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4633字开题报告范文,金融论文开篇报告:网络金融运行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

4633字开题报告范文,金融论文开篇报告:网络金融运行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

论文类型:开题报告
论文字数:4633字
论点:互联网,金融,发展
论文概述:

本文为金融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以“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为例介绍了金融学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

论文正文:

网络金融运行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
开幕报告
内容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第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本文的研究框架
五、写作大纲
六、本文的研究进展
七、读过的文学作品
一、选题背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自成立以来,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和资金。它的信息处理功能越强大,它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功能就越好。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金融组织也在不断变化,其中技术进步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与互联网的关系日益密切。借助互联网思维方法和计算技术,金融的功能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和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企业和金融业的结合开辟了一条渠道。一方面,互联网企业通过这些技术创新得到了大量信息的支持;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凭借网络技术在信息和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逐步涉足金融业务领域。与此同时,在现实中,大量中小企业、小微企业长期面临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日益增长的基础。巨大的需求和技术突破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空。基于各种条件的变化,2013年以来,中国互联网金融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管理方法的出现,使得互联网金融在国家投资盛典空之前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虽然发展时间还相对较短,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与之相关的风险也开始暴露和集中,给监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缺乏有效监管和行业自律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和传统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非法集资等行为没有得到明确界定,陷入非法集资的陷阱而没有受到任何关注。广大投资者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护。频繁的“出走”和“群体权利保护”似乎给网络金融的发展蒙上了阴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和策略面临严峻考验。在此背景下,本文希望理清网络金融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系统考察到目前为止网络金融的运行模式,全面分析其经济效应、风险和未来趋势,并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提出促进网络金融健康发展的对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理论意义
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实施形式,已经显现出诸多积极效应,如扩大金融包容性、改变人们对传统金融的认识、降低金融活动的参与门槛、加快全社会金融改革和创新的进程、挑战传统金融的运行模式,从而成为当前金融活动中最活跃的金融实施形式。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在当前学术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成为各种交流和讨论的焦点。目前关于网络金融的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分为“颠覆理论”、“中立理论”和“工具理论”。“颠覆理论”认为,网络金融是一种新的融资模式,不同于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模式和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模式。认为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将颠覆传统金融业,完全取代银行和资本市场。互联网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金融的发展程度,未来的金融很可能成为互联网的工具。“中性论”认为,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将在竞争中共存,在共存中竞争。认为网络金融只是金融销售渠道和金融收购方式的创新。“工具论”认为,虽然互联网的金融运行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但它在大型金融系统中运行的金融资产规模较小,因此不太可能成为主流的金融运行模式。互联网只是金融运作的工具和手段之一。本文以网络金融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网络经济、金融中介、金融发展和金融功能等理论,为进一步研究网络金融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传统金融、第三方支付和新兴的网络金融运行模式使用网络手段的深入调查,在案例分析等手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揭示了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网络金融价值和风险的分析,从理论上探讨和揭示了网络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本研究的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事实上,传统金融走网络发展道路的趋势由来已久,主要表现在传统金融服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每家银行都设立了电子银行部,自助银行、自动取款机和POS机的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着传统银行向网上银行的转型。