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毕业论文 > 120524字博士毕业论文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建构与生产机制(1979-2014)

120524字博士毕业论文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建构与生产机制(1979-2014)

论文类型:博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20524字
论点:文学,现实主义,当代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学博士论文,笔者认为文学期刊在美学形式离心作用之下,意图颠覆意识形态的独白体系,反拨经济权力对表意策略的改变,摆脱技术力量的强势介入,超越外部力量获得自身的独立

论文正文:

第一章当代的文化品格第一节当代的创建1979年7月6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和《文汇报》同时在7月5日出版了新华社的一份762字的时事通讯——大型文学杂志当代的创建:“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花园里,一朵新的花开了,一个综合性的大型文学季刊——当代的创刊号即将出版。” 几年后,在各种文学大事记中,这一事件被记录为“文学(综合),中智,当代”,“当代大型文学刊物当代,在北京创办”,“本月,当代大型文学刊物当代,在北京创办,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赞助”,“④以上记录表明当代的创立被简化为一个简短的表述。 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文学史事件和可以用一句话记录下来的历史事实隐藏在背后。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追踪和深入挖掘,可以发现新时期乃至更早时期政治、社会和文学脉搏的涌动和变化共同推动和促成了这一事件的出现。 一、创建的背景:首先,社会转型期文艺新生文艺政策的逐步调整。 在当代成立前的几年里,文学艺术的流动已经慢慢地、逐步地为它产生的那一刻做了大量的储蓄和准备。 1975年,在“文化大革命”接近尾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自觉地恢复和调整了文艺政策。 毛泽东在谈到文艺问题时特别指出:“样板戏太少了,人们批评它们犯了一个小错误。” 没有盛开的花。 别人不发表意见是不好的。 害怕写文章,害怕写剧本。 没有小说,没有诗歌 ①7月14日与江青的谈话中再次提到“党的文艺政策应该调整 ②7月25日对电影《企业家精神》作出指示,认为对电影的批评“不利于调整党的文学政策” (3)在此基础上,主持中央总体工作的邓小平发表了题为“各方面都要整顿”的讲话目前,各方面都存在整改问题。 农业需要整顿,工业需要整顿,文艺政策需要调整,这实际上就是“④”。例如,毛泽东同志说,文艺政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创新创新创新。\" 这是非常完整的 然而,现在没有提到“百花齐放”,也没有所谓的“分离” (5)1977年底,《人民日报》、《人民解放军文艺》、《人民文学》组织了多次座谈会,发表了批评“文学艺术黑线专政”的文章。理论上,他们批评违反艺术规律的创作方法,如“三个亮点”、“主体优先”理论和“主体决定”理论。在批评的后期,涉及到恢复党的文学政策的问题。然而,由于“两个凡是”的限制,讨论并没有完全消除“文学艺术黑线专政”的恶劣影响。 1978年下半年,举行了一次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全国性讨论。只出版了三个月的文艺报纸是文艺界的思想战线。首先,召开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座谈会,随后扩大到整个文学界,发展到文艺政策领域。提出了“坚持实践第一,发展艺术民主”的口号。 这一讨论在文艺界的全面展开,从方法论的角度为文艺政策的恢复和调整以及文艺思想的转变做了充分的准备,为这一讨论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转折。 会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点转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文坛在内的整个中国社会都准备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75年至1979年,在中央政府的倡导和指导下,在各种制度的实践和探索中,扭转了错误的文艺政策,消除了有害影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逐步恢复。“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方针转变为“文艺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服务”,开创了文艺民主的新局面,为党代的成立提供了历史机遇。 第2节..............................当代的现实主义立场:直面生活,贴近现实1。话语资源:自革命现实主义创立之日起,当代就一直是现实主义的鲜明倡导者。现实主义是它的风格、背景颜色、旗帜甚至生命线 该期刊的第一期《几个词》简要而清晰地介绍了其出版目的和期刊的特点。下面的文章是文学,它应该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这篇文章是由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严文静签署的。它实际上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个理论团体罗君策写的。罗君策参考严文静在全国长篇小说作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编辑了这篇文章,经屠安修改补充后,送严文静审阅。 