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3332字硕士毕业论文大学生网络舆情机制研究

23332字硕士毕业论文大学生网络舆情机制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3332字
论点:舆论,网络,大学生
论文概述:

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绝大数的大学生乐于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网络舆论当中,受到大学生们广泛的好评,也是网络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及思想文

论文正文:

一、选题背景随着当今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用户在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和共享速度已经达到空之前的速度,表达需求的意愿也逐渐多样化。 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集中的网民群体,其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充斥着网络信息,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2003年以来,高校加大了对校园网建设的投入,以提高网络信息化水平。 计算机使用率最高、网络意识最强、最活跃的群体是大学生。 他们往往更愿意通过网络了解校园和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要求,并相互讨论和交流。 正是因为每个大学生网民都可以通过校园论坛、贴吧、微博等公共平台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和传播信息的便利条件。,每个上网者都可以参与各种热点问题的评论。 网络舆论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由于大学生活正处于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极易受到舆论的影响,参与舆论。如果不正确引导,可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基于此,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日益成为大学生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探索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影响,有利于高校采取正确的网络舆情政策,引导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三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选题依据和目的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①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5.13亿,同比增长38.3%。 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 其中,最大的网民群体仍然是学生群体。 当今,网络虚拟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网络对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三观”的影响尤为重要。 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积极的信息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摘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加强引导与控制相结合,并运用其他手段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抢占先机。 大学生网络舆情对网络舆情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特征出发,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并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论文构思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机制和过程的深入研究,分析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过程不同阶段的调控和引导,以及如何更有效、更务实地发挥其作用。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特别是2007年,胡锦涛在中共中央第三十八届政治局会议上强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松懈。应合理引导,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力,通过其他渠道共同打造积极向上的互联网主流舆论。 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究和对网络舆情形成的深入探讨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 3.选题1的意义和价值。理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根据网络环境的新特点,研究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及其相关问题。 并且通过研究如何控制网络舆情形成的各个阶段,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需要。同时,它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分化和高度整合。 2.现实意义(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大学生独立表达思想的“新窗口”。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舆论的传播及其影响的广泛性,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舆论的影响下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拓展了空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2)有利于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也有利于系统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走向,净化网络舆情空,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环境,促进高校校园和谐稳定发展。 第四,目前的研究现状,网络舆情的定义从舆情的定义开始,但是人们对舆情的定义有很大的分歧,导致对网络舆情定义的不同意见。 然而,通过综合各方的观点,可以认为公众意见是公众在某一焦点上表现出的某种有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表达。 因此,在理解网络舆情时,主要是认识到舆情载体的变化所引起的定义的变化。例如,邹军认为网络舆论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 谭薇将网络舆论定义为“公众在网络上传播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观点或陈述,表现在一定的焦点上” 但是在这里,网络舆情的主题并不明确,“公众”和“网民”之间的异同也需要分析。 此外,其他学者将“公众在网上表达的意见”进一步分为两类,包括各种传统媒体在网上传播的新闻评论和网民在网上表达的公众意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的舆论行为,因此不涉及新闻和言论问题。因此,笔者将网络舆情定义为狭义的网络舆情,即“网民在互联网上表达的意见” 但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具体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民意见的舆情。 1.大学生网络舆情基本概述..............................51.1大学生网络舆情内涵……51.2大学生网络舆情结构...................61.3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82.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102.1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机制..............................102.2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成因……123.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一般形成过程及形成模式……133.1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的类型及心理特征...........133.2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到网络舆情形成阶段153.3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模式……今天,随着……17语互联网,绝大多数大学生愿意利用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互联网舆情,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好评,也是社会舆情的“放大器”和思想文化的“传播中心”。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学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网络舆情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 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模式 从网络舆情的概念、特征和结构入手,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制度特征和独特性。 结合形成机理,分析了形成原因,研究了形成机理和形成模式,分析了各阶段和各模式的形成过程。 针对各个阶段,提出了不同的指导方法,为更好地指导和管理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网络舆情在大学生范围内的发展和渗透,不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网络舆论的膨胀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功能性,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与时代脱节,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观念,对高校管理者提出相应的要求。 近年来,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有很多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也有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但从网络舆情形成机制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梳理的论文很少。 由于笔者对网络舆情形成和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的研究仍然有限,对一些问题的分析过于粗略,提出的观点也略显单薄,这使得论文的理论略显单薄。 因此,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1]毕庚。网络传播新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陈雪明。哈贝马斯论传播[。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3]陈利丹。舆论研究——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4]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刘建明。舆论传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6]刘一。互联网舆情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顾梁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8]郭广清。通信课程[硕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韩振峰。[《思想政治工作一般理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10][·德]尤金·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北京:林雪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