想的内在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所处特定历史条件的必然要求。 1933年3月13日,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校在江西瑞金开学,标志着中共中央党校正式成立。 自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精英培养有了最高水平的平台和阵地,相关机制和制度围绕这一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并延续至今。 因此,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培养政治精英的历史。 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党面临不同的形势和任务,党的政治精英培养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自身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 中国共产党清楚地看到了世界形势、国情和党的形势的变化。它一再强调需要有“技能恐慌”的危机意识,并明确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党的素质,才能提高党控制全局的能力。 提高政党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对政治精英的培养。通过培训,政治精英可以在意识形态、知识技能、政治伦理等方面进行整合,从而准确高效地贯彻党的政策和目标。 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大规模培养和轮换干部的要求,以大大提高干部素质,并制定了相关规划方案。 目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政治精英培养体系,为促进政党的整合和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活力。 第二节文献综述1。中国共产党政治精英培养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这些研究成果有的着眼于梳理党的干部培训历史,有的着眼于总结党的干部培训经验,有的着眼于讨论干部培训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在培训过程中,还有一些学员的个人日记和想法。从这部分文献中,可以窥探到受训者作为培训对象的个人观察和经历,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宏观分析政治精英的培养政治精英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学者将这种培养纳入党自身建设的研究范围 王长江教授认为,为了加强党内凝聚力,需要在党内形成更多共识,党内教育和培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因此也最重视对党员和党的核心成员的教育和培训。 教育和培训有两个基本内容。第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使受训对象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和认识世界,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忠诚。 第二是专门技能培训,旨在提高他们对党本身的管理水平和作为执政党领导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工作的能力。 王长江教授在这里共同探讨了党的教育培训,从根本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教育培训政治精英的意义和内容。 然而,由于这只是一个总结性的陈述,作者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谢春涛教授从中国共产党如何选拔和管理干部的角度论述了党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他指出,重视干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他简要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培训的历史背景和当前干部培训的基本模式,认为“中国共产党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实际上是良好学习的表现” 事实上,干部教育和干部培训不属于同一范畴。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指出的逐步形成的干部培训制度,已经超越了建党之初的学习功能,而具有了更多的意义。 第二章政治精英的培养现代政党建设在当今世界,政党政治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很难想象当代国家的政治不是政党政治。\" 英国学者艾伦·韦尔(Alan Weil)指出,世界上只有两种类型的国家没有政党:一种是在少数传统的小社会中没有政党,这些小社会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地区,受家庭统治;一是一些政权禁止政党及其活动。这些政权要么由士兵控制,要么由军队支持的独裁者控制。 一旦这些强大的政党和政府当局放松了对权力的控制,这些政党将开始从“地下”或海外总部卷土重来。 韦尔进一步指出,“该政权在抑制政党政治的出现和发生方面遇到的困难表明,政党对现代国家的管理极其重要。” 美国学者施奈德(E. E. schatzschneider)对政党和政党制度给予了更高的评价。他指出,“毫无疑问,政党的诞生是现代政府的重要标志之一。政党创造民主政治,现代民主无疑伴随着政党制度。” 显然,作为一种世界趋势,政党政治有着强烈的现实需要。 第一节现代政党建设与政治精英培养政党起源于现代西方,其产生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随着资本主义民主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党逐渐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群众组织,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 政党的发展也带来了政党功能的衍生和政党建设,特别是政治精英的培养成为政党发展的关键。 首先,现代政党在中国古代的起源和发展,“政党”一词一般是指划分居民的单位名称,或指一种隶属关系,常用来形容秘密帮派组织的私人活动。 在李周地关,据说“五族为党”。这里的“党”是周制度中居民的计量单位。它指500户为一方,相当于一个较大的计量单位——乡镇。因此,“乡镇党”经常一起使用,在陕西等地的方言中仍然使用,指的是村庄和村民。 “李记·季芳”说:“与父母团聚的一方就是孝顺”。这里的“聚会”指的是一种人。 