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计专业 > 探讨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会计专业有研究生吗?

探讨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会计专业有研究生吗?

探讨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有研究生吗?会计专业有研究生,分为硕士和专业硕士。首先,明确会计硕士和会计专业硕士的区别。每个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首先,会计硕士的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学制一般为三年。培训方式:主要以公费和委托培训为主,费用少,奖学金多。课程:

探讨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首先,管理会计人才需求的新特点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和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多样化,促使我国管理会计实践呈现出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新特点。(1)对于人才来说,首先要明确会计硕士和会计专业硕士的区别,各有利弊,然后权衡后再做出选择。首先,会计硕士的培养模式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学制一般为三年。 培训方式:主要以公费和委托培训为主,费用少,奖学金多。 课程:会计学硕士(Master of Accounting),作为学历教育,本着“服务空间,服务重庆”的宗旨,培养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技能型人才。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实施和完善“工学交替、双轨模拟”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会计工作过程”课程教学,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根据会计工作岗位,会计硕士的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学制一般为三年。 培训方式:主要以公费和委托培训为主,费用少,奖学金多。 课程:会计学硕士(Master of Accounting),作为文凭教育,侧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会计专业有研究生吗?

会计专业有研究生吗?会计专业有研究生,分为硕士和专业硕士。首先,明确会计硕士和会计专业硕士的区别。每个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首先,会计硕士的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学制一般为三年。培训方式:主要以公费和委托培训为主,费用少,奖学金多。课程:

探讨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探讨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范文

摘要:为了适应全球一体化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我国会计研究生的培养已经转变为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然而,从大多数高校的教学实践来看,高校专业硕士的培养仍然是学术性的,这意味着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还需要创新。针对我国现行会计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只有根据各高校的特点,提高师资水平,设置合理的课程,培养专业素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应用水平的会计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专业会计硕士;培训模式;实践能力;

财务

介绍

财政部在2010年发布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中强调,要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紧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2016年发布的《第十三个会计改革与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显示,中国复合型和国际金融人才相对匮乏。社会对会计职业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未来,单一基础的财务会计工作将引入智能机器人。要实现会计行业的长期发展,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技能,培养预测、管理和分析的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大力加强会计硕士学位的培养。

1研究背景

从我国就业市场来看,会计人员众多,但高层次会计人才相对匮乏,这表明高等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于2003年设立了21个会计硕士培养单位,培养专业会计硕士,并在2009年继续扩大全日制会计硕士的招聘。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的会计硕士教育从成立到成熟,注册人数迅速增加。会计硕士教育已成为国家培养高端会计人才的重要平台,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我国大型企业、事业单位、企业和跨国公司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有较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及时了解会计科学技术的变化,掌握先进的会计信息技术,学习国际标准,具有国际视野。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硕士与会计学术硕士同质化严重,专业化特征不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因此,必须探索适合专业会计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级会计人才,促进当前会计硕士教育的健康发展。

2海洋保护区理事会教育中的问题

2.1缺乏个性化培训计划

各高校对MPAcc培训目标和培训项目的描述基本相同,缺乏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个性化理念。一些培训院校更多的是抄袭那些在课程设置和培训方向选择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学校,缺乏对自身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的考虑,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此外,一些高校教学观念落后,通常只注重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学生和教师素质差

2.2.1学生素质差

在2009年之前,学校对招生目标的要求必须是学士学位,并具有两年或两年以上会计及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然而,从2009年开始,高校开始降低招生目标的要求,招收没有任何专业或学术资格的会计硕士学位。这种做法确实有利于扩大学校的生源,但可能不利于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一些跨学科的学生在过去的学习阶段没有接触过管理或经济知识。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训练难度系数高。他们在学习专业课程方面有一定的困难。这使得跨学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会计专业的培养要求。

2.2.2教师队伍不完善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会计硕士培养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高校必须引进与培养并重,加强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培养足够数量结构合理、思想先进的教师。然而,大多数学校的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甚至他们需要其他学校的教师的帮助。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高校教师都在高校任教多年。他们从事理论教学已有很长时间,与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的实际工作联系很少。他们过于重视理论研究,缺乏实际会计经验。然而,由于学校管理制度的规定,许多有经验的实践专家不能进入大学担任会计硕士。受工作和制度的限制,虽然这些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可以被聘为校外导师,但他们基本上无法参与教学过程,学校也难以有效约束他们。对大多数高校来说,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2.3不合理的课程

合理的课程安排是实现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根据培训计划的要求,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些课程类似于学术研究生课程,基本上是从会计学术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抄袭来的。它们不能反映会计专业的培养特点。虽然增加了案例讨论,但它们也是理论性的。实践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后续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课程在现有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大多数学校不具备模拟实训的条件,甚至无法培训金融体系的运行,导致学校硕士研究生实践性严重不足,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高级会计师掌握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尽管大学强调国际教育的重要性,但他们仍然没有足够重视专业英语和国际标准。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已经进入每一所高校的课堂,但是高校并没有对专业英语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学院和大学不提供国际标准的课程,学生只能课后独立学习。此外,院系出国交流的机会很少,更多的外籍教师不能被带进学校任教,导致无法全面实现国际化教育。

