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 > 道德入法的利弊及其入法路径,当道德被写入法律时会发生什么?

道德入法的利弊及其入法路径,当道德被写入法律时会发生什么?

道德入法的利弊及其入法路径

当道德被写入法律时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只有当人类将来能够实施这一政策时,1。道德需要和法律的结合,才能具有实际约束力。2.道德与法律的结合将是法治的重要补充。3.道德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底线。4.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将道德提升到理性是人类精神文明。

道德入法的利弊及其入法路径

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谈谈“常回家看看”入法的现实意义

国家强制执行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规定了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重要的是,法律是强制性的,是一种施加限制和规定义务的社会规范。然而,另一个有争议的概念是“道德”。你需要把这个概念引入你的论点。道德是所有人共有的。学习它并不难。学好初中历史对高中有帮助。好好研究一下测试D分析:道德与规则的区别:道德:通过人们内心的信仰、习俗和舆论来限制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由国家强制力支持,如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它有效地维持秩序和规范行为。 声明并不反映与法律的关系。 (1)中国已将一些道德规范写入相关法律 2、道德和法律毕竟不同,不能把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变成法律。

当道德被写入法律时会发生什么?

当道德被写入法律时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只有当人类将来能够实施这一政策时,1。道德需要和法律的结合,才能具有实际约束力。2.道德与法律的结合将是法治的重要补充。3.道德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底线。4.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将道德提升到理性是人类精神文明。

道德入法的利弊及其入法路径

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谈谈“常回家看看”入法的现实意义

道德入法的利弊及其入法路径范文

摘要

近年来,关于社会道德与法律关系的争论不断。例如,空老年人筑巢的问题\"导致了\"经常回家看\"法律的进入并引起了争议。“小岳跃事件”引发了是否要从破产中处理立法问题。“彭宇案”造成了“老人倒在地上,无人敢帮忙”的后果。有人把这种现象归因于市场经济浪潮下的道德滑坡。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衰退问题,相反。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善与恶,美与丑”这一简单的道德概念仍然得到衷心的认可和坚持。问题的根源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为此,笔者认为道德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所谓道德进入法律是指某些道德概念和规范通过立法手段通过法律程序以法律和制度形式表达出来。

有很多关于道德进入法律的争论。正反两面都有。那么,如何看待道德进入法律的现象,如何使两者保持界限,实现良性互动,是本文接下来要讨论的内容。

第一,道德与法律的一般关系

为了讨论道德引入法律,我们必须首先澄清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这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a)法律和道德的相同点

首先,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形成某种社会秩序并影响和限制人们的心灵或行为的规则。其次,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民族性。法律和道德都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第三,他们都以一定的价值追求为使命。例如,真善美是追求道德价值的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在追求法律价值的过程中,公平和正义也是他们的终极价值之一。不管真理、善与美、公平与正义,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让人类生活更美好、更幸福。因此,从这些角度来看,道德和法律具有一定的同一性。

(2)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首先,法律和道德的重点是不同的。道德主要关注调整人的内心世界,而法律调整的重点是人的外部行为。其次,道德与法律在运行机制上是不同的。道德是自律,法律是他律。第三,道德不同于法律的实施。道德是灵活的,而法律是僵化的。道德主要由社会舆论、内心信仰和其他力量来实施,而法律主要由国家来实施。第四,道德和法律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很大,而法律调整的范围相对较小。一般来说,法律只调整那些对建立正常生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关系,而道德几乎涉及社会关系的所有领域和方面。因此,道德和法律是两种不可替代的社会规范形式。

通过以上对道德与法律异同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共性。这种共性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法律必须与该国社会的主导道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就内容而言,两者相互渗透。例如,法律必须反映某些道德要求,某些道德将通过法律得到反映。这两者在功能上互为补充。道德通过内心深处的约束力来调节法律力所不及的领域,而法律可以通过其背后的国家强制力来保证道德的实现。因此,从道德与法律的一般关系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德进入法律有其合理的基础。

二.道德进入法律的利弊

虽然前一篇文章提到的将道德引入法律有其合理的依据,但道德引入法律的现象在社会和立法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因此,针对这一争议,将道德纳入法律的利弊逐一梳理,从而为道德纳入法律的可行性提供现实分析。

(一)道德法律的益处

1.道德入法有助于法治的实现

对于什么是法治,亚里士多德曾经有一句经典名言:

