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理 > 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应用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应用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公共管理领域应用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应用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应用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应用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分析范文

摘要: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需要全面、准确的信息获取和传输。管理流程的优化和管理效率的提高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经济社会管理决策方案的确定必然会选择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信息技术将对信息传播、价值判断、公共管理、社会秩序、公共心理等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功能性原则可能违反社会伦理。本文在分析信息技术伦理和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应用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后,认为有必要加强对信息技术伦理的认识和教育,加强对信息技术伦理边界的控制,建立信息技术伦理评价体系,促进信息技术创新与信息技术伦理的平衡。

关键词:信息技术伦理;公共行政;信息技术的应用;

论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伦理

倪东辉程书勤

摘要:

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需要全面准确的信息获取和传递,管理流程和效率的优化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经济社会管理决策方案的确定必然会选择信息技术作为支持。信息技术将对信息传播、价值判断、公共管理、社会秩序和公共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功能性原则可能违反社会伦理。通过对公共管理中信息技术伦理和信息技术应用伦理的分析研究,认为应加强信息技术伦理的认识和教育,加强信息技术伦理边界的控制,建立信息技术伦理评价体系,促进信息技术创新与技术伦理的平衡。

关键词:

信息技术伦理;公共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伦理;

技术进步和技术伦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统一体,也是人类社会的新的风险源。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和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与科技进步之间的逻辑关系。人类对科技进步的预设是可以被人类控制的,但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技术进化的逻辑。技术应用的场景和结果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和伦理冲突。因此,人类社会已经开始在许多技术领域进行技术伦理审查或技术限制,认真考虑技术伦理属性,在更广阔的领域界定技术应用的边界,合理避免技术伦理失范现象。信息技术对社会问题、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的深刻影响构成了信息技术固有的伦理现实。

公共管理

一.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伦理概述

目前,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信息技术最为活跃,无论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还是云计算技术都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所产生的伦理问题也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带来的潜在伦理问题和技术风险对人类社会提出了挑战。公众、技术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道德意识落后于技术的发展。纯技术崇拜的背后是强技术和弱人性的逻辑。由此产生的技术伦理问题不再是纯粹的行业管理和技术规范问题。[1]

信息技术伦理的相关研究已有近50年的历史。技术伦理规约中的“技术应该”是现代技术的价值理解和道德保证,通常以技术伦理规范的形式来表达。[2]20世纪70年代,美国伦理学家马娜教授首次提出了“计算机伦理”的概念,即研究计算机技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所产生的伦理问题。1985年,一些学者开始讨论计算机技术应用中出现的一些“职业伦理问题”。1986年,美国管理信息科学专家梅森提出了著名的“爸爸”理论,即信息隐私权、信息权、信息产权和信息资源使用权。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不仅享受便利,还被道德问题带来的挑战所困扰。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对人类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导致了人类社会的“重构”。它也给[的人类伦理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如数据身份认证、隐私披露和网络行为控制。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甚至违法犯罪问题,极大地冲击了传统伦理。从技术的本质和定义来看,信息技术具有价值负荷,它通过技术引导人类行为,甚至改变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标准。信息技术不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的。它所体现的价值是一个时代的社会、技术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对信息技术进行伦理反思,以减少或避免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先前的研究表明,公众对信息技术伦理风险的看法有很大差异。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需要更多的伦理研究。

二。信息技术的伦理属性和风险

信息技术的应用由于其广泛的影响和作用范围,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像其他类型的技术一样,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风险和道德影响,同时给人类带来好处。信息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结合技术伦理进行审视和规范,并遵守技术理性的伦理规范。

(一)信息技术具有伦理属性

信息技术进步与技术伦理的互动和博弈是技术发展的常态。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成员之间形成超链接,通过信息传递、情感认知、知识积累和行为“驯化”作用于人类社会。社会对伦理的理解受意识形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呈现动态演变和多维规律,信息技术伦理也呈现不同的价值判断。技术方案的选择反映了技术发起者的价值判断,具体技术手段、技术类型和技术应用的选择都反映在技术发起者的决策中。信息技术应用方对技术目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后果的理解往往与发起方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对价值判断具有指导作用。基于公共管理领域的特殊性,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应该在技术功能、进步和世俗伦理之间取得平衡。忽视大众技术层面的伦理关怀和人文关怀,容易导致伦理冲突。例如,存在低俗色情、主题派对、谣言、恶意炒作、黑色公关、恶意诱导非法链接、排水等问题。在网络媒体中,以及公众在得知公共部门使用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情境意识和行为判断,无法通过信息技术了解、区分和避免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时的担忧,更有可能加剧公众对信息技术的抵制。因此,在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不仅具有伦理属性,而且需要更加审慎地对待伦理问题。

