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格式 > 3658字论文格式电力工程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

3658字论文格式电力工程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

论文类型:论文格式
论文字数:3658字
论点:感应,加热,控制
论文概述:

本文是参考文献写作指导,简单的介绍了电力工程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论文正文:

电力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格式1

1潘田明。现代感应加热装置。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6年
2李定轩,丁增民。现代高频感应供电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
3吴金夫,徐雪峰。感应加热工件电磁场的计算及其有限元模拟。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4。32(1):58-62,77
4杜金彩,吴炳多。感应加热装置母线的改进。电气技术,2000(1): 43-44
5杨子清,赵江,赵英宝。75KW中频感应加热电源的研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20(03): 29-31
6姜立。基于TMS320F2812的数控感应加热电源的研究。Xi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全雅捷。感应加热电源的发展及趋势。电焊机,2001。31(11): 3-6
8张志娟。高频感应加热电压源逆变器功率控制的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博士论文,周克东,2010
9。基于三阶谐振变换器的高频感应加热电源的研究。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0祁宗刚。串联感应加热电源技术的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1王晨。铝合金铸件超声波电源的研究与设计。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2任伟。感应加热电源常用功率调节方法的探讨。电子世界。2013(20): 36-37
13朱杰熊磊。感应加热电源几种功率调节方法的比较。科技广场,2005(6): 117-119
14熊一平。倍频器700千赫高频大功率感应加热电源的研究。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5饶一华。高频感应加热电源的研究。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6熊磊。串联谐振感应加热电源的数字控制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7刘超。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均匀脉冲密度感应加热电源的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8祁宗刚,刘鹏,陈会明。感应加热功率调节方法的探讨。金属热处理,2003,28(7): 54-57
19刘志坚。基于FPGA的高频感应加热控制系统的研究。哈尔滨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0肖进。基于模糊功率调制DPLL锁相控制的感应加热电源研究。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1魏凯。大功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感应加热电源的数字化研究。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2冯雪。基于UC3879的高频感应加热电源设计Xi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3林伟勋。可控硅中频电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
24王健,宁廷群,王军。感应加热电源不同功率调节方式分析。煤矿机电,2009(02): 41-43
25卢根迪。基于FPGA的感应加热电源控制系统的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26沈海明。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的400千赫大功率高频感应加热电源的研究。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7陶新华。新型PID控制及其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28艾伦·吴,惠晶。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大功率中频感应焊机的研制。电力电子技术,2003,37(4): 62-64
29梅晓蓉。自动控制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0王兆安,黄军。电力电子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1李金刚。电压型负载谐振变换器谐振槽参数优化设计及负载匹配研究。Xi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32朱再兴。高频感应加热电源的设计与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3罗先觉邱关源。电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4 t .张茵,z .乐清,z .年富。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的低负载感应加热电源控制研究。消费电子、通信和网络,2012年第二届国际会议。2012年:1313-1316
35林靖港,中国汝嫣,马鑫。电压源感应加热逆变器负载匹配新方法的研究2006年第一届工业电子与应用IEEE会议,新加坡,2006年:1-5
36乔潘珂,碧树。基于移相控制的有限责任公司感应加热电源的研究。自动仪器,2011,32(4):22-25
37陈会明,王赢,张钟超。高频有限责任公司感应加热电源及降低开关损耗策略的研究。中国电气工程杂志,2006,26(17):67-71[/比尔/] 38迪克霍夫,赖安,邓克瑞,邓文迪。基于IGBT的高频感应加热LCL谐振逆变器的设计。IEEE-IAS Annu。会议,1999(3): 2039-2045
39莫洛夫S V,泽奥多里德斯M,福赛思A J .感应加热用移相控制高频电压馈电逆变器。IEEE Proc。-电子。《功率应用》,2004,151(1): 12-18
40施瓦策尔大学,东克尔研究与开发。高频感应加热应用逆变器原型中IGBTs的功率损耗。IECON\'01,第27届IEEE工业电子学会年会,2001(2): 793-798

