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毕业论文 > 75624字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75624字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论文类型:博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75624字
论点:方式,经济发展,经济增长
论文概述:

本文是政治论文,本文的研究主要是沿用基础理论分析→问题分析→实证分析→地方实践→对策分析的思路进行展开。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13年,中国的年度进出口额首次超过4万亿美元的门槛,比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了201倍 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最大的外国经济体,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对整体经济的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在外贸数据优良的背景下,面临着出口商品附加值低、产业布局不合理、对外资和外国技术依赖性强等一系列问题。 原因是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模式粗放,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来实现高产出,给中国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带来严重负担。 与此同时,伴随着美国的次贷危机和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世界经济经历了曲折动荡,尚未完全复苏。 危机发生时,发达国家需求减弱,中国对外经济出口增速也呈现下降趋势,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持续升值、新兴经济体冲击等一系列冲击和影响。 与此同时,由于哥本哈根会议引入碳关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使得中国目前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受到更多的反思和被迫倒退。 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将其视为“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到2010年2月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会,胡锦涛把“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因此,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1.2文献综述1.2.1国外相关文献国外学者对改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较少,但从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 这些文献仍然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思考,可以扩展到研究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2.1.1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外国经济发展模式”甚至早期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外国文献中是罕见的。 20世纪60-80年代,苏联和东欧学者在探索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改进方向时,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 其他地区的学者对经济增长模式的看法也略有不同。坎佩尔称之为“发展战略模式”或“增长方式”,休伊特称之为“增长模式” 通常有两种类型的经济增长:粗放型和集约型 这种划分可以追溯到李嘉图1817年的著作《政治经济和税收原则》。李嘉图举例解释了“广泛”和“密集”。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量相同但土地不同的土地是“粗放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量相同的土地是“集约的” 然而,对这一划分的研究仅限于农业领域。马克思扩大了这组概念的范围。 在农业领域,李嘉图在《资本论》第三卷对资本主义地租的分析中继承了“广泛”和“集中”的观点 在工业领域,在《资本论》第二卷中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中,使用了广泛和密集的分工类型,我们也称之为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他提出,再生产的扩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通过投资扩大原有企业,二是投资于与原有企业共存的另一个独立企业。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苏联学者将增长模式分为依靠投入实现增长的“粗放型增长”和依靠效率提高实现增长的“集约型增长”,并指出苏联过去的高速增长是粗放型的。随着资源的减少,依赖大量生产要素投入而不提高生产率的原有现象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将不可避免地下降。 科尔内在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专著《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指出,要素投入的增加代表粗放型模式,生产力的增加代表集约型模式。 此外,Fast Water Sukejiro (1999)在其《发展经济学》中提出了两种增长类型,即依靠资本积累和积累的马克思型和依靠技术不断改进的库兹涅茨型 克鲁格曼(1994)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两个方面,包括投入的增加和单位投入产出的增加,并指出发达国家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增加,即单位投入产出的增加;然而,苏联、新加坡和其他国家依赖增加投资,无法维持投资。 Machal kejak(2003)基于Lucas-Uzawa框架建立了商品和教育两部门模型,得出零经济增长和可持续经济发展对应于粗放发展模式和集约发展模式的结论。前者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后者主要依靠技术创新 第二章对外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理论 以往的研究没有使用经济发展模式或经济增长模式的概念,但是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低效率和高能耗进行了大量的分析。 1987年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了“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 这一战略的基本要求是逐步从粗放管理转向集约管理。\" 在随后的研究中,增长方式的概念被广泛使用,而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在十四届五中全会后被广泛使用。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两种二元模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科学发展观也为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十一五”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节约资源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 从十一五规划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显然也在不断延伸。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 2007年,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培训班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而正式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然而,在对外贸易领域,增长方式的运用仍然遵循“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原则。 2008年,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指出,“在保持出口均衡增长的同时,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 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3月“两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到了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此后,2010年2月,胡锦涛同志把“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八大“加速”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把对外开放推向优化结构、扩大深度、提高效率的方向。 为了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应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经济体系。” 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把对外开放推向优化结构、扩大深度、提高效率的方向。 “2.2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理论正在不断探索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只探索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它不断探索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和专业化分工等方面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对外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增长是一脉相承的。