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科技评价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应用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科技评价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
论点:评价,科学技术,指标体系
论文概述:

科学技术评价包括三方面研究内容:一是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这是科学技术评价的基础和关键;二是科学技术评价方法的研究,具体包括指标赋权方法和评分方法,这是科学发展,科学

论文正文:

1引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1)宏观背景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
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项目背景
2006年10月25日,以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池国泰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研究组中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评价体系(06 & ZD 039)”}
项目实施期为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其中,“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科技评价体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评价体系”的五个子课题之一。
2选题意义
(1)为科技评价提供可靠的指标依据
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是科技评价的关键。如果指标体系不合理,那么无论采用什么评价方法,评价结果都将毫无意义。根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发展”的科学发展内涵,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2)为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中国典型省级行政区科技发展的评价,客观反映了各地区科技发展水平,揭示了各地区科技发展的制约因素,帮助各级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科技发展政策措施和战略规划

(3)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分析科技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使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使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大众,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核心。
2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评价的含义
1.2.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15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新胜利》指出:“为了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基本”和“五个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三个
基本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科学发展观[3]0
1.2.2科技评价的含义
科技评价是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发展、科技评价因素分析、综合赋权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对科技发展状况的综合描述
科技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这是科技评价的基础和关键;二是科技评价方法的研究,具体包括指标权重法和评分
法,这是科技评价的核心。三是科技评价的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找出各地区科技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为促进各地区科技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依据。这是
科技评估的目的和目的地。
。3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科技评价特点
(1)评价应反映科技发展的区域差异。评价结果应反映中国不同地区科技发展的显著差异,从而为国家制定区域科技政策、实现不同地区科技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2)评价应反映不同区域科技发展的特点。评价结果应反映各地区科技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各地区发挥其固有优势,努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现
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3)评价应反映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评价结果应反映科技发展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能力,从而反映科技成果惠及全民的程度和
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
.3国内外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3.1国际权威经典视角下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
DECD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由该组织科技政策委员会(CSTP)和科技工业部(DSTI)编制。该指标体系用于评估成员国的科技政策和环境,促进各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
指标体系分为S手册,涵盖广泛的科技评价领域。《弗拉斯卡蒂手册》和《科技人力资源手册》是衡量投资于R&D的资源和投资于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的标准。

