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近年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趋势分析

硕士毕业论文近年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趋势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
论点:流行音乐,唱片,产业
论文概述:

中国大陆形成传统流行音乐产业链,歌手制度、经纪人制度、音乐制作人制度等产业制度开始形成和确立。唱片公司和歌手关系的固定化,为流行音乐的产业化发展、唱片公司的品牌化经营奠定

论文正文:

第一章1978-1990:工业积累时期

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家媒体中央电视台的帮助下,流行音乐逐渐从地下走向社会主流。社会和文化娱乐需求的增长、电视媒体的逐渐普及以及政府的有限支持帮助流行音乐这一新生事物在各种争议中迅速成长。经济体制改革正在逐步展开,商业化原则正在逐步确立。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包括流行音乐在内的文化产品的商业性质。大陆首家以娱乐和利润最大化为优先的太平洋视听公司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音乐产业的正式开始。随着港台流行音乐先进创作理念的引入和影响,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的发源地广东从最初的“地带”开始了它的萌芽。录像机和录像带的普及使得唱片工业同时发展了音频和视频,这就是所谓的音频和视频工业。政策法规的缺失和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不仅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末流行音乐的首次衰落,也给未来的音乐产业留下了隐患。

一、工业环境
(一)社会环境:娱乐需求的增长
1978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转型”,迎来了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新时代。文化商品化一直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逐步开始,商业化原则已经逐步确立。包括流行音乐在内的文化产品的商业属性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一场静悄悄的消费革命”,它扩大了人们消费选择的多样性和个性,带来了对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日益增长的需求。1979年底,应观众的要求,李家一在万人体育博物馆参加的音乐会上演唱了《怀旧》。观众报以持久的掌声。“新星音乐会”于1980年9月23日至24日在首都体育馆举行。音乐会的组织者《北京晚报》报道说,“晚上12点,有人在售票处排队买票。从19日上午9点开始,不到三个小时就卖出了30,000多张票空。
关于文化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外国译作,如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和日本学者日经新闻的《新文化产业》,已被引入中国,这也促使人们进一步了解文化产品的商业性质。
198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城市群众文化工作的报告》。报告意识到,“长期以来,由于“左”倾思想的限制,娱乐活动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娱乐被轻视甚至否定。到目前为止,有些地方仍然不敢放弃娱乐活动。”它还强调需要“消除“左”倾思想的影响,纠正轻视娱乐活动和知识传播的倾向。”此外,还提出了多种经营方式,如“工与艺结合”、“商与艺结合”、“农与艺结合”。同年,国务院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并将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国家生产统计。事实上,它承认文化和艺术可能具有“工业”的性质。
(2)竞争环境:港台潮流的兴起
港台流行音乐的引入,导致了大陆流行文化的第一次热潮,以及先进创作技术和理念的引入。大陆流行音乐产业化的积累和萌芽是通过编织开始的。
1973年,一些人通过晶体管收音机接收到的“台湾光华广播向大陆直播”了解了邓丽君。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海外工作的水手、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逐渐将邓丽君歌曲的录音带带回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海峡两岸的“我想为你唱首歌”节目了解了邓丽君。此外,台湾也有流行的校歌。当时,台湾的影视歌曲只在大陆有限度地传播。1987年,当台湾“放松限制”时,两岸关系开始解冻。台湾艺术家林峰带领电影团队到大陆拍摄故事片《八千李云与月》。特别是1988年,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标志着两岸关系进入新阶段。此后,台湾影视歌曲的引进在中国大陆掀起了热潮。
与此同时,以许冠杰、罗文、徐小凤、张国荣和谭咏麟为代表的粤剧《霍元甲》、《上海谭》和粤语流行歌曲的引进也逐渐进入内地。大陆流行音乐产业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岭南文化固有的开放性和务实的商业文化特征,在广东开始了初步发展,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延安”。
(3)政策环境:有限监管
政府政策支持是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和政策支持。随着流行音乐越来越专业化和商业化,有必要加强管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管理方法,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状,制定一套可行的管理法,管理好它就是爱护它,支持它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982年12月23日,广播电视部制定了《音像制品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音像制品管理部门、音像出版单位和再录制单位的审批程序,保护了作者和表演者的合法权益。此后,音像出版组织和单位相继成立。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经纪人的前身“穴居人”出现了。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然而,它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且不乏低劣的工艺和低劣的款式。在很大程度上,它严重扰乱了当时的演出市场。有鉴于此,国家于1983年颁布了《禁止私人组织演员从事商业演出的报告》和其他限制。针对文化演出市场的混乱无序,上海演出公司设立了文化代理处,负责社会文化代理等的管理。1988年,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关于加快深化表演艺术组织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建立表演经纪人制度,建立和发展国家、集体和个人表演公司”。“业绩经纪人”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官方文件中。
文化市场始于1978年,当时广州东方酒店开设了一家音乐茶室。广州东方酒店开设的中国新时期第一家音乐茶馆被人们视为中国文化娱乐市场复兴的重要标志。东方酒店花园餐厅开设的音乐茶室已获广州市委宣传部和广州市文化局批准。音乐茶楼的主管部门广州社会文化管理处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促进其健康发展。还要求必须保证当时音乐茶楼的一定比例的曲目,每天晚上演唱内地原创作品或民歌艺术作品,并对茶楼歌手进行短期培训,促进原创音乐的积极创作和发展。1985年5月31日,为进一步加强音乐茶室演出队伍的管理,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单位和驻广州各单位转发了广州市文化局《关于加强音乐茶室演出队伍管理的请示》的通知。可以说,广州市行政管理部门在广东流行音乐乃至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7年2月,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改进商业舞会管理的通知》,首次明确了举办商业舞会的法律性质,文化经营活动正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法律组成部分。
1988年,文化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正式提出了“文化市场”的概念,明确了文化市场管理的范围、任务、原则和方针,从而结束了文化市场管理无章可循的局面。这标志着官方对中国“文化市场”地位的认可。1989年,国务院批准在文化部设立文化市场管理局,国家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开始建立。卡拉ok酒吧、舞厅、音乐咖啡馆等娱乐场所发展迅速。
1990年举办了全国文化娱乐市场管理论坛,研究歌厅、歌舞厅、卡拉ok厅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探讨“三厅”管理方法,努力使“三厅”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此外,《商业歌舞娱乐场所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也相继出台。
人们已经意识到版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988年底,音像出版部门发行了一批粗俗的盒式磁带,这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些音像出版单位对版权意识漠不关心,不尊重作者的合法权益,有的甚至从事盗版活动。中国于1980年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加快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的步伐。1990年9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并于1991年6月1日正式实施。

