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5234字开题报告范文,博士论文开篇报告:中国农民生计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5234字开题报告范文,博士论文开篇报告:中国农民生计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论文类型:开题报告
论文字数:5234字
论点:生计,农户,可持续
论文概述:

本文为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以“我国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评价研究”为例介绍了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

论文正文:

中国农民生计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开幕报告
内容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第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本文的研究框架
五、写作大纲
六、本文的研究进展
七、读过的文学作品
一、选题背景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村人口占很大比例。“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复兴,始终是党和国家的重中之重。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正在实现相对较低水平、不完整和不平衡的小康社会。为了实现惠及十亿多人的全面、均衡、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农村。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再次强调了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召开的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三农”工作面临的现状,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再次强调了其紧迫性和重要性。新中国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从贫穷落后的状态逐步实现现代化,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基础,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中国有近14亿人口,农业对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负有重要责任。近年来,中国居民的温饱问题普遍缓解,但偏远山区和农村的部分居民还没有完全达到温饱要求。与此同时,中国现有的可耕地也在减少。现有耕地不仅有责任保证现有公民的粮食供应,而且需要保证未来出生人口的粮食供应,这无疑对农业发展构成重大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是满足最基本的需求,而是提出分层消费的需求。对有机、绿色、无污染的果蔬、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不同等级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差异很大,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与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有着重要的联系。然而,农村科技人才缺乏和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许多农民选择放弃农业,转而从事其他行业。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尤其是农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对农业的发展构成了威胁。市场需求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适者生存”的原则在农村很普遍。例如,过去几年猪肉价格上涨,许多农民盲目追求养猪利益,宰杀牛羊,放弃种植水果蔬菜和养猪。当生猪投放市场时,由于生猪产品的供应远远超过市场需求,生猪价格大幅下跌,许多农民遭受重大损失。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农民往往通过自我获取或口头传播实践经验来判断市场需求和选择生计行为。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往往无法选择合理的生计策略。在农业发展中,初级农产品深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还可以增加产品的经济附加值。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市场规律不断变化,对农产品的种类和深加工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农业科技的难度。在农村发展科技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许多地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农民通常从经济实体的利益最大化开始,使用大量生化技术产品,如杀虫剂和化肥,而忽略了原始的有机技术[2]。生化技术的广泛使用和农业资源的不当使用都会引起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化,最终导致农村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的水污染和土地资源污染,以及可利用资源量的显著减少。
近年来,在农村地区大规模使用生化技术带来了农业经济收入的相应增长。然而,生化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由于化肥的长期滥用,许多土地甚至含有严重超标的重金属。因此,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将导致农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减少。然而,农村发展最迫切需要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和知识。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生计策略。由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结构的变化,农村原有的资源配置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只有建立合理、可持续的资源配置,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农村人口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农民的生计选择趋于多样化。农民可以选择继续从事农业活动,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进一步加工农产品或转向其他行业。农民在做出生计选择时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如可用信息和个人能力。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因素,将有助于促进农村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农村科技人才缺乏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劳动力资源角度来看,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迁移等原因,农民改变了生计策略,导致中国农村劳动力逐渐短缺。然而,中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因地区而异。这是由于用于区域教育的国家资源分布不均,各区域之间的家庭文化和教育背景不同,导致农村劳动力很难获得科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相当多的区域劳动力素质低下。人力资源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已成为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学术界对“三农”问题的研究也呈现出多视角的趋势。