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 > “生命”在美学中的价值和优势,为什么庄子的哲学美学

“生命”在美学中的价值和优势,为什么庄子的哲学美学

“生命”在美学中的价值和优势

为什么说庄子哲学是美学,庄子美学是庄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泽厚先生曾经说过,“庄子的哲学就是美学”。[1]在庄子哲学中,庄子倡导主体的“逍遥”精神,追求“道”的人生境界。庄子美学站在“道”的高度,追求一种“独立和天地精神”

“生命”在美学中的价值和优势

道家美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道家美学是关于道家文艺审美关系的理论 美学本身是一个多流派的理论体系,道家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严格地说,宗教本身是人类理想在世界另一端的反映,是对现实世界缺陷的补偿。道教神仙世界是中国现实世界理想的审美延伸。论祎凡形象的悲剧美学意义:《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中一部杰出的悲剧。 作为曹禺的处女作,它出现时对“海上雷雨”有着前所未有的反应。 自《雷雨》问世以来,祎凡一直是批评家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解读祎凡,并对她进行解读。我读过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活美学》一书。生活美学是19世纪末兴起于西方的一个重要美学流派,相当不错。它诞生后,很快得到了中国文化界的响应。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尽管生命美学已经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美学流派之一,但仍然需要严格的逻辑论证来准确地确定哪些美学体系属于生命美学的范畴。 灯架上小老鼠的审美特征儿歌短小、生动、押韵,符合幼儿的审美特征。对老鼠来说,这瓶米是一块试金石。如果它想拥有全部,它的代价就是它自己的生命。 因此,鼠标跳出圆柱体的高度被称为“生命的高度” 这个高度由鼠标自己决定。它很丰富。

为什么庄子的哲学美学

为什么说庄子哲学是美学,庄子美学是庄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泽厚先生曾经说过,“庄子的哲学就是美学”。[1]在庄子哲学中,庄子倡导主体的“逍遥”精神,追求“道”的人生境界。庄子美学站在“道”的高度,追求一种“独立和天地精神”

“生命”在美学中的价值和优势

道家美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命”在美学中的价值和优势范文

摘要:生命的概念有很大的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涵盖美学的所有内容,全面界定美学的本质。人类生活有三重:生物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人生有两个小时空,即身体时间空和精神时间空。美存在于人类生命和物体之间的“生命关系”中。用生命来定义美的本质不会引起与其他事物的混淆。生活美学比其他概念定义的演绎美学理论具有更普遍的美学属性。解释人类审美现象更为普遍。

关键词:人类生活;生活美学;一般美学;普遍性;边界;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人提出从人类生活的角度来思考美的本质以来,时间并不长,关注、思考和参与讨论的人也不多。为什么人们不能始终接受生活美学为美学的总原则,而许多人仍然愿意坚守前人培育的学术领域,忍受困难,拒绝前进?

“生活”明显优于“实践”,优于“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优于“存在”、“自由”和“生态”。它的逻辑内容、它在美学理论建构中的张力以及它在审美活动解释中的直接性显然更好。但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有这么多的人保持沉默并忽视他们呢?

我认为这不是由学校的偏见引起的。学术现象应该从理论的角度来回答。只有打破这一窗口纸,清晰地向美学解释“生命”的价值和优势,生命美学才能真正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1。“生活”的概念是不是太大了?

生命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的审美活动是由人类的生命需求决定的,人类的生命是人类审美活动和美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

有些人可能会问:如果审美活动是由“生活”决定的,那么什么活动不是由“生活”决定的呢?人类世俗的欲望、喜怒哀乐、人类农业事务、公共工程、科学、教育、哲学、经济、法律、政治、国防等。,都是由人类的“生命”决定的。这样,说一个人审美活动的逻辑起点是生活,用生活来定义美的本质就是什么也不说。因为我们也可以说,包括审美活动在内的所有人类活动的逻辑起点是生活。说审美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就是把审美活动和其他活动完全混淆了。这并没有显示美学的特殊性,而是使它消失了。

这种理解实际上是由对“人类生命”概念的误解造成的。

“生命”的概念的确很大。但是如果它不够大,就不足以解释人类的审美活动,因为人类审美活动的领域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活动的所有范围。所有人的衣服、食物、住所、交通和幸福,以及物质和精神世界都有美。

