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牟宗三历史哲学述评: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价值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2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牟宗三历史哲学述评: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价值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0000字
论点:表现,精神,理性
论文概述:

本文尝试以综合创新文化观的态度反省牟宗三的的几个理念,并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建立一种满足人类需要的新文化。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综合理性精神与分解理性精神的比较

。牟宗三作为一位中西文化皆知的学者,他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特征的归纳自然是从东西方文化和哲学的比较入手的。在这一比较过程中,牟宗三将中国文化定义为一种综合理性精神下的文化体系,它不同于西方分解的理性精神。并解释为什么中国文化不能从自身发展西方科学和民主政治。

1.1牟宗三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历史观
是一种实践历史观。一方面,他主张个人生活与历史生活的融合,反对将历史视为一种外在事物。另一方面,他认为人类历史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在不断变化。这不是一个固定的“既成事实”。他特别反对将历史视为一系列事实,并将其列为需要理解的外部自然对象。
从实践的概念开始,人们已经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而不是躲在一边的旁观者。因此,历史有真正驱动力和方向的“生命”,而不是看似随机的组合。牟宗三称这个方向为“理想”。从这个词本身来看,不难看出,虽然牟宗三在康德哲学中使用了经典的“实践”一词,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仍然是从儒家传统的“推己及人”、“天人合一”的概念出发,将主体融入到客体中去理解客体,并从个体的理想走向社会,其合理性仍然来源于个体的心理感受。
接下来,牟宗三继续走这条路。理想,作为个人实践中实现的方向,需要内在的驱动力,或起源。牟宗三认为:“就个人而言,在实践中,个人生活是一种精神生活,它包含一个‘精神实体’。这个实体是精神生活的本质。”在肯定了这个“精神实体”的本体论地位之后,他再次把它扩展到整个国家。“就民族而言,在实践中,一个民族的生活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生活,它包含一个普遍的精神实体。”
牟宗三也把这个“宇宙精神实体”看作是“表达理想道德的心灵”,其出发点是人们本来就希望成为善与恶、善与恶,没有人愿意成为恶。虽然它受动物本性的影响,但在实际表现中可能不是善与道德,而是作为一个普遍的、原始的精神实体,表达善与道德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基于内心善良的思想,与孟子学习掌握王陆思想的方式十分一致。...................
............................

第二章理性表现与理性结构表现的比较

牟宗三揭示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较的内在基本精神——“全面理性精神”。作为精神核心,它必须以某种方式表达。牟宗三称之为“合理使用的表达”。相应地,西方文化的精神体现在“理性结构表达”中。牟宗三对这两种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客观评价了它们的不足之处,并论证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遵循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为对外开放民主科学的新国王开辟了可能性,从而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2.1理性使用绩效与理性结构绩效的比较
在全面分解的理性使用精神的控制下,中西文化形成了理性使用绩效与理性结构绩效的差异。这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但也有可能互相“翻脸”。
牟宗三将理性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定义为:“所谓的理性应该是人格上的美德,其表现是这种美德的启示,或者说美德的智慧。说灵感或智慧是美妙的意味着一种功能,它必然涉及事物,所以它就是表现。”这种合理的使用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情感、理性和物质是一体的,拒绝抽象和迟钝。
就人性而言,理性的运用是圣人人格的启示。这种灵感是圣人的美德直接发出的,是框架之外的直接表现,不需要任何媒体。从政治角度来看,这种应用是道德化的规则。这种道德准则可以说是儒家圣人人格的政治表达。在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儒家只能追求圣人国王和圣人的治理模式,“国家、政治和法律并没有以结构的形式出现,但在自我关怀方面,圣人国王可以超越这一套,直接从他的德性或道德中改造世界,这意味着他也可以不通过这些国家、政治和法律的结构来稳定世界。”
这种对先验人格的追求直接移植到特定的国家治理中,往往显得太大而不合适。从知识的角度来看,理性运用表现为道德思维中的“智力直觉”。如前所述,这种智力直觉受到善良心灵的启发和吸收。它既没有经验也不需要逻辑和数学框架,并且接近西方宗教的“思想”。..............................
................................
目录
绪方开启.....................................................................................................1
第一章综合理性精神与分解理性精神之比较............................4[/溴/] 1.1......................................................4
1.2综合理性精神与分解理性精神之比较.............................6
1.3概念的形式和与科学的关系......................................................7
1.4全面耗尽精神及其与民主政治的关系.............................................9
第二章比较了理性应用的性能和理性框架的性能。................................12
2.1理性应用程序和理性框架的性能比较..............................12
2.2如何从理性绩效转向结构绩效.........................................13
第三章儒学在近代的新发展......................................................15
3.1.....................................................................15
3.2良心的自我陷阱.....................................................................18
结束语:....................................................................................................21
参考...............................................................................................23

结束语
从“综合创新”文化观理解牟宗三的“历史哲学”和“综合创新”,是针对当代中国几大思潮提出的一种文化观。反思的对象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人物是张岱年和方克礼。牟宗三的“历史哲学”是对中国历史文化过去和未来的哲学审视。从“综合创新”的角度,我们对此做了一些简要的理解和评价。方克礼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自由西方化和现代新儒家”来引导20世纪中国文化潮流。“如果把现代思想定义为走出中世纪、实现现代化的标志,那么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思想史上,三个派别都属于这一范畴,它们反映了当前世界发展趋势与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这三个群体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由西方化和现代新儒家。”方克礼认为,虽然上述三派都主张中国现代化发展方向,但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把“中国特色”放在实践中日益重要的位置。自由主义者主张照搬西方经验,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即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新儒家批判“现代化等于西化”的口号,向往东方工业文明的道路“即儒家资本主义”。
根据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方克礼认为,全面创新的文化观是“对古今中西问题更全面完整的回答”。显然,它不同于中国文化精髓、全盘西化、西方利用中国文化和西方利用中国文化的文化观点,并强烈反对这些有偏见的文化观点。”……

参考
[1]智力直觉与中国哲学[。台湾学生图书公司,1983年。
[2]康德的道德哲学[。台湾学生图书公司,1983年。
[3]道德理想主义[。台湾学生图书公司,1985年。
[4]圆度理论[。台湾学生图书公司。1996.
[5]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M]。夏商台湾学生出版社,1992。
[7]中国哲学的特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8]中西哲学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9]思想与性[。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现象和事物本身[M]。台湾学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