参考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论文选编》[。北京:中央文学
出版社,200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摘自[《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讨论》。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新的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7.
[4] DECD。科学技术活动的计量[& # 183;米】。巴黎:经合组织出版社,1994年。
[5] IMD。《2007年IMD世界竞争力年鉴》,[。洛桑:IMD出版社,2007。
[6]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指标》,[。华盛顿特区:世界银行出版社,2008。
[7]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中国科技指标[。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7。
[8 \"范柏乃,陆长胜山石岛。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科学研究,2002年。20 (6):
663-668。
[9]唐·赵岩。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应用研究模糊综合评价模型——2001广东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分析
[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 37-38。
[10]吴强。梁中井。基于文献聚合分析的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科学研究,2005,23 (S): 72-77。[/比尔/] [11]蒂斯德尔·克莱姆,高志春。中国改革后的科学技术体系:。概述和
评估[。普罗米修斯,2004,22(3): 311-331。
[ 12]小林信一,大久保良子。需求表达,是
目前日本科技系统重组的一个关键因素[]。《科学与公共政策》,2004年,第31(1)期:第67页。
[13]哈里夫·格鲁普,玛丽·埃伦·莫吉。国家科学和技术政策指标:综合指标
有多强劲[。研究政策。2004,33(9):1373-1384。
[ 14]郭杨冰。用动态筛选法构建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统计与决策》,2005,(11): 42-43。
[15]孙蓝雪。科技创新指数的设计与评价[[。中国统计,2007年。(3): 41-42。
[ 16]赵金楼,刘鄢国。[创新型大企业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筛选的阶段综合算法。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26(1): 124-126。
[ 17]张金高。李中武。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方法综述[[。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BR/] 32-35。[/比尔/] [18]张力军,罗真。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统计和决策,2008年。(18): 63-65。
[ 19]胡闫涛。《我的科学发展,科技评价因素分析,联合赋权国家主要省会城市经济发展分析与评价》[。理论与实践。2008,(7): 51-52。
[20]钟太阳,黄金仙,李璐璐,王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资源科学。
2006,28 (2): 154-161。
[21]陈艳,单红梅,周易。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综合评价[[。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7(2): 89-92。[[br/][[22]萨泰.泰勒.等级结构中优先级的标度方法[.数学[杂志/br/]心理学,1977,15(3):234-281。
[23]朱顺泉。[。科技管理研究,2006,(1): 62-63。
[24]范柏乃。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测量[[。浙江大学学报,2006。36 (4):
122-131。
[25]屠山,李江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研究。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 (1): 55-59。
[26]尹航、孙西波、余伟。基于模糊方法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后评价研究[。科学技术管理[/BR/],2007,(10): 20-25。
[27]余建星,谭振东。基于组合赋权和TOPSIS [[J1的定量绩效评价研究。《系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2005,(11):
46-50。
[28]王薛军、郭亚军、赵李强。动态组合评价方法及其在供应商选择中的应用[[。《管理评论》,2005年,
(12): 40-43。
[29]王元帝,潘熊峰,刘峰超。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预测的实证研究[[。商业研究,2005,(5):28-29。
[30]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12,15-18。
[31]杨维权余金华。多元统计分析及应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2-8,58-69,176-177。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10-20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0
        1.1.1 选题背景 10
        1.1.2 选题意义 10
    1.2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评价的含义 10-11
        1.2.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0-11
        1.2.2 科学技术评价的含义 11
        1.2.3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评价的特点 11
    1.3 国内外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11-13
        1.3.1 国际权威机构经典观点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11-12
        1.3.2 国内权威机构经典观点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12
        1.3.3 学术文献整理得出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12-13
        1.3.4 现有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1.4 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8
        1.4.1 指标筛选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4
        1.4.2 指标标准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14-15
        1.4.3 指标赋权方法的研究现状 15-17
        1.4.4 现有科学技术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17-18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8-20
        1.5.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8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8
        1.5.3 本文的研究框架 18-20
2 基于聚类-因子分析的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模型 20-25
    2.1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20
    2.2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 20-21
        2.2.1 国际权威机构经典观点高频指标的海选思路 20
        2.2.2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的可观测原则 20
        2.2.3 指标客观数据的聚类与因子分析筛选思路 20-21
    2.3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21-24
        2.3.1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的海选 21-22
        2.3.2 指标筛选前的数据标准化 22
        2.3.3 指标类别提取的R聚类 22-23
        2.3.4 信息含量最大指标筛选的因子分析 23-24
    2.4 指标体系构建合理性的判定标准 24-25
3 基于 G1-离差最大化组合赋权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 25-30
    3.1 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建立的原理 25
        3.1.1 组合权重的确定 25
        3.1.2 评价模型建立的思路 25
    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25-28
        3.2.1 G1法对主观权重的确定 25-26
        3.2.2 离差最大化方法对客观权重的确定 26-27
        3.2.3 基于主客观评价结果偏差最小的组合权重的确定 27-28
    3.3 评价指标的评分 28-29
    3.4 科技评价模型的建立 29-30
4 科学技术评价的实证研究 30-50
    4.1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0-37
        4.1.1 评价指标的海选 30-32
        4.1.2 样本选取与数据标准化 32-35
        4.1.3 R聚类和因子分析对评价指标的筛选 35-37
        4.1.4 指标体系构建合理性的判定 37
    4.2 典型省级行政区的科学技术评价 37-42
        4.2.1 G1法对指标主观权重的计算 37-38
        4.2.2 离差最大化方法对指标客观权重的计算 38-39
        4.2.3 基于主客观评价偏差最小的组合权重计算 39-40
        4.2.4 灰色关联度对指标得分的计算 40
        4.2.5 综合评价结果 40-42
    4.3 典型省级行政区科技评价结果分析 42-47
        4.3.1 中国科技发展总体特征分析 42-44
        4.3.2 中国14个典型省份科技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44-46
        4.3.3 基于权重的影响科技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46-47
    4.4 对中国区域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 47-50
        4.4.1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产出水平提高 47
        4.4.2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47-48
        4.4.3 促进各地区科技的全面协调发展 48-50
5 结论 50-52
    5.1 主要工作 50
    5.2 主要结论 50
    5.3 主要创新与特色 50-51
    5.4 研究展望 51-52
参考文献 52-54
附录A 中国14个典型省份科技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54-55
附录B 中国14个典型省份科技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结果 55-5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6-57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