事实上,“实践”、“自由”、“生态”和“身体”的概念非常大。许多人用这些概念对美学理论的建构进行了明智而富有成效的探索。然而,我们发现这些概念不足以涵盖和解释人类所有的审美活动和现象。如果“生命”只是生物生命,那么它就是“身体”。目前,“身体美学”正受到热烈的讨论。遗憾的是,美国不仅有世俗的欲望。还有什么其他的审美现象,比如山水之美、花鸟画之美、社会行为之美、卫国战争之美等等?如果“生命”是指改变自然的主体,那么它的本质就是实践。从实践出发,不能被人类实践“人性化”的自然只能从人类自身来解释。然而,人类的许多“元状态”与他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无关,例如性需求、饥饿、对黑暗的恐惧以及对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崇拜,这些都不是由实践产生的。满足这些需求所产生的心理体验不需要通过“实践”来解释,而是通过人的生命和物体之间的直接而清晰的关系来解释。如果“生命”只是精神和灵魂,那么温暖和充实,富裕和贫穷,与精神无关,与美和丑无关。然而,这些因素在美学世界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不容忽视。

显然,这些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并没有完全解决美学必须面对的所有问题。他们可能会单独解释一些问题,但是一旦它被用作美学原理,就会有大量的反证来证明它。有时我们经常认为这些理论是正确的,但它们必须从美学的整体逻辑中被推翻。例如,“实践美学”很好地解释了人类改造世界的审美现象,但很难解释自然美。例如,生态美学可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它雄伟壮观,可以自由前进和后退。然而,解释社会创造的美和想象创造的美是不够的。身体美学可以描述身体在美学中的价值,可以探讨人体欲望的审美动力机制。然而,它变得牵强,不愿讨论身体之外的自然之美和与身体无关的艺术作品。

还有比它们更有内涵的概念吗?它大到足以涵盖人类的全部审美活动,大到足以涵盖这些理论中讨论的所有部分。黑格尔曾经使用过“绝对精神”的概念。这个概念大到足以涵盖宇宙中所有的事物。然而,由于它的“颠倒的头和脚”,它可以说是现实中存在的审美现象,但它往往是不现实的。黑格尔根据“绝对精神”的演绎逻辑来解释人类的审美活动。因此,他不能解释人类审美和创造美的动力机制,也不能解释人类美感的心理机制。康德和席勒曾经用“自由”的概念来解释人类的审美问题,但在康德自己看来,这一概念属于难以证明的“二律背反”。尽管他们深思熟虑,鼓舞人心,但他们并没有最终解决美学的根本问题。例如,康德提出最高的美是“纯粹的美”。所谓的“纯粹”是那种不依赖于其他因素的“绝对自由”的美。然而,他也指出,丰富的美是“依附美”而不是“纯粹美”,并经常认为“依附美”比“纯粹美”更美。这恰恰是因为在人类存在中没有绝对的“自由”,但是这种绝对的自由必须被视为最终的审美目标。

涵盖所有人类审美活动及其审美对象的概念只能是“人类生活”。“人的生命”不仅具有现实至上的特征,而且包含着审美活动的持续动力,具有美感的心理前提和心理基础。离开生命,无法解释为什么要欣赏美,为什么要创造美,为什么要创造美。

二,“人的生命”不是简单的

许多人只是理解“人”的生活,并认为人的生活和“动物”的生活没有区别。生活只是移动的身体。这真的是在贬低我自己。我觉得我的生活太简单了。人类的确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如果他的生活仍然和动物一样,他就不能独立地称之为“人”。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于大脑的进化和人类文化的积累,他的生活和自然界万物的生活有着显著的差异和本质的差异。

