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763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系统研究

3763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系统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7630字
论点:区域经济,制度,差异
论文概述:

我们通过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将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实际应用到我国地方立法、执法、司法的建设中来,同时也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国家区域经济政

论文正文:

绪方理论

0.1问题提出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一直是经济研究的焦点。特别是自1978-1991年我国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来,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迅速扩大,使决策者意识到有必要制定与优先发展相匹配的协调发展战略。自1992年以来,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自2001年以来,中国一直在推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这些显著的区域经济政策日益使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目前,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估计、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类型、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以及区域经济差异是呈现扩大的差异趋势还是缩小的趋同趋势。在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农业和工业区位理论、雁行原理和梯度理论、循环积累理论、发展极轴和点轴发展理论、倒U型理论等。然而,传统经济学对区域经济差异原因的分析并不包括制度因素。许多学者认为,与传统的增长理论不同,在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显著经济增长的原因时,中国的经济表现首先应归因于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中最重要的是上述针对东部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放松计划经济体制和地方政府的权力。中国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政策只是这一制度的体现。以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学派的学者将制度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并对各种制度的供给、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中国转型时期,各种制度安排都是非常特殊和实验性的,从而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更新和更有价值的领域。

0.2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世纪60年代,以科斯为创始人、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开始出现。新制度经济学以新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为基础,发展了以制度为基本要素的理论体系,包括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在这个理论体系中,“系统”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正式制度,包括法律规范、规则和政策,还包括非正式制度,包括道德、习俗和信任。由正式和非正式系统组成的“体制”框架是决定经济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表明,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制度差异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制度差异不仅反映在不同层次的地方立法、行政和司法程序中,也直接反映在不同的区域经济政策和不同的地方发展政策中。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我国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仍然十分突出,只是制度变迁理论的一种表现。因此,研究中国区域制度与区域经济差异关系的理论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中国特色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体系;二是系统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从我国地区间仍然存在显著差异的现状来看,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单纯依靠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向落后地区提供直接财政援助,远未达到上述目标,甚至只能起到拆除东墙、修复西墙的效果。最小化地区经济差异的更深层次需求来自于制度变革的需求。通过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我们将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应用于我国地方立法、执法和司法建设。同时,我们也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和地方政府发展政策的调整和实施,并对地方政府发展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
区域经济差异的讨论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关于地区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界的主流观点是,过度的地区经济差距会通过不同的机制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在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较大的现状下,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以及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上。

1.1.1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
鉴于中国目前存在较大的区域经济差异,学者们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计算或理论探讨。从中国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方向来看,结论可以分为两类:差距被认为在扩大;第二,差距显示出趋同的趋势。然而,大多数学者的结论并不单一,而是将我国的区域经济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不时总结出趋同或发散的结论。这些文件用于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也不统一,主要包括人均收入、人均产值和人均消费。刘树成等人(1994)用人均国民收入指数来反映地区经济差异。通过计算发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绝对区域经济差异一直在扩大,但不同区域之间的相对差异变化是不同的。秦程琳(1997)用人均国民收入指数分析了1978年至1992年间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他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扩大了,相对经济差异缩小了。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呈现扩大趋势,绝对差异的增长率大于相对差异的增长率。宋德勇(1998)和许月卿(2005)也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即以20世纪90年代为分水岭,区域差距缩小后呈现出分化趋势。刘夏明等人(2004)使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区域收入的近似指数,并用总基尼系数指数计算结果。结果表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有所下降,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即存在差异,1980-2002年间东、中、西部地区没有俱乐部趋同现象。关华伟等人(2006)使用加权变异系数来反映省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过计算,认为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正在逐步扩大。

第三章法治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63
3.1法治的内涵.............................................63
3.1.1法治水平.........................................63
3.1.2法治分类.........................................65
3.2法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67
3.2.1法律与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进展...................68
3.2.2关于法律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不同结论...................69
3.3中国法治建设的区域差异................................71
3.4法治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79
3.4.1中国的法治进程和经济发展............................80
3.4.2地方法治水平和区域经济差异...................82
第四章政策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87
4.1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87[/溴/]4.2地方发展政策...........................................93
4.2.1地方发展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93
4.2.2地方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95[/br/ ]4.2.3地方发展政策的未来方向..............................96
第5章主要地方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99
5.1地方企业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99
5.2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118
5.3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136

结论

在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过程中进行“投资”是指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和具体程序性规则,以降低项目风险,避免资源浪费,减少寻租和腐败。在梳理与政府投资相关的地方法律文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些法律文件在层次上缺乏一致性,内容分散、零散,各地区立法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从地方政府投资的立法发展路径来看,有必要提高地方政府投资相关规范性文件的立法水平,统一立法标准,对政府公共投资的各个方面做出系统全面的规定。在推进立法的前提下,各级地方政府也必须在工作中实施审慎的审查和评估程序,以提高政府公共投资的效率。这些制度的构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针对政府公共投资过程中行为规范的制度,另一个是影响公共投资效率的制度。从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各个环节来看,公共投资管理体系应包括几个基本步骤:
(1)公共投资决策的战略定位和项目初步评价。公共投资决策的战略方向应当从区域整体经济的角度来衡量该区域公共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包括在建基础设施的数量、公共投资产业的分布等。;然而,项目的初步评估需要对项目成本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项目成本不仅包括建设项目的成本,还包括资金的来源和成本。该环节的预评估体系建设还应包括具体的评估标准,评估应严格按照评估标准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地方政府需要在项目技术层面获得正式和公开的示范支持,并确保投资与项目实施范围相一致。
(2)项目选择和预算。由于公共投资项目往往涉及大量投资,项目的选择必须与预算周期挂钩。否则,涉及贷款的项目往往会因不可持续的资金来源而导致项目损失。因此,公共投资项目的预算应充分考虑项目的可持续性,制定中期目标,不仅要确保贷款项目,还要维护援助项目的现有资产。同时,确保项目预算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充分的信息披露。项目信息和预算信息的披露可以更方便公众监督,从而避免项目无法完成和质量低下的情况。
(3)项目实施。公共投资项目的实施是一个长期和广泛的过程。这不仅包括预算执行、采购、预算监督,还包括项目管理等复杂事项。项目实施也是寻租和腐败最有可能发生的环节。以项目采购为例,为了使政府公共投资采购经常涉及招标过程,如何保证最终采购合同的供应商是低成本、高质量、最具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必须由制度来规范。例如,中国的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可能适用于公共投资项目的实施。对于地方政府的公共投资行为,除了上级法律的规定外,还制定了空规范性文件或政策,以进一步避免这一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建立政府采购投诉机制和其他监督和平衡双方利益的制度。此外,合同订立后合同的实施,除了合同法之外,还需要地方法规的进一步保护。(1)此外,项目执行中的预算执行监督也是直接影响公共投资效果的重要环节。这些问题需要在各级以规范或政策的形式加以实施。

参考
[1]蔡芳,都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示[[]。《经济研究》,2000年(10)。
[2]康曼思著,俞树生译。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89。
[3]靠北。刘守英等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9。
[4]青木长彦,李周安。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187
[5]丹尼尔·布罗姆利。陈郁、郭玉峰、王春义。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9。
[6]阿维纳什。戴希特,郑江淮,等。法律缺失与经济学:替代经济治理方法[。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
[7]林毅夫。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科斯等人《产权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的翻译》。上海:上海联合出版公司,1991: 390-393。
[8]杨瑞龙。《制度供给论》,[。经济研究。1993(8)。
[9]李玉湖。经济发展与法制变迁研究——从中国经济改革和法制发展的视角。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 53。
[10]张千帆。宪政、法治和经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