电力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二

1慈向阳、杨贤岳、隋顺天。化石能源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路径。生产力研究,2014(10): 13-16
2郭桂莲。太阳能光伏发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
3凯泽森,《太阳能基础理论及建模与估算技术》。傅青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4林云,李莓铃等。焦作市灰霾天气成因及对策分析。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41(5): 27-31
5森久特,达塔,杨娜,金昌。一种利用最小二阶观测器减小频率偏差的小水电并网大光伏系统控制方法。IEEE能源转换交易,2009,24(2): 520-528
6格雷罗·米,布拉杰格·弗,热列夫特。分布式发电:迈向新能源范式。IEEE工业电子杂志交易,2010,4 (1): 52-64
7杨勇。赵波等。分布式光伏电源并网的关键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年
8托马斯·基塞尔。太阳能利用技术和工程应用。朱永强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9鹏飞。“网格”在一边。国家电网召开“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的意见”会议。太阳能,2012(22): 7-9,19
10许彭伟,刘飞,刘邦印,段善旭。几种光伏系统MPPT方法的比较分析与改进。电力电子技术,2007,41(5): 3-5
11周林,吴健,李秋华,郭克。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综述。高电压技术,2008,34(6):1145-1154[/比尔/] 12 AGAN阿哈卡,李迪阿瓦。太阳能系统的恒压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在:系统理论(SSST),2011年IEEE第43届东南研讨会上。奥本,阿尔:IEEE,2011: 125-130 [/BR/] 3张忠正,陈小芳。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恒压跟踪研究。中国电气工程杂志,2014。34(26): 4521-4527
14张超,何香宁。短路电流结合扰动观察法在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中的应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20):98-101[/布朗/] 15费米安,彼得龙,斯帕诺洛。扰动优化和观测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电力电子交易,2005,20(4): 963-973
16吴华博。基于扰动观察法的最大功率跟踪实现。电气测量与仪表,2010,47(11): 42-46
17朱桢,孙一泽,彭乐乐,何乐清。一种优化的最大功率点跟踪变步长扰动观测方法。水电和能源科学,2014。32(6): 202-206
18杨勇,朱彬彬,赵方平等。电流预测控制的自适应变步长最大功率跟踪方法。中国电气工程学报,2014,34 (6): 855-862 [/BR/] 19肖永泰,陈春海。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在:IEEE工业应用会议第37届国际会计准则年会。美国:IEEE,2002: 1035-1040
20龚建,冀兴全,臧包华。基于改进三点重力比较法的最大功率点跟踪可再生能源,2011,29(2):96-99。103
21帕特尔·阿加瓦尔诉MPPT光伏供电单相并网逆变器方案,仅使用一个电流传感器。IEEE能源转换交易,2009,24 (1): 256-263 [/BR/] 22黄尧,黄宏泉。电导增量法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现代电子技术,2008(22): 18-19
23董蜜,杨健,彭克,罗安。光伏系统零均值电导增量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30 (21): 48-53
24刘方瑞,杜安·韩旭,刘飞。光伏系统的变步长MPPT方法。工业电子学学报,2008,55(7): 2622-2628
25肖卫东,威廉·G·d .中心微分和最陡下降在最大功率点跟踪中的应用。IEEE工业电子交易,2007,54(5): 2539-2549
26高林,谭薇。基于遗传算法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工程,2012,19 (4): 570-573
27阿莱姆·b·n,艾哈迈德·k·h,芬尼·S·J·模糊逻辑——微电网独立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的改进爬山法控制方法。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电力电子传输行动,2011,26 (4): 1022-1030
28崔燕,王丽霞。基于神经网络应用的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系统模拟技术,2009,5(4): 241-246
29杨雪。张佳栋。部分阴影下光伏阵列的仿真建模及特性分析。华东电力,2011,31(6): 949-951
30集镇,廖慧莲,吴清华。粒子群优化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31钱峰。粒子群优化及其工业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2甘乃迪,埃伯哈特。粒子群优化。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1995(11): 1942-1948
33刘彦民。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研究与应用。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34陈晓晶、张行、刘春、李善寿、李本轩。光伏系统中两种多峰值MPPT算法的比较研究。2014.一种新颖的最大功率点跟踪器,利用粒子群优化技术控制连接到光伏阵列的几个转换器。在:欧洲电力电子与应用会议。丹麦奥尔堡: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2007: 1-10
36宫泽男,维拉德里男,托里米夫。多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粒子群算法方法。《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航空电子系统交易》,2011,47(1): 367-380
37朱韦偃,石新春,但杨青等。粒子群优化算法在光伏阵列多峰值最大功率点跟踪中的应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32(4): 42-48
38刘艳丽,周航,成泽。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光伏系统MPPT控制方法。计算机工程。2010,36(15):265-267
39宋绍楼,陈龙湖,陈小菊,赵荣剑。基于粒子群多峰MPPT算法的光伏系统研究。计算机测控,2012,20(5): 1354-1356
40刘小燕,齐梅辛,郑守森,王飞,陈大明。部分遮挡下光伏阵列的建模与分析。电网技术,2011,34(11): 192-197