总的来说,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单纯解决早期农民的温饱和贫困问题转向关注农村医疗保健、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农民生活环境和可持续生计。长期以来,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生存和发展模式是农民实现生计的主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等因素推动了民生从简单化向多样化的发展。在多样化生计方式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一般来说,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场所远离城市,更接近自然。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将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系统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利用学者关于农民生计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农村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农民生计战略、城乡协调发展等相关问题。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中国必须富裕,农民必须富裕”,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农民生计的发展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生计的可持续性与国家生计密切相关。截至2014年7月,“生计”和“可持续生计”这两个概念通过使用中国知网的学术关注功能模块进行检索(图1)。1)。从1997年至今,学术界对民生和可持续民生问题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农民生计及其可持续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中国农村生计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研究的理论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1.明确梳理和界定农民生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在新形势下,本文提出了农民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在研究中,我们将寻找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发展轨迹,探索其发展的实质,科学梳理和界定相关概念,系统明确界定农村地区的研究范围。通过建立“三农”问题(农村地区、农业和农民)与农村生计可持续性之间的联系模型,澄清了这四个问题之间的发展关系。本文还以生态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为理论支撑,科学分析了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内涵和特征。2.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动态研究。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收集的数据时间跨度为10-20年,清楚地表明了我国农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从资源所有权和收入公平两个层面动态预测未来五年农民生计的发展状况。将整合未来五年的时间跨度预测数据,动态展示中国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发展变化。本文以时间跨度和节点为度量尺度,动态分析了中国农民生计的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方向,促进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发展。3.丰富和深化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目前,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成果丰富,但从农民生计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略显不足。学术界对生计可持续性的衡量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否以及如何衡量生计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利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类生活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类选择资源利用方式的过程。对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农民可用资源数量和收入分配公平性的研究基础上的。
第三,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农村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和内容。第一部显示汉字“农”和“象”的中国典籍都写于春秋战国时期。“国宇。周:“丈夫和人民的大事是农业。”“农业”是指耕种田地李周。地区官员。斯图尔特:“五个州是村庄。“乡镇”是指每周12,500户的行政区域单位。“村庄”一词出现在《三国演义》中。西晋历史学家陈寿(233-297)写的《郑伟匈奴》:“一旦你进入魏军王国,村庄将统一,人民将有足够的钱使用。南朝作家谢灵运(385-433)在诗歌中使用了“村”一词:“村是闻所未闻的,柴火和素仅限于风和云。”(谢乐康纪。石狮山“村”和“村”是指农村地区“农村”是一个现代汉语词,可能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文献收藏范围有限,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数据库”中的《教育与职业》杂志1921年发表的文章中,只能找到“农村学校”一词。在现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生活在与城市相对应的集中社区的地区。由于不同的统计和实际目的,农村地区的范围被划分为不同的方法。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中,村庄分为两种类型:自然村和行政村。自然村是村民或农民经过长时间集中后自然形成的村庄。行政村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村民自治管理范围,是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单位。该乡由几个村庄组成,是农村的综合行政区划单位,农村是中国农村统计的主体[47]。在我国,城镇往往是城乡之间和城乡结合部的中间地带,分为县级城镇、乡级城镇和村级城镇。县级城镇也被称为“县城”。
2010年5月20日,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常务会议通过了《统计部门代码》和《城乡统计部门代码》,其中《统计部门代码》规定中国的部门结构由五层十二位数代表(表2.1)。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划结构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包括地级市和地区;县级包括县、县级市和市辖区;乡镇一级包括乡镇、街道等。;村级包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需要说明的是,县级行政区的行政地位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县”是相同的,即乡镇的上一级行政区。在我国的统计工作中,村镇的概念是不同的。国家统计局将人口分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因此城市人口包括县人口。中国财政部在农村教育经费项目中明确规定,农村教育经费不得用于县城的学校。“居民”是中国典籍中的一个固有词,比如《战国政策》?楚奇1:“有些人偏爱这座新城市,但居民们正在受苦。”其中,“居民”是指居住在新市镇的人。在现代,“居民”作为一个法律术语包括两种类型:自然居民和合法居民。自然人居民是指在自己国家居住一年以上的人。