人们有“三重生活”和“两小时空”。人类生活与动植物生活的区别在于,人类有三种生活:生物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说人有三重生命不是“二元论”或“三重理论”。人类生活是一个整体。首先,它是一种物质生物生命。在其进化和成长过程中,它逐渐产生了“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三重生命具有“同质性”,即它们的生命本质和最终目标是相同的。从本质上说,生命是一种能够自我复制、发现、利用和创造生存条件的生物。生活的基本法则是生活和繁衍,生存和延续,以便“永恒”。生物生命通过细胞的结合生长和耕种,实现世代相传的永恒,通过宗教和艺术实现精神生活,通过历史实现社会生活。总的来说,这三种生命形式被统一为一种,并且被同一种生命形式所控制和限制。在特殊情况下,他们将相对独立地决定生活的行为和趋势,并选择或生产满足不同生活水平的特殊需要的元素、条件、成就或产品。理论上,对人的三重生命的分析是为了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审美现象的便利性[]。人们还有两个“施空”。人类生命的存在不仅占据了真实的物理空间空,而且在这个空间空中度过了他一生的生物生命。同时,他还具有独特的“精神空区间”和“精神时间”。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想象中的房间空在这个房间空他作为一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活动以及这种生活活动所需的时间。人们的生活活动很复杂。有些生活活动是实时进行的空,例如谋生、结婚和生儿育女。有些生活活动是在人们拥有的“精神时间空”里进行的,比如祈祷上帝和欣赏文学。提到“人的生命”自然包括“三重生命”和“两小时空”[]。因此,从“人的生命”的角度来看,对审美现象的解释和美学理论的建构不仅逻辑上包括身体美学的视域,也包括实践美学的一些成果,同时还消化了历史上宗教美学和唯心主义美学的思想精髓。

美学领域是无穷无尽的,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巨大的。只有人类生命——三重生命——能够适应形状的变化,并且能够覆盖这一范围。对象足够大,所以作为美学论证逻辑起点的概念的理论张力也必须足够大。它的内涵必须足够丰富,以解释美学中的各种现象,这些现象虽然不同,但本质上是相同的。美学中有许多复杂的问题,有些是由身体决定的,有些是由实践决定的,有些是由环境决定的,有些是由人类的“社会存在”决定的,但它们最终都是由人类的生活决定的。它是由生物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或三重生活决定的。

3。“生活”如何区分审美活动和其他活动

人类生活活动有许多分类。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有追求真理、善良和审美的活动。从分工类型来看,有农业活动、狩猎和畜牧业活动、工业活动、商业活动、科研活动、军事活动;从自然界来看,有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

所有这些看似繁杂的活动实际上都源于社会文明进程中通过劳动分工进行的最原始、最古老和最本能的活动之一。最原始、最古老和最本能的活动是寻找食物和满足对食物和衣服的需求。寻找配偶,传递生命;避免攻击,保护安全。这些基本的人类活动基本上是为了生存和延续生命。它们都是因为人们有生活和基本的生活需求,它们的发生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

只有在人类文明的变化中,这种最原始的生命活动才会折断树枝,散落树叶,许多环节发生复杂的变化,甚至有些活动也模糊了这种活动最原始、本能和直接的目的。例如,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人类发展了各种经济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例如,人类在保卫安全的活动中发展了战争、军事工业和军事科学。例如,在寻找和交配配偶的过程中,人类产生了不同类型和方式的性关系,从而创造了无尽的、往往是新的爱情故事。

并非所有这些延伸的环节都能成为美学,只有那些与生活的需求和满足直接相关的环节才能成为美学。因为只有当生活与生活的直接需求联系在一起时,生活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虽然有些活动和物体可以通过线索追溯其根源与人类生活的需要联系起来,但它们目前不能直接与审美主体的生活需要联系起来,因此不会引起主体的情感和情绪反应。那些看不到与生活直接需求联系的活动有时不仅不能使人产生情感和情感反应,而且能使人产生麻木或冷漠的反应——没有反应,因此它们不能构成审美条件,也不能成为审美对象。

这是生命美学的边界:客观活动能导致生命的满足体验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物体就被定性为审美物体。如果不能找到或感觉到客体与主体生活之间的直接联系,客体就不能或不能暂时成为审美客体。

这还不够。人类活动在关系的本质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物体进行“改变”和“作用”的活动。例如,开凿运河、耕种农田、使用工具制造工业产品和消费家庭用品都是直接的影响,并改变了对象。第二是“不改变”和“不作用”于物体的活动。例如,沐浴阳光,呼吸空空气,欣赏色彩,欣赏超出某一“距离”的异性,等等。改变和影响对象的活动称为实现善的实践活动。一种不改变或不作用于物体而获得生活满足感的活动,或者我们只观察实际活动的结果而不改变它,我们称之为实现善的审美活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类活动的性质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活动,即人类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利用物质工具作用于物质性质,使自然发生物质变化,如农业、工业、科技发明、军事活动等。另一种是精神活动,也就是说,作为一种能够思考和想象的动物,除了人类存在于生物生活中的物理时间空之外,人类还形成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精神时间/[/k0/。在这个精神时刻空,人类有自己的生活在运动中,并产生或获得相应的情感和情感体验。除了宗教,人类精神时代的生活活动空也是艺术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了三条区分线,可以将审美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区分开来。

