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计算机虚拟空会议系统中合作感知模型的研究

3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计算机虚拟空会议系统中合作感知模型的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0000字
论点:感知,会议系统,协作
论文概述:

的对象之间发生的,是在空间感知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虚拟空间会议系统中协作感知模型研究是很有必要的。1.2虚拟空间会议系统概述我们设想召开一次军事作战方案研讨会【0,在会议

论文正文:

  第1章绪论         力的对象之间发生的,是在空间感知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虚拟空间会议系统中协作感知模型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1.2虚拟空间会议系统概述我们设想召开一次军事作战方案研讨会【0,在会议正式开始之前,到会的军事专家相互打招呼、握手寒暄,然后就坐。会议正式开始,军事指挥员们就军情发表各自的建议,可以挂起战区地图大家一起商讨军情,也可以对作战方案进行模拟,从中研究敌我双方的强弱点,甚至可以大家一起深入战略要地,现场观察作战实况。但实际上,各位军事专家并没有真正跨入这个会议室中一步,并且也不是身处一地,有可能他们相互之间相隔千里。那么怎样实现上述的会议把军事专家们汇聚到一处呢?怎样让他们面对面交流,使用表情、手势等身体语言来表达信息?又怎样把作战场地、场面融合到会议室中呢?这正是虚拟空间会议系统要解决的问题。虚拟空间会议系统是在多媒体会议系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利用计算机系统模拟真实世界的协作环境,使地域上分散的用户在这个模型中可以自然的进行交互和协作。其组成部分如图1-1所示。图1-1虚拟空间会议系统组成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具有群体性、交互性和分布性的特点。         大家通过协作实现分散工作量、交流工作经验和完成共同的目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展,利用计算机来辅助人们完成群体性、交互性和分布性的工作成为很自然的发展方向。于是,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Work,CSCW)[1]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CSCW可以定义为:地域上分散的一个群体借助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共同协作完成一项任务[11。协同工作技术在军事、工业、电子商务、远程医疗教育、合作科研等地方具有广泛的应用[[210虚拟空间会议系统(VirtualSpaceTeleconferencing,VST)[3\'a]是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在多媒体会议系统[[s}的群组感知和交互程度不足、缺乏会场空间真实感、协同工作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下,以多媒体会议系统技术为基础,并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而被提出来的,有“终极会议系统”之称。虚拟空间会议系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各个与会终端的局部会场进行空间上的扩展,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局部会场合成为一个虚拟会议空间,使得所有与会终端都能够在这个虚拟会议空间中进行感知和交互。         在现实世界中,与会成员之间可以通过声音、动作和眼神交流等信息来感知周围其他成员的存在,而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之中却没有这些物理通道,这时就需要一种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在虚拟空间会议系统中研究协作感知(CollaborativeAwareness,CA)[Z]的主要原因。协作感知可以使计算机协作用户之间更加协调,交互更加有效和顺畅,它的最初定义是“理解别人的活动,从而为自己的活动提供上下文信息”0虚拟空间会议系统中存在多个层次的交互行为,包括与会者之间、虚拟物体之间、与会者与虚拟物体、与会者与虚拟环境、虚拟物体与虚拟环境等等。我们构造虚拟会议空间的重要作用就是以空间特性为基础对其中的交互行为进行协调和控制。这些空间交互行为是在虚拟会议空间中分布的具有潜在交互能  参考文献[1]杨武勇,史美林,姜进磊,杨胜文一种基于属性一操作模型的并发控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3年专利,9(9):  198-202 (EI CompendeY).杨武勇.虚拟空间会议系统中的协作感知与并发控制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 4.吴玲达,张茂军,孙立峰,等.虚拟空间会议系统VST的研制与应用〔C].高技术通讯,2001,5: 41-44.   Liyanage C Silva.Emotion Enhaced Multimedia Meetings Using the Concept of Virtual Space Teleconferencing[C].Proc.Multimedia\'96,IEEE Press,1996.   Crowley T,Milazzo P,Baker E,Forsdick H,et aI.MMConf:an infrastructure for buildingshared  multimedia  applications[C].In:Proc  of ACM  Conf  on  Computer  SupportCooperrative Work,1990,329-342.[6]李玉顺,龚能,史美林.新三维协作感知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一CIMS.2003年第S1期.路文.协作型可视化数字办公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田】.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8]孙立峰.《虚拟空间会议系统研究与实现》田】.长沙:国防科技大学, 2000.曾建超,俞志和.《虚拟现实的技术及其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3.李玉顺,龚能,史美林.新三维协作感知模型及应用研究闭.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03,9(专刊):96-103.Dourish P.and Bellotti V Awareness and Coordination in Shared Workspaces [A]. In:Proceedings of CSCW\'92[C],Toronto, Canada: ACM Press,1992. 107-114.殷永利.多用户虚拟环境感知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Benford,S.and L.Fahlen.A Spatial Model of Interacion in Large Virtual Environments[J].InProceedings ECSCW\'93,Milan,Italy,September 1993:13-17. Gutwin,C..Workspace  Awareness  in  Real-Time  Distributed  Groupware[C].PhD  thesis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gary, Calgary, Alberta,  Canada,December 1997. C  Gutwin,S  Greenberg.Workspace  Awareness  for  Groupware[C].In:Proc  of  CHI\'96Conference Companion,Vancouver,1996. Gutwin,C., Greenberg,S.A Descriptive Framework of Workspace Awareness for Real-TimeGroupware[C].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Issue 3-4, 2002:411-446.杨武勇.集成式会议系统媒体应用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摘要 4-5 Abstract 5-6 第1章 绪论 9-14     1.1 引言 9-10     1.2 虚拟空间会议系统概述 10-11     1.3 协作感知 11-12     1.4 论文组织结构 12-14 第2章 基于任务—角色协作感知模型 14-28     2.1 典型感知模型 14-16         2.1.1 交互空间感知模型 14-15         2.1.2 工作空间感知模型 15-16     2.2 基于任务—角色的协作感知模型 16-26         2.2.1 协作感知环境 16-17         2.2.2 基本定义 17-19         2.2.3 感知模型形式化描述 19-24         2.2.4 感知强度计算函数 24-26     2.3 本章小结 26-28 第3章 基于任务—角色的协作控制模型 28-40     3.1 协同工作环境需求 28     3.2 协作控制模型形式化描述 28-32     3.3 基于任务—角色的协作控制系统 32-35         3.3.1 任务—角色的构造 32-34         3.3.2 角色的继承 34-35     3.4 任务管理和分配算法 35-39         3.4.1 任务选择算法 35-37         3.4.2 任务分配算法 37-39     3.5 本章小结 39-40 第4章 虚拟会议原型系统设计与应用 40-53     4.1 虚拟空间会议系统总体结构 40-41     4.2 虚拟空间会议系统模块设计 41-46         4.2.1 虚拟会议空间构造 41-43         4.2.2 场景生成与模型驱动 43-44         4.2.3 协作交互过程 44-46     4.3 虚拟空间会议系统中的协作感知 46-48     4.4 基于虚拟空间会议系统关键技术的新型数字化殡葬与祭祀系统 48-52     4.5 本章小结 52-53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3-55     5.1 总结 53-54     5.2 展望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