文章进一步定位了当代的出版主张、特点和选择标准,为以后的出版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可以说是当代杂志第一次出版的“宣言”。 本文论述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这一讨论的理论前提是遵守既定的意识形态规范。 当代文学艺术自由的总体氛围是在政治意识形态的创新下建立起来的。政治领域限制、规范和影响着文学领域。因此,这篇纲领性文章将把坚持政治意识形态原则放在首位,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文学自由和文学自主”的社会语境下,文章仍然以代表人民和党为历史使命,将文学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我们的文学是人民的文学、无产阶级的文学、社会主义的文学和党的文学”。 在上述陈述中,坚定的政治路线成为当代倡导文学方向的前提,从而确立了杂志的主流地位。 其次,当代作为一种文学期刊,关注文学相关问题,在《文学应该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中探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文章的标题和开篇都表明了杂志对两者关系的态度,即“文学应该是生活的镜子”。 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来源。\" 文学来自普通的现实生活。当代生活的现实是“亿万人民正在为更美好的未来勇敢战斗,无私工作”。文学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生活的脉搏” 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关注当下生动现实的表达已成为倡导“当代性”的理论来源 最后,文章对现实主义文学及其创作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肯定了杂志的现实地位,“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始终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 但在两者之间,我们认为革命现实主义是基础,“历史一再证明,人民需要现实主义。” 本文以坚定而明确的现实立场为指导,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现实主义作品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品的主题应该广泛多样。人们的“胜利的喜悦”和“挫折与痛苦”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角度来表达,“揭示光明必须战胜黑暗的客观规律,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 它还要求作品刻画典型人物,并具体说明如何刻画高级人物、中级人物和负面人物。 从宣言的总体内容来看,对现实主义的倡导和要求贯穿全文。这一基于平台的宣言对当代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那以后的30多年里,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不仅保证了杂志的稳定风格和风格,也保证了它在当代多次市场经济冲击下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章当代当代文学思潮第一节当代文学思潮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界随后清理和扭转了长期以来的极左路线,以极大的热情批判文化大革命,呼吁人道主义,寻求改革开放的现实基础,追求艺术突破。当代积极参与其中的几个文学思潮,探索中国当代文学的扩展叙事空,准确把握时代的总体节奏,在权衡中坚定地实践和丰富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 一、伤痕反思文学:广阔叙事空在文学世界复苏解冻的新时期之初,最重要的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的提法源于对“文化大革命”灾难的描述和揭露,主要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和极左主义带来的心理和精神创伤。 反思文学侧重于在揭露“伤疤”的同时追溯悲剧的原因和后果。因此,一些批评家认为“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泉,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 事实上,虽然这两种文学思潮的概念和表述出现的顺序稍有不同,但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这两个概念是指“文化大革命”对现代化的阻滞和压制、精神痛苦的表达和痛苦思想的思考。二者共同的精神内核使其成为新时期早期创作的概观。 在今天的历史上,伤疤和倒影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打破。因此,笔者在讨论这一重要的文学思潮时并没有将二者区分开来,而是在伤痕反思文学的共同范畴内,探讨了《当代杂志》如何参与和建构新时期初期的文学。 当代研究者曾回到20世纪80年代重述文学史,但伤痕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并没有在重述中动摇。几乎所有文学史版本在列举伤痕反思文学的样本时,都提到了刘吴昕的《班主任》、陆信花的《伤痕》、王亚萍的《神圣使命》、冯吉才的《发散开花之路》、郑毅的《枫树》、《老井》、罗进的《冬天的童话》和竹林的《人生之路》。 将这些作品投射到期刊上,我们发现在伤痕反思文学趋势逐渐发展的历史时期,当代文学的创立丰富和强化了这一趋势。