(二)信息技术对社会形成反应和“本土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刻影响和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也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信息技术传递的信息是对个人行为的诱导。信息系统管理的过程设计对个人和群体的意识形态、行为特征和社会活动形成了反应。它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秩序和伦理判断的进化模式。例如,由于使用手机,夫妻之间的直接交流减少了。人们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加强了在线社区关系。真实的社会交往受到网络交往的限制,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越来越小。虚拟互动模式已经取代了原来的人际交流。人类是控制信息技术还是技术“驯化”人类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考虑的伦理问题。在强渗透的信息技术下,公众在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上很容易被技术“驯化”和“异化”。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公众被引导接受所谓的“感兴趣的注意”内容。从长远来看,阅读视野是有限的,狭隘的思维现象是显而易见的。高频无时间空限制了信息的流入,也会产生信息过载,严重扰乱人类的正常生活。因此,如果没有伦理来纠正信息技术的应用,人类将不可避免地被信息技术“操纵”和“驯化”。

(三)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伦理风险应用

在专业知识细分的认知模式下,公众很难认识和控制信息技术底层的逻辑,信息技术实际上将维护自身权利的主动权转移给管理者和管理组织。管理者通过信息技术获得的行政权力比以往更加方便、隐秘和渗透,因此管理者有动力准确地获取管辖范围内外的团体和个人的信息。管理者有扩大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技术渗透和辅助决策支持的冲动,在从自身偏好定位信息技术在应用中的价值和应用场景时,忽略了信息技术的数据收集范围、存储、传输、应用等环节。一旦敏感信息被泄露,将会造成大面积的社会伦理影响。如果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缺乏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和部门会分散信息项目建设,选择信息技术系统的类型,更加注重业务功能的实现,缺乏统一的业务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不同的业务系统会重复收集公共信息,公共信息的存储、共享和监督机制不规范,导致公共隐私信息的泄露。此外,不管信息系统、数据集成和业务流程的认证如何,人们的心态和行为都可能形成,人们的“驯化”也可能逐渐形成。过度监管、披露隐私和侵犯私营部门,以及公共管理部门强制推广低价值应用和系统,都将导致公众对信息技术的抵制。随着公众信息技术意识和伦理意识的提高,这种技术伦理危机将继续加剧。

三.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应用的伦理问题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由于信息技术伦理涉及广泛的研究领域,有必要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系统中构建信息技术伦理。[4]信息技术在现代文明演进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充分认识,但信息技术与现代文明需要有机地协调。只有通过全社会的积极行动,才有可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否则很难摆脱伦理困境。

(一)信息技术应用伦理研究缺乏明确的目标

今天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集体意识更以工业文明甚至农业文明为特征。信息文明的到来必然要求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建。目前,关于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应用的伦理研究应明确其属性。公共行政部门在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公共事务时,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带来的精确管理和服务便利,还要认真对待其中包含的伦理风险。例如,大数据技术可以准确描述个人行为、习惯、消费,甚至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然而,如果不受限制地应用大数据技术,公共和个人空之间的界限将会混淆。因此,有必要促进建立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应用的伦理评价体系,并将这一体系纳入公共事务管理中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各个方面。同时,加强公共管理领域其他技术应用的伦理评价意识,加快相关制度建设,为公共管理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伦理研究确立明确目标。

