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输配电价格系统设计研究

3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输配电价格系统设计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000字
论点:电力,输配电,电价
论文概述:

本文先提出了输配电价格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思路,进而提出了三大服务类型定价模型。提出了基于成本分配方式的输配电定价方法。通过对会计成本法和边际成本法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新型定价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在中国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合理确定电力各环节的价格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要解决我国电力行业效率和质量相对较低、侵犯电力消费者利益的问题,除了在电力行业发电业务中引入直接或间接竞争、加快主导电力运营商的产权和治理结构改革之外,构建合理有效的垄断或网络业务输配电环节价格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推进电力各方面价格确定机制的改革,特别是输配电价格体系的确定,才能顺应电力市场的改革方向,有效提高和提升社会福利和产业效率。传统价格引导或成本加成带来的发电效率激励机制的缺失,是我国电力行业长期存在高成本、高价格和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首先必须提高公用事业的效率,使其具有国民经济的基本地位,如电力工业的效率。根据西方电力改革的成熟经验,在电力行业竞争性发电业务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的同时,有必要确定仍然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输配电环节价格体系形成机制。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促进电力工业效率的全面提高。因此,输配电行业电价体系的合理设计对深化我国电力市场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微观基础还不完善,但电网运营商的产权和公司化仍需不断推进。此外,在当前行政垄断不完全消除、监管机构独立性不足、相关监管和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下,输配电定价及其制度设计不合理,有可能损害电力消费者和发电企业的利益。然而,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输配电价格体系的紧迫性日益突出。
目前,国内经济界主要研究电力重组、发电竞争、产权和公司化改革。对输配电价格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介绍、介绍和归纳阶段。如何结合电力经济的技术特点和相关电力经济理论,指导电力等特定网络产业价格形成机制的确定;新时期如何根据我国的特点选择和构建输配电价格体系的研究很少。鉴于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几十年来,电力工业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新西兰(1988年)和英国(1990年)开始解除对电力行业的管制。英国的电力改革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从电力市场改革的经验传播开来,许多国家都纷纷效仿。美国(1992年)、澳大利亚(1993年)、阿根廷(1992年)、西班牙(1993年)、日本(1993年)和其他国家相继采取了行动。电力市场改革方兴未艾,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将非自然垄断的分销和销售环节与自然垄断的分销和分销环节分开。在发电和销售方面引入竞争;鼓励与自然垄断的输配电联系,特别是改革输配电价格。目前,输配电价格体系的确定和协调已成为电价改革过程中的研究热点。事实上,真正的电价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在施洛普(1980)提出现货电价理论之前,电力行业一直采用会计成本法来确定电价。现货电价理论对电力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现货电价是考虑到运营和基本投资,在给定时间内向用户提供电力的边际成本。它能反映实时生产成本和电力供需信息,从而指导发电商根据一定范围内的上网电价调整发电量,引导用户优化用电。施韦普系统地阐述了现货价格的理论和实践,并给出了现货价格的数学推导和各种可能的实践形式。这一理论将很快应用于电价结构设计、运费转移计算和需求侧管理。Munasinge(1981)描述了基于边际成本原理的定价理论框架,确定了具有长期边际成本的整体价格水平,建立了峰谷价格共享模型,并首次系统地讨论了边际成本定价方法。