2.4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实践经验是提高会计硕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大多数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比例仍然较低,实践周期较短,导致学校培养的会计硕士与企事业单位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不匹配,导致会计硕士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就业压力加大。

虽然高校意识到会计硕士学位实习的重要性,但由于高校的非营利性,没有足够的资金为学生建立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基本上由企业或企业提供。一般来说,院校和实习基地对研究生实习时间没有硬性规定,也忽视了对MPAcc实习记录的监管。

其次,学生实习时间太短,实习时间太短很难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企业仍然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配合学校的相关规定,导致企业在学校的培训项目中缺乏积极参与,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培训效果偏离培训目标。

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为学生建立实习场所,企业也缺乏兴趣来为会计硕士的实习提供帮助。这些原因导致会计硕士的实践经验远远不够。学生们只能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无法接触到财务的核心工作,也没有真正的实践技能培训,这使得他们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3 MPAc文化模式建设与实施路径

3.1突出高校特色

随着对高校会计专业认识的加深,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也朝着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前进,这也是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个性化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会计硕士学位的培养可以结合高校的优势和相关行业的现状,攻克重点领域,形成向心力,不仅可以为高校的发展创造强大的动力,还可以保证会计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积极推行“两课”制度,充分发挥两课的指导作用。目前,高校中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教师不多,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案。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学校应选择专业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的教授作为辅导员,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管理和提高。同时,应聘请具有良好会计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优势的企业和事务所的会计人才作为校外辅导员。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学校内外教师的培训。我们可以交换学校内外教师的工作环境,使学校内部的教师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实践岗位,学校外部的教师能够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体系。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理论和实践上相互配合,共同为学生提供指导,以保证研究生培养中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其次,明确学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在校期间,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评估。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成立案例讨论组,进行案例研究和开发,充分掌握案例竞赛等相关平台,使学生在相互讨论和合作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校外导师对学生实践工作进行评估,加强对学生实践过程的监督,优化学生实践的评估方法。学校内外的导师应该经常交流,以改进研究生的培养计划。

此外,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评价体系,学生对导师进行评价。对于优秀的校内外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奖励,充分调动两位教师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提高被培训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3.3建立科学课程

完善课程设置提高会计硕士创新能力。课程应兼顾专业性和综合性,强调专业素养,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定期举办实践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谈论行业重大新闻事件,紧跟时代脉搏,提高学生对行业的新认识。大学还应及时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适应高科技和经济全球化新环境的能力。开展英语教学,促进高校会计课程教学与国际接轨。

表1专业知识和相关课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减少大量的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和选修课的比例。结合基础理论、典型案例和学科前沿知识,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会计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现实的会计业务为主要内容,尤其是涉及到复杂的会计业务,如并购、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等。案例教学可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找到相关信息等。通过小组讨论和模拟培训,对实际业务进行模拟核算。教室由学生主导。通过不同小组对同一案例的不同解释和教师的最终总结,可以发现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并在差异中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维。

3.4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

在培养会计应用型高水平硕士学位的过程中,仅仅依靠高校案例教学是不够的。只有把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会计实践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会计工作的本质,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是会计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对学生将来进入企业工作非常有益。因此,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会计的具体工作,可以建立校外实习机制。理论课结束后,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真正融入企业的财务工作。

高校应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基地和研究中心,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多种形式创新。我们将加大代表团培训力度,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相关领域的能力,将企业在技术和经济能力上的实践优势与高校在理论研究、数据信息和学术研究上的理论优势相结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企业的实际管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4结论

高校在培养会计专业硕士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体系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根据企业实际会计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健康有序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高水平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参考
[1]邱宇星,韩佳,袁波。基于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构建[。商业会计,2015,(06) :116-119。
[2]沙莉。结合[专业标准的海洋石油天然气公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烟台:山东工商学院,2017。
[3]刘永泽。赵河西。对[专业会计硕士培养模式的思考。会计之友,2012,(06) :112-115。
[4]何传田,刘中华。常亮。构建高质量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理念与实践——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会计学院第六届院长论坛综述。会计研究,2014,(01) :91-93。
[5]俞培友,刘晏殊。基于集团项目制的会计专业全日制硕士实践模式研究[。商业会计。2017,(21) :106-108。
[6]李爱琴、马进、吴英。中国会计硕士培养模式研究综述[。黑龙江教育(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2018,(09) :64-67。
[7]王一。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从传统到转型——基于[某大学的问卷调查。会计师,2017,(13) :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