《诗经·卫灵公》中说:“君子骄傲而不争,群居而不归。”《尚书·洪范》中说:“不偏不倚,不搞派对,王道摇摆。没有偏袒,王道平庸。”“党”这个词在这里已经成了一个贬义词,意思是为了个人利益而结成小团体,偏袒个人利益,以及“帮助掩盖错误” 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时代,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君主手中,每个人都必须忠于君主。因此,所有封建帝王都讨厌为权力和利益而进行的“党争”,同时,他们也引起了“贤士——官员,党的话和一句话,都皱着眉头,藏着耳朵,好像不想听似的” 然而,“党争”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存在,如东汉时期的“党闭塞之灾”,损害了汉朝的基础。唐代“牛莉党争”(牛增如、李德裕)持续了38年。宋代新旧党争:明代林东党与非林东党的斗争:清代改革党与保守党之争:等待 此外,据说“汉、唐、宋、明四代都是朋党横行” 封建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限制这些“党派斗争”。例如,汉武帝制定了“益阿尔巴尼亚党法”来限制政党的成立。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党”的定义和态度与政党的含义大相径庭。这正是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普遍心理不清楚党这个词的含义。他们认为古书对聚会这个词的解释不是很好。有句谚语说“一群绅士不会组成一个政党”。今天不知道的党这个词在英语中叫做党,但在汉语中没有等同于党的词。只有party这个词更相似,没有比party这个词更合适的词了。因此,party这个词实际上比古代使用的词更大 事实上,古代封建社会频繁的“党争”也表明,不同派别在政治舞台上相互竞争是普遍和正常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他的名著《论亲信》中说:“自古以来我就听说过亲信,但我很高兴你能区分君子和小人。” 绅士和绅士把公民当成朋友是很自然的,而恶棍和恶棍把同样的利益当成朋友是很自然的。\" 然而,他也认为“小人没有朋友,君子有朋友”,因为小人“从财富中获益,从贪婪中获益”。这种基于财富和收益的“以朋友为朋友的临时聚会”是虚伪和不可靠的。但君子不在,君子”凭道德,行者忠实,珍惜荣誉 第二部分?西方主要政党的政治精英培养机制现代政党起源于西方,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发展某一阶段不同阶级斗争的产物。这就是资产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党和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原因。 在政党出现的300多年里,西方国家形成了更具代表性的政党和政党制度。这些政党还探索并形成了培养和繁殖政治精英的独特机制,促进了政党的健康发展。 首先,资产阶级政党和选举导向的政治精英培养资产阶级政党是历史上最早的政党类型。它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出现的自由党和保守党形式的现代政党。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资产阶级政党强调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概念 在组织和成员方面,资产阶级政党是建立在权力分散、独立性强的核心集团基础上的,没有形成一个庞大而严密的组织体系。相应地,资产阶级政党不强调扩大党员,而是注重吸收社会各方面的精英入党。 从政党活动的角度来看,资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主要集中在选举和议会上,几乎没有意识形态色彩。 就政治纲领和主张而言,每个政党代表着社会中特定群体的利益和主张。因此,一个国家通常有两个以上的政党。然而,为了吸引更多的选民,政党的政治纲领往往更接近政治光谱的中间。 资产阶级政党的这些特点使其政治精英的培养强调选举导向,但在意识形态和政治道德上弱化。 (1)政党的内生特征和培养政治精英的动力不足。迪维格尔认为,资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议会团体的建立;其次,组织选举委员会;最后,在议会团体和选举委员会之间建立永久联系。 当议会团体和选举委员会之间的这种联系建立时,政党就产生了。 在议会中,议员根据不同的政治信仰或不同的利益组成议会团体,这是资产阶级政党形成的基本要素之一。 资产阶级政党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由议员组织的选举委员会。 随着投票权的逐步扩大,议员面临的选民人数急剧增加,议员竞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建立议员个人组织,帮助他们赢得更多选民的认可和支持,从而赢得选举。 这种组织就是选举委员会。 议会选举委员会的出现也表明,在民主政府制度中,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和公民意识有所提高,这导致政治活动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并要求专门的政治组织开展活动。 议会集团和选举委员会出现后,议会集团和分权选举委员会建立了系统的联系,于是资产阶级政党应运而生。 这个权力下放的议会选举委员会是由议会团体组成的政党。其目的是进一步整合议会团体,形成一支联合部队,以便有更好的机会赢得选举。 资产阶级政党的自发“内生性”也决定了政党某些活动的实际方向,即赢得选举 同时,由议会集团选举委员会组成的资产阶级政党也决定了政党组织的分权和独立的特点。“在政党内部没有以政党领导人为核心的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党的领导集团缺乏足够的威望和权力对政治精英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从内部意识形态层面塑造政治精英,也就是说,不能代表政党充当平台精英的复制主体。” 换句话说,资产阶级政党的特点使得不可能对政治精英进行统一统一的理论纲领训练。其对政治精英的培训主要体现在如何协调政治精英为选举做准备,以及如何提高政治精英的竞争力。然而,作为政治精英培养的主体,资产阶级政党的动力是不够的。 第三章制度的探索与建立:建国前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探索;第一节..............................79体制探索:建国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干部培训(1919-1927.7).....79第四章制度变迁与制度断裂: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演变;第一节……155制度变迁: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党干部培训……155第五章制度变迁与制度化: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培训的制度变迁..............................196第六章?