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学中的知识社会学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学中的知识社会学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
论点:社会学,知识,社会
论文概述:

自20世纪中叶以降,作为人类知识表征的科学知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日益凸现。但是,知识与社会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如何充分发挥知识的社会作用?知识是如何被建构的?包括科学知

论文正文: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
1。导言
(1)本课题的意义和基础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知识作为人类知识的代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知识和社会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充分发挥知识的社会作用?知识是如何构建的?包括科学知识、人类知识的形成机制等问题,都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回答。在此背景下,知识社会学成为当代社会学最重要、最前沿的分支之一,并开始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本课题以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曼海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他对知识社会学基本命题的阐述、知识社会学的建构及其对当代知识发展的巨大影响。因此,它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
目前,以英国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通过强调知识与“社会形象”的关系,进而提出科学知识“强纲领”的核心理论,向世界提出了以“社会形象”为代表的社会因素在人类知识形成过程中作用的元理论问题。作者认为,出版展览中知识社会学的转向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考察:第一,知识社会学的逻辑过程;第二,当代知识和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和趋势。亚里士多德说得好,要知道事物的现在,首先必须知道它的过去。换句话说,研究知识社会学的起点和逻辑过程是理解和理解其出版趋势和特征的前提。基于这种理解,本文的分析是面向后者的。(1)
(2)关于这一主题的相关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
从知识社会学向科学社会学的转变,标志是波兰社会学家费兹南尼克(FZnaniecki)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该书将科学置于社会之中,并以知识分子的社会职业、社会角色和社会角色为出发点。分析科学知识与社会的意义深化了知识社会学的基本命题:罗伯特·罗伯特(RobertK)的科学社会学。默顿已经成为这一时期的里程碑式成就。默顿侧重于分析科学本身作为一个社会系统或体系的结构和运行特征,并强调维持科学界结构的标准化和机制。以默顿(或称“默顿学校”)为首的学术界,其主要成员包括巴伯、朱克曼、科尔、科尔等。)重点研究科学界的奖励制度和“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科学界的等级结构,以及科学界的越轨行为。根据默顿的观点,科学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或体系,它与经济体系、政治体系和军事体系并列,也是现代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社会学旨在分析科学(系统)的社会文化结构和组织模式及其内外互动。(2)C·赖特·米尔斯在他的社会学想象中批判了传统学科抽象而僵化的界限,强调了知识社会学视野中“社会学想象”的重大意义。米歇尔。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词语与事物》从现代的角度出发,将人类知识的历史与考古学方法相结合,讨论了关于社会世界的“自我认同”的知识形式,经验知识并不标志知识的形式,科学与知识,知识与意识形态,知识也是一种空,主体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了谈论它在自己的话语中所涉及的对象,知识是一系列并列和从属的陈述,概念在这个范围内被使用和转换,知识由话语提供的使用和适应的可能性决定,以及其他挑战传统知识理论的问题③。爱丁堡学派(SSK)首席理论家大卫·布鲁尔(David Bloor)在《知识与社会意向》中提出并论证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它的理论取向是解释社会学中科学知识产生的原因,即一种对科学合理性的解释。SSK的另一个主要理论代表巴里·巴恩斯(Barry Barnes)在其著作《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中论述了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理论知识,它来源于理论而非经验。科学知识和其他知识一样,也是一种信仰。它还受到环境和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没有对自然的信仰是唯一合理或唯一的真理。与经验的一致性、一致性、逻辑性和有效性无法将科学与其他知识区分开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知识并不比其他知识优越。在这里,巴恩斯表现出明显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本书采用的观点只是可能的,而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可以说这本书的认识论要点是怀疑的或相对论的。”(2)随后,巴恩斯在另一本书《局外人观察科学》(Externals Watching Science)中讨论了科学作为一种活动、科学安排和组织,特别是科学与其他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关注了科学专业化所造成的后果。他认为专业化不仅对生活秩序和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的思维和理解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迈克尔·马尔凯的《科学与知识社会学》从分析知识社会学的传统观点出发,指出传统知识社会学忽视了科学知识研究的认识论根源,提出科学知识的生成应该纳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主张对科学文化资源进行解释,从而提出科学知识的社会修辞或话语分析方法。(4)在其后的作品中,他在话语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新文学形式”或“新分析语言”,并提出社会学的最终任务不是以中立的方式报道客观社会世界的事实,而是积极参与社会,以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

参考
10。施默宁、英国和郭强:“知识生成的微观机制研究”(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1。刘华杰:“走向经验——兼评英国的“科学知识社会学传统”,《中国图书报》,1999年3月31日。
12。[·弗伦奇·让·卡伊纳尔,《知识社会学,国外社会学》,1992年,第2-3期。
13。[·美国]沃尔夫:《知识社会学与社会理论》,《国外社会学》,1992年,第2-3期。
la。【英语】凯尔明斯特:《卡尔·曼海姆与当代知识社会学》,《国外社会学》,1992年第2期。
英语书:
1。曼海姆,卡尔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路特雷奇&凯根保罗1,1979。
2。哈贝马斯,朱尔根知识和人类利益波士顿。信标出版社,1971年。
3。科尔曼。《社会理论基础》,哈佛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中文摘要3-4
英文摘要4
一导言5-8
(一)本课题的意义及基于5-6
(二)6-8
(三)概念分析框架与思维8
二、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思想渊源8-14[/ Br/](一)黑格尔理性主义9
(二)齐默的客观文化理论9-1 意识形态理论14-24
(1)意识形态问题的出现14-17
(2)意识形态概念17-21
(3)广义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过程21-23
(4)意识形态分析的两个基本结论23-24
(4)乌托邦概念24-33
(1)乌托邦和乌托邦心态24-25
(2)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理论框架的构建33-46
(1)知识社会学的逻辑起点:意识形态理论33-35
(2)知识社会学的定义35-36
(3)知识社会学的基本命题:知识与存在的关系36-39
(4)知识社会学的两个基本特征39-40
(5)知识社会学的方法论特征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