基于互联网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正在不断进入传统金融的商业领域。互联网金融以其高效率、便捷性、高收益性和稳定性的独特优势,冲击着传统金融市场,搅乱了金融业的传统格局,加速了金融改革。因此,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探索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对于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14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它们正在倒闭和逃跑。作为新事物,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监管层面也给予互联网金融相当大的容忍度,使其得到充分发展空。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出现了一场混战。“建立-关闭-重建-重新关闭”的循环正在上演。如果你唱歌,我上台,只有少数互联网公司能够从头到尾坚持下去。只有少数互联网金融公司实际上获利了。经过这一轮混战,幸存下来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始理性看待这一新事物。产业发展也需要逐步回归理性思考。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如何发展它,如何制定行业规则,等等。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现在必须考虑的问题。政策和监管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在制定之中。在这种环境下研究网络金融,对于我国网络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金靖宇和唐平(2008)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业高度融合的新型金融。它的产生符合信息技术时代金融发展的要求,为未来金融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然而,卓武阳(2012)认为,对网络金融的理解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网上金融是指依靠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开展各种金融服务,如电子货币、网上银行和电子会计支付结算服务等相关内容;广义而言,网络金融是在国际范围内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所有金融服务的总称。网络金融不仅包括狭义的金融,还包括网络金融的监管和安全。他认为网上金融与传统金融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传统金融所不具备的网络运营和形式虚拟化等突出特征。侯闫婷(2013)认为,网上金融是一种个性化、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使客户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享受,主要包括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网上证券、网上支付等金融活动。她强调,网络金融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它的兴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了金融运行模式创新的速度。此外,网上金融也促使以电子商务企业为代表的非金融机构涉足金融服务业,极大地冲击了金融业的传统运营模式。
霍文雪(2013)认为,高端云金融将改变中国金融市场的体系、模式和发展方向,未来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云金融利用云计算技术将相关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数据相互连接,然后构建云网络。金融产品、数据、信息和服务都集中在云网络中,利用相关专业技术将其整合成有价值的数据,从而提高金融业和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水平,提高整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等。金钟霞和姜立(2012)认为,当前云计算对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竞争、客户和监管。从客户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客户对信息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体验要求。从竞争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通信运营商正在向云计算转型。从监管角度来看,云计算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有人认为,国家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云金融产业链,进一步开放在线公共数据,政府应加大对云计算产业的政策支持;当然,金融机构应该分层次、分步骤地发展云计算。
第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及全文的内容结构、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论文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第三、四、五章主要关注网络金融的发展演变、创新模式和新形式。重点分析了当前网络金融模式的特点和现状。第六章主要介绍了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网络金融的社会价值、风险特征和决定因素。第七章主要从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困难和进一步发展的策略角度,提出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建议。第八章是全文的简要总结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具体来说,各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以下内容: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和理论描述。本文主要评述了国内外网络金融的研究现状,以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网络金融。同时,通过引入网络经济理论、金融中介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功能理论,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对网络金融进行了理论解释。