“法治应该包含两层含义。既定的法律得到普遍遵守,每个人遵守的法律都是既定的法律”。FCENTURY所谓的“良法”实际上是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深切关注。其中,法治有两种含义,两者互为因果。要使法律得到普遍遵守,首先要保证的是法律必须是“好的法律”,衡量“好的法律”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法律中所包含的道德,因为很难想象一部违背主流道德的法律能够得到普遍遵守。人类历史也证明,只有那些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得到普遍遵守和传承。例如,民法帝国条款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公共秩序和良好习惯原则”、刑法中的“罪与罚原则”和“法律面前平等原则”都是符合道德要求的“良法”。此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一直十分重视道德的作用,“礼入法”和“德重于刑”,这不仅是法律观念的要求,也是特定法律规范的体现。即使在今天,法律美德也在增加。这也是使法律得到普遍遵守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证人出庭率低一直是刑事审判中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刑事诉讼法》修改了证人作证部分,明确规定亲属可以免除出庭作证的义务。这一更合乎道德的规定显然使证人作证的规定更具强制性。

相反,虽然有些法律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但由于法律本身缺乏道德,即使它们流行了一段时间,也很难获得普遍的服从和从内心遵守。因此,道德进入法律有助于提高法律的道德性,使之成为真正的好法律,从而获得普遍的服从和遵守,最终促进法治的实现。

2.将道德引入法律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文明却没有得到提高。社会上发生了一系列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以及一些行业和领域的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现象。例如,“小岳跃事件”、“毒奶粉”和“郭美美事件”以及“小三”和“二女儿”等食品和药品安全事件导致社会氛围大幅下降。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和调整,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正从旧识社会向陌生社会转变,随着社会转型的一系列变化,熟人社会的基础正在逐渐弱化。例如,大量农村永久居民移居国外,城市中的“单位人”逐渐成为“自由人”。在熟人社会中,道德在调节社会秩序中的作用比法律更重要。例如,传统中所谓的“诉讼利益”现象实际上源于人们对纠纷解决成本的理性计算。随着社会结构向陌生社会的转变,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比道德有更有利的条件,因为法律规范的设计基础是基于陌生社会的前提和假设。

此外,由于道德本身的一些特点,如道德的实施主要依赖于舆论和内心信仰,而不是强制性的和可操作性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调节规范,在内心道德底线一再被打破后的某些时候,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一定程度和范围的道德进入法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道德法律的弊端

1.道德进入法律可能会降低法律的权威

法律的权威在于它的实施。如果一项法律在颁布后不能得到有效实施,不仅会影响法律的效力,还会降低法律在社会中的权威。这也是许多人反对将道德引入法律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我国目前的立法实践来看,道德引入法律的现象正在逐渐增多。例如,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第18条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我们不能忽视或忽视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生活的家庭成员应该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经常回家看看”是否应该纳入法律。此外,《山东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行为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见义勇为行为的受益人应当对见义勇为行为及其家庭成员表示感谢和安慰”等。,这是实践中道德进入法律的常见现象。公开辩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虽然这些法律具有良好的立法初衷,但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这里,以“经常回家看”为例,法律难以实施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立法规定的概念不明确,如如何认定忽视或冷落老年人的行为?什么是常规的?一周、一个月还是一年?法律没有明确说明这些问题,这将使法院难以在司法实践中识别和适用这些问题。其次,没有相应的违规处罚措施。例如,孩子们违反了经常回家的义务。在初审法官命令儿童履行经常回家的义务后,法院不能执行法律。即使法律得以实施,也违背了立法的初衷,失去了这种行为应有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的功能。第三,此类法规缺乏相应的制度保护。事实上,外出工作的孩子通常不想回家探望。其中大部分是由于客观条件造成的。例如,许多企业很难实行休假制度。假期回家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折磨。如果儿童受到非法惩罚,显然会影响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因此,不恰当的道德进入法律将使法律失去实施的基础和可能性,从而降低法律的权威性,不利于法治国家的实现。