此外,在伤痕反思文学潮流以中短篇小说为重要创作成果和经典范例的情况下,它通过小说和报告文学为这一文学潮流填补空怀特做出了独特贡献。 在当代文学史领域,许多研究者将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视为新时期文学思潮的源头,“要追溯新时期文学思潮的源头,就必须从‘五四’诗歌运动开始” 正是在这里,现实主义文学与历史变革的必然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了最清晰的体现。 ①“追溯新时期文学潮流,1976年4月震惊世界的天安门诗歌,实际上拉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序幕,开始了悲壮的序幕 (2)天安门诗歌运动是中国人在长期的抑郁和悲伤中自发产生的文学运动。它首先触及了国家和社会的悲剧主题,促进了伤痕反思文学思想的出现。 天安门事件是新时期文学浪潮的最初源头。其中所包含和揭示的悲剧和“问题”是伤疤反映文学所继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伤痕反思文学与天安门诗歌运动相互指向,并有重叠的趋势。 第二节................................当代与90年代的文学思潮90年代的文学思潮似乎与80年代的文学思潮难以区分。文学思潮的淡化是90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 尽管如此,文学界仍有一些时髦的名字,用来从理论上解释概念,并识别不同创作之间的差异,如“新历史主义文学”、“新生代文学”、“新现实主义文学”、“新国家文学”、“现实主义冲击波”和“官场文学”。20世纪90年代,当代有选择地参与了一些文学潮流,在选择和忽视之间更加清晰地展现了杂志的风格和特点。 一、新历史主义文学:衰落趋势的强烈爆发源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新历史主义文学。①这是一个具有丰富外延和模糊概念的文学概念。我们用陈思和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新历史主义文学:“‘新历史小说’和‘新现实主义小说’在同一根线上互不相同,只有所描述的时间空场被推入历史。” 在具体创作上,新历史小说选择的主题范围一般局限于民国时期,避免了民国时期的重大革命时期...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新历史小说自觉拒绝政治权力概念对历史的阐释,尽可能突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 (2)根据这种描述,新历史主义文学实际上是回归民间视角的历史小说的总称。在文学意义上,它叙述了传统的官方历史,挖掘了民间历史,用哲学思想代替了对历史的理解。 在陈思和先生的论述中,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早期出现是由新现实主义小说转变而来的。因此,我们认为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演变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的构成因素之一。 事实上,先锋作家和新现实主义作家基本上同时退居“历史”写作之列。当正式实验失败时,先锋派转向了对历史的探索。因此,20世纪90年代初最令人难忘的“新历史主义文学”现象源于先锋派和新现实主义流派的共同演变。新历史主义公认的代表作家包括苏童、格非、叶赵岩、莫言、吕新、徐岚、方方等。 根据这一分析,当代在这一文学潮流中可能面临一场改编危机。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当代先锋小说和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缺失,这意味着该杂志没有形成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的土壤。 当然,事实完全一样。当“当代文学”经历了一个变化最大、色彩最鲜明的“新历史主义时期”时,《当代》杂志对新历史主义文学的呈现极其有限。我们可以认为,在这一文学潮流的全盛时期,当代并没有推广和参与。 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之所以被单独讨论,是因为在这一思潮接近尾声(1992年前后)的背景下,新历史主义文本的文化意蕴变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新历史主义在长篇小说领域凸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以长篇小说为特征的当代,在这一领域迸发出活力,发现并出版了新历史主义名著。研究人员经常提到的重要作品如陈钟石的《白鹿原》(1992年第6号,1993年第1号)、张伟的《家》(1995年第5号)和阿来的《尘埃落定》(1998年第3号)都来自当代。 在新历史文学思潮的小说文本范围内,当代出版的《白鹿原》、《家庭》、《尘埃落定》都代表了这一文学思潮的高峰。这三部作品分别获得了第四届、第五届和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第三章当代现实主义的变迁...................70第一节表征:从典型性到经验主义……70第二节结构形式:从对立到共生……75第三节艺术技巧:从参考到融合。……81第四章当代文学生产机制……87第一节编辑话语:文化领导力的隐性表达……871、编辑理念:在“限度”内最大化“意义”...................892,主编:现实主义话语代代相传............................91第五章当代的生存策略……132第一节文学期刊的困境............................132第二节生产观念的转变:以读者为中心..............................135第六章启示与反思第一节:当代现实主义受边界的约束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各种现实主义涌入中国文坛时,《宽现实主义极限》杂志表现出了广泛而包容的态度。