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精英的培养是由政党的历史演变和政党的内在特征决定的。其实质是通过集中培训来培养政治精英,以实现政党的发展目标。 作为一个有平台的强大意识形态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十分协调。一方面,它对政治精英的塑造和再生产提出了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它也为培训工作提供了理论载体和组织保障。 郑永年认为,强大的协调组织结构和强烈的思想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国家治理的两大工具。他分别称之为“硬实力”和“软实力”。 此外,政治精英培训制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重点是培养和造就精英骨干力量。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制度崩溃时,中国共产党仍然通过“57干校”等形式培养党员和干部。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政治精英培养体系与政党命运息息相关。它经历了探索、创造、完善、演变、分化、制度化的过程,并与中国共产党发生了同步变化。 可以说,政治精英培养制度变迁的历史就是政党发展的历史。 政治精英培养体系的功能是增强整个政治精英团队的学习能力,实现政治精英在意识形态、知识能力、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整合。,达到提高政党整体素质和增强政党能力的目标。 我们还必须看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国际化,政治精英的培养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思想标准的紧张、高素质政治精英的培养目标、党性修养与世俗利益的冲突、制度的政治属性与市场入侵的矛盾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进一步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使全党的思想与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理论相结合。其次,要进一步运用组织手段,把培训作为凝聚政治精英、增强政党向心力的重要手段。第三,加强纪律,用铁律消除市场入侵对政治精英党性培养的影响。 结论中国共产党政治精英培养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是由政党的历史演变和政党的内在特征决定的。其实质是通过集中培训来培养政治精英,以实现政党的发展目标。 与西方议会内生资产阶级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诞生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的时代。 此外,一旦中国共产党诞生,它很快就把中国革命付诸实践。 这种历史渊源和政党特征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高度依赖,以及政党强大的协调组织结构和严格的纪律。 政党的这种特点使得中国共产党有必要继续开展对政治精英的培养。当然,这也决定了政治精英的培养将随着政党的发展变化呈现阶段性特征。 因此,政治精英培养体系也是同步的,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 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研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大背景下的中国共产党政治精英培养体系的子系统,考察其环境、具体制度安排和由此产生的制度绩效,并着重研究内部冲突、外部环境、新理念的引入和精英在促进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等变量,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首先,政治精英培训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内部的一种结构性制度安排,是促进政党能力提高和实现政治精英融合的工具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决定性因素.\"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把重点放在决定党的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干部”上,致力于提高政治精英的素质,从而推进党的事业。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主要培养了两类政治精英:革命精英和执政精英 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强大的意识形态政党,根据政党的要求,两种政治精英都需要掌握两种意识形态。一是“纯意识形态”,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意识形态理论。一是“实践意识形态”,即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此外,政治精英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对政党的忠诚。 这些综合素质需要通过党校和干部学院来实现。 这表明,政治精英培养体系是政党提升自身能力、加强政党组织整体建设、促进政党发展的重要结构安排。 其次,政治精英培养制度的演变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呈现同步变化的特征,这是由制度本身的功能和特征决定的 该系统的功能是提高政党的学习能力,实现政治精英的整合,塑造符合政党需求的新型政治精英。 要实现这一功能,必须依靠制度的两大载体——物质载体和理论载体,这两大载体与政党的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 因此,政党的任何变化都会很快影响到制度的形成和变化,从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精英的培养本身就成为了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共产党积极调整和完善政党意识形态,以适应实际发展的要求,更迫切地要求政治精英的意识形态整合。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