(4)科学和技术环境:将新技术引入.................................................32-33
(5)媒体环境:媒体商业化.............................................33-35
二、流行音乐产业链..........................................................35-45
(一)........................................................36-43
(2)........................................................43-44
位于产业链的中游.........................................
三。目标消费者市场:差异化和参与....................................................................45-48
第二章1991-2000年:........................................................产业链形成过程中的48-72[/比尔/]一;工业环境.......................................................................48-52
(一)社会环境:走向大众文化时代.........................................48-49[/溴/] (2)竞争环境:欧洲、美洲、日本和韩国加入..........................................49-50
....................................................................................
二。.........................................[流行音乐产业链52-69岁/br/ ](一)....................................................................53-65[/比尔/](二)产业链上游.......................................................................65-66
....................................................................................[/溴/]三。目标消费市场:消费结构的建立.........................................................................69-72
第三章2001-2010年:...............................................72-98 [/BR/]一,产业链创新期,产业环境.....................................................................72-80
(一)社会环境:文化消费成为主流.............................................72-73
(2)竞争环境:文化市场全面开放........................................................73-74
(3)政策环境:法律建设需要改进...........................................74-77
........................................................
二,.......................................................................80-96
(一)...............................................80-89
流行音乐产业链上游(2)...........................................89-90
........................................................
位于第三产业链的中游。目标消费者市场:活跃的组织。高度参与...............................................96-98

结论:

1978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大陆流行音乐的复兴和产业化。在1978年到1990年的工业积累时期,唱片公司和歌手之间的合作是直接的。由于文化娱乐的兴起和缺乏激烈的市场竞争,唱片公司的唱片制作大多是创作者自我情感的表达,市场化趋势尚未形成。宣传形式和功能单一;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音像出版机构相继成立,传统的唱片发行渠道也开始建立。青年消费群体开始形成,但没有表现出独特性。唱片销售收入是唱片公司维持经营和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来源。
1991-2000年,中国大陆形成了传统的流行音乐产业链,歌手制、经纪人制、音乐制作人制等产业体系开始形成并建立。唱片公司与歌手关系的确立,为流行音乐的产业化发展和唱片公司的品牌管理奠定了基础。唱片生产的规划方向已经确立。由于宣传费用大幅增加,唱片销售利润大幅下降,大型音像出版发行公司与中小型音乐制作公司合作,共同承担宣传费用和制作费用,使唱片制作更加专业化和市场化。唱片销售正在向规模化和集体化发展,互联网的兴起导致了一种新的在线下载方式的出现。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的青年消费市场的消费结构已经真正建立。音乐版权授权已经成为唱片公司收入的一小部分。唱片销售的下滑导致唱片公司与歌手签订经纪协议,从他们的演出经纪活动中分得一杯羹,并干预音乐会的制作,以弥补唱片销售收入的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