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5912字开题报告范文:云南艺术学院学生纪实毕业作品视听语言的应用研究

5912字开题报告范文:云南艺术学院学生纪实毕业作品视听语言的应用研究

论文类型:开题报告
论文字数:5912字
论点:纪录片,研究,本体论
论文概述:

本文为影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以“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纪录片毕业作品视听语言的应用研究”为例介绍了影视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

论文正文:

视听语言在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纪录片毕业作品中的应用研究
开幕报告
内容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第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本文的研究框架
五、写作大纲
六、本文的研究进展
七、读过的文学作品
一、选题背景
2012年9月,作者被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录取,成为戏剧和影视学科的纪录片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生。那年暑假的七月,我来到云南,跟随导师宋杰教授到香格里拉担任摄影助理,参与纪录片《采风香格里拉》的创作。在此之前,在学习纪录片的过程中,我阅读了他的著作如《视听语言:图像与声音》、《纪录片:观念与语言》,并在创作过程中了解了他视听观念的一些特点。这种实际的创造加深了我们对这些特征的理解。这些特点也是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作品中视听语言的特点。2009年,当学生们第一次涉足纪录片时,他们拍摄了黄龙溪和洛带古镇等纪录片。这些纪录片的特点无疑是“评论+图片”的典型形式。无所不能的评论贯穿整部电影。在表达情感时,伴随着一段音乐形成节奏,音乐被用来生硬地升华情感。不用说,这幅画类似于“空镜头”和“推、拉、摇、动”。所有的元素被编辑在一起形成一部纪录片。当我在2010年创作纪录片《播种希望》时,虽然我注意到了实际声音的使用,并在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现场音效,在画面之外添加了空这些音效是后来在实际创作中添加的,这是我在实际拍摄中忽略的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元素。在课堂上,导师宋杰教授经常以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的毕业作品为例,向我们传达和传授他的视听理念。事实上,这些毕业作品也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培养了10名影视专业人才,制作了200多部毕业作品。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些作品经常在国内外主要电影节上获奖或入围,尤其是纪录片作品。例如,2001级电影电视学院院长严俊杰在他的学生时代就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电影电视作品:2003年的纪录片《我的家庭录像》(My Family Video)获得了第二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大学电影节、第七届国际纪录片单位和第三届中国电影节。2005年制作的纪录片短片《城市的脸——狼的摇篮曲》(City\'s Face-Wolf\'s摇篮曲)通过参与比利时“5 SUR 5”评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新导演,被选为亚洲唯一的导演。这部短片获得了第一名,成为第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亚洲导演,并成为新一代导演的代表。钟健是2001级的导演学生,他仅仅凭借毕业作品《试着回忆》就经历了欧洲和亚洲的主要电影节,获得了阿姆斯特丹电影节的最佳第一电影奖和电影节(IDFA)首映式单元的“最佳第一电影”奖。2003级的朱黎恩因其杰出的毕业作品《老挝2006》获得了在哥伦比亚大学电影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毕业后,他成为美国PIXAR公司制作团队的摄影师。(1)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作品纪录片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特征。例如,电影强调记录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会故意在电影中加入虚构的元素,也不会主动在电影中创造一些戏剧,故意让电影看起来很好。尽量避免在电影中出现评论和不刻意创作的叙事都体现在这些学生的作品中,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意识。这些视听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有分析和研究这些学生作品的冲动。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逐一观看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的毕业作品,不难发现这些视听作品不同于其他影视学院学生作品的视听特征。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我们可以在实践中找到视听语言本体的一般规律,对未来的纪录片创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学院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结合,对学院影视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本体电影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同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影视教育提供了启示和借鉴,也为其他影视院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研究影视学院影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反思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指导实践。因此,本课题对视听本体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是在视听语言理论和纪录片创作实践之间搭建桥梁的应用研究。从视听本体论出发,分析了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的纪录片毕业作品,在“本体论”和“技术主义”的框架下进行了实证研究,比较了其他艺术学院影视教育和影视作品的特点,总结了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纪录片多年来视听语言的变化, 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联系教育,颠倒了教育的意义,并对本体论如何适应未来“技术主义”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三,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在《视听视觉:影视艺术专业作品集(1)》中,宋杰教授在他的文章《纪录片选题》中谈到“选题不仅是题材的选择,也是制作风格的选择”。以2005年影视专业毕业生创作的纪录片《华山惊涛骇浪》为例,分析了视听表达与图像风格的关系。说到“意识形态主题的象征与反思”,他被选为“试图回忆”(作者:钟健,2001年导演班,2005年入围日本山形电影节;2006年,她获得阿姆斯特丹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米安仁(2001年导演班韩慧媛,2006年挪威诺蒂卡电影节决赛入围者),她和她的学生(2002年、2006年摄影与导演班赵昌等人)为例,总结说“近年来,我们云南艺术学院影视系的学生在纪录片创作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电影的意识形态内容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的个别例子的限制。”