一是能够看到和体验“物体满足生活的需要”。有些对象可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或者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但主体不能看到和体验“满足生活需要的可能性”,这个对象暂时不具备审美特征。人类审美活动必须是能引起满足和快乐的活动。心理学研究的结论是,只有那些存在的、能够满足生活需要的对象和事物,才能激发主体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审美对象必须是与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基本需要相关的好东西,能够满足生命的需要。

第二个问题是是否改变并对物体采取行动。物体可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但是如果我们现实地、实际地行动起来并改变它,这在“实际活动”下是好的。这不是现代美学理论意义上的美学。只有当我们不在物理上改变它或对它采取行动时,我们才能通过“沉思”来获得生活的满足,沉思是审美活动,客体变成美。也就是说,美的发生具有“距离”的特征。

第三是时间空和模式之间的差异。进入现代,人类审美活动已经开始与物质活动的美好区分开来。好的物质活动是直接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物体和事物,它们是实时实现的空。然而,审美活动必须具有不同于直接物质满足的特征。它应该具有精神性、优雅性和普遍性。也就是说,如果美学是一种性爱,它就不能是肉欲性爱,而必须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性爱。有些审美活动是实时完成的空,例如欣赏太阳或彩虹。然而,它不是一种物质占有的方式,而是一种精神沉思的方式。只有在精神的沉思下,它才成为审美对象。

这三行中的第一行是最基本的。在古代中国,饮食和欲望的满足也被认为是美。当时,没有严格区分美与善的主观意图,所以后两行没有必要。然而,在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过程中,学术发展中逐渐出现了美从善到独立的第二条和第三条路线,使美不同于善。这是理论发展的“惯例”,也是美学走向独立的逻辑必然。

那么,美的本质是什么?可以说是人类生活追求的实现。美进一步被定义为“现代”,其本质是以“距离”的方式在精神时间空实现人类的生命追求。

这是一种关系定义,它定义了主体和客体。追求生活的人可能是美学的主题,只有能够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人、事物或元素才可能是美丽的。

四。你为什么选择“生活”

许多著名艺术家和人们选择“实践”、“自由”、“和谐”和“生态”作为审美独特性定义的元范畴。为什么我们不利用这些范畴,选择“人的生命”作为美学的元范畴,建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呢?

这绝不是为了“创新”,而是理论进行逻辑探究和推进是必然的。因为只有“人类生活”才能涵盖人类审美活动的所有类型和方面。只有“生活的满足感”才能区分物体是否美丽。对自然来说,只有能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事物和元素才是美丽的。只要客体满足主体的需求并保持时尚的“距离”,只要这种满足感是以精神的方式——距离的方式实现的,客体就必须是美丽的。例如,太阳、月亮、彩虹、河流、草原、山脉等。对于艺术来说,只要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它就可能是美丽的。此外,艺术之美是典型的,因为它对人类生活的满足必须通过精神方式或精神时间来实现空。人类生产的实用产品也可能是美丽的,只要它们象征性地——远远地——创新地满足特定时期人类生活的需要,它就可能是美丽的。

许多人试图用“实践”来解释美,发现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它的说服力尤其不足以解释自然美[2]。

“自由”被用来定义美的本质,许多人正努力实现人类的这一美好愿望。但是“自由”在真正具有定义美的逻辑张力之前,必须是一个哲学概念。许多哲学大师试图将“自由”锻造成一个普遍的概念,但最终失败了。无论从哪个角度定义自由,自由都没有基础,自由就是它自己。选择;行为源于一个人的整个人格,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等等——可以被“不存在”或“不自由”行为的逻辑证伪,根据这个定义[】。只有“政治自由”才是理论能够描述和确认的自由。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自由”的概念实际上主要是“政治自由”,具有现实意义,在革命运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政治自由的含义相当具体,即个人或组织的政治意愿和政治权利将得到充分维护,不会受到政治反对派,特别是统治者或拥有国家机器的政府的限制或否认。许多人渴望这种政治自由,这可能是他们在绝对哲学自由的掩护下悄悄前进所追求的。把这样一个政治概念代入美的本质所定义的等式中,无论如何改变表达方式,都很难具有美学原则应有的普遍性和逻辑完整性。