(2)信息技术应用中的潜在伦理问题

在信息技术应用伦理的一般研究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和客体是企业和消费者,而公共管理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不同的。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应用被置于公共管理领域。信息技术的选择、信息传播的组织、法律法规的实施、信息挖掘和信息的开发利用,都是人与社会、虚拟与现实、技术与他人之间多维合作与秩序建构的过程。因此,公共管理领域信息技术应用伦理的讨论离不开公共管理部门的行为规范和伦理约束。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不仅要强调技术的先进性,还需要结合社会风险和伦理来审视问题,特别是当公共管理领域的信息技术伦理研究出现空白点时。[5]信息技术本身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伦理冲突滞后的特点,这使得相关研究困难重重。任何公共管理政策和措施都应坚持正当程序原则,包括防止滥用公共权力、保护公众知情权、保护有关各方的实质性权利以及行使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和合法性。然而,由于公共管理部门职能和政策措施的起点不同,他们对待信息技术应用的本能冲动源于信息技术给社会各阶层带来的对社会事务的高效、便捷和准确把握。因此,对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进行伦理审查和研究可能会对其应用范围和效果产生影响。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边界模糊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公共管理领域,如智能交通指挥、智能城市管理、智能干部绩效考核等。然而,在信息技术帮助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技术滥用、技术越位、信息侵权和技术至上等现象。滥用信息技术和技术至上将在管理者和服务对象之间形成物理隔离,即缺乏人文和情感交流导致的冷漠和疏远。在当前的信息项目评估中,财政和信息技术等公共管理部门都注重创新、绩效目标、经济和社会价值维度,基本上不涉及技术应用的伦理特征。以“互联网+智慧”的名义,为了实现行政效率的提升和准确控制,一些部门盲目推出信息项目和应用,耗费了过多的人力物力,导致信息项目管理失控。针对由此产生的矛盾,迫切需要强化公共管理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伦理意识和责任,对涉及面广、渗透力强的各种信息技术应用项目进行伦理审查,从而将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边界控制在社会公正的伦理范畴内,实现公共管理有效性与伦理性的平衡。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忽视了技术伦理

在当前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都十分关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和功能性的实现,如芯片技术的研究、对超级计算技术的热情以及“互联网+”的推广。为了实现技术的进步和功能,他们不惜投入巨资或关注各种设备的堆积和算法的优化,但信息技术的伦理问题却没有得到重视。特别是在公共管理领域,强大的信息技术往往忽视政策执行中信息伦理的存在。信息技术伦理不仅强调技术的进步,而且强调技术的人性化设计,因为功能与技术伦理的平衡能够对构建良好的信息技术伦理生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公共管理部门实施信息项目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情景和技术策略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应用情景下公众对公共管理信息技术技术策略的容忍度也不同。因此,要区分不同的应用场景,关键是要根据具体项目的信息技术伦理和应用策略来评价信息技术应用伦理。

四。在公共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道德平衡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不能完全由管理人员和工程师主导。必须从多角度审视信息技术,建立预警和评估机制,避免“技术热潮”和背离社会伦理。

(一)加强信息技术伦理意识和教育

虽然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有必要提高公众和公共管理者的信息技术伦理意识,强化信息技术的伦理责任。在信息技术伦理风险控制和边界控制方面,公众的伦理取向可以决定技术评价框架。如果没有充分的沟通和知识普及,公众对陌生技术的误解和恐慌很容易导致伦理冲突。信息技术与公众之间相关伦理知识的普及和沟通,以及对信息技术的伦理风险和技术边界形成共识,可以起到弱化伦理冲突和降低技术应用伦理风险的作用。公共行政部门是社会整体伦理价值的倡导者和监督者,具有判断技术伦理的法律权威。公共行政部门的技术伦理判断标准影响着整个社会对信息技术应用伦理的判断。在决策层面判断技术伦理的合规性不应以管理者的道德素养和倾向为依据,公共管理部门也不应凭借公共权力任意扩大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规模。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控制公共管理领域技术应用的边界,坚持理性控制的伦理态度。公共行政部门可能不是信息技术的直接开发者和应用者,但它们具有监督和评估信息技术应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和伦理失范的职能,政府制定的技术产业政策将影响整个公共行政部门的技术应用选择。因此,政府有责任确保信息技术应用政策符合道德规范。信息技术应用伦理应融入公务员和领导干部的培训中,树立伦理意识,强化伦理责任,并通过培训,提高公共管理者对技术伦理的辩证理性认识。公共管理者还应当将信息技术伦理风险和信息技术伦理边界意识纳入教育宣传体系,向公众传达正确的信息技术伦理,倡导高尚的信息技术伦理,摒弃保守和消极的信息技术伦理,规范信息技术应用边界,实现人、信息技术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加强信息技术控制的伦理边界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变得不可预测和无法控制。这场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自身地位和价值的认知,也使他们担心信息技术将导致大规模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现代技术伦理可以为冲突各方提供一种相互沟通的方法,并为冲突各方在多重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社会背景下比较所使用的论据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公共管理中,如果信息技术的应用完全由公共管理者主导,技术应用的伦理和边界将很容易失衡,这不利于信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隐私意识的增强和信息过载的焦虑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产生冲突和排斥。[1]不受控制的信息技术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潜在的社会焦虑和非理性。因此,应重视信息技术应用边界的风险控制,防止技术偏离伦理。

