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多民族居住模式中的民族交流与宗教文化繁荣研究

3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多民族居住模式中的民族交流与宗教文化繁荣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2000字
论点:通县,民族,大通
论文概述: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指导,借助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前人己有的研究成果为指导,经过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基础,并且查阅大量文献,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考察当地的民

论文正文:

一、前言

(一)研究

的原因和意义2006年7月至2009年8月,作者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大通县)工作和生活。大同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几千年来,汉族和其他地方民族和平友好地生活在一起,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氛围。经过几年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作者敏锐地认为当地的民族关系非常和谐。
自2009年9月起,作者在新疆大学学习。作为一名主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学生,他对大同县的地方民族和民族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大同县汉族和其他民族共同生活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种族关系?长期以来,多民族、多文化的共存对大同县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有影响吗?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吸引我去回答它们。因此,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大同县没有关于民族关系调查研究的文章。因此,基于笔者对地方民族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笔者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学生的两个原因,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地方民族关系进行初步的研究和考察,这可能会引起其他学者对地方民族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对地方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民族权益的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2)研究基础和理论框架

中国民族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个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毛泽东、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第三、四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民族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关系的内涵、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和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其中,对民族关系内涵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金·高冰教授的“民族理论通论”,该理论在理论上高度概括和创新,对我国民族关系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主要包括翁杜健教授、林向辉教授和白寿彝教授的相关研究。……
……

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概况/br/]
(一)自然地理条件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北接互助土族自治县,西接海盐县和湟中县,南接西宁市,北接祁连县和门源回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463.5万亩(309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43%。它从东到西大约95公里长,从南到北大约85公里宽。自治县位于桥头镇,距省会西宁35公里。大同位于青海东北部,三面环山,中间有一个平坦开阔的山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它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西北窄东南宽,类似桑叶。该地区海拔2280-4622米。这片领土被河流、峡谷和山谷密集地覆盖着,它们纵横交错,蜿蜒起伏。景色壮丽而壮观。大同有充足的水资源。县级河流属于黄水河的支流北川河。主要河流有北川河(原名苏木莲河)、宝库河、黑林河、东峡河等。它们起源于娘娘山和大坂山。北川河贯穿全国,全县全长42公里。大同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内陆腹地,属大陆高原气候。海拔高,日照时间长,全县平均年日照2605小时,太阳辐射强。一年中无霜期从100天到120天不等,最多150天。绝对无霜期为80天。年降雨量为450-820毫米,这是大同气候的良好写照。
大同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这里日照长,雨量充沛,海拔相对较低,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作物和牲畜的生长。因此,大同各民族的祖先从不同的地方迁徙而来,在那里相遇、融合、繁衍,形成了今天大同多民族流浪共存的分布格局,这与当地独特的客观条件密不可分。此外,大同县三面环山的地形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线建设期间东北和华北部分工厂搬迁的重要考虑因素。这些工厂的移民不仅改变了大同原有的经济结构,还带来了大量的人,包括东北的少数民族。

(二)[的族裔分布和人口状况/br/]
1。民族分布

大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从5000年前开始,它就生活在许多部落和不同的民族中。到1985年底,共有16个民族,包括回族、土族、汉族、藏族、蒙古族、满族和撒拉族。“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在过去20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到2010年底,大同的民族构成从16个增加到25个。其中东乡族、苗族、瑶族、壮族、朝鲜族、纳西族、达斡尔族、锡伯族和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数量较少。”他们大部分是来自中央和省级工厂和矿山的雇员及其家属,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到大同参加建设并从大陆移居。……
............................

3.大同回族土族自治县民族关系现状分析......................................................12
(1)结构差异——互补和互补..........................................................12[/比尔/](二)深化混合生活——相互理解和接受..........................................................14
1。国家宏观居住模式...................................................................................................15
2。城市民族居住模式...................................................................................................15
3。单元建筑住户案例研究..................................................................................16
(3)族群间的通婚——你们有些人是我,我有你....................................................................17
1。大同县异族通婚的特点.....................................................................................................17
2。影响族群间通婚的因素分析..............................................................................................18
(4)语言和习俗-类似语言,.....................................................................19
(5)宗教信仰-.....................................................................21
1。大同县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差异......................................................................................22
2。跨宗教族裔交流....................................................................................................22
(6)全国共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23
4、大同县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24
(一)经济因素.................................................................................................................24
(2)政策因素........................................................................................25
(3)文化因素....................................................................................26
五、大同县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与完善..........................................................26
(1)发展经济,夯实基础,加快大同县少数民族经济发展............................27
(2)贯彻党在大同县保护少数民族权益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28
(3)发展民族文化交流,增强大同县各民族间的社会凝聚力……29

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大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大同县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问题。我们用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融合模式”理论来分析大同地区的民族关系,这也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具有地方特色但又不失民族框架的特殊民族关系:大同县主要有四个主要民族,不同的民族来源使他们在文化、风俗、语言、宗教、生活习惯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同时又呈现出相似性。生活在大同的各族人民,不论其出身或经济、文化、语言、宗教、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但经过几个世纪的相互宽容和融合,各民族已经形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中的“一”的社会整体。与国家框架下的“融合”不同,大同县各民族的融合不是单向融合为一种文化,而是在多元文化多方位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融合。虽然大同汉族人口占大多数,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汉族文化的繁荣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消失,而是经过相互包容和接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综合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相互容忍、相互借鉴和和谐共处的特点。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在我国和大同县各项民族政策的实施下,大同县的民族经济将进一步发展,文化将更加繁荣,科学和教育将更加先进,社会将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将更加繁荣。最后,大同县的民族关系将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