用“和谐”来解释美是我尊敬的老师周赖襄先生一生中在古希腊重新定义和建构“和谐”概念的现代美学理论。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然而,如果进一步调查,如何实现“和谐”?如何判断“和谐”,坚持“和谐”?最后,人们不得不询问人类生活和物体之间的关系。

一些学者用“生态学”来解释审美活动,也试图建构理论体系。无论是大生态学还是小生态学,都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环境的关系。然而,在人类社会中,除了自然之外,还有许多社会和艺术产品。如何用“生态学”来完全解释它?虽然人类社会的一些工业产品破坏了生态,破坏了原有的生态,但它们确实很美。例如,导航空宇宙飞船和人工岛屿和暗礁,这是许多美丽的社会现象,用“生态学”来解释必然有很大的逻辑困难。

用身体解释审美现象形成“身体美学”。身体美学对人体存在在美学中作用的强烈肯定,弥补了传统美学过分强调理性的学术习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然而,作者更倾向于将“身体美学”视为“生命美学”的一种应用。这一理论正确地解释了人体的美学价值,强调了人体在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如果“身体”被确立为人的本质和美学原则的逻辑起点,无论如何定义和推理,关于人的本质的下列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为什么人信仰宗教?你为什么欣赏艺术?你为什么追求社会地位和历史声誉?这种人类行为在人类历史上是偶然的还是不可避免的?艺术中有许多这样的内容主题,很难把“身体”定义为人类的本质,也很难再解释这些现象。作为美学的逻辑起点,“身体”这个词也会引起许多无法回答的问题。例如,动物也有身体,但是动物有审美活动吗?死者有尸体,死者的尸体,无论是作为主体还是客体,都可能与美学无关。除非,你必须证明动物的身体不是一个“身体”,因为它的思想和思维还没有发展。只有当动物的思想和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的身体才能被认为是一个身体。你必须证明一个死人的尸体不是一个“尸体”,而是一具尸体。身体和身体的区别在于身体有灵魂。只有身体和精神的结合才能被视为身体。这与“身体美学”支持者批评的所谓二元论背道而驰。

最近,一些人用“音乐感”来解释美,提倡“音乐感美学”。快乐感是如何产生的?难道你也要回到人类生活的根源吗?齐志祥教授说:“为什么‘美’成为音乐的一个有价值的对象?美丽的原因和根源是什么?是“健康”。这种“性”是审美主体本质和审美客体本质的对立统一。一般来说,如果审美对象适合审美主体的生理本性和心理需要,它就会唤起审美主体的愉悦感受,并被审美主体感知和认可为美。”[3]25什么是“主体的生理本性和心理需要”而不是生活需要?当谈到美的“价值”时,他说:“所谓的“价值”是一种有益于生命存在、对生命有价值的属性,...只要它对生命是必要的并且不危及生命的存在,它对生命的主体就有价值。虽然没有价值和反价值的东西可以带来快乐,但它们并不美丽,而是丑陋。”[3]26这样,“生活”是定义美的本质的元范畴。此外,并非所有的审美类型都是“音乐感”,尤其是艺术中荒谬类型所导致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无法用音乐感来证明的。把“音乐感觉”作为一个元范畴,并不像“生活”那样直接和准确。

只有“人的生命”才能解释这一切美,只有“人的生命”才能逻辑地定义、解释和系统地整合美学中存在诸多困难和矛盾的类型和范畴。哪里有美,哪里就有生活。生活在哪里,美丽就在哪里。它所解释的美学原则具有更普遍的审美资格,它对众多复杂美学现象的捕捉和解释也更具普遍性。

“生活”概念的唯一“弱点”是它太“朴素”,没有学术标准。生命的存在不需要复杂的证明。这是不言而喻的。这是真正的存在,每个人,无论聪明还是愚蠢,都会感受和经历。“生命”并没有因为哲学的价值和意义而受到重视,也许是因为它看起来太简单了,让我们不好意思崇拜“深刻的”。但事实有时看起来非常简单明了。只要我们还敢承认“皇帝的新衣”是“什么都不是”,让这种看似“简单”的生活承担起构建美学的重要任务,也许审美世界渴望的“永恒的奥秘”早已被揭开。

参考

[1]冯·肖伦。《生活的思考》[·米】。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冯肖伦。李泽厚对实践美学的建构与解构[。同仁大学学报,2015 (2) :9-16。另见:冯·肖伦。“实践美学的逃离”——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的比较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8 (2) :42-53。
[3]齐志祥。“音乐感觉美学”:中国特色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8 (3) :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