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1221字硕士毕业论文高中生物理创新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21221字硕士毕业论文高中生物理创新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1221字
论点:创造力,创意,效能
论文概述:

本研究初步考察了物理知识、创意自我效能感和物理创造力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初步的实证性资料,对于物理创造力和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证性的理论依据。

论文正文:

1创造力1.1创造力的定义从古代到现在有许多关于创造力的研究。 对创造力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创造”是“前所未有的东西的生产” “但是真正系统的创造力科学研究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进行的,他从人格的角度定义创造力。他认为创造力是创造成就的一种心理能力(陶郭芙,2002) 许多学者对创造力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 托兰斯从创造过程中定义了创造力。他认为创造力是一种意识到问题和不足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然后提出猜测或假设,并验证它们以解决问题和不足(托兰斯,1962) 然而,一些学者从创造性结果的角度来定义创造性。例如,格鲁伯和华莱士(1993)认为只有当创造的结果既新颖又有价值时,创造力才被称为创造力。 巴伦认为,如果创造的结果具有稀缺性和适宜性两个特征,那就是创造力(张文新,顾传华,2004) 随着展览的出版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学者已经将个性、创作过程和创作成果融为一体来解释创造力。 中国心理学家林崇德着重从人格和创造成就的角度整合创造力的定义。他认为创造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素质,而且利用现有信息可以创造的成就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个人价值或社会意义(张文新,顾传华,2004) 然而,荆其成和黄希庭从创造成就和创造过程的角度整合了创造力的定义。荆其成强调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余国良,1996),黄希庭强调思维过程和创造性产品的独特性和价值(黄希庭,1991) 斯特恩伯格认为,创造力既是一种综合心理能力,也是一种能够产生创新和适用结果的创造性过程(胡卫平,2003) 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理论基础等。和创造力的不同定义 然而,大多数都是从个性、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的角度来理解的。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创造性过程中运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结合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的基础学科。它具有知识更新快、技术应用广泛的特点。这是诺贝尔奖授予科学创造力的四大领域之一。它是许多科技发展的基础,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创新性。 王树平认为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包括好奇心、质疑习惯、想象力和毅力的培养(王树平,1999) 李金根认为,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物理过程的好奇心,培养无畏探索、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性培养的核心,主要包括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转移思维能力和重组能力的培养。 根据发散思维“动态、流畅、灵活、新颖”的特点,训练可以通过问题拓展、信息转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进行。 物理教学中迁移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概念教学、规律教学、实验教学和练习教学 概念教学中的迁移主要从两个渠道获得:一是相似概念层次的迁移;二是异位概念的垂直转移 运动教学中的迁移能力包括“静态和动态问题”的迁移、从积极思维向逆向思维的迁移、学科内部知识的迁移等。为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李京根,2006) 不同的学者对物理学中的创造性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本研究认为,物理创造力是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运用现有知识和经验,运用各种物理方法灵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自我效能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首先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在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中对自己是否能够实现目标的主观判断。 根据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研究者认为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中,对自己是否能够创造性地完成目标的主观判断和评价。完成创造性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效能(林珊如苏平,2004) 具有高度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个人非常自信,敢于面对挫折,并且始终相信自己能够创造性地完成预期的目标和任务。 1.2创造性自我效能和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已在以前的研究中发现。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密切相关。 洪苏平和林珊如(2004)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创造性自我效能积极预测创造力 国外学者蒂尔尼和法默(2002)发现,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创造力有显著影响,并能积极预测创造性表现 王小玲(2009年)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知识、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家庭环境中的创造性显著正相关。创造性自我效能在知识和创造力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王亚南(2011)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创造力与我在无压力情况下的效能感和创造力显著正相关,但与时间压力情况不显著相关。在竞争压力下,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显著正相关。在评价压力情境下,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我们用一个学科的学习成绩来代表我们在这个领域所掌握的知识,而以往关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结论。 王应星和张坤荣(1994)的一项研究发现,学生在语文、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成绩与创造力显著正相关,而在英语和政治等社会学科的成绩与创造力不显著相关。 马缨花和隋雪(2002)发现入学成绩和创造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入学分数越高,创造力发展的基础越好,创造力也越高。 他们还发现,入学后的学习成绩和创造力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男生的创造力高于女生,但差异不显著。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初高中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与个人创造力没有显著关系,这可能是由于高考或高考的压力,学校更注重提高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蔡小月,朱玉杰,2007) 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高考成绩与创造力呈显著负相关,而入学后的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显著相关(王汉卿,邝志华,王庆升,2008) 田金婷和朱仲强(2011)的一项研究发现,数学成绩与创造力倾向呈负相关。 赵韦偃(2006)的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身体创造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显然,以前的研究发现,对于知识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没有统一的研究结论。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和程序51初步研究:问卷修订52正式研究8第三部分研究结果91创造性自我效能和身体创造力之间的关系92身体知识和身体创造力之间的关系123身体知识,创造性自我效能和身体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2.高中生的身体创造力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学生的出身也没有显著差异。 3.创造性自我效能积极预测身体创造力,而身体知识积极预测身体创造力 4.创造性自我效能在物理知识和物理创造力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5.创造性自我效能部分中介物理知识和物理创造力的流畅性、灵活性和适当性;创造性自我效能在物理知识和物理创造力的创造性之间起着完全的中介作用。 参考[1]蔡小月,朱玉杰。中小学生创新倾向、智力和学业成绩的研究。心理发展和教育,2007,1。[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76。[3]吉尔福德(译自施·梁芳等)。)。创新能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33。[4]李金根。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新余学院学报,2006,8。[5]卢日朝。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和经济信息》,2002年,7页。[6]李守新,李涛。大学生认知风格与人际交往和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0年。23(1)。[7]马缨花,隋学。学业成就、创造力和入学成绩的相关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1)。[8]唐殿强,颜屋。高中生认知风格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9]陶郭芙。创造心理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2-3。[10]胡卫平。青年科学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