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19301字硕士毕业论文提高“第二性”的性别意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19301字硕士毕业论文提高“第二性”的性别意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9301字
论点:文学批评,女性主义,女权主义
论文概述:

有不少学者预言,女性文学批评可能成为21世纪主要批评流派之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虽然在理论框架、理论资源、话语方式上几乎是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横向移植,但在本土化过程

论文正文:

导言

近十年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总结其经验和成就,同时认真思考其困难和问题,探索其可能的出路和前景。在过去的十年里,出现了许多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专著。其中最重要的是陈志强的反抗与困境——2002年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2004年林树明多维视角下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2005年杨立新的异化与本土文化:中国女性主义诗学的变迁与影响,2007年邓丽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2008年许严蕊的《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二十年》和2009年王彦峰的《从依附到良心——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现状和影响。除专著外,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总结、评价和反思的论文也层出不穷。例如,2003年在《女性研究述评》中发表的曲雅君的论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土化进程中的语境差异》(Context Differences in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feministeries)指出了中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和学术背景的差异,强调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应该更加重视对女性创作本身的批评。2006年,林树明的《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争论》和《关于当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问题》指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对批评对象的文学性关注不够,批评方法过于单一。此外,仍然有大量的论文不再一一列举。以往学者的研究不仅为本论文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而且设定了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本文着眼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具体实践,试图对其经验和成就进行详细的总结和分析。同时,在思考女性主义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时,也注意到了时代进步、互联网普及、新文体和新阅读形式的出现带来的新问题,以期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成熟做出贡献。

一、几个概念的定义和分类
(1)女权主义和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在英语中有不同的含义,可以翻译为“女权主义”、“男女平等”、“男女平等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后来,随着人们对它及其自身发展演变的日益了解,它逐渐被命名为“女权主义”和“女权主义”。不同的术语表示理解这一思潮的不同重点和不同战略考虑。首先,本文对这两个术语进行了辨析。女权主义是指起源于西方的倡导男女平等的女权运动。作为一个实用的女权运动,它也被称为妇女解放运动,包括男女平等运动及其女权主义理论研究。朱丽娅·克里斯特娃将女权主义描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倡导妇女参政和存在主义女权主义者斗争的妇女运动,渴望在规划和历史的线性时代赢得一席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运动也深深植根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1)包括“妇女的政治要求,争取同工同酬,争取与男子平等参与社会机构的权利”,这才是“女权主义”的真正含义。此后,女权主义者逐渐将斗争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如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等。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运而生。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女性主义:“社会革命、理论反思和回归实践是女性主义的一般模式,而通过社会革命由女性领导和主导的独立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对理性成就的强调是西方女性主义的特征。”(2)这一判断应该说准确把握了女权主义的本质。第二次欧美女权运动的高潮带来了妇女解放进程中的新局面,即女权运动从简单批判走向理性思考,超越了纯粹的政治行为。这一时期,在否认男性性别和社会优势、否认父权制和丈夫权力的前提下,女性确立了主体意识,重新观察自己,审视世界,表明女性开始对自己负责,人格成熟。非主体意识成为现阶段女性自我批评的核心。在这个阶段,女权主义者希望从文学中找到被历史隐藏或压抑的女性本体。如果我们从更广泛的社会学角度来研究文学批评,我们将看到从女权主义到女权主义的转变,以及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

目录
一、几个概念的定义和整理..................................................................................6
(一)女权主义和女权主义..................................................................................6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发展历程....................................................................8
(3)女性文学及其女性意识................................................................................10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轨迹......................................................13
(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萌芽........................................................13
(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14
(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繁荣与多元化............................6
3,给自己“第二性”的性别意识——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具体批判实践...................20
(1)从“无性”到“雌性”....................................................................................20
(2)批判文学中的男性气质,重读女性形象..............................22
(3)重建女性文学传统,书写女性历史空白皮书”................................27
1,追溯女性文学传统,................................28
2。研究女性作家的作品。...................32
4。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与出路的思考................................35
(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35
1,以及..................................................................................35[/溴/]2。拒绝两性之间的对话..............................35
3。提倡二元对立。...........................................36
4偏离文学批评规范,....................................................................36
(2)网络文学的忽视与失语最终目标:迈向“两性和谐”的理想状态.........................................39
结论.....................................................................42

结论
许多学者预测女性文学批评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主要批评流派之一。尽管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理论框架、理论资源和话语方法上几乎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横向移植,但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通过剔除粗精元素、整合本土资源、注入自身创新和理解而形成的。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虽然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以致有人质疑这一理论的“明天”,但没有人能抹杀它对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强大影响。它提供了从方法论到文学思维的新启示,使人们能够从全新的视角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文学向文化领域的扩展及其对性别诗学建设的承诺,不仅证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也表明了人们提高自身、争取性别平等、过上更文明生活的决心。尽管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对其光明的未来充满信心。

参考
[1]刘会英:《走出大男子主义传统——文学中的大男子主义批判》,三联书店,1995年。
[2]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阐释》,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
[3]张景元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4]李晓江:“当代女性文学中的职业女性问题”,《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
[5]丹尼尔·霍夫曼,《美国当代文学》,王凤珍等译,中国文学联合会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