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26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财务管理机制与国家行为变化研究(1978-2010)

326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财务管理机制与国家行为变化研究(1978-2010)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2600字
论点:制度,变迁,监管
论文概述:

本文从金融监管的制度变迁入手,研究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本文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金融监管体制,并从政府行为研究入手,进行金融监管制度变迁分析。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1.1问题提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转型经济的变化,新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应运而生。虽然时间跨度只有短短30年,但其形式和内容一直在变化,并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纵观新中国经济史,新中国金融业的历史也是新中国金融监管的历史。回顾历史,从经济史和金融监管的历史变迁的角度来看新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变迁尤为重要。目前,中国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业不再是计划或封闭的。金融业的发展具有更多的国际因素,国外引进了新的理念、新的做法和新的机制。由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供需往往不平衡,导致新的问题和矛盾。许多专家学者对新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有着独特的见解。从制度经济学、金融监管、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比较、金融实践和内部控制的角度,有许多参考文献。因此,系统全面地探讨新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体制的变化,尤其是对政府行为的分析和研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对此进行一些探索性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金融危机演变成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2010年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为金融监管改革开辟了道路。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的逐步融合,中国的金融体系未来能否幸免于难是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金融监管已经成为中国人关注的焦点。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结论是,制度可以用来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作为重复博弈的规则,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组织提供适应外部不确定性的适应效率。有效的机构和组织可以在复杂的竞争环境和不确定的世界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值得深入探讨。
国内学者对新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划分了演变阶段。王光谦(2009)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始阶段(1978-1983)、扩张阶段(1984-1993)、全面推进阶段(1994-2002)和深化改革阶段(自2003年以来)。根据许多学者的分析,本文认为新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与金融体制改革的演变有关。综合运营初期可分为三个阶段:混合运营、集中监管(1978-1992)、单独运营、单独监管(1993 -2003)和单独监管(自2003年起)。混合经营和集中监管(1978-1992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中央政府寻求实现金融机构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通过鼓励金融机构的建立,逐步打破了单一和传统的中央银行体系,初步构建了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和金融管理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加快国有独资银行的企业化进程。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领域交叉,形成了金融机构多元化的竞争格局,货币市场应运而生。
国有独资银行业务领域扩大,区域开始扩大。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随着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金融机构和实体对投资和融资的投机行为开始出现。政府监管部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控制通货膨胀,纠正金融机构的混乱。具体措施包括控制信贷资金的流动和规模,清理整顿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央政府将在调控风险的同时加快资本市场建设。20世纪80年代末,中央政府实行股份制试点,股票市场出现。从1990年到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成立,中国资本市场初步形成。独立运营和监管(1993 -2003年)。中央政府在加快国有银行商业改革的同时,正在运用行政手段维护金融市场秩序。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的基本形成。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相继成立。建立了一批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允许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于1997年。从1997年到2002年,中国政府把控制金融风险和防范金融危机作为金融改革的重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其负面影响对亚洲国家和世界所有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融安全,尤其是银行系统的安全,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最关心的问题。为了解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巨大的不良资产问题,中央政府启动了产权制度改革,付出了巨大的改革成本。1997年至2001年,中央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着力规范股票市场投资行为。为改善资本市场监管行为,自《证券法》颁布实施以来,政府已开始步入法律轨道。

第二章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格雷夫认为,这一制度源于积极的文化信仰,是自发进化的产物。社会经济、法律、政治和道德体系总是由社会建设、信息传递和协调机制完成的。制度变迁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规则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增长的过程。它主要反映史密斯式的经济增长,但它应该通过使用国家强制力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

2.1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2.1.1制度变迁新制度
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制度产生、取代或改变旧制度。作为一个替代过程,制度变革是一个替代更有效制度的过程。作为一个转化过程,制度变迁是一个更高效系统的生产过程。作为一个交换过程,制度变迁是一个效率更高的制度的交易过程。因此,根据上述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1)当制度变迁发生时,各种制度安排的性质、类型和功能保持不变,但它们的相对地位有所变化;(2)当制度变迁发生时,原有的制度安排没有完全消除,新的制度安排出现了。所有体制安排的相互地位可能会改变;(3)原有的制度安排逐渐消失,整个社会的制度结构也随之改变;(4)从原制度安排到新制度安排的转变可能保留了原制度安排的某些特征,但不同于原制度安排。制度变迁是一个进化过程,变迁行为本身由许多因素决定。诺斯认为有效的组织是制度变革的关键,包括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教育组织。李飞(1992)认为制度变迁是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改变了制度变革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并被视为制度变革的外部条件。