(三)建立信息技术伦理审查制度

现代公共管理是一种基于强有力规则的制度秩序。它的实现是基于整个社会的认可和信任。认可和信任来自公众的内在信念。缺乏公众普遍认可和信任的公共管理设计将大大增加行政风险和行政成本。[7]现代社会对技术伦理的评价是一个理性的过程。从单纯追求“技术必要性”到社会伦理认同的“技术现实”,技术评价已成为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也应参照其他学科的伦理审查进行系统设计。关键变量应从信息技术设计方案、实施环节、技术策略和行为模式以及公共管理绩效等方面进行选择。应该比较和研究各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社会伦理和社会心理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实验,深入分析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和完善信息技术伦理管理体系,需要研究信息技术伦理审查的演进过程和传导机制。开展技术伦理审查必然会使公共管理者关注技术伦理,基于一定的技术伦理事实和一定的伦理标准和原则做出技术的善恶价值判断、肯定或否定,[8]把握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应用范围、隐私保护和法律应用,限制信息技术的无限扩张,对信息技术可能存在的伦理风险提出意见,划定信息技术的伦理边界,从而构建良好的信息技术伦理生态体系。首先,在公共管理领域应用的研究阶段,对信息技术进行伦理评价。无论技术研发的初衷是善意和理性,看似善意和理性的假设都可能在应用中失去控制,或者被追求公共管理效率和结果的公共权力放大。因此,有必要通过伦理审查来防范信息技术给公众带来的伦理风险。其次,建立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应用的伦理评价体系。任何关于技术完善程度和技术伦理风险假设的预判研究都存在不确定性。在研发阶段,信息技术的大多数伦理属性不能直接判断。因此,伦理评价在技术实施过程中尤为重要。第三,在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完成后,还应进行全面审查。通过设计伦理审查的全过程系统,可以对早期研发的伦理风险进行预警,并对技术实施过程中产生和传播的社会伦理后果进行调查,从而将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应用的伦理风险降至最低。信息技术伦理评价不仅是专家的责任,还应使公众了解信息技术的科学技术和伦理政策,提高公众参与度,鼓励公众、媒体、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开展第三方评价,形成第三方技术伦理评价风险预警系统,构建公共管理领域的三维信息技术应用伦理风险安全保障网络。

(四)促进信息技术创新与技术伦理之间的平衡

技术伦理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当新技术扩展到新领域时,新的技术伦理和技术边界问题就会出现。当然,伦理价值与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有关,技术应用对象和情景的伦理标准也不同。此外,道德本身是动态的和不断变化的。僵化的技术伦理观必然会制约信息技术的发展,抑制公共管理中的技术创新。因此,信息技术创新应该回归价值理性。在国家信息技术产业政策中,坚持包容性和审慎价值判断的理念,鼓励信息技术实验,设计无国界研发,限制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理性伦理。

参考
[1][6]倪东辉和程书勤。伦理视角下公共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的边界[。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
[2]王建。《现代技术伦理规范的制度安排》,[。《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12)。
[3]孙伟平。《[信息伦理建设纲要》。价值论和伦理学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4]谢贤江,王华英。信息伦理基本问题研究[。图书馆,2007,(2)。
[5]胡广金。新时期人大制度的发展[。《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8年,(1)。
[7]王飞。格伦沃尔德的程序技术伦理研究[。《科学与社会》,2016,(6)。
[8]杨魏宏。风险社会视角下的技术伦理[。学术交流,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