经济增长理论的讨论也可以应用于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基础。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需要不断寻找动力,引导对外经济走向更加良性的发展方向,摆脱原有的高资源、高能源消耗和高环境污染,并将经济增长理论应用于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自从2.2.1.1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从古典经济学开始以来,经济学家们投入了大量精力来追溯经济增长的根源。 广义经济增长理论源于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关于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事实上,在亚当·斯密时代,经济学和经济增长几乎是同义词。 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通过研究影响各国潜在生产率的基本因素,有两种方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包括增加劳动力数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可以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和财富。同时,史密斯还指出,国际贸易可以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落后国家可以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经济,开放是必不可少的。 从那时起,许多经济学家对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做出了贡献 李嘉图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被认为是最完整的经典经济增长理论(静林,2007)。李嘉图着眼于收入分配,考察了地租、工资和利润的各种内容,提出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李嘉图的悲观观点是,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增加投资的回报将继续下降,经济增长将长期停滞不前。 此外,托马斯马尔萨斯(人口原则,1798)提出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人口增长可以不断地开发土地来满足需求,但是当所有的土地都被开发和利用时,更多的劳动力会投入到原来的土地上,并且在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收入会减少 人口的增长超过生产资料的增长,从而造成粮食短缺并阻碍经济增长。 约翰·穆勒(1848)综合并综合了古典经济学。他提出生产要素包括人口(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其中人口是最基本的要素 弗兰克·拉姆齐(1928年《储蓄的数学原理》)分析了最优经济增长,研究了产出和消费的资源跨时间分配,阿林·杨格(1928年《增加回报和经济增长》)提出了增加生产和社会效益的概念 许多古典经济学家为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一般来说,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侧重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方面来探索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土地总量是固定的,而劳动力和资本可以通过人口变化和资本增加来改变。因此,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劳动和资本两个基本方面,即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劳动和资本投入 第三章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演变..............................373.1改革开放前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373.1.1国际环境................38第四章对外经济发展会展模式转变现状研究554.1国内外对外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环境…….......55第五章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体系的构建及735.1年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评价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73第六章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地方实践——以吉林省为例6.1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6.1.1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吉林省经济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2014年,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80.381亿元,同比增长6.5%,比当前全国平均增长率(7.4%)低0.9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25位,比2013年下降两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4.56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7287.26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4919.99亿元,增长6.9% 第三产业结构比为11.0: 52.8: 36.2。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 从驱动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投资的驱动力更为显著。 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8.652亿元,同比增长15.1%,增速居东北三省前列。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6080.9亿元,同比增长12.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1个百分点。2014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263.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低于当前全国1.3个百分点的平均增长率 吉林省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由朝鲜、韩国、日本、蒙古、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组成。它具有发展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有利地理条件。 与此同时,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之间的边境长达1400多公里。 珲春位于中国、朝鲜和俄罗斯的交界处。它是中国通过水路到达韩国东海岸、日本西海岸甚至北美和北欧的最近点。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了以昌吉图为开发开放试验区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昌吉图开发开放试验区作为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国家战略。 昌吉图开发区的建设给吉林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第七章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和政策建议7.1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某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和客观条件形成的。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障碍和制约因素。 7.1.1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的制约,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由于国内科技水平、工人素质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发展对外经济主要依靠增加投资来增加生产是必然的选择 近年来,重视质量和效率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广。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固有的思维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同时,受计划经济、管理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旧体制的制约,项目、投资和比速度的竞争现象仍然很多,许多落后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没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灵活性。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直热衷于追求政策红利。生产者和经营者正在寻求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等外部激励措施,以寻求政策优惠来降低自身的生产经营成本,甚至为了获得出口退税而进行虚假贸易。 与此同时,盲目追求新项目和过热的行业导致了严重的重复建设,钢铁、光伏、化肥、散装药品等产品面临严重的出口瓶颈。 企业本身的发展理念是落后的。“数量型”和“速度型”的旧概念占主导地位。他们强调数量和质量。他们的目标是赚快钱和更多的钱。他们经常偷工减料,假冒伪劣产品猖獗。因此,我国出口的“中国制造”产品经常被用作廉价和低质量产品的同义词。 对数量的过度追求导致企业间无序竞争和价格竞争,往往以牺牲国民经济整体福利为代价以较低价格出口,从而提高外国消费者的福利。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