第二章相关理论

2.1输配电价格基础理论
不同行业由于经济技术特点不同,有不同的研究思路和定价依据。这一部分简要阐述了电力行业的特点和拟构建的输配电价格体系。

2.1.1电力产品的经济技术特征

1。电力的不可储存性、同步性和协调性
从工业工艺流程的角度来看,电力系统主要由可相互转换以实现不同功能的物理设备组成,包括电力的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耗。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发电、配电和用电同步进行。电力的不可储存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基础设施行业的最基本特征。不可储存性决定了发电量。在技术设备能够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功率输出取决于功率需求。当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有限时,功耗取决于电力生产和分配能力。这一技术特点使电力供需始终保持平衡。因此,系统平衡、网络安全和高度协调是电力不可储存的本质要求,也是电力生产经营的基本特征。系统的平衡使电力生产、运输和消耗保持电能质量和数量的平衡。任何平衡的破坏都会导致供电中断,甚至系统瘫痪。可以看出,安全是持续供电或系统平衡的前提。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或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度协调的电力生产和输送。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环节的协调不仅是电力生产、运输和销售一体化的主要依据,也是反对电力市场改革的主要依据。随着科技的发展,发电与输电的分离已经成为现实。然而,一些人仍然认为,权力的高度协调可能会增加放弃权力的一体化运作和利用市场协调带来的效率损失和交易成本,这比电力市场改革所获得的收益要大。放弃综合行动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第三章输配电价格体系的基础..............................26-32
3.1中国输配电价格改革的历史与问题...................26-29
3.1.1中国输配电价格改革进程...................26-27
3.1.2...................27-29
输配电价格体系改革3.2确定输配电价格的基本原则...................29-30 [/BR/] 3.3输配电价格体系构成...................30-31 [/BR/] 3.4本章概述...................31-32
第四章输配电价格体系建设...................32-50 [/BR/] 4.1输配电网络特殊服务的定价...................32-33 [/BR/] 4.2基于网络电压等级...................33-39
4.2.1公共网络服务的定价...................34-35 [/BR/] 4.2.2基本型号...................35-39 [/BR/] 4.3输配电辅助服务的定价...................39-48
4.4...................48-49
4.5本章概述...................49-50
第5章保证执行...................50-55
5.1国外输配电价格改革的经验...................50-52 [/BR/] 5.1.1美国输配电价格改革...................50-51[/ BR/] 5.1.2英国输配电价格改革...................51 [/ Br/] 5.1.3法国输配电价格改革...................51-52
5.1.4国外输配电价格改革...................52
5.2保证输配电价格体系在...................52-54
5.3本章摘要...................54-55

结论

基于电力行业的特点、电力产品的特点等相关理论,分析了中国电力改革的历程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输配电环节三大服务类型即特殊服务、公共网络服务和辅助服务的价格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论文得出的结论如下:
1。确定了中国输配电价格体系的内容。输配电价格体系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公共网络输配电价格、特殊服务价格和辅助服务价格。
2。输配电定价体系的合理性取决于三部制定价机制的合理性及其有机协调和共同推进。三种电力的价格同等重要。根据“谁赚,谁付”的原则,特殊服务的价格应直接计入最终用户容量电价,而公共网络服务的价格必须作为总价格的一部分与其他电子商务提供商和用户共享。当自动增益控制、旋转备用和冷备用服务同时提供时,辅助服务的价格应作为总价的一部分进行加权并分配给最终受益人。
3。提出保证输配电价格体系实施的措施。具体来说,输配电价格改革必须与电力体制改革同步进行。阐明国家电力政策;输配电网络运营商的市场支配地位;促进合理科学的输配价格形成机制等。
由于我的知识和精力有限,所研究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会有偏差和不足,这将在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改进。

参考
[1]亚洲开发银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价战略:电价形成机制与电价监管[[2005]
[2]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价战略:电价形成机制与电价监管[[2005(4)
[3]曹娜。[备用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决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常家兴。《电价形成机制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迟建坤。河北省输配电定价项目[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6]邓雪。德克萨斯州输配电定价机制政策与实践领域。电力技术与经济。2007,19 (1)
[7]荆延锋和郭小宇。输配电价格定价理论研究[。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专刊,2010年
[8]黄邵忠。中国电价改革的思路和步骤[。中国电力新闻,005版,2003
[9]胡朝阳。《澳大利亚输配电价格形成机制分析》,[。农村电力管理。2006:
[10]谭中富等.中国电力行业价格链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71-184,127,144,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