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时代 > 金融科技时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在金融技术时代,金融技术给银行业带来了什么影响?

金融科技时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在金融技术时代,金融技术给银行业带来了什么影响?

金融科技时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

在金融技术时代,金融技术对银行业有什么影响?性别、活力和热情

金融科技时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

金融科技时代下,金融业有哪些新特点

毕比(Bibi by ninon)金融技术时代银行发展核心提示:从前,我们对金融的印象仅限于西装革履的精英和高贵冷峻的银行柜台。转眼间,金融交易可以在我们的电脑和手机上随时随地进行。技术进步极大地促进了金融业的转型。金融技术已经发展起来了。

在金融技术时代,金融技术给银行业带来了什么影响?

在金融技术时代,金融技术对银行业有什么影响?性别、活力和热情

金融科技时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

金融科技时代下,金融业有哪些新特点

金融科技时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范文

[摘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的发展以及与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中国的金融技术将进入3.0时代。监管当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严格控制金融风险。参与金融科技发展的各方应与监管机构保持良性互动,共同促进金融科技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要改变原有的静态监管和原则性监管模式,把监管政策的核心放在平衡创新与稳定的关系上。通过设定一定的准入门槛,坚持宏观和微观审慎管理,加强对投资者的适当管理,才能真正支撑实体经济。使用监管技术是现阶段可以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更全面的数据管理,构建不同层面的监管体系,以弥补央行的信用评级空白,使数据能够在不同监管实体之间流动。
[关键词]金融技术与金融监管技术
一、中国金融技术现状
毕马威与金融技术风险公司H2Ventures联合发布的2016金融技术100榜单显示,金融技术主要分布在欧美。中国金融科技企业表现突出,共有8家企业上榜,5家中国企业进入前10名。美国商务部发布的《2016年金融技术市场顶级报告》(Top Financial Technology Market Report)显示,蚂蚁金融、百度金融、京东金融等中国金融技术公司的用户数量甚至超过了银行业。2017年12月,毕马威再次公布了2017年中国50家领先金融科技企业的名单,大数据和数据分析公司占比最高,紧随其后的是贷款、消费和情景融资。可见,数据技术是未来金融技术发展的核心方向。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金融的运作模式,推动了传统金融向高效率、低成本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2017年,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在其全球金融科技调查中介绍了中国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机遇和挑战,以及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调查发现,68%的传统金融机构希望在未来五年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零售银行、投资和财富管理以及资金转移支付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金融技术最颠覆的领域。金融科技在中国将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以金融相关应用的渗透率为例:移动支付(67.5%)、移动银行(48%)、股票交易和财富管理(7%)以及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为金融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阶段,中国正处于金融技术2.0时代——互联网金融时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与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中国金融技术将进入3.0时代。中国的实体经济也将演变成一个信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商业模式。科技将是未来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中国监管机构面临的挑战
目前,国内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迅速,混业经营等伴随而来的风险也引起了监管机构的关注。如何与时俱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深交所技术会议上表示,金融技术正在改变和重塑金融发展的竞争格局。我们应密切关注其潜在风险和挑战,促进资本市场和金融技术健康互动发展。过去,中国主要支持创新,但现在监管挑战越来越明显,主要集中在投资者保护、资本安全和改善信用报告平台上。
(一)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应从战略概念出发,通过加强内部研发和与金融技术公司合作创新,解决信息技术与传统商业模式之间差异的挑战。如今,大量个人贷款和支付业务流向金融技术公司。未来,其他类型的金融业务如个人金融、学生贷款、财富管理、消费金融产品、财富管理等。也会流向金融科技公司。
(2)监管部门
中国证监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也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制定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过分强调形式创新和利益驱动将导致短期金融套利,并导致重大金融风险。监管当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严格控制金融风险。