法人居民是指在国内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级政府机构、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但不包括国际机构或组织。一般来说,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县城以下农村地区的自然人。农村居民按家庭登记,家庭是农村地区的基本社会单元和活动单位。因此,“农村居民”实际上指的是“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也指的是“农村居民”。“农户”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其含义和外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农户”概念具有“社会”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它可以被视为由血缘关系形成的特定社会组织或家庭成员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经济组织。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基于区位概念和户籍管理制度的视角对“农户”进行界定和研究,将农户视为特定范围内的“农户”、“农村居民户”、“农村家庭”、“农村家庭户”等等同概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被列入这次会议的议程。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最初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0世纪下半叶,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的增多,各国政府和人民越来越重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1983年,第3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建立一个由挪威首相格罗领导的新政府?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提到,“可持续发展也意味着维护、合理利用和改善支持生态抗压性和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基础。此外,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环境关切和考虑被纳入发展计划和政策,并不代表援助或发展援助的新形式的附加条件“[52”。根据我们共同未来报告中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可分为两个方面(图2.2)。第一个方面是满足需求,即满足当代和下一代的需求。第二个方面是限制发展。在出版展览过程中,由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离不开下一届出版展览。报告认为,人类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注重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改变[经济发展的粗放模式53]。目前,这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被全世界广泛接受。
第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六章,结构如图所示。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总结了研究本论文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对生计的概念、可持续生计的研究方法和可持续性进行了综述。本章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并总结了本文的相关研究基础。第二章“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研究的理论框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角度科学分析了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内涵和特征。在确定“资源所有权”和“收入公平”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区分两个层次的关系,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资源所有权层面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测度与评价”,运用因子得分模型、关联模型和联动评价模型,从“纵向”视角(20年来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资源所有权)和“横向”视角(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生计可持续性)来测度和评价我国不同地区在资源所有权层面和生计可持续性水平上的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现状。在生态、经济、教育和健康四大类指标中,找出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农民生计可持续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确定相关性最强的正负指标。第四章“收入公平水平上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测度与评价”,运用等收入分割的几何方法、收入分组的矩阵方法和两级综合评价方法来测度中国农民生计的整体和区域间可持续性,清晰地展现了收入公平水平上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发展水平。通过对收入分项来源的定量研究,确定了促进收入增减的因素。第五章“农民生计可持续性发展现状预测及其改善对策”,运用现状预测模型从两个层面预测了中国农民生计可持续性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对策,包括遏制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加大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卫生投资,规范技术资本投资以提高农民资源所有权,有效拓展创收渠道以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2)本文的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可以简单表达如下:
五、写作大纲
概要4-5
摘要5
目录6-10
目录10-13
图13-14
目录14-16
主要符号表16-17
1导言17-37
1.1提出问题17-19
1.2研究的意义19-2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21-32
1.3.1生计概念的研究进展21-24
1.3.2生计可持续性的研究方法和应用24-31
1.3.3可持续性研究31-32
1.4本条的研究思路和方法32-37
1.4.1第32-35条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1.4.2研究方法35-37
2中国农民生计可持续性评价的理论框架37-69
2.1基本概念的定义37-41
2.1.1农村地区和农民的定义37-39
2.1.2农民生计和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概念39-41
2.2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科学内涵和特征41-53
2.2.1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农民生计可持续性41-46
2.2.2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农民生计可持续性46-49
2.2.3社会公平视角下的农民生计可持续性49-53
2.3农民生计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构建53-67
2.3.1建立农民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53-55
2.3.2农民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55-56
2.3.3资源所有权层面的农民生计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及意义56-66