2.道德进入可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上述道德入法的定义,可以看出道德入法必然意味着原本由心、舆论等非强制性力量实施的道德应该通过国家强制性力量来实施,即公共权力应该强行介入私人权利,这将延伸到原本不受法律调整的社会生活。道德和法律虽然相互渗透,但都有相应的调整范围。盲目的道德不加区别地进入法律,必然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这也是道德进入法受到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2013年,南宁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发布了《南宁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如果乘客拒绝向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乘客让座,驾驶员和空乘人员可以拒绝为其提供运营服务。这一规定实际上是变相的道德绑架法,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历来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弱者、病人、残疾人和孕妇等特殊乘客让座表明人文关怀和社会文明没有错。然而,以道德的名义通过法律迫使一个人让位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首先,从法律角度来看,为乘客购买上车票意味着与公交公司签订合法的承运人合同。其核心内容是乘客付费。公共交通公司提供运营服务。除非乘客在船上有违法犯罪行为,否则公共交通公司不得拒绝为乘客提供交通服务。第二,船上所有乘客都付了同样的车费,应该享受同样的服务。从法律上讲,其他乘客没有义务为特殊群体让座。许多人放弃座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关心这些群体,这是一种道德之心。不仅接受护理的人不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人能通过法律绑架这种爱,否则,法律就会越界。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老人强迫自己坐在一个女孩的腿上,打了她一巴掌,因为她没有让座。其中,女孩拒绝让座只是一个道德问题,但坐在女孩大腿上扇她耳光的老人涉及法律问题,如猥亵妇女或故意伤害。因此,此类法规一旦实施,不仅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可能对良好的社会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以上道德进入法律的利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道德进入法律有其合理的基础,但关键在于解决道德进入法律的范围和限度问题,即道德可以进入法律,道德不能进入法律,道德进入法律的合理限度问题。

第三,道德应该如何进入法律

道德如何进入法律将根据不同的道德水平逐一分析。谢辉教授认为,人类道德分为三类: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私人道德。[5]道德如何按照不同的层次进入法律,将是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a)公共道德

公共道德是指普遍适用于所有主体的道德水平,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必须由所有主体来实现。从道德层面来看,这是最低层次的道德。它是最低道德水平的原因并不是说它并不重要。相反,它是公共社会交往中最重要的道德,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最基本、最需要的道德。例如,诚实信用、良好的公共秩序和习俗、尊重他人、不盗窃和不谋杀属于这里提到的公共道德。对于公共道德而言,道德应该充分融入法律,因为法律本身所规范的是社会主体之间的一种公共交往行为,这在调整范围内自然与公共道德相一致,是社会中所有个体都应该遵守的社会规范。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道德熟人社会的约束基础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社会主体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要有效维护作为社会交往基础的公共道德,必须有法律的力量来保障。否则,如果个人任意违背公共道德,整个社会将陷入道德滑坡,从而导致社会主体无法实现正常的社会交往。例如,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和集资诈骗的频繁发生给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原因是“诚信”的公共道德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因此,公共道德应该完全纳入法律。

(2)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密切相关并符合职业特征要求的道德标准。它不仅是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标准和要求,也是职业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与公共伦理相比,职业伦理的水平略高,因为职业伦理并不要求社会所有主体都遵守,而是要求从事特定职业的主体都遵守。例如,医生应该遵守医生的职业道德,法官应该遵守法官的职业道德,教师应该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等等。对于职业道德来说,道德应该完全纳入法律。一个职业出现的重要前提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但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需要不同社会分工之间的合作。职业道德的作用是让不同的职业实践者履行各自的职责,只有每个主体履行各自的职责,不同社会分工之间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例如,公务员只能遵循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并能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鱼水关系。只有遵守法官的职业道德,法官才能建立人们对法院的信任。医生只有遵守医生的职业道德,才能建立健康的医患关系...最终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的立法充分体现了法官的职业道德,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其他法律。简而言之,职业道德应该完全纳入法律。

(三)私人道德

私人道德是指社会中每个主体根据自己的偏好和价值观做出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对于个人道德而言,它是每个人在遵守公共道德和各自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做出的道德选择。私人道德有它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这是一个法律不能强行调整的范畴。例如,上面提到的放弃公共汽车座位的行为。这是私人道德的范畴。让座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应该提倡。然而,不让座并不违法,也不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它应该由道德通过心灵和舆论的作用来调整。当然,一旦私人道德的选择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侵犯了法律的边界,就自然应该由法律来调整,比如上面例子中的那个强迫女孩让座的老人。虽然她们的行为是个人道德的选择,但她们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为她们侵犯了女孩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如果有人选择更高层次的道德行为,如勇敢行为、自愿献血、慈善捐赠等。,法律可以通过激励导向的规范来确认、赞扬和倡导这种高层次的道德行为。因此,私人道德以强制性规范的形式进入法律是不合适的,对于一些高层次的道德选择,法律和道德可以以激励性规范的形式进入法律,从而使法律和道德保持各自的界限,实现良性互动。

总之,道德和法律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有着各自的作用和领域。今天,当我们强调法治时,我们也需要重视道德的作用。作为解决当前道德困境的有效手段,关键是要把握好界限和范围,使二者能够兼容互补。

参考:

[1]孙涛。论中国社会的“道德法”[。《法律与经济》,2011,(4)。

[2]王启富,刘金国。法律治理和道德治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3]葛弘毅。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4]李肃。法治及其地方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5]谢辉。法治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