电力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三

1斯坦梅茨c . p .电力控制和电基因稳定性配给统计. aieetransaction,1920,XXXIX(ii):1215–1287 .
2周肖鑫、郑鉴超、沈郭蓉等。美加东北电网大规模停电的教训。电网技术,2003,27 (9): T1。[/BR/] 3胡学浩。美加联合电网大规模停电的反思与启示。电网技术,2003,27 (9): T2-T6
4何大宇。对1996年7月2日美国西部电力系统停电的初步了解。电网技术,1996,20 (9): 35-39 [/BR/] 5路卫星,舒银标,石连军。电网技术,1996。20 (9): 40-42。
6唐宝生。伦敦南部的大停电及其教训。电网技术,2003,27 (11): 1-6
7张剑峰。从北京两次停电看加快城市电网建设的重要性。电网技术,1998,22(8): 31-33
8曲靖。郭建波。“九五”期间中国电网事故统计分析。电网技术,2004,28(21): 60-62
9韩向真,曹一家。电力系统的安全及预防措施。电网技术,2004,28 (9): 1-6
10克拉里S B,何立茨一,法维兹B. CIGRE SC32报告:系统稳定性和电压,功率和频率控制。巴黎:该研究所,1948年,
11该研究所报告。关于互连同步机稳定性的一般术语的定义。巴黎:CIGRE,1966
12栗林诚一郎,卡彭迪埃,萨科曼诺。CIGRE SC32报告:与电力系统稳定性问题有关的暂定分类和术语。伊莱克特,1978,(56): 57-67
13 IEEE专题论坛报告。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拟议术语和定义。电力设备与系统国际电气工程师协会,1982,PAS-101(7):1894-1897[/BR/]14dl 755-2001,电力系统安全与稳定指南
15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计算规定。北京:中国国家电网公司。2006
16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计算规定编写说明。北京:中国国家电网公司,2006
17王义正。可控串联补偿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8刘辉。基于安全域的电力系统集成控制与安全定价。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9阮杨。袁荣祥。多机电力系统广域非线性鲁棒电压控制策略。中国科技科学,2012,55(4): 1107-1117
20成祁鸣,成银满,杨雪,胡晓晴。同步发电机励磁控制方法的发展与展望。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32(5):108-117
21六曲。电力系统稳定性和发电机励磁控制。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03-130。
22黄晓峰。PID在发电机励磁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电气技术,2007(9): 79-80
23段钟弦,陈金福,李卢晓,何阳赞。柔性交流输电系统的潮流计算。中国电气工程杂志。1998.18(3)195-199
24李莉,陆宗祥,邱亚丽。FACTS对电力系统静态安全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电力系统保护和控制。2011.39(8): 33-38,45
25孙元璋。刘前进。事实控制技术概述——模型、目标和策略。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3(6): 1-7
26曹一家、陶佳、王光正等。FACT控制器间交互与协调控制的研究进展。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8.20(1):1-8
27黄刘强、郭建波、薄广泉、孙华东、易军。FACTS协调控制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电力系统保护和控制。2012.40(5):138-147[/布朗/] 28多昂Thanh Long。柔性交流输电设备优化配置优化电力系统性能的研究。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
29李莉、卢宗祥、周双禧、邱亚丽。柔性交流输电系统设备对电力系统暂态不稳定风险的影响。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6):11-16
30李贾坤。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气学报。2007.22 (3):328-3
31余大光。电学基础(修订版)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4年
2杨霞。TCSC技术在湖南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3姜恩刘. b .康建明.电力系统非线性动力学TCSC鲁棒非线性干扰衰减设计,2012,67(3): 1863-1870
34胡本德,李炳然·L,科尔村·m . TCSC在电力系统有功潮流控制中的应用.普泽杰利电工技术,2012,88(8): 84-87
35迪米特洛夫斯基,金永文,李伟升,刘克平。TCSC电力系统鲁棒非线性控制的自适应逆步设计。智能自动化与软计算,2006,12(1),75-87
36朱升,刘海明,蔡志明,倪燕霞. TCSC鲁棒自适应调制控制器的非线性反演设计。IEEE电力工程学会大会,2006年,1-6
37任光张松涛。基于分段模糊李亚普诺夫方法的离散模糊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自动化学报,2006,27(1):813-818
38王杰石坊。基于哈密顿能量函数的发电机励磁与TCSC协调控制。电力系统保护和控制。2012.40(15): 24-28
39孙丽英,赵军。考虑输入约束的发电机阀门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控制理论与应用,2009,26(6):601-606
40王保华,杨成武,张强。TCSC自适应反推控制器的设计。电力自动化设备,2005,25(4):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