2.3.4收入公平水平农民生计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及启示66-67
2.4本章总结67-69
3资源占有水平下中国农民可持续生计的测度与评价69-106
3.1资源所有权层面的农民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模型69-74
3.1.1因素分析模型69-70
3.1.2相关因素相关性评价模型70-71
3.1.3差异指标联动评价模型71-74
3.2资源所有权层面的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综合评价74-76
3.2.1资源拥有级别74的评估数据的选择和检查
3.2.2资源所有权水平上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测量结果和评价74-76
3.3资源所有权层面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区域评估76-84
3.3.1数据选择和因素分析可行性试验77-78
3.3.2资源拥有水平上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测量结果和评价78-84
3.4资源所有权水平下农民生计可持续性差异指标的分析与评价84-103
3.4.1生态指标差异分析85-90
3.4.2经济指标引起的差异分析90-93
3.4.3教育指标造成的差异分析93-97
3.4.4健康指标引起的差异分析97-100
3.4.5导致农民生计可持续性差异的指标联动评价100-103
3.5本章概述103-106
4中国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收入公平水平测度与评价106-128
4.1收入公平水平农民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模型106-112
4.1.1平等收入分配的几何模型107-109
4.1.2收入分组矩阵模型109-110
4.1.3等级综合评价模型110-112
4.2收入公平水平下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总体评价112-116
4.2.1公平评估数据的选择和测试113
4.2.2收入公平水平113-116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测量结果和评价
4.3收入公平水平下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区域评估116-123
4.3.1数据选择和描述116
4 . 3 . 2 116-120区域间收入公平水平下农民生计可持续性测量结果分析
4.3.3收入公平水平跨区域农民生计可持续性评价120-123
4.4收入公平水平下农民生计可持续性差异的原因分析123-125
4.5本章概述125-128
5中国农民生计可持续发展现状预测及促进对策128-149
5.1农民生计可持续发展现状预测概述128-129
5.2农民生计可持续发展预测模型129-131
5.2.1数据标准化和重量确定129-131
5.2.2要素贡献评估模型131
5.3中国农民可持续生计发展状况预测131-140
5.3.1数据选择说明131-132
5.3.2资源占有水平下农民生计可持续性发展状况预测132-138
5.3.3收入公平水平下农民生计可持续性发展状况预测138-140
5.4提高中国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主要措施140-147
5.4.1遏制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140-142
5.4.2增加对农村教育和卫生的投资,以提高农民的识字率142-144
5.4.3规范技术资金投资提高农民资源所有权144-146
5.4.4有效拓展创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146-147
5.5本章概述147-149
6结论和展望149-154
6.1主要结论149-151
6.2研究创新151-152
6.2.1创新1 151
6.2.2创新点2 151-152
6.2.3创新3 152
6.3研究展望152-154
参考文献154-163
六、本文的研究进展(略)
七、读过的主要文献
张小山。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三大制约因素、一个基本认识和两种政策措施[。《中国农村经济》,2003,(1) :4-13。
[2]岳越。中国农民经济行为的双重博弈均衡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41。
[3]胡乃武。国民经济管理[硕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41。
赵雪艳。不同生计方式农民的环境影响——以甘南高原为例[。地理科学,2013,33(5) :545-552。
[5]伊恩·史酷尼,《可持续农村生计:[分析框架》,入侵检测系统工作文件72。布莱顿:身份证,1998年。
[6]罗伯特·钱伯斯,戈登·康威。可持续农村生计:21世纪[的实用概念》,国际发展学会讨论文件296。布莱顿:身份证,1992年。
[7]卢武义,李慧雯,隗嚣。可持续生计研究文献综述[。中国集体经济,2011,(1): 83-84。
[8]彼得·汤森。贫困的国际分析[。伦敦:纽约:路特雷奇,1993年。
[9][联合国]纳雷什辛格,乔纳森?吉尔曼。使生计可持续[。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17 (4): 123-129。
[10][美国]诺曼普霍夫等。成功之源-第三世界国家农村发展经验总结[。王立华等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50-52。
[11]拉斯科兰茨。减贫的可持续生计方法[。瑞典国际发展合作署,2001年。
[12][·英迪亚]阿马蒂亚·森,《自由视野中的发展》,[·米)。任章,于震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06。[[英国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李梅芝。发展性社会政策[。罗敏等人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10-316。
唐丽霞、李小云、左停。《社会排斥、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三个分析框架和贫困比较》,[.贵州社会科学,2010,(12): 4-10。
[15][·英迪亚]阿马蒂亚·森论社会排斥[。《社会和经济体系比较》,2005,(3): 1-7。
[16]戴莫砺锋。社会排斥理论概述[。当代经纪人,2006,(4): 229-231。
[17]卡罗琳·奥诺·莫瑟。《资产脆弱性框架:重新评估城市贫困减少战略》,[。《1998年世界发展》,26 (1)。
[18]迈克尔·瓦特,汉斯·玻勒。《脆弱的空间:饥饿和胺的因果结构》,[。人文地理学进展,1993: 117-125。
[19]索拉博·辛哈和迈克尔·利普顿。破坏性波动、风险和贫困:评论,《2000/ 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背景文件》,苏塞克斯大学贫困研究股,1999年。
玛莎·罗伯茨,杨国安。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国际进步脆弱性分析方法与可持续生计方法的比较[。《地理科学进展》,2003,22 (1): 11-21。
[21]拉斯科兰茨。减贫的可持续生计方法[。瑞典国际发展合作署,2001: 14。
[22]弗兰肯伯格,蒂莫西r,迈克尔饮用水,丹尼尔麦克斯韦。《实施家庭生计安全:解决贫困和脆弱性的整体办法》,援外社,2000年1月(油印本)。
[23]饮用水,迈克尔和塔玛拉·鲁西诺。CARB生计方法的应用:RAC 99演示。(油印本)。
[24] DFID。可持续生计指导手册[。伦敦:国际发展部,2000: 68 - 125。
[25]苏芳、许钟民、尚海阳。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2009年,24 (1): 61-69。
[26]谢东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分配效应和目标效率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180-190。
[27]扬·赫斯伯格,约瑟夫·亚罗。使用生计脆弱性框架评估加纳北部粮食安全的程度和原因[。《地理杂志》,2006,67 (1): 41-55。
[28]普里亚·德辛卡尔。印度的气候变化适应:喜马偕尔邦森林系统的案例研究[[]。国际环境与污染杂志,1998,9(2): 186-197。
[29]孔祥志,钟真,原梅生。乡村旅游对农民生计的影响分析——以陕西三大景区为例[。《经济问题》,2008,341 (1): 115-119。
[30]唐苟。城市扶贫和可持续生计。江苏社会科学,2003,(2): 12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