第三章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历史演变................29-46
3.1金融监管理论................29-38
3.1.1金融监管和目标,模式................29-31
3.1.2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监管模式................31-32
3.1.3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模式的变化................32-34 [/BR/] 3.1.4金融监管理论概述................34-36
3.1.5金融监管成本................36-37
3.1.6金融市场和金融风险................37-38
3.2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变化轨迹................38-40
3.3................40-42
3.4监管体系和政治体系之间的依赖性................42-44
3.5本章概述................44-46
第四章混业经营、集中监管制度和制度借鉴................46-67
4.1混业经营和集中监管制度的制度安排................46-56
4.2中国人民银行集中监管体系探索................56-61
4.3系统移植和混合操作改革的成本................61-65
4.3.1混业经营和集中监管制度存在问题。................61-64
4.3.2政府对集中监管体制改革的思考................64-65
4.4本章概述................65-67
第5章单独操作、单独监督系统和系统修正................67-92
5.1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独立监管体系................67-73
5.2中国金融市场................73-78
5.3独立监管系统下的独立运营,独立监管成本................78-84
5.4单独操作和单独监督的系统适用于................84-90
5.5本章概述................90-92

结论

中国金融市场是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特殊的制度环境决定了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是二元经济结构演进中的制度变迁。本文认为,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是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在不平衡的制度结构下,制度调整不断进行,政府行为不断自我强化。这种制度安排在过去30年里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壮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制度安排中出现了大量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导致金融风险频发,金融秩序混乱。中央政府一直处于“体制学习——体制改革——体制失衡——体制调整”的过程中,不断引入法律制度和财政政策,不断从变革中受益,不断在变革中付出巨大代价,然后调整新的制度供给和监督模式。
从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市场的早期发展来看,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基本的市场结构和基础设施,扩大发展范围空;在其后期,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向完善的金融市场,开始行政改革和自我完善,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中央政府选择渐进式改革模式的根本原因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及其在给定约束下的演变过程中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摸着石头过河”。(2)正因为如此,中央政府的金融监管制度安排是在成本效益分析中不断学习和调整,不断加强自身的监管能力,将支付的成本转化为“经验价值”,当“经验价值”达到一定水平时,将其转化为自我强化的力量,从而形成制度变迁的行为。在金融监管体制从集中监管向分散监管转变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在各个阶段的思维重心和行动标准都是不同的。因此,监管模式的演变和监管体制的变化反映了政府对金融体制改革的决策思维和对利益格局调整的偏好。

参考
[1]佐治亚州阿克洛夫,《柠檬市场:质量》。《经济学季刊》,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70年,
[2]布赖恩特·约翰。准备金、银行挤兑和存款保险模型。《银行与金融杂志》,1984年,
[3]卡里欧,金比尔。银行破产:跨国经验。世界银行政策研究工作文件,1996,1620
[4]德卢娜马丁内斯,何塞&罗斯,托马斯国际金融部门监管综合调查。世界银行政策研究工作文件第3096号,2003年7月8日,
[5]钻石,迪比格。银行挤兑、存款被保险人和流动性。《政治经济学杂志》,1983(91)
[6]戴蒙德,拉詹·r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创造和金融脆弱性:银行理论。《政治经济学杂志》,2001年,
[7]道格拉斯,中国北方。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剑桥大学出版社,1990:113-116
[8]道格拉斯,中国北方。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化。诺顿公司。1981年
[9]格罗斯曼,s和斯蒂格利茨j .信息和竞争性价格体系。《美国经济评论》,第66期,1976年5月,
[10]加里·s·贝克尔,《压力集团间竞争对政策影响的理论》。经济学季刊,1983,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