当代杂志在不同场合的理论讨论中对现实主义的开放理解,使其呈现出对广泛现实主义的追求。开放现实主义理念是当代理论建设的一大成功。新时期以来,当代的这种理论探索参与并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我们可以认为,《当代》作为一份以现实主义为风格和特征的大型文学杂志,在现实主义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一些理论促进了现实主义的新生。 然而,与此同时,当代主张广泛现实主义与编辑实践之间也存在矛盾和分歧。如果试图建构一种广泛的现实主义,其编辑实践过程就跟不上它的步伐,显示了广泛现实主义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一)现实主义当代作品选择的理论局限、理论文章和评论文章的选择以及期刊编辑在不同场合的解读,都表明了他在重复叙述和确认中形成对现实主义广泛追求的意图。该杂志希望对丰富的日常生活持开放态度,并通过流动的现实主义知识获得对现实的广泛报道。 然而,在对广义现实主义不断强化的追求中,对广义现实主义的理解仍然存在偏差。在本文的第一章“理论建构:广义现实主义”中,我们对当代丰富、开放、流动的现实主义概念的解读在1996年的现实主义研讨会上结束。该杂志之所以没有继续倒退,是因为该杂志在新世纪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上表现出一些偏执,从而大大缩小了现实主义的范围和现实主义所能承载的价值,甚至背离了现实主义的本质。 从2002年第5期开始,当代杂志封面上出现了一行醒目的文字:“目的:文学克隆真相”。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类似的词语不规则地出现了。虽然表达方式偶尔会改变,但其表达核心总是围绕克隆真理。 这一时期,当代倡导和追求的真实性原则形成了一种绝对的极端状态。当然,我们对当代现实理解限度的考察,只存在于纯理论领域,或者只存在于对其宣言的讨论中。这并不意味着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已经失去了以往的标准,下降到了一个较低的水平。考虑到杂志对现实主义的一贯把握、杂志审美趣味的惰性以及不同编辑对真实性的不同理解,这一简短的宗旨和宣言的影响受到一定程度和范围的限制。 ................................新兴媒体已经完全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微博、微信、脸书和推特,互联网为当代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表达自己的媒体。每个人都成了录音机和扬声器。这是一个喧闹而活跃的自我媒体时代。 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文学史家如何在基于比特的数据中做出准确的选择,这个时代的文学史将如何形成?在这样的思考中,有必要对文学期刊进行梳理和考察。虽然文学期刊的发展不能涵盖文学发展的所有可能性,但作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中的基本环节,文学期刊基本上决定了主流文学组织和选择的总体格局,并以纸质印刷的形式提供了不转瞬即逝的历史记忆。 文学期刊投射出政治权力、市场经济、文化资本、传播方式和话语传播的交织模式。他们是意识形态总体规范的载体,根据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规则引导政治方向,参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重构。 经济资本以一种更加复杂和模糊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在文学期刊之外或之内,被转化为构成要素并界定其可能性,最终使期刊与经济逻辑达到一定的合谋关系 技术力量以其理性的力量渗透和改变着文学期刊的话语形式和生成模式。 在审美形式的离心作用下,文学期刊试图颠覆意识形态独白系统,逆转经济力量对表意策略的改变,摆脱技术力量的强力干预,获得超越外力的独立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提供的生存合法性不能被期刊切割和拒绝,期刊的市场化使其不可能遵循“输家赢”的逆向经济逻辑。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技术权力侵入了文学期刊的内部,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动态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文学期刊的发展看文学发展的事实和趋势是可行的。 当代研究立足于文学史建构和重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文学史的角度审视当代文学领域的代表性期刊,探索文学期刊的复杂结构和动态过程,观察期刊模式与文学思想的深层联系,审视期刊审美趣味对文学创作的渗透和引导,分析当代文学期刊的生存环境、生存策略和当代文学生产体系的生成。 就当代而言,它参与了当代文学领域各种文学思潮的建构,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全面发展。它通过追求现实主义艺术对文学作品的生产者和接受者产生了双向影响,微妙地改变了文学的叙事模式和价值立场,进一步改变了接受者的审美趣味,实现了与当代文学审美观念和文体规范的深层互动,有效地促进了文学内部的自我更新。 当代所产生的整体面貌来自于其运行过程中内部设备与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本的相互博弈。它们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不断更新和重塑当代杂志的文化功能和历史命运,为呈现当代文学的整体话语环境提供了有效的样本。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