第三章重点介绍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个最重要的金融行业。本文通过分析基于互联网的传统金融的发展过程和趋势,以及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对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的优势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事实上,传统金融的互联网本身也是实现互联网金融的途径之一。
第四章主要关注网络金融中最具代表性的业务——第三方支付。通过考察传统支付模式与第三方支付模式在运营模式和流程特征上的差异,结合第三方支付的运营和监管体系,探讨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种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进行了综合分析。
第五章重点研究和分析了网络金融发展中的一些新模式,包括P2P模式、众筹模式、网络金融等。本章根据对主要概念、发展现状、运行模式和趋势分析的逻辑思考,对这些有代表性的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以揭示其发展的初步规律。
第六章重点阐述网络金融的现实价值、风险特征和发展趋势。对网络金融发展趋势的分析从价值判断入手,通过考察网络金融已经显示的应用价值,分析其战略意义,进而考察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关于网络金融的风险特征,我们将从风险来源入手,重点关注信息来源、支撑技术和运营平台。
第七章是对中国网络金融发展困惑与思考的分析。主要从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困难和下一步的策略,如实现向移动互联网金融的转型、构建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加强行业有效监管、实现商业模式差异化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如何实现中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参考性建议。
第八章是全文的简要总结和下一步网络金融研究的展望。
(2)本文的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可以简单表达如下:
五、写作大纲
概要6-8
摘要8-10
第一章导言16-26
1.1研究背景和对象16-20
1.1.1研究背景16-17
1.1.2概念定义17-20
1.2理论和实践意义20-22
1.2.1理论意义20-21
1.2.2实际意义21-22
1.3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22-24
1.3.1内容结构22-23
1.3.2研究方法23-24
1.4第24-26条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文献综述和理论解释26-43
2.1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26-32
2.1.1互联网金融模式和定位26-28
2.1.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28-30
2.1.3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与监管30-31
2.1.4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和未来31-32
2.2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理论基础32-38
2.2.1财务视角的理论基础33-36
2.2.2互联网视角的理论基础36-38
2.3互联网金融理论模型描述38-42
2.3.1模型基本假设39-40
2.3.2互联网金融没有银行运营模式40-41
2.3.3引入互联网信息处理的金融发展模式41-42
2.4概述42-43
第三章网络金融模式(1):传统金融内部化43-66
3.1互联网金融的比较优势43-45
3.1.1互联网金融的支付优势43-44
3.1.2互联网金融的流程优势44
3.1.3互联网金融的包容性优势44-45
3.1.4互联网金融的整合优势45
3.2电子和网上银行业务45-52
3.2.1电子和网络化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46
3.2.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46-47
3.2.3互联网在传统商业银行中的应用47-50
3.2.4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50-52
3.3网络保险的产生和发展52-59
3.3.1网络保险发展的必然性52-54
3.3.2互联网保险发展调查54-55
3.3.3网络保险发展分析55-58
3.3.4网络保险的未来发展趋势58-59
3.4互联网金融和证券的发展和变化59-65
3.4.1互联网金融模式对证券业的影响60-62
3.4.2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证券业的发展趋势62-65
3.5概述65-66
第四章互联网金融模式(2):支付系统创新66-90
4.1传统支付的运行模式66-74
4.1.1现金支付方式67-68
4.1.2账单支付方式68-71
4.1.3银行卡支付方式71-74
4.2第三方支付的内涵和操作流程74-80
4.2.1第三方支付的内涵74-76
4.2.2第三方支付的一般流程76-77
4.2.3第三方支付模式的具体分析77-80
4.3第三方支付系统和监管系统的运行80-88
4.3.1第三方支付政策的实施81-82
4.3.2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许可证获取82-83
4.3.3中国第三方支付系统监管框架83-86
4.3.4中国第三方支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86-88
4.4概述88-90
第五章互联网金融模式(3):一些新格式90-121
5.1电子商务金融运营模式分析90-95
5.1.1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模式90-91的发展背景
5 . 1 . 2 91-92型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概述
5.1.3电子商务金融模式和经济分析92-95
5.2 P2P操作模式95-104分析
5 . 2 . 1 P2P借贷的基本概念95-97
5 . 2 . 2 P2P借贷的主要特征97-98
5 . 2 . 3 P2P借贷平台的问题98-99
5 . 2 . 4 P2P贷款发展模式99-102分析
5 . 2 . 5 P2P贷款的未来趋势分析102-104
5.3众源金融运营模式分析104-113
5.3.1众筹的基本概念104-106
5.3.2众筹模式106-109的特点和风险
5.3.3众包模式在中国的发展与突破109-111
5.3.4众包模式和经济分析的参与者111-113
5.4互联网财务管理运营模式分析113-120
5.4.1互联网金融销售平台的概念113-115
5.4.2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实际应用115-117
5.4.3互联网财务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117-120
