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120字硕士毕业论文人口迁移对一省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与分析

38120字硕士毕业论文人口迁移对一省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与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120字
论点:人口,迁移,流动
论文概述:

本文以吉林省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结合吉林省 “五普”数据,通过细致的分析研究吉林省迁移流动人口的规模、流向、结构和变动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省内人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
专题的目的和意义移徙和人口流动将影响一个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吉林省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日益活跃,呈现出相对明显的变化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吉林省人口迁移流动的现状、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吉林省人口迁移流动的机理,揭示了影响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吉林省社会经济的影响,最后对人口迁移流动的现状及趋势进行了政策评价。合理的流动人口政策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形势,积极引导人口的流动和迁移,而且可以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它将对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改善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早期的人口研究中,对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研究相对较少。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调查了离开一年以上的常住人口的数量。从那时起,中国也有了更系统和全面的人口迁移数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对人口迁移和流动进行了更详细的统计,增加了省、市、县之间的流动统计。随着人口迁移数据调查越来越系统化,数据越来越全面,许多学者开始对人口迁移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从而推动了人口迁移的定量研究。因此,关于人口迁移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许多学者也通过定量分析和空模型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以吉林省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吉林省“五大”数据为基础,通过详细分析,研究了吉林省流动人口的规模、流向、结构和变化特征。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省内外人口迁移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最后,分析总结了吉林省人口迁移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人口迁移流动对策。

(2)研究的理论基础

1。刘易斯的双重经济理论
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无限劳动力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本文首先提出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并受到广泛关注。二元经济理论认为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是一种平衡机制。劳动力从剩余劳动力流向短缺劳动力,因此工资水平是平衡的。刘易斯强调,只要工业部门创造就业机会,就会不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以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各部门的经济水平接近。刘易斯无限劳动力供给的二元经济理论是一个重要假设,即城市工业部门可以在固定的工资水平上从农业中获得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同时,人们认为,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存在严重的失业风险。因此,在目前的城市工资水平下,需要的劳动力是从农业中雇佣来扩大生产方式的。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得到利用,劳动生产率将得到提高,社会各部门将顺利发展。

2。拉尼斯-费景汉理论
这一理论是美籍华人费景汉和拉古斯塔夫·拉尼斯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式的改进的结果。他们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了工农业均衡增长的理论结构。他们认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所产生的剩余农产品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他们将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发展联系起来,形成了拉尼斯费模式。该理论将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模型大致相同;第二阶段是工业吸收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于农业部门平均产出的劳动力。第三阶段是经济完成了二元经济的转变,农业完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工资由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完全取决于边际劳动力的变化。Ranis-Fey模型理论更准确地反映了二元经济的自然演化过程和内部关系。

第二章研究综述

(1)国外移民与流动研究
国外移民与流动研究历史悠久,形成了许多成熟的理论体系。本文主要从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基于经济因素对人口流动因素进行介绍和评述,并对人口流动引起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相关研究。

1。人口流动的动因
历史上,许多学者在讨论人口流动时都分析了人口流动的原因。莱文斯坦(如拉文斯坦)相信1885年出版的《人口迁移法》(Law of Population Migration),歧视、压迫、沉重的负担、恶劣的气候和不适宜的生活条件都是人口流动的原因,其中经济因素最为重要。Eglevinstein的观点被认为是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的起源。唐纳德·博格(1959)在莱文斯坦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推拉”理论。他从运动学的角度解释了人口流动的动机。他认为有两种力量导致人口流动:一种是促进人口流动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流动的积极因素;另一个是阻碍人口流动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流动的消极和消极因素。埃斯利(埃弗雷特。李肇星,1966),在他的人口迁移理论中,分析和总结了人口迁移的因素。他认为造成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四个:①原居住地或移民地的因素;(2)移民地点因素;③干预障碍因素;④个人因素。美国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T.W.Schols1990)认为,人口迁移和流动是社会和经济现象的成本效益迁移理论。人口迁移和流动基于社会和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环境的宏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都反映在人口迁移和流动中。人口迁移和流动客观上是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示波器”。

第三章吉林省人口迁移流动现状12
(一)吉林省人口迁移流动现状……12
(二)省外人口流入现状……14
第四章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因素……17
(一)吉林省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分析……17
(二)吉林省人口迁移的移民地点选择……20
(三)相关国家和省级政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21
。第五章人口迁移对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3
(1)对就业结构的影响……23
(2)对产业结构的影响……24
(3)对城市化的影响.......25
(4)人口流动对性别比率和受扶养人比率的影响……26

结论

人口流动在促进一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入地区的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因为流动人口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这降低了流入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增加了该地区的抚养比。另一方面,流动人口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人力资本资源的配置。在人口流动的同时,可以减轻搬迁地区的就业压力,增加劳动收入,同时缓解搬迁地区的就业困难。因此,搬迁区和搬迁区都不同程度地受益。
2000-2010年间,流动人口在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吉林省人口流动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吉林省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过高,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较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比全国低6.2个百分点。流动人口流入过于集中,不利于吉林省整体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第三产业员工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创造700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支持第三产业发展,将有利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更多流动人口,人口流动也将促进经济良性互动。有鉴于此,各级政府应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大力挖掘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吉林省新移民劳动力在许多方面不能满足当地经济的需求。因此,工人需要一个长期的适应过程。因此,加强外来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非常重要,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上述问题,缩短对新工作的适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必然会更新,培养具有产业特色和技能的高素质劳动力也非常重要。

参考
[1]李南蒋正华:“中国近期区域人口迁移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人口与经济》,1994,(6)。
[2]杨云岩: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口迁移的变化。《人口与经济》,1992 (5): 12-16。
[3]王桂新:《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距离关系研究》,《人口与经济》,1993,(2)。
[4]杨友庄,李淑卓:《中国区域人口迁移模式分析》空,《人口杂志》,1995,(1)。
[5]范丽达,“省际人口迁移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杂志》,1995,(3)。
[6]宋晓东,廖雄宝:“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互动模型在城市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城市规划学报》,2003,(3)。
[7]萧玉:《建国以来东北地区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人口研究杂志》,2006,(3): 31,32。
[8]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推力和拉力的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1)。
[9]蔡新辉,龚刚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西部地区移民特征分析,社会科学评论,2004,(2): 15。
[10]王芳:“中国近期省际人口迁移的区域模式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