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纳 > 北京生产类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研究,2015年吸收最多工作的行业是什么

北京生产类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研究,2015年吸收最多工作的行业是什么

北京生产类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研究

政府在2015年将吸收最多就业岗位的行业中扮演什么角色?措施:(1)提高经济发展刺激就业的能力。1.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各级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都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建立和完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北京生产类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研究

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开始增强了吗?

据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言人卢爱红在27日举行的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第一季度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有所提高。 据报道,这位负责人说,稳定的发展和良好的就业开端,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良好运行的标志。民营企业是我市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提高我市民营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对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维护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想谈谈自己对提高我市民营经济吸纳就业能力的思考和建议。 & # 57348;首先,城市的私营经济要吸收进来,

2015年吸收最多工作的行业是什么

政府在2015年将吸收最多就业岗位的行业中扮演什么角色?措施:(1)提高经济发展刺激就业的能力。1.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各级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都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建立和完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北京生产类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研究

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开始增强了吗?

北京生产类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研究范文

摘要

提问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主要满足中间需求而不是最终直接消费需求的行业。它们为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用于进一步的生产或商业活动。

北京“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提高产业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产业升级,着力建设‘北京服务’,推进经济结构从服务所有者向生产性服务业升级,建设服务区域、服务全国、服务世界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2013年,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811.8亿元,增长10.4%,占北京国内生产总值的50.3%,占首都经济的一半。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它会对北京的就业产生什么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其发展现状,然后运用就业弹性法和投入产出法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综合就业吸收能力。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2004年至2012年,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国内生产总值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2261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7329.6亿元,年均增长633.6亿元。自2004年以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服务业的一半以上,2012年占65.04%,接近2/3。北京逐步建立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经济模式。

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极大地促进了北京的就业。2003年至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8.49%,比服务业年增长率(6.44%)高2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占2011年服务业就业总量的50.35%。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人从事生产性服务。自2003年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雇员人数呈上升趋势,最明显的增长是信息服务业,从2003年的177,571人增加到2011年的490,865人,增长了1.8倍。其次是流通服务(693225)和金融服务(328689),两者都增长了1。九年内三次。商业服务从376,442增加到587,037。最后,作为一项高科技服务,在政策的推动下,它也增长了0.4倍,达到505,675人。

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北京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有更大的作用,但它目前和未来的就业效果如何?本文运用统计计量方法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用就业弹性来衡量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就业吸收能力;其次,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衡量其间接就业吸收能力。最后,分析了直接和间接就业的综合吸收能力。

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就业吸收能力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建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非线性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内部子行业的就业弹性进行了估计。模型的公式是:L=AYaeu,取公式两边的对数:lnL=lnA+alnY+u,其中L是行业的就业人数;a是常数系数;y是国内生产总值;u是随机误差项;a是就业弹性,即产值每增长1%就能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比。

首先,利用1978-2012年的数据(以1978年为基期,剔除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物价上涨因素),对北京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就业弹性进行了估计;然后,在计算非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内部产业的就业弹性时,受统计口径和数据可用性的限制,直接对应于《北京统计年鉴》中的行业分类,其次是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批发零售贸易、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我们还利用2000年至2012年的行业数据(以2000年为基期,剔除国内生产总值价格上涨的因素),利用Stata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从实证结果看:北京市各行业回归方程显著,模型拟合效果良好。从上述就业弹性可以看出,各行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就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59,高于非生产性服务业(0.37),也明显高于服务业(0.39)。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弹性。其产值每增加1%,就业就会增加0.59%。从各内部行业的就业弹性来看,金融业的最高就业弹性为0.99。也就是说,金融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就会增加0.99个百分点,其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88)、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0.79)、租赁和商业服务(0.60),所有这些都高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弹性(0.59)。显著高于非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弹性(0.37)。通过计算其他服务业内各行业的就业弹性,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占就业弹性前五大行业中的四大,仅批发零售业、科研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的低就业弹性系数约为0.34,低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就业弹性(0.59)和非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弹性(0.37)。因此,如果仅仅从直接就业吸收能力的角度来看,北京将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北京服务业”将对北京的就业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二)生产性服务业吸收间接就业的能力

本部分基于产业关联理论和里昂提夫建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综合就业系数,估算生产性服务业的间接就业吸收能力。在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aij=xij/Xj,xij表示产业总产出Xj消耗的产业产品数量。它包括北京的生产和进口部门。本文采用北京市2010年42*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扩展表,根据《国民经济产业分类》(GB/T4754-2002)的分类标准,将北京市42 * 42个部门合并为16*16个部门,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内的6个子部门和其他非生产性服务业。使其与北京统计年鉴的分类数据相匹配。首先计算劳动投入系数,然后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自产率矩阵d、自产率调整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1、林铁夫逆矩阵(ⅰ-A1)-1,得到综合就业系数,最后计算间接就业比例。详细数据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间接就业吸收能力存在一定差异,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综合就业系数最高为0.375,间接就业系数最高为0.179,但其间接就业比例为47.7%,排名第三。交通、仓储和邮政综合就业系数最低,但间接就业系数为0.133,间接就业比例居首位,为49.17%。虽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综合就业系数较高(0.324),但它们的间接就业系数和间接就业比例都很低。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综合就业系数为0.306,排名第三,间接就业系数和间接就业比例排名第二,表明其具有较强的间接就业吸收能力。批发零售业综合就业系数(0.302)、间接就业系数和间接就业比例均排名第四,表明其吸收间接就业的能力有限。金融业的综合就业系数为0.280,间接就业比例均排在第五位,表明作为一个高度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直接就业吸收能力在现阶段受到限制。

(三)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就业能力分析

就业弹性法和投入产出法分别用于估算北京各行业的就业吸收能力,但就业弹性法主要分析各行业的直接就业吸收能力,具有动态连续性,对估算各行业未来的直接就业贡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投入产出法在考虑产业关联因素后,对各产业的就业吸收能力进行了估计,其综合就业系数对于理解各产业当前的就业贡献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间接就业比例对于了解该行业未来的间接就业贡献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采用《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收能力实证研究》(孔令锋,2011)中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就业贡献的分析方法,通过直接和间接就业吸收能力相结合,分析和估计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目前和未来的就业贡献。详细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金融、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在现阶段对就业的贡献相对较小,但未来对就业的直接和间接贡献都将相对较大。现在和将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直接就业的贡献都更大,但在未来,间接就业的贡献更小。租赁和商业服务在现阶段和未来都有很大的就业贡献。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以及地质调查行业未来的直接就业贡献相对较小,但目前和未来的间接就业贡献相对较大。批发零售业未来的就业贡献相对较弱,但由于北京批发零售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强,批发零售业在现阶段和未来的就业贡献仍然相对较大。

结论

以上通过就业弹性和投入产出方法的综合应用,估算了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就业贡献,界定了各行业目前和未来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直接和间接就业贡献,深入分析了各行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基本特征,为北京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和人口就业政策提供参考。

参考:

1.孔令锋。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收能力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11年(2)

2.李·山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内容、发展水平与内部结构——基于1987-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7

3.尹凡成、王玉良、黄建远。基于投入产出就业贡献模型的就业拉动效应研究[。2010年统计和决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