5.5概述120-121
第六章网络金融的经济效应和风险分析121-156
6.1互联网金融总体调查121-127
6.1.1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史机遇121-123
6.1.2互联网金融和传统产业的结合123-124
6.1.3互联网金融形式和发展状况124-125
6.1.4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些新特点125-127
6.2互联网金融的经济效应分析127-135
6.2.1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128-133
6.2.2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发展战略的关系133-135
6.3互联网金融和网络基础设施:实证分析135-140
6.3.1经验设置和数据描述135-137
6.3.2经验结果的描述和分析137-138
6.3.3网络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38-140
6.4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来源和风险特征140-150
6.4.1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来源141-143
6.4.2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征143-150
6.5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150-154
6.5.1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因素150-153
6.5.2互联网金融的未来趋势153-154
6.6概述154-156
第七章中国网络金融发展战略分析156-169
7.1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优势156-157
7.2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障碍157-160
7.2.1互联网金融纠纷157-158
7.2.2互联网金融问题和风险158-159
7.2.3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挑战159-160
7.3促进中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建议160-168
7.3.1促进传统金融和互联网的融合161-162
7.3.2利用差异化商业模式促进市场繁荣162-163
7.3.3实现移动互联网金融163-164的转型升级
7.3.4构建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164-165
7.3.5持续优化互联网金融监管165-168
7.4概述168-169
第八章结论和展望169-171
8.1主要研究结论169-170
8.2进一步研究的前景170-171
参考文献171-179
确认179-180
六、本文的研究进展(略)
七、读过的主要文献
[1]蒙托里奥和特里拉斯,《宽带电信中的监管联邦主义和产业政策》,信息经济与政策,2013年,25(1):19-31。
[2]塔可,《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整合[》,银行与金融杂志,1999年,23(2-4): 697-700。
[3]阿利斯泰尔·米尔恩,《后交易清算与结算产业组织[》,银行与金融杂志,2007(10): 2945-2961
[4]艾伦,f .,麦克安德鲁丝,J. &斯特拉汉,P .,电子金融:介绍[J .,金融服务研究杂志,2002,22(1-2),5-27。
[5]伯南克,《定量商业周期框架中的金融加速器》,1999,1,1341-1393。
[6]安德森,《长尾理论:为什么商业的未来卖得越来越少》,纽约:亥伯龙,2006年。
[7]安德森,《长长的尾巴:无尽的选择是如何创造无限的》,伦敦:随机房屋商业书籍,2009年。
[8]查尔斯·卡恩,威廉·罗伯茨,为什么付钱?《支付经济学导论》,金融中介杂志,2009(1):1-23
[9]戴蒙德和戴维格,《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政治经济学杂志,1983年,第401-419页。
[10]莫里克,《众筹的动力:探索性研究》,[,商业风险杂志,2014,29(1),1-16。
[11]艾伦,麦克安德鲁和斯特拉汉,《电子金融:介绍[》,金融服务研究杂志,2002,22(12): 5-27。
[12]弗里德曼,《边际脱钩:银行业电子革命对货币政策的影响》,2000,3(2),261-272。
[13]圣保罗,《技术选择、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欧洲经济评论,1992,36(4):763-781
[14]高盛,“移动货币化:交通收入的变化吗?”[·雷],2012(6)。
[15]马格里特,《电子金融:现状、创新、资源和未来挑战》,[,哈佛商业评论,2002年,80(5),86-92。
[16]米什金,旧金山和斯特兰,体育,技术会对金融结构产生什么影响?国家经济研究局,1999年。
[17]麦凯布,《货币市场基金风险和金融危机的横截面》,联邦储备系统金融和经济理事会讨论系列,2010年。
[18]默顿和博迪,《全球金融体系:功能视角[》,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5年。
[19]罗摩克里希南和塔可,《信息可靠性和金融中介理论[》,经济研究评论,1984,51(3) : 415-432。
[20]贾文帕,特拉廷斯基和维塔莱,《互联网商店中的消费者信任》,信息技术与管理,2000,1(1-2): 45-71。
[21]卢维森,《消费与信贷:时变流动性约束模型》,[,经济与统计评论,1999,81(3): 434-447。
[22]贝森和以色列,互联网互联从等级制度到“网状结构”的演变:对政府监管的影响[。信息经济与政策,2013,25(4): 235-245。
[23]林颜歌·巴,安德鲁·布·温斯顿,张寒,通过经济激励机制在网上拍卖市场中建立信任[,决策支持系统,2003(3):273-286
[24]本西文加,史密斯和斯塔尔,交易成本,技术选择和内生增长,[,经济理论杂志,1995,67(1):153-177。
[25]肖睿胡,张西林,惠斯顿安德鲁布,张寒,希望还是炒作:在线拍卖环境中托管服务作为可信第三方的可行性[J]。信息系统研究,2004(3): 236-249
[26]阿里尔咨询(Ariel Consulting),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降至1383.4亿元(EB/OL),(2014-08-07),
[27]杨秀萍白钦先。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思考[。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5-9。
[28]陈静,17家民营第三方支付企业被允许跨境经营[,经济日报,2013-9-27(11)
[29]陈郁,基于价值链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分析,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1,25-25
[30]陈志武,《互联网金融有多新》,[,《新金融》,2014,(4): 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