日前,多头共付现象引起了社会关注。其自身杠杆的不断提升,加上不同系统之间信息流通的受限,导致了巨大的风险敞口。去年6月,银监会发布了《同业拆借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同一平台上一个自然人的借款限额为20万元,多个平台的借款限额为100万元。目前,大多数网上贷款平台没有明确关注跨平台贷款的总量。事实上,该行业没有明确的跨平台信用报告系统。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生物识别、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建立公共信用服务体系,共享数据,解决微观层面的引用评估,从而加强风险控制。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异常交易分析和高效的宏观监控,为监管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参与金融科技发展的各方应与监管机构保持良性互动,共同促进金融科技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现行金融监管模式的弊端——
中国现行金融监管模式仍然是静态监管和原则监管,各种监管或罚款仍然是“命令-控制”型监管。这种监管方式需要事先制定监管规则,并要求被监管对象在发布后遵守这些规则。然而,事实上,金融市场的高度动态性和自我调节性使得规则制定落后于金融发展。金融市场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多层次市场。金融创新浪潮正在推动金融机构发展成“混合”形式。监管思维应该从“命令-控制”监管转向“适应性”监管。同时,应根据企业不同的风险水平,实行多种方法和分级监管。
传统原则监管的重点是从宏观层面把握监管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创造创新环境,尽可能为企业搭建平台,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与微观层面的监管规则和程序相比,监管对象在监管框架内享有更多的自由空,促进了金融科技产业在短短几年内的快速发展。今后,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应引导更多监管机构了解监管框架,开展专项整治。
4。中国选择
的监管路径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互联网金融业规模更大,处理移动支付主导的支付的能力更强。然而,该行业的发展并不均衡,第三方支付正在兴起,点对点贷款中的混乱和众筹保险等地方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原因是市场空大,技术发展迅速,监管相对宽松。未来,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将呈现多元化发展。在发展的同时,我们可以参照美国的监管模式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模式。
美国目前的监管模式一方面消除了金融科技领域的一些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它限制了工业的发展空。显然,我们应该在风险控制方面向美国学习。但我们也应该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空。监管政策的核心是平衡创新与稳定的关系,以确保互联网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而不造成重大的金融和社会风险,并发挥支撑实体经济的作用。在未来的大数据时代,金融监管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定一定的准入门槛,并定义监管政策框架
2。坚持宏观和微观审慎管理,全面覆盖各类金融机构
3。加强适当的投资者管理,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
4。根据风险维度进行监督。防范监管套利
五、监管技术是一种新趋势
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传统上属于制度监管,但随着大数据技术和金融技术的发展,金融监管将成为未来基于数据的监管机构。例如,蚂蚁金融、lufax、京东金融等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公司需要依靠更全面的数据管理。RegTech一词应运而生,即监管过程的科学化。其核心在于将数字技术应用于金融监管,使监管更加便捷有效,监管能力大大提高。随着金融业的网络化、数字化和全球化,全球金融监测系统的整合对国家、金融实体和消费者来说利大于弊。这样,金融监管将不再仅仅依赖传统报表中的指标,而是将智能监控和收集大量金融交易数据中的有效风险信息,形成可视化监控。在监管体系和法规尚不完善的时候,防范监管套利和协调监管非常重要。在我国独立的监管体系下,监管技术使得解决不同监管主体之间的数据流成为可能。
监管技术可以为监管者提供基于不同风险维度的合理监管模式,更符合当今中国的金融创新。未来,金融科技将在发展普惠金融和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科技支持的创新形式将推动传统金融向实体经济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通过大数据技术,弥补中央银行信贷空的空白,通过对个人用户的多维分析,从多个角度准确营销,使数据采集和监督管理更加有效。尽管金融监管技术的方法和体系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革命必将推动金融监管范式的转变,未来构建一个基于大数据和数字身份识别的全新金融监管框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普华永道。《2017年全球金融技术调查摘要》,[。2017.
[2]毕马威中国。2017年中国领先的金融技术企业50[地区】。
[3]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美国金融技术研究报告[。2017年11月10日。
[4]曹硕。[:金融科技服务合规监管的新趋势。证券市场先驱报,2017 (06): 1。
[5]李弘文,姜泽深。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监管者的视角[。金融监管研究。2017 (03): 1-13。[/比尔/] [6]廖岷。《全球金融科技监管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新金融,2016 (10): 12-16。
[7]平安证券。金融科技主题:科技创新赢得未来[>,2017-12-27。
[8]普华永道全球金融科技团队。跨越产业边界:金融科技重塑金融服务新格局[。金融市场研究,2016 (05): 51-63。
[9]张永亮宋洋。金融科技监管的路径转换与中国的选择[。法律,2017 (08):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