(1)也是在这本书里,宋杰教授在他的文章《纪录片制作中的现场控制和真正的歧视》(2)中引用了“胡达”作为案例研究,他在文章中分析了制作纪录片应该展现自然和有意义的生活并尊重你的主题的论点。他还分析了《我的家庭录像》(2001年导演专业严俊杰、2003年第二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大学电影节、国际第七纪录片单元、国内第三纪录片单元)和《奶奶》(2002年导演专业张南等人、第二届马援电影节最佳纪录片)中的观点选择。根据中国知网对中国知网相关论文的检索,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对学生纪录片作品的研究较少,从本体论角度对学生纪录片作品的研究具有创新性。在国际上,虽然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的教学和创作正以多元化的方式发展,但它经常与省内外的主要大学和台湾的大学联合举办展览和交流活动。香港、台湾、欧美电影导演、摄影师等知名电影人,虽然学生毕业作品被邀请参加各种国际电影节和电影节,并获得各种奖项,但并未定期受邀到我院进行小规模主题放映。然而,大部分电影交流仍然局限于制作实践,对于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纪录片毕业作品的研究还没有理论文章或书籍。
周传基先生在他的著作《我的研究方法》(My Research Methods)中提到:“当电影成为教育工具时,很明显,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票房价值,而是通过充分发挥电影本身的优势来达到教学效果。这至少要通过考试来测试,而不是通过票房的价值效应。”(1)范晓玲在毕业论文《周传基影视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中评论道:“这充分体现在周传基先生的电影本体论教学中。在研究影视语言时,应注重影视本体研究,这是影视视听语言教学的基础。”(2)周传基先生认为,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式,与其他传统艺术完全不同。为了培养未来的电影艺术家和电影制作人,中国的影视教育不能从其他艺术的外部属性来研究电影。只有从影视本质的科学理论研究中,我们才能对电影有更合理、更科学的理解。
第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视听媒体作为20世纪的新媒体,主要是电影和电视,仍然受到文字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但是文字语言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带给人类的新体验和新认知已经开始动摇文字语言和文化的主导地位。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正常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都清楚地意识到或感受到了新文化的力量和功能。因此,本研究将坚持从本体出发,严格区分视听语言和文字语言。大多数传统的影视理论都是基于“电影是各种艺术的综合体”的理念,因此往往忽略了从本体论意义上理解和理解电影。理解本体是视听语言研究的前提。只有充分理解视听媒体的记录性质,才能更好地理解视听语言和纪录片的特点和规律。
(2)本文的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可以简单表达如下:
五、写作大纲
摘要3-4
摘要4
导言7-19
第一节研究起源7-10
第二节研究价值10-11
一、科学教育的价值10
二、反射值10-11
三.启蒙运动的价值11
第三节文献综述11-17
一、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作品的引用与分析11-13
二.关于办学的本体论思考13-14
三.影视教育理念的教育方法研究14-17
第四节研究方法17-19
一、本体论研究思路17
二.研究方法17-19
第一章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纪实作品概述19-25
第一节本体论的持久性和最初的荣耀20-22
第二节目的论与社会妥协的要求22-25
第二章“本体论”框架下的文献应用研究25-47
第一节“本体论”纪录片的意义25-26
第二节“本体论”纪录片的特点26-33
首先,材料来自记录26-27的实际存在
第二,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面貌和本质
三、以历史的态度,运用视听语言来表达反思和质疑的精神29-33
第三节视点策略33-38
一、主观观点倾向33-36
第二,视点策略:观众选择36-38
第四节声音合成38-44
一、现场录音38-40
Ii .评注40-44
第5节不连续编辑44-47
第三章是“技术主义”视角下的文献应用研究47-57
第一节“技术官僚”纪录片的含义47-49
第二节分析“技术主义”纪录片风格下的视听语言49-57
一.关闭空 50-52
二、“三透镜法”52-53
Iii .主客观观点的平衡53-54
Iv .相干编辑54-57
第四章视听语言的演变57-64
第一节原因和问题57-60
一.原因57-60
Ii .面临的问题60
第二节对未来文献教育的思考60-64
一,影视教育“同质化”61
二.缺乏人文教育61-62
三、坚持“本体论”,做一所独特的大学62-64
结语根植于现实的梦想64-65
参考文献65-67
六、本文的研究进展(略)
七、读过的主要文献
1.美国[]迈克尔·拉巴吉著,《纪录片创作完整手册》,译。苏和·刘,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艾伦·罗森塔尔,《纪录片导演与制作》,转。张文军,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鲁道夫·艾因海姆,《艺术与视觉感知》,转。滕守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4、[法语]巴赞,《什么是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
5.[法语]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
6.[法语]梅斯,《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台湾刘源出版社,2002年。
[英语]格雷戈里,视觉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美国[]汤姆林森·霍尔曼著,《影视之声》,华夏出版社。
美国[]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
10.[·德]克拉克,《电影的本质》,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
11、[·德]鲁道夫·艾因海姆,《电影即艺术》,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
12.路易·贾内蒂著,《理解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13.赫伯特·塞尔特著,《影像与声音运动》,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14.美国[]汤姆林森·霍尔曼著,《影视之声》,华夏出版社。
15.美国[]苏珊·兰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6.美国[]爱德华·莫尔著,《电影化的想象》,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
17.[美国]李若伯克著,《电影元素》,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
18,[·乌拉圭]丹尼尔·阿里霍恩著,《电影语言语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
斯坦利·卡弗,《世界的见证——对电影本体论的反思》,转。齐雨,刘芸和周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
20,[·苏]杨德赫里,《银幕摄影的世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
[·法]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理查德·马特海特,《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的历史》,第22卷,澳大利亚[。吴静、何建平、刘辉,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